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文脉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研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35077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城市文脉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基于城市文脉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基于城市文脉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基于城市文脉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基于城市文脉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城市文脉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城市文脉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城市文脉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研究 王学勇 张永超 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 摘 要: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一步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城市中大量工业遗产面临被拆除的危险。工业遗产是城市文明的见证, 蕴含着巨大的综合价值, 对于延续城市文脉, 创建特色城市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工业遗产的现状以及再利用困境, 论证了保护工业遗产对于延续城市文脉的重要性, 提出了积极的保护与再生策略, 为今后工业遗产的开发再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关键词: 工业遗产; 城市文脉; 保护与再生; 作者简介:王学勇, 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建筑保护 详细地址: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财源街道岱宗大街 61 号 工

2、作单位: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 邮政编码:271018 联系电话:15949810916 E-mail: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Industry Heritage based on the City Culture ContextWang Xueyong Zhang Yongchao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tion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3、 of urbanization and an adjustment for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China, a large amount of industrial heritages in cities are facing the danger of being pulled down.Witnessing the city civilization,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contains higher compositive value, and it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conti

4、nuing urban context and constructing featured citi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tatus quo and reuse dilemma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he paper demonstrated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industrial heritage for continuing urban context and positive strategie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regen

5、eration, which also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development and reuse of industrial heritage.Keyword: industrial heritage; city culture context; protection and regeneration; 0.引言中国城镇化道路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为了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改善以往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暴露的现实问题, 国家出台了新型城镇化规划。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产业结构的深化调整, 城区中心的工厂逐渐搬到城市外围, 遗留下大量的工业建筑, 尤其是在一些

6、历史悠久, 发展较快的城市, 存在的工业遗留建筑规模更大。这些遗留下的工业建筑有的已经破败不堪, 可以推倒重建, 但也有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 保存较为完好的工业遗产, 可以重新焕发生机, 而且会有益于延续城市文脉, 塑造城市特色。工业遗产是伴随城市发展而诞生的产物, 它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和生活的变迁, 成为城市文脉表达中的重要构成部分1。对于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和再生设计利用逐渐成为国际性共识和世界性城市发展课题。2003 年 10 月, 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由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 (TICCIH) 通过, 并最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批准。宪章对工业遗产的概念进行了定义, 阐

7、述了其内涵和外延, 肯定了工业遗产所具有的综合价值, 明确了对其进行鉴定、记录和研究的重要性, 并提出了实施维护和保护的建议。1. 城市工业遗产概况1.1 工业遗产的现状当前, 社会发展逐渐进入后工业阶段, 世界经济正在从传统工业时代迈向信息时代, 时代背景的改变导致了传统工业的逐渐没落。城市中传统工业的经济效益开始下滑, 从业人员减少, 新型产业逐渐取代传统工业的位置。同时由于城市人口剧增、用地范围快速扩张, 导致新建筑迅速包围早期城市工业用地, 形成“中空”式城市工业遗留园区。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早期工业化国家也率先面对大量工业建筑遗留的问题, 各国于 20 世纪初期开始对工业建筑遗产进行保

8、护和再利用设计的理论探讨和实践。1959 年, 在英国成立了世界上首个专注工业遗产, 并且积极建议政府对其进行保护和研究的民间组织。这促使欧美和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纷纷成立工业遗产专业性组织, 对工业遗产开展研究和再利用保护的风尚在世界蔓延2。鉴于我国工业化进程晚于西方, 对工业遗产保护的认识也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相关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较为不足。2006 年, 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上在江苏无锡市召开, 该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工业遗产的概念。自此, 关于工业遗产的保护才进入大众视野3。2010 年 11 月, 中国建筑学会在北京成立了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 并通过了关于抢救我国工业遗产的北

9、京倡议, 推动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上升到新的高度。1.2 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困境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存在着特殊性, 认识不够, 资金不足, 相关法规不完善, 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等诸多困难因素, 导致大量工业遗产在旧城改造中岌岌可危。工业建筑不同于现有建筑环境的特殊建筑造型及其内外环境质量的不可控性, 共同导致了工业建筑遗产再生设计的复杂独特性, 从而造成在旧有建筑保护及再利用设计中, 产生了彼此各异的形式表现4。然而, 目前城市的土地政策、规划管理并没有针对工业遗产地区的特别的制度安排。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益愿望, 导致旧区改造基本为追求土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高强度开发规划方案。这种不考虑工业生产状况

10、、社会结构和居民意愿等具体情况的“一刀切”的做法, 除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取得比较高的效率之外, 从环境可持续和社会和谐方面看, 还是留下不少的缺憾5。因此, 必须建立起统一的具有的广泛适应性的设计原则, 理性而规范的控制整个再生设计流程, 指导设计师的设计实践, 减少主观臆断的盲目性。对工业遗产自身综合价值的认识不足, 造成了自上而下的保护意识缺失, 是导致工业遗产再利用困境的首要原因。由于人们对工业遗产价值的认识浮浅, 忽视其历史、社会及美学等综合价值, 又加之城市地块经济效益的驱动, 导致大量工业遗产被拆除, 造成不可逆的城市文脉的缺失和断裂, 最终导致城市陷入千城一面的困局。工业建筑是城

11、市中长期存在的社会物质基础, 也是生长于城市中的一种重要的、独特的建筑类型, 它所承载的重大文脉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面对当前的社会资源不可再生、过度消耗, 对工业建筑遗产进行更新利用, 不仅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 同时还有助于延续城市文脉6。因此, 如何强化保护意识, 制定相关法规, 规范管理工业遗产处置的程序, 尽快走出工业遗产破坏的困境, 亟待解决。2. 城市文脉与工业遗产2.1 城市文脉是城市生命的根基城市文脉是什么?冯骥才认为:“它就是城市的一部文明史, 是形成和积淀城市性格的文化基因。”他认为城市和人一样, 也有完整的生命历史。淮南子.原道训中指出“万物有所生, 而独知守其根”,

12、 万物都有自身生存发展的不同规律, 但唯独都知道应该固守自己的根本。城市文脉, 就是城市生命的根本。城市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产物, 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 这种连续性又通过一定的逻辑原理被各个时代继承, 延续至今, 这就是文化脉络的形成方式。而每个城市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 造就了其与众不同的文化脉络, 产生了独特的城市文脉, 记载着城市的兴衰变迁。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快速度的城镇化进程的当代中国, 如何坚守城市文脉, 保护城市的生命, 是一个值得长期思考、探索与实践的课题。2.2 工业遗产延续城市文脉城市早期工业化进程造就了诸多的城市工业遗产, 它们记录着城

13、市的兴衰, 承载着了市民的记忆, 是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宝贵财富。虽然这些工业遗产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作用, 但是它们作为城市机体的组成, 具有综合性价值。国际共识下的下塔吉尔宪章从文脉保护及延续的角度, 明确了工业遗产具有的不可估量的综合价值, 将其和经济社会的演进规律统一于城市文脉的表达。以北京 798 艺术区为例, 其前身是原国营 798 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 见证了北京市电子工业的发展进程, 在新的经济形势和市民生活需求下, 对其进行了合理改造, 赋予老厂区以新价值, 延续了城市发展的文脉, 成为北京市城市文化的坐标, 因而蜚声海内外。工业文明助推着城市的发展与扩张, 与此同时, 造就了

14、诸多的工业遗产, 是城市文脉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工业时代的建筑留存, 刻录了城市工业化发展历史的印记, 如果不加以合理的继承与保护, 是对建筑再利用价值的忽视, 将造成生产资源的浪费, 更是对城市文明的割裂, 对城市文脉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从工业社会进入到后工业信息化社会, 城市的布局与功能不可避免要发生更新与改变, 但是以发展为由, 对固有的、特色的、承载城市文化的历史建筑, 不加以保护甚至全盘推翻, 大拆大建, 是不负责任的城市建设思路。3. 城市工业遗产保护案例分析3.1“苏荷”启示苏荷 (SOHO) 缩写于“South of Houston Street”, 曾经是是美国纽约曼哈顿岛

15、西南端的老工业区7。SOHO 从 19 世纪后半期始建, 顺利渡过了 1960 年代城市更新浪潮中被铲平的危机, 现已成为风靡全球的, 集历史、文化、艺术、时尚一体的建筑形式。它的保护与再生之路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苏荷工业区最早建造于 1869-1895 年, 功能以制造工厂和仓库为主, 建筑采用铸铁工艺, 精美独特。由于受到二战后纽约经济中心从工业向金融转移的影响, 制造业逐渐萧条, 苏荷工业区的大量厂房空置或低价出租。低廉的租金和原有的建筑气质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入驻, 他们在此施展设计才能, 将原有建筑的功能加以改造更新, 工作室、居住单元等日益增多,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此工作、生活和参观

16、。SOHO 改造的成功, 使其在 20 世纪 60 年代城市更新浪潮中屹立不倒8, 更是在 1973 年, 被列为历史文化遗产, 受到法律保护, 成为美国, 也是世界上的首例。SOHO 由群众自发组织的改造更新长达 10 年之久, 这深刻反映了人们对城市文化的认同和维护, 对抛弃历史文化、大拆大建的城市改造模式的不满与抵制。它向人们证明了鼎新未必全盘革故, 只有以城市文脉为基, 发展好、继承好地区的文化记忆, 才是符合人们心理需求的, 符合地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之路。3.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的探索城镇化进程不均衡发展的现实情况, 导致了我国城市中工业遗产规模与保护情况差别较大, 以上海、青岛、天津, 这三个较为发达的早期工业化城市为样本, 探索它们对其进行的保护与再生设计的实践, 为我国今后的工业遗产保护作出指导。上海是改革开放首批沿海开放城市, 早期城市工业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结构调整, 金融、贸易、航运、科技逐渐成为城市的重心。据统计, 上海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