论系统中药学的认知过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37519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系统中药学的认知过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系统中药学的认知过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系统中药学的认知过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系统中药学的认知过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系统中药学的认知过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系统中药学的认知过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系统中药学的认知过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系统中药学的认知过程 彭成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优秀干部人才递进培养计划第五期培训高端人才班,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摘 要: 1 本草的形成与发展本草是人类在长期生活、生产实践以及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我国自古相传的伏羲“尝味百药”,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遇七十毒”,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识萌芽的实践过程。据医史学家研究,最早被人类用以充饥的食物,大多是植物类,最先发现的药物也应是植物药;而将有毒植物用于狩猎,堪称当时的重大发明之一。在渔猎生产和生活开始以后,人类才有可能接触较多的动物,经过长作者简介:彭成,男、博士、成都中医

2、药大学副校长、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药学学科带头人、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部省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规划教材编委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先后负责国家“97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 20 余项;发表论文 300 多篇,SCI 收录 70 余篇,总编著作 2 套 29部,主编学术专著 11 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负责人),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4 项(负责人)、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 项(负责人

3、)。提出中医药动物实验技术,创制病证模型,主编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提出有毒中药“毒性物质基础毒作用机制控毒方法体系”的安全性评价模式,研究有毒中药,主编首部创新教材中药毒理学;以道地药材为研究对象,提出中药“品质性效用”多维评价方法,组建“西南道地药材协同创新中心”,主编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中华道地药材。针对地震灾区自然生态和植被严重破坏、灾区人民失去可持续生活生存基础的现状,提出地震灾区药材资源恢复重建与综合开发利用的思路,以阿坝州 5.12 特大地震灾区道地药材大黄、川贝母、厚朴为研究对象,整合政产学研用的资源,集成中药材种植、加工、产品开发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技术力量,在地震灾区开展道

4、地药材生态修复、规范化规模化种植,以及产品研发与综合利用,为灾区生态恢复、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产业发展提供了示范。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2010BAE00406)1 本草的形成与发展本草是人类在长期生活、生产实践以及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我国自古相传的伏羲“尝味百药”,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遇七十毒”,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识萌芽的实践过程。据医史学家研究,最早被人类用以充饥的食物,大多是植物类,最先发现的药物也应是植物药;而将有毒植物用于狩猎,堪称当时的重大发明之一。在渔猎生产和生活开始以后,人类才有可能接触较多的动物,经过长期反复实践,又掌握了某些动

5、物类药物的医疗作用。直至原始社会的后期,随着采矿和冶炼的兴起,又相继发现了矿物药。这一时期,人们从野果与谷物的自然发酵的启示中,逐步掌握了酒的酿造技术;至殷商,酿酒业已十分兴盛,迄今仍留下大量当时酒文化的遗址和遗物。酒不仅是一种饮料,更重要的是具有兴奋、麻醉、消毒、助溶和温通血脉、行药势等多方面的作用,古人将酒誉为“百药之长”。随着文字的创造和使用,药物知识也由口耳相传,发展为文字记载。文物考古表明,在数千年前的钟鼎文中,已有“药”字出现,说文解字将其训释为“治病草,从草,乐声。”明确指出了“药”为治病之物,并以“草”(植物)类居多的客观事实。现存的先秦文献中,药物品种已颇为可观。诗经涉及植物

6、和动物330 余种,有的还简要记述了产地和采收知识。专门介绍山川及物产的山海经,载有各类药物 120 多种,除产地等内容更加具体外,还记录了各药的医疗用途。该书是迄今所知最早而集中总结药物功用的综合典籍。本世纪 70 年代初长沙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处方超过 300 个之多,选用药物 240 余种,还对炮制、配伍、制剂、服法(或外用方法)、禁忌等,均有记载。1977 年在安徽阜阳出土的万物,虽是西汉初年抄成,但实为先秦所撰,简中收载药物 70 余种,可谓目前了解的最早的药物专篇。周礼称“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则反映了专门的司药机构已经出现;又谓“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无疑是

7、日后药物分类和五味理论的先声。这些药学知识,为本草专著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西汉晚期,已经出现了药学专著,名之为“本草”。如汉书郊祀志称建始二年(公元前 31 年),有“方士、使者、副佐、本草待诏七十余人皆归家。”所谓“本草待诏”,系以研究本草而待诏者。汉书平帝纪又记载元始 5 年(公元5 年)“征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以及五经、论语、孝经、尔雅教授者,在所为驾,一封诏传,遗诣京师,至者数千人。”同书游侠传楼护传,又记述西汉学者楼护“少随父为医长安,出入贵戚家,护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长者咸重之。”说明西汉期间已有药学专著流行,而且达到了相当规模,

8、成为医生必修的专门学科,并与医经、方术成为鼎足之势,但已亡佚。现存最早的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反映了秦汉时代的最高药学成就。该书并非出于一人一时之手,而是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补充和完善,其具体成书时间虽有争议,但最后编辑为册,不会晚于公元 2 世纪。神农本草经原书早佚,目前的各种版本,均系明清以来由卢复、孙星衍、顾观光、王闿运、森立之、马继兴、尚志钧、王筠默、曹元宇等中外学者考订、整理而辑复。该书“序例”部分,言简意赅地总结了药物的君臣佐使、配伍法度、四气五味、服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该书载药 365 种,按药物之有毒与无毒,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分为

9、上中下三品,每药之下,依次介绍正名、性味、主治功用、生长环境,部分药物之后还有别名、产地等内容。所载药物效用,大多朴实有验。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人参补虚、乌头止痛、苦楝驱蛔、半夏止咳、茵陈退黄等,至今习用,影响深远。魏晋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编著本草经集注,约成书于公元 500 年左右。该书“序例”部分,首先回顾本草学的发展概况,接着对神农本草经序例条文逐一加以注释、发挥,并以当时药材伪劣品较多的事例,补充了大量采收、鉴别、炮制、制剂及合理取量方面的理论和操作原则,还增列了“诸病通用药”、“解百药及金石毒例”、“服药食忌例”、“凡药不可入汤酒者”、“诸药畏恶七情表”等,大大丰富了药学总论的内容。

10、各论部分,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将所载的 730 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类,各类中又结合三品分类安排药物顺序。各药之下,依次为神农本草经文、名医别录文、雷公药对等文和陶氏注文。为便于保存文献资料,陶氏采用朱写神农本草经,墨写名医别录,小字作注的方式,便于查阅,首开标明文献出处的本草优良传统,使本草之学源流清晰可见。不仅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并且标志着综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确立,后世大型综合本草无不以本书为基本框架、体例方式。盛唐时期,本草学又有较大的提高。唐显庆(公元 656660 年)时,依靠国家的行政力量,组织充分的人力物力,进行了举世闻名,前所

11、未有的全国性的药物调查,在此基础上,编纂并颁布了具有国家规模和水平的新修本草,成为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先于欧洲的纽伦堡药典(1542 年)800 余年,对世界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具大的贡献。全书共 54 卷,其中目录 2 卷,正文 20 卷,药图 25 卷,图经 7 卷。按原书序文记载:其正文收录药物 844 种(经目前统计为 851 种)。析为玉石、草、木、禽兽、虫鱼、果、菜、米、有名未用 9 类,基本保持集注的内容和体例。药图为彩色图谱,卷帙浩繁,绘制考究,“丹青绮焕,备庶物之形容”。图经为药图的文字说明,着重“释其异同”,即以辨别药物基原为主,与药图相辅而行。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药学编

12、纂的新特色。该书以其崭新的形式和内容,很快流传海内外,成为当时我国和日本等国医生的必修课本。新修本草成书 70 余年后,陈藏器广收民间单方验方涌现的新药,拾取新修本草之遗漏,著成本草拾遗10 卷。序例中依据药物的性能功效,提出药物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类,成为日后中药和方剂按性能或功效分类的发端。“拾遗”6 卷,收录新修本草未载之药,现有据可考者,达 692 种,引用文献 116 种,足见其涉猎广博。由孟诜原著,经张鼎改编增补而成的食疗本草,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食治经验,是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食疗专书。李珣的海药本草,则主要介绍海外输入药物及南药,重点论述其产地、形态、真伪鉴

13、别及治病、辟秽、保健、调味等各种功用。有关产地涉及波斯、大秦、西海、西域、大食、昆仑、新罗、南海、岭南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从一个侧面扩充了本草学的内容,也反映出隋唐对域外药物引进的情况和认识水平。北宋,国家统一,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商业交通发达,尤其是雕板印刷的应用,为医药事业和本草学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赵宋王朝顺应本草学演进的趋势,利用国家权力,发挥整体优势,进行了本草文献的全面汇集和整理,先后完成了将近 1800 种药物的来源调查和品种考订,相继官修了几部大型本草,同时也带动了民间对本草的编著和刻印,成为历史上综合性本草集中出现的时期,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珍贵的药学文献。如,官修本草有

14、开宝本草、嘉佑本草、大观本草、政和本草和绍兴本草。宋代由民间校刊的本草,形式多样,成绩斐然。尤其四川名医唐慎微撰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31 卷,收集 247种本草、方书、经史百家及佛书道藏等,载药 1740 多种,药后附列单方验方3000 余首,几乎包罗了北宋以前所有的药学资料,是目前研究本草学必不可少的重要文献。北宋设立国家药局,是我国药史的一大创举,也是世界药局的开端。由“出卖药所”发展为“惠民局”,由“修合药所”发展为“和剂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虽然官药局“惠民”的宗旨是无法真正实现的,但在协定处方、医药统一、救济施药方面,曾起到一定作用,并且促进了日后药政管理、成药生产、药材检验等药学

15、事业的发展。如,苏沈良方所记“秋石”制备,是由人尿中提取的性激素制剂,采用了以皂甙沉淀甾体的先进技术,堪称世界制药化学的非凡创举,至今仍令化学家和药剂学家赞叹不已。此外,用升华法制取龙脑、樟脑,发酵生产红曲,至今仍有重要的实用价值。金元时期,没有出现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本草,但其著作多出自医家之手,内容简要,具有明显的临床药物学特征。如刘完素的素问药注、本草论,张元素的珍珠囊、脏腑标本药式,李东垣的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王好古的汤液本草,朱丹溪的本草衍义发挥,风格独特,影响深远。如张元素医学启源,根据素问气化学说中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等论述,结合药物气味的阴阳厚薄,阐发其升降浮沉特性,并指导临床用药和

16、分类药物;珍珠囊所列药物,除升降之外,还按十二经络归类,首次将归经理论系统化、具体化,对临床选药颇有指导。其对苦欲补泻的发挥,与虚实补泻一样,十分重要。尤其宋金元时期,大兴药物奏效原理探求之风,以药物形、色、气、味、体为主干,利用气化、运气和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一整套法象药理模式,这一努力的结果,丰富了中药的药理内容,使临床由经验用药向理论用药迈进了一步。此外,元代中外医药交往更加广泛,在药物相互贸易中,政府还派人出国采购,阿拉伯人、法兰西人开始来华行医,回回药物院的建立,也促进了中国医药和阿拉伯医药的交流。明代弘治 16 年(1503 年)太医院院判刘文泰等人奏请朝廷批准,负责修订宋以来本草,完成本草品汇精要42 卷,收药 1815 种,每药分名、苗、地、时、收、用、质、色、味、性、气、臭、主、行24 项记述,其所绘 1385 幅精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