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同理心从何而来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35132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孩子的同理心从何而来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孩子的同理心从何而来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孩子的同理心从何而来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孩子的同理心从何而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孩子的同理心从何而来(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孩子的同理心从何而来? 孙明霞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学院附属中学 一开学, 班主任 Z 老师就遇到一件不大不小的麻烦事班里两个男生小 A和小 B 在课间打闹中不小心致小 B 摔倒, 小 B 左眼外侧皮肤受伤到医院缝了几针。Z 老师积极协调, 与双方家长沟通, 以期化解矛盾, 让学生尽早回到课堂。然而, 事情的处理并非 Z 老师想象得那么简单:小 B 父亲认为自己的孩子吃了大亏, 小 A 家必须拿出数万元来补偿。小 A 父亲一听对方狮子大开口, 原本的内疚变成愤怒, 坚决不同意小 B 父亲的要求, 只同意支付必要的医疗费用。小 B父亲的理由言之凿凿:儿子的脸破了相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2、, 影响将来找工作甚至是找女朋友, 精神损失不可估量。谁也不肯让步, Z 老师和学校无奈了小 B 父亲坚决不同意走法律途径 (这意味着他拿不到赔偿) , 于是就天天到学校来闹事。Z 老师每天上课之余还要拿出大量时间跟家长谈话, 结果沟通、协调了数天, 双方家长都不让步, 年级主任、政教处主任帮助协调也无济于事。尽管小 B 的伤口早已愈合, 也几乎看不出伤口在哪里, 但小 B 父亲始终态度强硬, 逼着学校处理小 A。他的要求是在给小 B 高额经济补偿的基础上, 学校必须公开处分小 A, 取消他今年参加中考的资格看了这样的要求, 你有没有感到愤怒?两个学生课间的小打闹, 无论受伤的是谁, 教师和父

3、母都特别心疼, 而打闹的双方都有责任。没有严重违纪, 没有触犯法律, 学校不会随随便便取消一个学生的中考资格。家长大多会有这样的共识:没有哪一个孩子小时候不曾和同伴打闹过, 受伤也是常有的事, 但今天闹了明天依然是朋友, 甚至前一分钟打得不可开交, 后一分钟又玩得难舍难分。假如每位父母都如此斤斤计较, 那孩子之间就不会有友谊也不会有朋友了。同样是父母, 小 B 父亲有想过对方的感受吗?假如受伤的是对方的孩子, 他是否会这样想:那个孩子将来脸上会不会留下疤痕、是否需要整容?是否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而这样的换位思考可以称为“同理心”, 小 B 父亲恐怕很难做到。假如他能稍稍站在小 A 立场去考

4、虑, 就不会提出“取消小 A 中考资格”这样的无理要求了。试想, 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 受到父母这样的熏染, 这个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有些担心。假如小 B 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 他一定不赞同父亲的处理方式。但是面对父母的自私、霸道, 他能不能始终保持一颗纯洁、善良之心呢?此时, 教师也应用同理心换位思考, 换个角度看:两个熊孩子打架, 一个受了伤, 另一个日子也不会多好过, 心里不知有多忐忑不安和愧疚, 还要承受来自家长的批评 (甚或打骂) 、来自教师和校领导的教育。假如小 B 父亲不善罢甘休, 那么小 A 和小 B 原本的朋友便成了仇人。小 B 父亲这么做, 真的是心疼孩子、为孩

5、子着想吗?他所考虑的只是个人利益、个人得失, 并不是真的爱孩子。如果教师和学校过度惩罚小 A, 那么小 A 内心的愧疚可能也会转变成怨气。这样分析后, 事情该如何处理便更加明晰。面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学校和教师根据校规校纪进行处理和教育, 不只是为了解决问题, 更希望通过处理问题让学生受到教育, 人格得到完善, 从而更健康地成长。前几日, 我出门打车, 司机师傅得知我是教师便与我聊起他的童年。司机师傅抱怨孩子难管, 天天揍、天天骂都不管用。在跟我交流的过程中, 也时常脏话连篇地数落自己的孩子, 还告诉我他是如何责骂孩子的。我便问他自己上过多少年学、小时候是否也经常被父母揍?答案是肯定的, 他

6、瞬即模仿自己父亲当年如何骂他打他, 让他学会了“父亲只要抡起棍子来, 还没等棍子落下来, 我早就跑远了”。那么, 父母的棍棒教育是否取得了好效果?“当然不好了, 我连初中都没上完, 什么也不会, 但我当了父亲后才体会到父亲其实是爱我, 是恨铁不成钢。”再问他现在和父母是否经常交流, 答案是“会给他们吃的用的, 但很少交流, 没什么话说”。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上一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很少想过孩子需要什么、怎么和孩子沟通, 唯一的沟通就是粗暴的打骂。这样的教育方式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种下的自然也是粗暴的种子, 导致他在对待自己孩子的问题上还是简单粗暴的打骂, 形成恶性循环, 孩子又怎能成长为一个

7、更加健全、健康的人?即便这位司机师傅已经成年, 有了自己的孩子, 能够理解父亲当年的心情, 开始对自己的家庭承担责任, 也赡养父母, 但他仅仅是承担必要的义务和责任, 和父亲之间并没有真正的感情交流。这是他童年成长的烙印。孩子的同理心源自他成长的环境。假如孩子小的时候贪玩、学习成绩差, 父母不是用粗暴打骂的方式对待, 而是更多地理解孩子、鼓励孩子、帮助孩子理性分析, 即便不能帮孩子解决具体学习中的问题, 孩子也会慢慢收敛不良行为并更加努力学习。给孩子足够的理解和宽容, 孩子的未来才会宽广。即使孩子的成绩不够好, 没有考上名牌大学, 甚至只成为一个普通的农民、工人, 他的心态也一定是阳光的。假如

8、孩子小时候和玩伴闹矛盾时, 家长不去偏袒自己的孩子, 而是让孩子学会宽容、友好, 孩子长大了自然会和同学、朋友和睦共处;假如孩子在学校挨了批评、受了委屈, 父母不是简单训斥“为什么就你被批评, 肯定是你做得不对”, 而是设身处地地对孩子给予理解“换作是我, 我也会很生气”“你心里一定很难过”, 孩子自然会化解心中的负面情绪, 进而积极进取、不断进步。父母和教师都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我们的一言一行、我们身上的一切终将投射到孩子身上, 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然而, 上述问题在学校教育中是否存在呢?教师是否想过学生需要什么、怎么和学生沟通呢?在课堂上, 时常会发生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 教师严厉的批评指

9、责可能毫无效果, 甚至产生巨大的副作用, 但假如用儿童立场来思考问题, 问题或许就迎刃而解。有时, 会遇到学生口出脏话甚至辱骂教师的现象, 这未必是学生的道德品质发生了问题, 而是他本来就生活在一个靠打骂来发泄情绪的家庭, 抑或是他正遭遇某种打击或伤害, 只会以粗暴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这时教师若能给予他一份理解和关爱, 多一些宽容和同情, 少一些苛责和批评, 学生的心中一定将充满温暖。有时, 学生上课时会接话或违反纪律, 这未必是他真的想要捣乱制造麻烦, 只是对教师讲课中提到的某个事件感兴趣。就像我上课讲食物链时举青蛙的例子, 有学生会发出“呱呱”的叫声一样, 那一定不是学生故意违反课

10、堂纪律。假如教师能视具体情形来调整课堂, 把课堂中发生的事件融入教学过程中, 成为课堂的组成部分, 课堂就有了生命, 学生的学习也就不再乏味。有时会看到学生上课打盹的现象, 教师不要火冒三丈, 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学生可能生病了或者昨晚熬夜学习了当你把关心和问候送给学生, 学生便会更加用心学习, 师生之间也会更加融洽。经常听到有的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不懂得感恩, 仔细想想, 问题是出在学生身上吗?作为成年人的我们, 口口声声爱学生, 可我们的爱往往是居高临下的, 是学生并不需要也不喜欢的爱。教师费了很多口舌去教育学生, 对学生来说却是“耳边风”;花了很多心血备好课去上课, 讲得口干舌燥, 要求学生

11、牢记、做题, 学生却压根不把学习当回事;每天批改作业到深夜, 熬红了眼睛, 可学生就是不愿做作业教师做得辛苦, 学生却越来越厌学。问题在哪里?因为“我想要的只是一个苹果, 你却给我了一卡车橘子”。教师忘记了自己曾经也是学生, 曾经也讨厌婆婆妈妈的说教, 曾经也讨厌机械繁冗的作业。换句话说, 教师缺乏同理心, 自然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教育效果就越来越差。无论父母还是教师, 同理心是和孩子沟通的前提。同理心, 不是对孩子无原则的迁就、对其错误的纵容, 而是“你的心情我理解”“你的痛苦我懂得”“你的快乐我愿意分享”的平等姿态。如此, 孩子才愿意敞开心扉, 让你走进他的内心, 教育才能真正发生。在教师和父母的尊重、理解、呵护、包容中, 孩子慢慢学会了尊重他人, 进而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学会了对他人的理解、包容, 也终将拥有善良的品质;学会了关心、同情和呵护, 也必然能够珍视生命、珍爱自然。总之, 孩子的同理心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身先示范, 更不是靠说教培养起来的, 也不是搞几次体验活动就能获得的, 而是在其生命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受到熏陶的结果, 是在不断被尊重、被理解中逐渐形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