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电梯井整体筒模施工技术研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36082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层建筑电梯井整体筒模施工技术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层建筑电梯井整体筒模施工技术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层建筑电梯井整体筒模施工技术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层建筑电梯井整体筒模施工技术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层建筑电梯井整体筒模施工技术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层建筑电梯井整体筒模施工技术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层建筑电梯井整体筒模施工技术研究 冉龙位 贵州建工梵净山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摘 要: 针对目前高层建筑电梯井应用整体筒模施工技术过程存在问题, 中文从实践角度出发, 分析了高层建筑电梯井整体筒模施工技术的应用控制要点, 并提出了优化技术实践控制的方法策略, 其目的是为相关建设者提供一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施工技术应用效果的保证, 须在提高筒模模身与操作平台安装施工质量的基础上, 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价值。关键词: 高层建筑; 电梯井; 整体筒模施工技术; 模身安装; 操作平台; 收稿日期:2017-9-8Received: 2017-9-8引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使得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地区进行

2、现代化经济建设水平的重要体现。而电梯工程, 作为保证高层建筑建设使用安全稳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施工建设效果并不理想, 这从多发的电梯安全事故可以看出。基于此, 工程建设人员应从问题源头出发, 即通过优化电梯井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 来提高结构作用于实践的安全稳定性。即在明确电梯井整体筒模施工技术应用要点的情况下, 找出技术应用控制的实践策略。这样一来, 高层建筑的电梯工程就能以高稳定状态, 服务于建筑用户, 进而最大限度的避免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故, 相关建设人员应将其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以促进现代化经济建设背景下建筑的快速稳定发展。1 研究高层建筑电梯井整体筒模施工技术的现实意

3、义当前阶段, 高层建筑的电梯井大多设计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筒体结构。其在施工应用过程中, 内膜支拆是电梯井筒体结构的施工控制难度。施工技术人员需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通高内部的脚手架搭设。此过程, 因电梯井内施工场地狭窄, 在采用散拼钢模时, 会面临支拆施工难度大等问题。尤其是在进行拆模作业时, 因内膜受混凝土侧压力作用影响, 导致拆除施工易对模板造成变形与损坏影响。针对这一问题现状, 相关建设人员应加大对整体筒模的研究力度, 以使其作用刚度效果好、可整支整拆以及具备操作平台等, 保证高层建筑电梯井施工作业的整体质量。具体来说, 就是在明确整体筒模施工技术应用控制要点的情况下, 作用于实践, 以

4、降低电梯井进行内膜支拆作业的难度1。2 高层建筑电梯井整体筒模施工技术的应用控制要点经分析, 高层建筑电梯井整体筒模是由模身与操作平台组成, 其中, 筒模模身主要放置在操作平台上, 以作为电梯井内膜。操作平台, 反过来还能为电梯井井壁提供支撑作用, 以承托筒模模身, 继而为高层建筑电梯井施工提供实际操作的平台2。对于筒模模身来说, 其是由四个角模与四块平模组成的, 且筒体的外形尺寸即为电梯井结构的内净空尺寸。高度较建筑物最大层高多出300500mm。由于角模与平模采用螺栓连接, 因此, 通过更换不同宽度的平模调整筒体外形, 就能满足高层建筑对不同电梯井结构的作用要求。而操作平台, 是由平台板与

5、支撑牛腿组成, 且前者的平面尺寸要略小于电梯井的净空尺寸。为此, 施工技术人员应利用槽钢来进行支撑牛腿的制作, 进而提高后续安装作业的安全稳定效果。在此结构基础上, 进行整体筒模支拆时, 应通过旋转筒模内部的调节撑杆, 以使平面模板能够向外或是向内部进行平移。如此, 就可带动角模两侧边, 围绕着三个铰链进行旋转, 以使角模完成角尖就位或是脱开操作目标, 进而实现筒模整体的支拆作用目标3。而对于整体筒模的提升与支撑作业, 施工技术人员在利用吊车吊住筒模的操作平台向上提升时, 操作平台的牛腿外伸段端部会受到预留孔洞上口混凝土井壁限制, 进而出现绕轴向下旋转脱出孔外的问题, 这就意味着其要沿着井壁向

6、上进行滑行。当施工人员继续进行向上的提升作业时, 操作平台的牛腿外伸端部会遇到上层井壁预留孔洞。此情况下, 因受牛腿偏心结构的作用影响, 牛腿绕销轴会制动旋转至水平位置, 进而使牛腿外身段进入预留的孔洞内部。与此同时, 施工技术人员还要向下放松吊绳, 并通过牛腿内半段限位挡板将牛腿挡住。这样一来, 就能将牛腿定位至水平位置, 从而使平台能够经牛腿支撑于混凝土的井壁上4。3 高层建筑电梯井整体筒模施工技术的应用实践分析以贵州地区某高层建筑住宅工程项目为例, 其建筑面积约为:22000m, 设计为: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具体采用的电梯井整体筒模施工技术及操作控制过程如下:(1) 做好施工准备工作。主要

7、划分为三个步骤, 即组拼筒模模身、下层混凝土井壁预留孔洞以及塔吊荷载校核。其中筒模模身的组拼就是根据施工设计图纸的要求, 按照一定的顺序将平面模板与角模吊至竖直状态, 并通过临时支撑进行固定。而后, 就可利用螺栓, 将平面模板与角模紧固在一起。此过程, 为避免接缝施工过程出现漏浆问题, 施工准备工作人员应在接缝中贴上海绵条。这样一来, 当筒模组装成整体后, 就可在筒模内安装调节撑杆。而后, 再用调节撑杆将平面模板与角模调整至一个平面内, 并通过检查外形尺寸来保证其安装与设计使用要求一致。对于下层混凝土井壁预留孔洞施工, 为实现筒模平台支撑目标, 需在待使用筒模楼层的下层混凝土井壁上预留出孔洞。

8、此外, 还要按照设计使用要求, 将孔洞上口与板底距离控制在 100mm, 将孔洞的宽高尺寸控制在 200mm150mm。值得注意的是, 孔洞中心位置要与平台支撑牛腿中心位置呈对应关系, 并将孔洞标高的误差控制子啊 2mm 以内。塔吊荷载的校核准备工作, 需在使用筒模塔吊作业前进行起重能力的校核, 以保证高层建筑电梯井位置起重能力大于筒模重量。此校核工作是保证筒模吊装作业质量的关键, 施工技术准备工作人员应将其充分重视起来5。(2) 进行筒模模身的安装。对于平台的安装, 应将平台进行吊起, 即以水平状态, 将平台移至电梯井口上完成对正操作, 并对牛腿进行收回处理。而后, 就可将平台下降至预留孔洞

9、位置, 并使伸出的牛腿进入孔洞。与此同时, 还要放松吊索, 即在操作平台上, 通过牛腿结构支撑于高层建筑电梯井的井壁位置上。而筒模模身的安装, 则要通过旋转调节撑杆与收缩筒模模身, 以使其外形尺寸地域电梯井的平面尺寸。此过程, 施工技术人员应保证筒模模身吊起与电梯井中心一致, 即以垂直状态放于电梯井的井口内部。这样一来, 就能将筒模模身放置在安装好的作用平台上。此时, 安装人员还要逐个旋转调节撑杆以撑开筒模模身, 进而使角模与平面模板以紧贴状态作用于高层建筑的电梯井壁6。此外, 筒模模身安装作业还要按照模身的内侧角设计要求, 进行联接板的放置, 以提高其作用于结构的加固效果。这里的连接板, 要

10、用销钉将其与模板的横肋相连, 并以锁紧状态存在。在完成筒模模身安装施工后, 要检查与调整其垂直度, 以将误差控制在 3mm 以内。(3) 拆除筒模模身。当高层建筑电梯井的混凝土结构浇筑施工达到拆模强度要求后, 就可着手进行拆模作业。此过程, 可利用防倾覆装置, 来提高施工作业的安全稳定性。如图 1 所示, 为防倾覆装置结构示意图。即通过对拉螺栓与角部连接板的拆除, 来逐个旋转调节撑杆收缩。如此, 平面模板和角模就能与井壁发生脱离。而后, 再将模身以垂直状态吊至楼板, 并对其表面进行清理与隔离剂涂刷。图 1 防倾覆装置结构示意图 下载原图(4) 提升操作平台。高层建筑电梯井整体筒模模身在吊出后,

11、 才能进行操作平台的提升作业。即将吊车吊钩与平台中心对准, 并通过调整吊索, 以使操作平台始终保持在水平状态。而后, 就可缓慢且垂直的将平台提升至上一层的预留孔洞位置。当牛腿外身段端部进入预留孔洞时, 就可放松吊索, 以完成草皮平台的下落作业7。4 结束语综上所述, 高层建筑电梯井整体筒模施工技术的应用, 需将控制重点集中在操作平台与筒模模身的安装。即通过利用必要的相关配件, 保证整体筒模安装效果后, 就可提高拆模作业的质量, 继而满足电梯井对其应用的整体性需求。为此, 相关建设人员应将电梯井整体筒模施工技术应用的整体性效果充分发挥出来, 从而使高层建筑用户出行的安全稳定性得到应有保障。参考文

12、献1隋吉祥.民用高层建筑电梯井施工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7 (17) :237. 2李镇裕, 梁栋, 褚燕燕.高层建筑电梯井内增压效应及防排烟措施J.科技通报, 2016, 32 (06) :219223. 3段鹏, 彭浩.超高层建筑核心筒及电梯井偏差监测方法J.测绘通报, 2016 (03) :8386. 4谢超, 吴能淼, 麻国培, 肖康.支腿自动翻转式整体提升电梯井操作平台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 2015, 44 (14) :9597. 5李艳梅.高层建筑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刍议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 (18) :224. 6吴跃斌.型钢脚手架在电梯井道施工中的应用J.重庆建筑, 2012, 11 (06) :3738. 7朱耀杰, 赵耀江.高层建筑电梯活塞效应对电梯井及其前室烟气运动影响的数值模拟J.建筑科学, 2011, 27 (01) :20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