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成就及经验启示——献给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60周年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35069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成就及经验启示——献给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60周年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成就及经验启示——献给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60周年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成就及经验启示——献给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60周年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成就及经验启示——献给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60周年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成就及经验启示——献给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60周年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成就及经验启示——献给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60周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成就及经验启示——献给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60周年(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成就及经验启示献给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 60 周年 信乃诠 中国农业科学院 摘 要: 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于 1957 年 3 月, 是新中国三大科学院之一。文章概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发展历程, 汇总了成立 60 年来获得国家奖励的重大科技成果, 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正确选题是前提、遵循科研规律是基础、组织协作攻关是方向、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和科学组织管理是保证等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的经验, 以期为其他科研院所争取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提供参考。关键词: 中国农业科学院; 建院 60 周年; 科研成就; 经验启示; 作者简介:信乃诠 (1936-) , 男, 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

2、农业科技管理, 农业宏观研究。收稿日期:2017-04-19Received: 2017-04-191957 年 3 月, 作为新中国三大科学院之一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 这是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60 年来,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 在农业部和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 中国农业科学院取得了长足发展, 科研机构发展壮大, 专业队伍粗具规模, 试验研究条件不断改善, 国际合作与交流范围日趋扩大, 经费投入大幅度增长, 研究与开发取得了辉煌成就,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科技的巨大进步。1 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展历程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发展, 历经了曲折的道路。从发展历程来看

3、,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文化大革命”前的 17 年, 尽管连续不断的政治运动、摆动的政策变迁和“左倾”思想对科学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 但是, 这段时期在科研机构建立、科技队伍培养、专业学科设置、工作条件建设、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与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二是“文化大革命”的“”, 使科研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甚至损及了其元气和后劲。这段时期, 机构撤销, 人员下放, 仪器设备损坏, 除了个别领域和项目取得了某些成就外, 整个农业科技工作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三是粉碎“四人帮”后,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引下, 在党中央的直接关怀下, 中国农业科学

4、院恢复了原建制, 步入了恢复与发展时期。1982 年后,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项事业全面快速发展, 科研工作在改革中阔步前进。1999 年, 在国家科技改革的推动下, 通过分类改革, 科研体制做出重大调整, 研究与开发工作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 领域不断拓宽,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进展、新成就。2 60 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获得国家奖励的重大科技成果60 年来, 中国农业科学院在“理论联系实际, 科学为生产服务”、“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等各时期的方针指引下, 按照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5、、高技术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化、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三个层次布局展开, 逐步形成国家重大专项、科技支撑 (攻关) 、发展高科技、加强基础 (应用基础) 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科技型企业等战略重点, 紧密结合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国际农业科技前沿,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 团结协作, 联合攻关, 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要科技成果。据不完全统计, 19782016 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 获得国家奖励重大农业科技成果 305 项, 其中, 全国科学大会奖 58 项、国家星火奖 3 项、国家自然科学奖 7 项、国家技术发明奖 38 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6、199 项, 约占全国农业及生物学相关领域总数的近 20%1-3。其中,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 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7 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3 项, 分别约占全国农业及生物学相关领域总数的6.5%、35.0%、20.3%。2.1 19571978 年获得的全国科学大会奖 (现国家科学技术奖) 19571978 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58 项, 约占农业方面 (农林牧渔农垦) 授奖总数 (299 项) 的 19.4%。此间, 具有代表性、标志性的重大科技成果主要有:冬小麦良种“北京 10 号”和“北京 8 号”、异源八倍体小黑麦、

7、春小麦良种“京红号”、“原新 1 号”高粱雄性不育系及“原杂号”高粱、油菜“甘油 3 号”、棉花“中棉 3 号”、龙井茶“龙井 43”、多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与研究、梨“锦丰”和“早酥”、花生根瘤菌的选育和利用、小麦条锈病防治研究、蝗虫综合防治研究 (北部蝗区) 、农药“六六六”制造研究、飞机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在农林牧业上的应用、中国黑白花奶牛的培育、牛肺疫弱毒菌苗、农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化合物”、NYD-2 型低水平 放射性测量仪、LF-1 型离子自动分析仪等。2.2 19781999 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进步奖1978 年恢复和重新颁布国家科学技术成果奖励制度后,

8、国务院先后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奖励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 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奖 (设一、二、三、四等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 (设一、二、三、四等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设一、二、三等奖) , 即国家“三大奖”。19781999 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获得国家“三大奖”共计 174 项, 其中, 国家自然科学奖 6 项、国家技术发明奖 28 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140 项。此间, 具有代表性、标志性的国家“三大奖”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奖 6 项, 其中, 二等奖 1 项 (中国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研究) 、三等奖 3 项 (中国小麦的种类及其分布、黏虫

9、越冬迁飞规律的研究、中国小麦光温特性的研究) 、四等奖 2 项 (粳型稻种的起源及其耐旱性与耐冷性、稻飞虱鸣声信息行为及其机制研究) , 均属于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 28 项, 其中, 特等奖 1 项 (籼型杂交水稻研究) 、一等奖 6 项 (冬干鸭屎泥水稻“坐秋”及低产田改良的研究、豫北地区盐渍土棉麦保苗技术措施研究、马传染性贫血病驴白细胞弱毒疫苗、多抗性丰产玉米杂交种“中单二号”、甘蓝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及其配制的七个系列新品种、抗病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中棉 12) 、二等奖 8 项 (棉花抗枯萎病高产新品种中植“86-1”号、抗病偏高糖型甜菜多倍体品种甜研301、Sm-1

10、在诱导三眠蚕生产超细纤度蚕丝研究、布鲁氏菌羊种五号菌苗、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发现鉴定与初步利用研究、抗病丰产优质番茄新品种“中蔬 5号”和“中蔬 6 号”的育成、综合应用生物技术创造抗黄矮病普通小麦新种质、病毒浓缩工艺与猪 O 型口蹄疫灭活疫苗) 、三等奖 11 项、四等奖 2 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140 项, 其中, 一等奖 5 项 (聚乙烯地膜及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全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及其结果应用研究、育成高产优质多抗杂交水稻新组合“仙优 10 号”、适合麦棉两熟夏套棉花新品种中棉所 16、高产优质多抗棉花新品种中棉 19) 、二等奖 51 项、三等奖 84 项。2.3 20002016 年

11、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02016 年获得国家“三大奖”70 项, 其中, 国家自然科学奖 1 项、国家技术发明奖 10 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59 项, 均为二等奖。此间, 具有代表性、标志性的国家“三大奖”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 (禽流感病毒进化、跨种感染及致病力分子机制研究)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0项 (我国抗稻白叶枯病粳稻近等基因系的培育及应用研究、棉花抗虫基因的研制、棉花组织培养性状纯化及外源基因功能验证平台构建、后期功能型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及应用、低成本易降解肥料用缓释材料创制与应用、水稻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相关基

12、因挖掘与新品种培育、油菜高含油量聚合育种技术及应用、花生低温压榨制油与饼粕蛋白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及装备创制、农产品黄曲霉毒素靶向抗体创制与高灵敏检测技术, 以及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59 项, 其中, 一等奖 8 项 (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质的发掘及应用、H5 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的研制及应用、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与分子改良技术研究、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方法的创建与应用、广适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中黄 13 的选育与应用、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小麦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创新团队奖) 、二等奖 51 项。这

13、些科技成果具有很高的科技水平, 并通过转移、转化与推广,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初步的生态效益, 为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4。3 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的经验与启示60 年来, 中国农业科学院在科研实践中, 努力掌握多出成果、出大成果的客观规律, 积极应对是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的基本经验。同时, 也为组织国家重大课题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3.1 正确选题是前提“六五”以来, 研究课题的来源很多, 有国家的、部门的、地方的, 还有国际合作的, 而研究选题应瞄准国家农业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 依据需要和可能, 通过同行竞争, 积极承担国家重点研究课题, 这是获得国

14、家级科技成果奖励的前提。有了课题还要精心组织, 开展背景调研, 搞好总体设计和人、财、物资源的合理配置;有些重大课题要做好组织与协调工作, 组装集成, 形成相对独立的课题群。在此基础上, 要抓好执行情况检查和总结交流工作, 对于有应用前景、经济社会效益大的课题, 对于基础性、社会公益性大的课题, 对于科学上有创新、技术上有突破的课题, 要作为重中之重, 给予重点支持。只有选题正确, 才有可能获得国家奖励的重大科技成果。3.2 遵循科研规律是基础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九五”资料分析得出, 一般获得国家级理论性科技成果需要 8.09 年, 应用技术成果需要 6.80 年, 软科学成果需要 3.21

15、年, 有些重大科技成果还需要更长的时间。例如, 籼型杂交水稻研究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 1964 年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首篇文章;1972 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主持全国性科研大协作, 先后有 140 多个科研、教学单位的 1 500 多人参加;1974 年实现“三系”配套的重大突破;1976 年开始大面积推广;研究周期为 10 年多, 于 1981 年获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再如, “中国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研究”的研究周期为 27 年, 于 1987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马传染性贫血病驴白细胞弱毒疫苗研究”的研究周期为 23 年, 于 1983 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

16、等奖。农业科学研究有自身的特点:既受经济规律的支配, 也受自然规律和生物规律的支配;动植物生长发育有自身内在的矛盾, 同时也受到各种外界条件的影响, 因子复杂;试验研究周期长, 农作物生长期一年只有一季 (有些地区可以二季或三季) , 今年失败, 要等来年, 育成一个农作物新品种, 即使采用加代繁殖, 一般也要六七年时间。果树、林木等多年生植物周期更长。这些基本规律和特点就决定了农业科学研究必须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才有可能取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3.3 组织协作攻关是方向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研规模越来越大, 分工越来越细, 新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不断产生, 而解决生产中重大科技问题的途径越来越综合化。要完成这些重大课题研究任务, 并取得重要进展与突破, 需要组织科研协作, 联合攻关。首先, 要做好研究所内部的协调工作, 把研究目标相对集中、内容相近的课题组装集成, 形成独立的课题群, 改变长期存在的各自为战, 分散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