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古代汉语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4134543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4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古代汉语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文学]古代汉语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文学]古代汉语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文学]古代汉语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文学]古代汉语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古代汉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古代汉语(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五单元 古代汉语通论 连词、介词、语气词,词头和词尾从严格意义上区分, 虚词是用来表示语法意义,表达各种关系和语气,在句中不作句子成分的词。古代汉语为了照顾传统,同时为了与各古代汉语虚词词典相一致,把代词、副词归入虚词研究。一般教材都把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看作虚词,本教材第一册己经介绍了代词,本册介绍连词、介词、语气词;此外,把“有、其、言、于、薄”看作词头,把“然、如、尔、若” 看作词尾,另列单讲。 (一)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各种关系的虚词。连词用以表示的连接关系有并列、递进、选择、承接、目的、因果、转折、假设、让步等九种。连词只有语法作用,不作

2、任何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一、连词分类:并列连词:与、及、而、以、且、又又递进连词:而、且、况、而况选择连词:抑、其其、与其宁(孰若)承接连词:则、即、斯、而、乃、而后、于是目的连词:以、而、用因果连词:故、以、用、以故、是以、是用转折连词:而、则、然、顾、抑假设连词:如、若、苟、使、令、设、即、假使让步连词:虽、唯、纵、即、就、纵使、第令二、常用连词的用法。从上面的介绍可知,连词所表示的前后两部分的关系很复杂,连词的数目也很多,下面讨论几个比较重要的连词:而、以、 则与然则、虽与虽然、 然与然而。“而”的用法:“而”主要用作连词,也用作代词。1连词“而”“而”是古汉语用得最多的一个连词

3、。用来连接前后两个部分,所连接的两个部分可以词词组和句子。用法很灵活,所表示的意义也很多,主要表示两个部分之间的并列或相承(顺接)、转折(逆接) 、修饰、假设等关系。语译非常灵活,可译为“而且、并且,但是、可是、然后、就、却、如果”等,或不译。连词“而” 的用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用在联合结构里,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两件事情或行为的联系,一般不连接名词。从上下文看, “而” 字可以用于顺接,也可用于逆接。所谓顺接,是说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是并列的,或者是相承的,中间没有转折。顺接的“而”字根据具体的上下文可以译为“而且”,有时可以译“就、便” ,更多的时候依

4、旧保留“ 而”字。所谓逆接,是说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相反或者相对,即含有转折的意思,而不是事理相因,语意连贯。表逆接的“而”字可以译为“却、可是、但是”。所谓逆接和顺接,只是从具体的上下文意来看的,并不是说“而”字本身有这两种性质。例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2)美而艳。 左庄公(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吕氏春秋 (转折)(4)日增千金而不可得。 钴鉧潭记 (转折)第二, “而” 字用在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但不是并列的关系,也没有转折的意思,而表修饰关系。表修饰关系的“而”,现代汉语没有和它相当的连词,有时可不译,有的可保留“而”字。例如:2(1)子路率尔而对。

5、论语先进(2)未至,道渴而死。第三, “而” 字用在主谓结构里,连接主语和谓语。分析文意,有时含有转折的意思,是一种逆接;有时含有假设的意思,表假设关系。表假设关系的“而”字可以译为“如果”。如:(1)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论语(这意味着君子应该仁却不仁, “而”含有转折意味)(2)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主谓结构中,含假设意味)分析下列句子中“而” 字的用法。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黒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2)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述而(3)虎求百兽而食之。 战国策楚策 (4)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谋攻 (5)时已徙矣,而法不徙。 吕氏春秋察今 (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 论语为政(7)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左传襄公三十年(8)老妇恃辇而行。 战国策赵策(9)子路拱而立。 论语微子 1.并列 2.3 相承 4.5 转折.6.7 主谓结构中含假设意味8.9 连接状语和动词,表示修饰关系。2代词“而”“而”作代词,表示第二人称,多用作定语,有时也用作主语。如:(1)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左传定公十四年(2)楚王叱曰:“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哉?”史记 平原君列传(乃,副词,表肯定;而君:你的主人即平原君。而,二人称代词,作定语)连词“以”的用法“以”字常用作介词和连词,有时也作动词,比较复杂。这里介绍连词“以”的用法。表目的或结果,相当于“来”, “为了”

7、、 “因此”。这种连词 “以”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它表示在时间上一先一后的两种行为的联系。是由介词“以”进一步虚化而成的。(1)命子封帅二百乘以伐京。 左传隐公元年 (“帅二百乘” 的目的是“ 伐京”)(2)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 (目的)(3)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亡郑” 的结果是“ 陪邻”)用于因果复句,可译为“因为”、 “由于”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左传用于状语和谓语动词之间,作用同“而”,但不如 “而”字常见。(1)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潜归去来辞则,然则:则也是连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

8、词组的连词。主要用法有以下四种:第一,表示两事在时间上先后相承,有“就”、 “便 ”的意思。(1)问之,则曰 柳宗元捕蛇者说(2)战则请从。 左传庄公十年 第二,表示因果关系,有“那么”或“ 那么就”的意思。(1)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论语 子路(2)民贫则奸邪生。晁错论贵粟疏3第三,表示假设,有“如果”、 “假如”的意思。(1)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庄子 逍遥游(2)公子则往,群臣之子敢不皆负羁絏以从?左传第四,有“原来已经” 的意思。前一分句表示的事情发生在后,后一分句表示的事情早已发生,这样, “则” 就含有“ 原来已经 ”的意思。(1)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9、论语 微子(2)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左传(3)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 公孙丑上然则:在秦汉以前不是一个词,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的连用。 “然”指代上文所说的内容, “则” 引出与上文相关联的结果。 “然则” 的意思是“这样就”或“既然如此,那么”。 汉代以后,逐渐演变成一个词,只有关联作用,相当于“那么”。如:(1)然则废衅钟与?孟子梁惠王上(2)然则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 战国策赵册三(3)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相当于“那么”)虽,虽然虽,一般用作连词。1一般表示让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现代汉语用“虽然”的地方,古汉语只用“

10、虽”就可以了,这比较好懂,不必举例。2有时兼有“假设” 的意思,是假设的让步,作用和“ 纵”、 “纵然”、 “即使”相同。(1)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列子汤问虽然:古汉语的“虽然”不是一个词,而是连词“ 虽” 和指示代词“ 然”的连用,是“虽然如此”的意思,是词组;今为让步连词。(1)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许行(2) 献公说,曰:“璧则犹是也。虽然,马齿亦益长矣。 ”(韩非子 十过 )晋献公想灭虢国。可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为了借道, 送给虞国国君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虞公见到礼物,满口答应。 晋国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三年后又灭了虞国。美玉和宝马又

11、回到献公手里。然,然而然,常用作连词、代词及词尾。1连词,表转折,相当于“但是”(1)子蚩识之?然子病矣。 左传成公二年(2)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烛之武退秦师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样”(1)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2)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劝学3词尾,用于形容词后,相当于“的样子”(1)其冲然角列而上者。 钴鉧潭西小丘记(2)卒然边境有急。 论积贮疏然而:在秦汉以前是两个词,一般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的连用, “然”指代前文的内容,“而”表示转折,引出下文的内容。是 “虽然如此,但是”或“ 如此,而”的意思。(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2)市之无虎明矣

12、,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魏策由于“然” 、 “而”经常连用,战国以后,逐渐变为一个词了,表转折,相当于“ 可是”“但是”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一样。不过,历代写古文的人往往是两种意思并用,因此应注意它们的区别。4(二)介词多由动词虚化而来,不能独立作句子成分。后面带宾语,和宾语结合构成介宾词组,表示处所、时间、工具、原因、方式、对象等意义,作状语或补语。 一、介词分类 1.处所、时间介词:于、乎、在、由、从、及、至2.工具、凭借介词:以、用、因、将、依、乘 3.原因、目的介词:以、于、乎、因、由、为、用4.对象介词:于、乎、为、与、向、如、似、与5.介绍施事者:于、乎、为(用于被动句中)二、常用介词

13、简介:介词出现次数频繁,用法比较复杂,常常一个词兼有几类,同类的又有不同的作用或功能,跟现代汉语的对应关系也不尽相同,有些找不到对应的解释。下面简单介绍几个用法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之。为了方便学习,一并介绍兼类现象。于(於、乎)“于”和“ 於”在上古是读音不同而意义相同的两个字,共同存在于先秦的典籍中。如左传 荀子等书中“于”“於”并用,战国以后的古书多写“於”。汉字简化后,两个字合为一个字,取这个笔画简单的“于” , “於”就不存在了。“于”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四种: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时间,相当于“在、从、到”等。(1)段入于鄢。 左传隐公元年 (表处所)(2)初,郑武公娶于申

14、,曰武姜。 (表处所)(3)上计轩辕,下至于兹。 报任安书 (表时间)(4)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 (表时间)2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给”“对”等。(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论语 (向)(2) (颍考叔)闻之,有献于公。 左传 (给)(3)亟请于武公。 左传隐公元年 (向)(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左传 (对)3引进用来比较的事物,相当于“比”(1)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庄子秋水(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 (比更)4引进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1)郤克伤于矢。 鞌之战(2)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项羽传另外, “乎”

15、字除常作语气词外,还常作介词用,基本上和“于”的用法是一致的。(1)浴乎沂,风乎舞雩。 论语先进(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同上)(3)以吾一日长乎尔。 (同上)介词“以”的用法“以”字常用作介词和连词,有时也作动词。1介词“以”(主要用法)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把”“将”等(1)不以天下国家为事。 战国策楚策四(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表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条件等,相当于“用” “ 凭”(1)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 鞌之战5(2)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左传(侵所凭借的条件是“师”, “以”可译为“率领”)(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左传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 “由于”。(1)大道以多歧亡羊。 中山狼传(“以”和“多歧 ”组成介宾词组,作状语,表示“亡丢失”的原因。 )(2)而吾以捕蛇独存。 柳宗元捕蛇者说(各种用法之间的界线有时并不是很明显,此句既可以理解为“由于捕蛇独自生存下来”,也可以理解为“依靠着捕蛇独自生存下来”,意思基本上相同)(3)若之何其以病坏君之大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