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尚武习射之风探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33453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时代尚武习射之风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先秦时代尚武习射之风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先秦时代尚武习射之风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先秦时代尚武习射之风探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先秦时代尚武习射之风探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先秦时代尚武习射之风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时代尚武习射之风探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先秦时代尚武习射之风探析 李宇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科研规划部 摘 要: 弓矢在夏商时期逐渐从猎具、工具和农具中独立出来向专门化方向发展, 并开始应用于军事。西周时期更加重视贵族子弟及国人的射艺训练, 使百姓通于军事。春秋战国由于争霸、兼并战争的需要, 各国统治者皆制定了一些政策法令以推动民间练武习射活动, 同时以奖励军功的措施鼓励习射, 并以此来选拔人才。在当时尚武重射之风浓厚的大背景下, 又发明了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远射兵器弩, 并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关键词: 弓弩; 尚武重射; 以射选“士”; 作者简介:李宇 (1984-) , 女, 山东济宁人,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科研规划部馆员。收稿

2、日期:2016-02-28Received: 2016-02-28先秦时期习射活动的内容可以分为军事性习射、教育性习射、礼仪性习射三大类。这三大类习射活动的出现和盛行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体现了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演变。关于教育性习射和礼仪性习射, 笔者已专门撰文论述, 本文重点考察服务于军事和战争的军事性习射, 也即尚武习射。古人发明了类型众多的兵器, 有远射武器弓、弩, 有近战搏斗的矛、戟, 有护体的短剑等。在这些兵器中, 弓箭以其杀伤距离远的优势在南宋华岳的翠微北征录卷 7弓制中被列在首位, “军器三十有六, 而弓为称首, 武艺一十有八, 而弓为第一”。一、弓矢的出现及在早

3、期战争中的使用恩格斯曾指出, 蒙昧时代的高级阶段是从弓箭开始的。人类的早期阶段是将树枝或竹枝弯起来用绳子绑紧做成弓, 用削尖的木棒当箭, 利用绳的弹力将箭射出, 这是弓箭的雏形。弓箭发明后最初被用于狩猎活动, 它比起依靠人力徒手投掷石块产生的威力更大。在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间的战争中, 这些狩猎的工具演变为武器, 并逐渐从猎具、工具和农具中独立出来并向专门化方向发展。实际上, 无论任何战争都是交战双方使用各种武器的较量。黄帝、尧、舜时代“弦木为弧, 剡木为矢。弧矢之利, 以威天下”。从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 到后羿射九日、刑天与帝争神等神话传说, 无不反映了人们对军事武功的崇拜。进入阶级社会后,

4、奴隶主贵族一方面要巩固内部的统治, 另一方面又对外开疆扩土, 征伐、掠夺其他部族, 所以统治阶级崇尚武力, 认为军事镇压是最有效的手段, 也是国家安定的基本保障。他们把军事活动和祭祀祖先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善于制造和使用弓箭的军事集团可以在远距离杀伤敌人, 更能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 弓箭在军事斗争中的作用逐渐得到彰显。文献中关于弓矢的发明有着多种记载, 世本作篇记载“挥作弓”“夷牟作矢”;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少皞生般, 般是始为弓矢”。夏代尚武, 甲骨文中的“夏”字据考证是象人持钺讲武之形。夏王朝的统治者也非常重视弓箭的使用, 传说夏禹的射技高超, 他在与三苗作战时, 一箭射中苗部落的首领,

5、结果“苗师大乱”, 禹大获全胜1。从史书记载“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的这段夏代历史来看, 当时朝廷内外争斗不断, 射箭作为一种武艺在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起着克敌制胜的重要作用。殷商时期古文献留下的资料较少, 但这一时期, 敬鬼神, 先鬼而后礼, 凡国家大事都会用龟甲进行占卜, 安阳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文, 为我们研究商代的军事之射提供了直接的资料。商代有专门针对贵族阶级的习武训练, 重在适应实战的需要。甲骨文中有“丁酉卜, 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 其教戍”2之卜辞, 其中“多方小子小臣”就是接受训练的贵族子弟, “教戍”指教习攻守搏击及阵法。这时在国家机构的设置中除了有臣、尹、史等职官, 还出现了射

6、、马、戍等军事性的官职名。而且这时军队的兵种中已经出现专门负责射箭的射兵, 国家也经常组织他们进行训练。西周王朝建立后, 因于殷礼而有所损益, 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分封、宗法制度和世禄世官制度, 达到了奴隶制的全盛时期。周成王曾告诫治理鲁地的伯禽说:“夫有文无武, 无以威天下;有武无文, 民畏不亲;文武俱行, 威德乃成。”3所谓“有文”就是指诗书礼乐等怀柔的文治;“有武”就是要通晓军事, 能征善战, 以武力征服天下, 只有文武双全才能巩固统治。西周灭商后如何统治众多的同姓和异姓诸侯方国, 西北有戎狄的侵扰, 东南有淮夷的进犯, 这是国家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此, 西周统治者一方面采取安抚、怀柔的措

7、施, 另一方面, 加强本部族的军事力量, 提高部族成员的战斗力, 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战争。所以, 除了大封诸侯、营建成周等措施外, 特别重视军事训练, 努力把贵族子弟培养成勇武彪悍, 能够保卫社稷大业的武士。周公“制礼作乐”, 虽然也赋予射箭这项活动礼乐道德的内涵, 使射箭成为集政治、道德、健身、娱乐于一体的礼仪, 但礼乐制度的推行主要是维护西周的宗法等级制度, 它并未改变也不能改变依靠军事统治的事实。在周代的青铜器铭文及一些典籍中, 周王赏赐给诸侯和功臣的兵器一直以弓箭为主, 有奖励军功或授予兵权的意思。据“趞曹鼎”铭文记载, 周共王在举行完射礼后将弓矢等赐给趞曹, “师汤父鼎”铭文也记载

8、了师汤父得到了周王赏赐的弓矢之类的兵器4。由于当时实行的是“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 军事训练一般放在农闲时节进行, 时曰“春嵬、夏苗、秋弥、冬狩”, 与田猎结合进行, 在国语周礼等书中多有记载。在一年四季的军事训练中, 犹以冬季的军事训练最为隆重, 时间最长。此外每三年还要举行一次军事大演习。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就是操练各种兵器的使用技巧以及驾驭战车的本领, 射箭技术是其中, 这也是古人所说的“寓射于畋事之中”。历史资料和考古资料都证明, 夏商周三代时期国家已经拥有一定数量的军队, 军队的组成是以贵族成员为骨干, 国人为主力, 野人不当兵。这时的战争规模不大, 参战的人数不多, 战争的时间不长。

9、战争的形式以车战为主, 两军交战时都配备有大量的战车。一般每辆战车有甲士三人, 车左持弓主射, 车右持矛, 中间御手驾车, 步卒七十二人手持长柄兵器跟在车后。射手在三代时期主要指兵车上的武士, 具体在战争进行中, 左、中、右人员不是固定不变的, 一旦其中任何一个人受伤或战死, 其余人员都可以接替。所以为了争取战场上的主动和胜利的把握, 每位武士都必须在平时学好“射”“御”两种武艺, 以备战场上的需要。当时的兵车轮大车高, 而且道路状况也不好, 车子行驶起来上下颠簸, 车上的武士很难保持身体平衡, 再加上还要手持戈、矛、弓箭等武器进行作战, 尤其对于射箭这种准确度要求较高的武器而言, 难度是可想

10、而知。因此每位武士都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才能保证射击的准确性, 射箭和驾驭的训练就被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二、尚武重射与以射选“士”春秋战国时期, 旧的社会秩序已被打破, 而新的社会规则尚未建立, 各国为救亡图存都依恃武力称霸。据春秋一书记载, 从鲁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的241 年中, 各诸侯国之间的军事行动共达 483 次, 较大的战争发生了 376 次。战国时期的战争更加频繁和残酷, 周初八百国到春秋末年只剩下四十余国, 到战国基本只有七雄对峙和十余个夹在其间的小诸侯国。旷日持久的战争需要具有良好体力和军事技能的人才, 这就推进了人们对武艺训练的重视, 当时号称“齐愍以技击强, 魏惠以武卒奋,

11、 秦昭以锐士胜”5。在春秋战国的大环境中, 西周射箭比赛的繁缛礼节、等级界限及其所注重的道德品质的表现也随之逐渐消失, 齐景公为此曾感慨地说:“选射之礼, 寡人厌之矣。吾欲得天下之勇士, 与之图国。”可见“射礼”既已衰落, “战射”日益兴起。吕氏春秋异用篇云:“古之人贵能射也, 以长幼养老也。今之人贵能射也, 以攻战侵夺也。”6时人也认为文德不如武备, 习礼不如讲武, “狸首射候, 不当强弩趋发”。射艺没有了礼仪规范和等级要求的制约和束缚, 只重视实战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弓共有六种, 其中的王弓、弧弓能射穿革甲和木盾, 一般用于战斗。其余弓力较弱的夹弓、唐弓等一般用于田猎和学射。春秋时期

12、楚国的养由基, “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 百发百中”。在著名的晋楚鄢陵之战中, 楚共王给养由基两支箭, 命他射中晋军的大将吕锜, 可他只用了一支箭就射中吕锜的咽喉, 吕锜立即毙命。统治阶级非常重视对人民进行军事教育, 孔子曾说“以不教民战, 是谓弃之”。夏、商、西周时期, 战争以战车为主, 平民只能充当战车的随从步兵或随军劳役。而到战国时, 实行普遍的兵役制, 也就是全民皆兵, 军队的作战形式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新式武器的发明也有所改变, 车战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取而代之的是大规模兴起的步兵。这时仅仅靠贵族子弟参军已经不再敷用, 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了扩大甲士的来源, 野鄙居住的庶人也逐渐取

13、得了当兵的权利和义务, 成为战斗的主力。战国诸子均提倡百姓习武强身, 韩非子批评当时的一些文士, 与其在朝廷上空谈仁义, 偃武修文, 不如倡导老百姓去讲武练力。一些国家为了争夺霸权, 也在经济、政治、军事诸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大都实行寓兵于农、全民皆兵的制度, 武艺的高低就成为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每人都需要练就一身的好本领。在这样的大环境中, 习射训练也倍受重视, 各国都以强弓劲弩作为兵力强盛的标志之一。旷日持久的争霸、兼并战争是当时百姓练武习射风行的直接动因, 统治者所制定的提倡奖励的政策和法令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时各国统治者皆制定了一些政策法令以推动民间练武习射活动

14、, 同时以奖励军功的措施鼓励习射。射箭技艺的高低直接和个人利益相挂钩, 这无疑更刺激了习射的热情。春秋时期, 管子在齐国改革内政时, 为了筹措军事武器箭镞, 向齐桓公建议打官司时要用一束箭来作为听审的费用。因为箭镞是射远兵器的子弹, 同时在战争中又是消耗性很大的兵器, 所以管子才要以广泛收集民间散落的箭镞, 以备不时之需。战国时, 李悝在魏国任上地太守时, 为了和秦国相抗衡, 颁布了著名的“习射令”:“人有孤疑之讼者, 令之射的, 中之者胜, 不中者负。”结果是“令下, 而人皆疾习射, 日夜不休。及与秦人战, 大败之, 人之善战射也”7。在今天看来, 以是否射中靶心作为判断疑难案件的标准, 是

15、一件荒唐的事情。但在“习射令”的威迫下, 百姓“日夜不休”地练习射箭。魏国制定的这条法令在客观上推动了射箭活动的开展,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魏国的武卒还“衣三属之甲, 操十二石之弩, 负服矢五十个”进行军事训练, 考核通过的士兵可以免除赋税, 奖给田宅。统治者鼓励习射和奖励军功的措施, 极大推动了习射练武的开展。秦国制定了严厉的法律保护射箭训练的质量。秦律杂抄云:“除士吏、发弩啬夫不如律, 及发弩射不中, 尉赀二甲”“发弩啬夫射不中, 赀二甲, 免, 啬夫任之”8。赵武灵王更是历经阻挠, 坚决推行“胡服骑射”的改革, 这也是汉民族意识到骑兵和射技在战场上的重要作用而实行的一次变法改革

16、, 为赵国挫败匈奴和抵御强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除了在战场上直接伤害敌人外, 弓弩还可以射掉敌方旗帜, 使其指挥混乱;还可以专射敌方主将, 动摇军心。在大多数诸侯国都实行一系列鼓励习射措施的同时, 统治阶级也以射艺的高低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这一方面是延续西周以善射选士任官的传统, 也是当时的社会特点决定了大多数的国家都需要通过军事特长来选拔人才。这些人在当时的军中都有特殊的称谓, 如“材士”“材士练兵”“材士强弩”等。春秋时期的晋国和楚国对于射技高超的“材伎之士”要给以奖励, 并以贵爵重赏招致善射之士。国语晋语九记载智宣子与智果的对话时谈及“五贤”, 其中有“射御足力则贤”。楚国庄王在位时也以射猎求士, 楚庄王喜好打猎, 但大夫们认为他只顾玩乐, 不理朝政, 这样下去晋国必定会灭掉楚国, 楚庄王对他们解释“吾猎将以求士也”。因为在狩猎时能够看出谁最勇敢, 而在分配猎物时, 还可以看出谁最有道德。我们把这些文武双全的人挑选出来, 楚国的安全就有保证。先秦诸子也提倡以奖赏射御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