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准扶贫为切入点 不断强化三农金融服务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35071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精准扶贫为切入点 不断强化三农金融服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以精准扶贫为切入点 不断强化三农金融服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以精准扶贫为切入点 不断强化三农金融服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以精准扶贫为切入点 不断强化三农金融服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精准扶贫为切入点 不断强化三农金融服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精准扶贫为切入点 不断强化三农金融服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精准扶贫为切入点 不断强化“三农”金融服务 陈袁丁 中共恩施州委党校 摘 要: 恩施州地处山区, 贫困面积大、发展基础差、产业发展乏力等因素造成经济发展滞后, 脱贫压力大。如何破解压力, 该州立足地区经济产业特点, 创新信贷扶贫方式, 金融扶贫政策的效果得到充分发挥。关键词: 恩施州; 金融; 扶贫; 作者简介:陈袁丁, 中共恩施州委党校讲师, 研究方向为民族经济、区域经济。收稿日期:2017-5-8Received: 2017-5-8一、恩施州经济、金融发展现状(一) 经济落后, 贫困面广恩施州全境属于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辖内 8 县 (市) 均为国家级贫困县, 由于交通不便、产业缺

2、乏、经济基础等原因, 恩施州一直以来属于经济落后地区, 经济发展状况呈现“凹陷”的状态。2015 年, 全州生产总值 670 亿只占到全省 29550 亿元的 2.3%;人均 GDP 2 万元不到全省平均水平 5 万元的 40%;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 7969 元不到全省平均水平 10849 元的三分之二, 全州近四分之一的人口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二) 金融发展水平不高, 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从人均、贷款量来看, 2015 年恩施州人均量比全国明显偏低。从支持力度上看, 以存贷比来衡量, 恩施州的存贷比仅为 62.7%, 比全国水平低 9 个百分点。表 1 2015 年恩施州人均金融资源占有量

3、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 (单位:元) 下载原表 表 1 2015 年恩施州人均金融资源占有量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 (单位:元) 下载原表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和恩施州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从资本市场来看, 资本市场对恩施州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较弱。2015 年年末, 恩施州上市公司数目仅 1 家在新三板挂牌, 15 家企业在区域四板挂牌, 1 家公司获准发行私募股权, 对于企业联合发债, 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 资产证券化等业务还未突破零的记录。由此可见通过银行进行间接融资仍然是恩施州发展资金的主要来源。同时, 保险的筹资、保障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2015 年恩施州保险收入 37.4亿

4、元占 GDP 的比例仅为 5.1%, 说明保险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还是相对较弱的。二、恩施州金融需求的微观分析(一) 基础设施建设所需金融支持分析基础设施落后是恩施州经济落后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特别是交通落后, 生产要素、产品的流通需要很高的成本, 与外界的人流、物流不便, 辖区内生产的农产品经常遇到滞销的难题。恩施州城市面貌相对落后, 与国家级旅游城市水准相差甚远。当务之急, 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立起与外界沟通的交通网络, 改善城市面貌, 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恩施州产业以富硒农产品种植加工为重点, 但恩施州大多数农村处于大山深处, 通村通户公路建设需要资金, 农田水利灌溉设施需要资金。恩施州

5、7 大产业链的发展也需要金融机构贷款植入血液方可健康可持续发展。(二) 辖区产业结构、支柱产业资金需求状况分析恩施州最重要的是发展旅游业, 而旅游业的金融需求有其自身的特征。旅游业最大的特征是固定资产比较少, 无形资产多, 前期获得的金融支持难度大。这就需要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 如旅游门票现金流的抵押, 文化表演业初创阶段的文化创意无形资产的融资等。对于农业产业, 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属于弱质产业, 保险机构的介入非常重要。(三) 贫困地区农户的融资需求特征分析农户的需求一般为突发性事件如生病、灾害的需求, 或者小额农业生产投资的需求, 一般额度不会太大。从实际情况看, 只要充分发挥农商行

6、、邮储行贴近农村实际的优势, 改进服务, 一般就可以满足。但实际上这些金融机构的服务还不能有效满足农户的需求, 更是难以满足贫困户的需求, 因此他们通常更多的借助于亲友的帮助。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 农业合作组织等现代形式农业的发展, 对大额贷款的需求也在增加, 原有的小额信用贷款难以满足需求, 而大额贷款又缺乏抵押物, 加之金融机构服务不够, 导致农民发展贷款难。三、恩施州金融扶贫的主要做法(一) 坚持开发式扶贫, 创造金融支持产业发展新格局在产业发展发面, 恩施州金融机构以支持旅游业发展为核心, 近两年投入信贷资金 42.1 亿元, 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使旅游业成为贫困居民就业的“主平

7、台”和增收的“主渠道”, 旅游产业承接 10 万农民就业创业, 拉动居民收入年均增长 10%, 带动全州减贫近 15 万人。在精准扶贫方面, 围绕产业发展打造了一批信贷服务新模式, 形成产业带动、金融推动、企农互动的金融扶贫格局。如农行的“茶商通”信贷服务模式, 统筹解决茶农以及茶叶收购、加工、销售企业的信贷需求, 2014 年为茶叶产业链融入资金 1 亿元;利川农商行的“烟叶生产收益质押贷款”, 以烟叶销售预期收入作为质押, 发放贷款 3000 余万元, 帮助3500 余户烟农发展烟叶生产;宣恩农商行发行的“金融扶贫益贷”, 选择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小额贷款, 2014 年获得贷款

8、的 39 户贫苦户实现户均增收 1 万元以上。(二) 坚持抓两头、带中间, 创造金融扶贫新模式“抓两头、带中间”是扶贫开发金融服务中的重要内容, 恩施州结合辖区实际构建了“信贷资金+扶贫互助担保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农户”的金融扶贫工作模式。抓小头, 建立村级扶贫担保机制。将村级扶贫互助社原有的 15 万元财政扶贫资金转化为担保资金, 承贷银行按照 1:10 的比例提供担保贷款, 对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开展支持。抓大头, 推行“金融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互助组织+零收费评估”的信贷支持模式。成立县级小微企业互助合作促进会, 由企业交纳互助保证金存放金融机构, 由金融机构给予企业担保贷款支持。

9、同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行“内部评估零收费制度”, 由借贷双方自行确定抵押物价值, 免去中介评估公司评估环节, 降低融资成本。带中间, 建立带动脱贫的激励约束机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县扶贫办签订扶贫责任书, 承诺保证包片内建档贫困户脱贫, 按照协议完成扶贫任务的, 其贷款可享受扶贫贴息政策。(三) 坚持加强政策协调配合, 创造金融扶贫示范新体系新形势下扶贫工作内涵不断丰富, 恩施州更加注重发挥工作的合力, 做好了金融政策、财政政策、扶贫政策的协调配合。创建了“金融扶贫示范县”、“示范村”、“细胞工程”三级金融扶贫示范体系。2014 年宣恩县、来凤县被省扶贫办认定为“全省金融扶贫示范县”。恩施州

10、以金融扶贫示范体系为抓手, 对于贫困县域抵押担保不足问题搭建了三级县域担保平台。一是针对贫困农户的村级担保, 2015 年已启动 30 个重点贫困村村级担保机制, 发放扶贫互助担保贷款 6000 万;二是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县级扶贫担保, 由县级政府筹资1600 万 (其中:扶贫专项资金 1000 万, 财政配套 100 万, 企业筹资 500 万) 建立县级扶贫互助社, 搭建覆盖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的担保平台;三是针对各类龙头企业的专项担保。三大担保贷款平台, 贷款按照 1:10 的比例放大, 2014 年实现投放 3.2 亿元, 重点解决了涉农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问题。四、基于金

11、融扶贫的几点启示(一) 健全的农村信用体系是金融扶贫的前提农民贷款难的根源在于农村信用体系的缺陷, 农民信用意识较弱。因此恩施州要加快金融网格化的建设, 利用网格员采集核实信息, 金融机构对农民评级授信, 建立起符合实际的农村金融信用体系, 促进农民逐渐树立“信用就是信贷、守信就是发展”的新观念。(二) 合理有效的融资抵押担保新机制是金融扶贫的关键实践告诉我们, 恩施州的小微企业互助合作社和村级互助合作社融资能力增强, 关键得益于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机制的创新, 得益于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 从而建立起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和和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农村金融创新体系。下一步需要大力发展和培

12、育县域担保、评估、公正等中介结构, 鼓励金融机构与相关机构加强合作, 运用联保、担保基金和风险保证金等联合增信方式, 探索发展联合信用贷款。同时还需进一步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房产权等农村综合产权抵押融资方式。(三) 扶持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是金融扶贫的重点恩施州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形成, 下一步应大面积推广“公司+合作社+贫困农户”模式, 组织贫困户进行土地流转, 标准化规模化种植,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施“金融机构+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农户”等方式, 大力培育致富带头人, 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四) 实现共赢是金融扶贫的核心“三农”融资难, 难就难在无资产、无担保、无平台, 为解决金融部门“不愿贷、不敢贷”, 贫困户“不能贷”的问题, 需要用政策化解金融部门的后顾之忧, 用奖励鼓励企业的带头联动, 用多种帮扶手段给予贫困户信心, 才能最终实现共赢, 才能为全社会共同推动金融扶贫营造良好的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