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角下职教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34832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视角下职教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传统文化视角下职教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传统文化视角下职教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传统文化视角下职教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传统文化视角下职教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视角下职教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视角下职教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统文化视角下职教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王静 徐晓红 长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长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党委 摘 要: 诚信是社会交往的润滑剂, 职教学生群体中的“诚信危机”必将损害学生的健康成长, 从而引起校园内的“信任危机”, 也必将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本文立足于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 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诚信思想内涵, 将传统诚信观现代化与诚信法治化相结合, 构建新型职教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关键词: 传统文化; 诚信观; 职教学生; 诚信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王静, 长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学生辅导员;作者简介:徐晓红, 长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通讯作者。基金:2015 年吉林省职业

2、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 编号:2015ZCY226当前, 对于重构职教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呼声日益增多, 诚信建设也逐渐步入法治化, 除诚信法治化之外, 中国传统文化则从另一个层面为当今时代下重构诚信体系指明了另一种途径:即传统儒家诚信观的现代化, 以道德的内在自觉和法律的外部约束互相补充, 构建新型诚信教育体系。依托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同时, 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诚信资源, 使传统诚信观现代化, 来作为诚信教育体系的内在支撑。一、厚植传统文化诚信资源优势, 丰富诚信教育内涵和外延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 诚信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在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都有着诚信的要求, 诚

3、信的内涵已经拓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而成为规范社会有序运行的社会秩序。传统文化中天然自带诚信基因, 应积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内涵, 充实到当今时代下的诚信教育中, 深入挖掘诚信资源, 横向上扩充诚信外延, 纵向上挖掘诚信内涵, 培育诚信教育的丰饶土壤, 培植诚信在职教学生内心中的文化之根。(一) 诚信是进行社会交往的通行证传统文化将诚信视为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以诚待人、诚实守信是公民个人能够在社会上良好生存的道德前提之一, 更是当今时代下的“通行证”。人类遵守诚信, 既是合乎社会基本道德准则, 也是合乎上天的自然规律 (“诚者, 天之道也;思诚者, 人之道

4、也”) 。人之准则与自然规律统一于个人行为, 才能“取信于人”。(二) 诚信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准则诚信是规范传统文化社会中人际交往的准则, 即在儒家五伦五常体系中, 五常中的“信”作为道德规范之一规范着“五伦”中的朋友关系。孔子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曾子讲到:“与人交, 而不信乎?为人谋, 而不忠乎?”都是在强调与人结交、进行人际关系交往要讲究诚信、对人忠诚, 这也是古人的交友原则。孔子在公冶长中将“朋友信之”作为自己对社会的三大美好愿景之一, 说明了诚信在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社会交往注重相互信任, “以诚待人”、“坦诚相待”, 核心在于“言而有信”, 诚信亦是君子交往之道。

5、(三) 诚信是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在传统文化中, 职业活动要求恭敬勤勉、敬业乐业, 孔子认为“执事敬, 与人忠”, 即担任工作要敬慎认真, 与人交往要忠心诚恳。在当今职业生活领域中,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更是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职业诚信作为坚守职业道德的品质, 反映了一个人在从事职业活动时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态度, 随着社会进程的推进, 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职业品质的高标准、高要求, 也必然要求其具有更高的诚信品质, 职业诚信更加成为个人职业生涯的重要根基。(四) 诚信是严谨治学、修己安人的源头诚信是儒家治学的基本要求, 传统文化中的治学之道历来提倡严谨审慎的治学态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诚信治

6、学要求求真务实、孜孜不倦, 通过以德治学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而达到“实干兴邦”, 摒除“空谈误国”。诚信对待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本质要求, 学业、治学领域中出现的学术不端、造假、抄袭、剽窃等现象均体现出了当前学生群体中对于学业、治学领域的不诚信, 严重者甚至出现诚信认知偏差。在学风建设上, 提倡诚信治学更是重中之重, 长期在学习领域上出现诚信失范, 必将损害整个社会教育的发展, 最终损害的将是学生个人发展, 只有“以诚意正信之法”才能“行格物致知之事”。因此, 建设良好学风必然要求强化诚信治学, 坚守治学道德和学术底线, 从而达到修己安人。二、提高个人公信力, 夯实诚信品质践履公信力属于社

7、会评价术语, 其核心是信用、信赖, 指个人、团体或事物获得公众认同、信赖的情况, 反映了外界对个人行为的信任。一个人既要对外 (他人) 讲究信用, 对内 (自己) 也要讲诚信, 才能形成个人公信力, 赢得外界的信任, 这是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首要原则。“国之信, 重九鼎”, 自古就有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的美德;“信”是古人追求的君子人格, 是个人品格, 也是一种责任, 职教学生诚信教育中必然要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 培育诚信品质;信也是一种理想信念, 追求社会诚信、追求社会公平正义, 这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诚信作为一种崇高的价值理念, 必然要求个人要努力积淀诚信品质, 即人不

8、可不信, 民无信不立。此外, 社会个体的信用, 或一个人是否值得他人信任, 不只和其当下行为有关, 更与其过去的所作所为有关, 一个人对外信用等级的建立与个体过往行为有着密切关联, 个体公信力的建立和维系源于过往行为的积淀, 而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 想要获取对外公信力, 不只需要在当前环境中创造诚信实绩, 更要在过往中积淀诚信资源, 传承诚信基因。三、树立诚信危机意识, “慎独”、“自省”以提高诚信敏锐度传统中国社会中, 诚信是社会成员的道德准则, 也是维系良性社会关系的桥梁纽带, 主要发端于内心的自觉、自省。自省精神是儒家所倡导的修养方法, 指人的自我反省和自我省察, 如孔子的内自省、曾子的

9、吾日三省吾身、孟子的反求诸己、易传的修省, 并由自省发展到了责己, 从而达到严于律己、严于修身的目的。个体诚信或公信力的形成源于源源不断地对自身的自省, 并将诚信作为一项重要认知, 诚信失范的危害要远远小于个体对诚信缺失的不自省。强化个体诚信自省意识, 其积极功能在于能保持对个体诚信行为的检验, 促进个人诚信等级升级, 从而更能面对来自于外界的不信任, 使个体人格更趋向于成熟和完整, 以及个体自我的反省和改进。传统文化中的自省, 对于提升个体诚信更有助益, 如果个体在社会行为中长期缺少对自身的反躬自省, 没有诚信危机意识, 那么个体自身的诚信也将永远只是一种浅显的诚信, 而不会成为真正的“诚”

10、、“信”。同时, 慎独、自省也是传统文化中君子人格的要求。慎独, 即审慎、自律, 传统诚信观要求对己真诚无欺, 个人独处时也应具有高度自律, 以塑造君子人格, 这种君子人格、慎独精神不单单是对于市场经济实用主义的要求, 更是来自于更深层次的人格尊严和价值取向, 即个人的精神信仰和追求。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最高层次是尊严需求, 传统文化将诚信至于德之首位, 更是人之大德, 尊严和人格都是构建在诚信的基石之上, 即无诚信则无人格尊严, 人对于尊严的需求也必将成为个体追求诚信、信用的需要, 从而实现外界对个体自身的信赖, 获得最深层次的心理满足。四、加强诚信法治化建设, 建立学生个人诚信评价体

11、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五次会议强调:“要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大格局, 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这是从社会征信体系上促进诚信教育体系建设, 诚信法治化建设也正逐渐建立健全。十八届四次会议中强调:要加强社会诚信建设, 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 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 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在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高校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背景下, 诚信也逐步迈进了法治化进程, 由原本的道德层面向法治层面迈进。中国传统诚信观以内在心性为核心, 在法治社会下, 传统诚信也必然要进行现代化阐释, 将传统诚信观进行现代化转换, 以法

12、治的权利、责任、义务思想与传统诚信观相勾连, 并使其成为社会通用准则。首先, 要在职教学生中进行诚信法治思想教育, 建立诚信教育体系, 完善诚信档案建设, 并根据诚信档案构建学生信用评级指标体系, 构建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通过在校园中逐步建立个人信用体系, 为诚信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制度支撑。个人征信也是当今社会对个体的一种诚信评价机制, 通过征信体系实现对个体信用的监督, 使个体行为的诚信变得更加显性和可量化。传统诚信更注重情感、精神和道德伦理方面的评价, 因而评价标准和维度具有不稳定性, 在大数据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 则要求评价诚信应更加客观、具体, 可量化、分析和评估。构建学生个

13、人征信体系, 通过对外和对内两个层面的诚信, 实现个体的诚信闭环, 能够经受住来自自我和外界的考验和诘问, 其在反复自省中所建立起的个人信用体系, 将具有更大的个体公信力。其次, 也应在惩戒体系建立的同时, 建立激励机制, 制定鼓励诚信的激励政策和制度, 将学生践行诚信、遵守诚信纳入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中, 在评奖评优、发展入党、求职择业等方面给予激励鼓舞。使其在遵守诚信中因受益而受到激励, 但对其违反诚信、出现失信行为也要承担相应责任, 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诚信教育, 使得诚信教育真正走入学生心中, 产生社会效果。然而也应注意到, 对诚信的评价往往是来自于人的更严格的心理评价, 稍微一丁点的不

14、诚信评价都会使日积月累建立起来的诚信体系土崩瓦解, 因此加强诚信自省可以强化个人诚信意识, 从而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确立个人诚信体系, 防止不诚信评价所带来的恶果。五、构建软性规则, 促进诚信教育体系建设内生机制生长软性规则 (soft-rule) 有助于培植诚信友爱的风尚, 主要在于:它源于共同体成员的协商一致, 协商一致的基础在于互信互赖, 这也必将有助于诚信的进步和软性规则的实施。首先, 软性规则对共同体成员的作用力在于自愿, 它用过激发群体“诚信”的内在动机而约束群体的外在行为。这种自愿既源于心理和情感的自愿, 也源于外在环境的拘束和要求, 如他人劝说、公共舆论、物质奖惩、精神激励、惩戒体

15、系, 甚至是强势机关的硬性规章。但随着现代社会征信体系的不断完善, 基于外部力量和现实需要考量, 诚信不仅仅作为一种美德, 更是一种社会群体规约, 如存在于具有特定身份的成员之间、对个体或共同体名誉的珍视 (或担忧) , 也可以是对社会规则的遵守。通过个体 (或群体) 的高度自愿既来源于自我内在的感性 (或理性) 需要, 也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制约监督, 在平衡内在自我和外部环境之间, 软性规则在规范群体内部的一致性和使群体互信互赖、走向共同治理、培育诚信土壤具有积极作用。第二, 软性规则的生成在于群体成员的协商一致。如在考试抄袭和作弊行为, 如果实行考试自律规则或作弊行为的处罚规则, 可由学生共

16、同协商制定, 通过学生共同体的参与、协商、讨论, 形成一致观念, 这种规则的实施会得到更多学生的遵守。规则制定的程序基础在于诚信和信赖, 这个过程也是诚信培植的过程。在校园中, 随着依法治校的推行和学生民主自觉意识的崛起, 需要更多学生共同体的集体决策和参与协商, 从而在校园中耕耘出更加广泛的诚信土壤, 诚信土壤会培植出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的校园文化, 而和谐校园文化也必将促进诚信的进步。软性规则作为培植诚信的丰饶土壤, 要比硬性的规章制度所形成的坚硬岩层, 更加具有激励作用。第三, 软性规则的内容在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调整和利益分配, 在此过程中, 也需要共同体成员的友善相处, 从而在内部达成一致, 内部一致才能规范内部成员, 在对意见一致的调整过程中, 硬碰硬的争议、矛盾、纠纷、博弈将会逐渐消解, 最终被一致、互信、平等、尊重所取代, 从而维护共同体内部成员的稳定、和谐。参考文献1张啸尘, 顾青青.“诚信、公正、和谐”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渊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年第 2 期, 50-54.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