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互补中的荀子诚信伦理——荀子道德哲学研究之四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33409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道互补中的荀子诚信伦理——荀子道德哲学研究之四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儒道互补中的荀子诚信伦理——荀子道德哲学研究之四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儒道互补中的荀子诚信伦理——荀子道德哲学研究之四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儒道互补中的荀子诚信伦理——荀子道德哲学研究之四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儒道互补中的荀子诚信伦理——荀子道德哲学研究之四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道互补中的荀子诚信伦理——荀子道德哲学研究之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道互补中的荀子诚信伦理——荀子道德哲学研究之四(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儒道互补中的荀子诚信伦理荀子道德哲学研究之四 涂可国 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 摘 要: 荀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虽未专门系统阐发诚信问题, 却在“隆礼重法”的政治治理框架下, 在批判继承前期儒家诚信思想的基础上, 对“诚”“信”和“诚信”作了深刻的反思。他把诚信的主要内涵规定为真实无妄, 既从本体论意义上理解“诚”, 又从德性论意义上理解“诚”;而其“信”包含真实、信用和三种涵义。荀子在继承孔子儒家和道家、法家、墨家等先秦诸子百家诚信思想基础上, 不仅强调诚信为为人之道, 还进一步把诚信由修身之道上升为治国之道, 深刻论述了诚信是治国理政的基础。荀子强调诚信必须以仁义为重、以仁义为本,

2、 认为养心必须善诚, 而要致诚就应守仁行义、以慎其独。关键词: 荀子; 诚信; 思想; 作者简介:涂可国 (1961) , 男, 湖北麻城人, 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收稿日期:2016-11-15基金:2015 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研究”Received: 2016-11-15作为彰显道法自然的典范, 先秦老庄道家尽管反对儒家仁义礼智等德性伦理, 尽管缺乏对诚信的专门论述, 尽管没有将“诚”、“信”连用, 但他们却重诚尚信, 在其著述之中提出了许多重诚尚信的言说。如老子说:“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道德经第 81 章) “轻诺必寡信” (道德经第

3、63 章) “信者, 吾信之;不信者, 吾亦信之, 德信。” (道德经第 49 章) 强调与人讲话开阖有度善于诚实守信“居善地, 心善渊, 予善天, 言善信, 正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 (道德经第 8 章) , 指出“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道德经第 17 章) 人若对道德信念奉行不足, 也就会造成更多失信。庄子同样推崇诚信, 庄子中提出了“德厚信矼, 未达人气;名闻不争, 未达人心。” (庄子人间世) “无耻者富, 多信者显。” (庄子盗跖) “修胸中之诚, 以应天地之情而勿撄。” (庄子外篇徐无鬼) “真者, 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 不能动人” (庄子渔父) “至礼有不人, 至义不

4、物, 至知不谋, 至仁无亲, 至信辟金。” (庄子庚桑楚) “无行则不信, 不信则不任, 不任则不利。” (庄子盗跖) 等诸多诚信言说, 而著名的尾生守信故事正是通过庄子流传于世。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传统诚信被历代儒家视为立身之方、交友之道、兴业之本、立国之基和为政之纲, 传统诚信被历代儒家视为立身之方、交友之道、兴业之本、立国之基和为政之纲, 在中国文化体系中被作为求真务实价值追求的“常道”、“常理”深刻地烙印于民族心灵之中, 是中华民族大力倡导的精神品格。荀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虽未专门系统阐发诚信问题, 却在“隆礼重法”的政治治理框架下, 在批判继承前期儒道诚信思想的基础上,

5、 对“诚”“信”和“诚信”作了深刻的反思。荀子对儒家乃至整个中国诚信思想做出了独特贡献, 这不但表现在他重视对“诚”与“信”的阐发 (荀子“诚”出现 50 次、“信”字出现 107 次) , 表现在他在儒学思想史上第一次把“诚”与“信”连用, 首次创设了“诚信”范畴 (荀子“诚信”出现 5 次) , 表现在他提出了许多有关诚信的深刻论断, 也表现在他把诚信由修身之道上升为治国之道、治世之道。诚信缺失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要解决当前诚信危机问题, 加强诚信价值观建设, 引导人类真正走向文明, 就必须加大诚信缺失这一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专项治理力度。同时由于诚信并非只有道德诚信, 还有法律诚信

6、, 因而要使诚信精神的建构真正踏实避虚, 就必须借助于法律化、制度化。另外, 先秦儒家对诚信问题作了思考, 其诚信思想构成了当代诚信建设的重要资源。基于此, 深入阐发和挖掘荀子的诚信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就显得十分必要。一、真实无妄:诚信的主要内涵“诚信”是由“诚”和“信”两个词所组成的合成词, 作为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和精神品格, “诚信”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真心实意、诚实无欺、守言行诺、信任信用等方面的价值取向。在中国思想史上, 以孔子、孟子和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儒家逐渐摆脱“诚信”作为鬼神膜拜的宗教色彩而赋予它以道德人文主义意蕴, 并作了创发性探索和较为全面论述。可以说, 诚信主要由居于

7、主导地位的儒家加以阐发, 其对诚信的探讨最为全面也最为悠久。“诚”字最早见于尚书舜典:舜帝“五载一巡守, 郡后四朝。敖奏以言, 明诚以功, 车服以庸”。儒家所讲的“诚”至少具有以下三种意义。一是本体论意义。孟子和中庸均把“诚”上升到天道的高度。孟子离娄上讲“诚者, 天之道也;思诚者, 人之道也”, 诚是大自然的本真状态, 而追求诚是人的主体性展现。中庸说:“诚者, 天之道也;诚之者, 人之道也。”这就是说, 诚是自我完成的始终与天地相伴随的规律和原则。二是德性论意义。儒家不仅从本体论意义上把“诚”视为天道, 把“诚之”“思诚”当成人道, 还进一步将“诚”作为人所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实践素质加以张扬

8、。大学倡明“诚意”之说, 同时要求人“毋自欺”;中庸把“诚”视为德行之本, 是承载三达德和五达道的德性根基, 认为“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从而提出了主诚思想。三是工夫论意义。对如何致诚孟子作了多种阐释。一方面, 他认为要想取得周围人的信任, 达到诚心正意, 必须借助于“明善”;另一方面他强调致诚必须依赖于“反身而诚”, 通过返求诸己的工夫获得诚乐。大学把诚意理解为毋自欺不要自我欺骗, 为了内心诚实, 就必须做到慎独。中庸也提出了“慎独”, 同时强调要取得周围人的信任就必须借助于“明善”。荀子也从本体论意义上理解“诚”:天不言而人推高焉, 地不言而人推厚焉, 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 夫此有常, 以

9、至其诚者也。君子至德, 嘿然而喻, 未施而亲, 不怒而威, 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 (荀子不苟) 1荀子立足于天道自然无为的唯物自然主义, 认为天地四时沉默不言而显其为人所推崇的高远、深厚特质, 进而达到真诚的常道。可以看出, 荀子把“诚”理解为世界万物的本真状态。荀子所言的“诚”还具有德性论意义。这一点金鸽作了较为全面揭示:一是“真诚”, 如“谈说之术:矜庄以莅之, 端诚以处之, 坚强以持之” (荀子非相) 1;二是“忠诚”, 如“知者明于事, 达于数, 不可以不诚事也。” (荀子大略) ;三是“真实的认知”, 如“己诚是也, 人诚非也, 则是己君子而人小人也” (荀子荣辱) , 可见荀子将

10、“诚”赋予了更多人格内涵2。一言以蔽之, 荀子之“诚”包含着真诚、忠诚、真知等多种德性意蕴。“信”是人内心真实无妄的态度, 从思想内涵而言, 它具有许多样态, 如信用、信誉、信任、信心、信义、信仰、信念等, 同时它又经常同其他道德范畴连用, 如忠信、诚信等。孔子正式把“信”纳入重要德目加以阐发, 在论语一书中“信”字出现 16 次, 他提出了一系列“主忠信”论说和“恭、宽、信、敏、惠”五德。孟子不仅开创了“思诚”说, 还将“朋友有信”当作五伦之一。先秦孔孟儒家尽管重视“诚”与“信”, 但是这两个范畴一般分开来讲, 并没有作为一个合成词使用, “信”主要与“忠”联用, 构成“忠信”。从荀子开始“

11、诚”与“信”即开始连用, 荀子不苟中就有“诚信生神”一语, 此后“诚信”便作为一个完整的范畴不断被使用。由于信与诚信、信用、信任虽有所不同, 但都突出了一个“信”主题, 都把诚信与信用、信任视为人的基本道德品质, 三者密切相关, 基于此, 荀子至少在三种涵义上理解和使用“信”。一是真实。如他说“人无百岁之寿, 而有千岁之信士, 何也?” (荀子王霸) 这里的“信”应为真诚之意, 是指人品中的“真实无妄”。荀子还指出:“道也者何?曰:礼仪辞让忠信是也” (荀子强国) 。不难看出, 他把“忠信”当成与礼仪、辞让同一层面的人道范畴, 一种真诚无伪的人伦品性。二是信用。他指出, 恪守信用而不被尊敬,

12、是由于过于喜欢独断专行, 而这恰是小人之所为:“勇而不见惮者贪也, 信而不见敬者好剸行也, 此小人之所务, 而君子之所不为也。” (荀子荣辱) 三是信任。讲到王霸之道时, 荀子说:“德虽未至也, 义虽未济也, 然而天下之理略奏矣, 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 臣下晓然皆知其可要也。政令已陈, 虽睹利败, 不欺其民;约结已定, 虽睹利败, 不欺其与。如是, 则兵劲城固, 敌国畏之;国一綦明, 与国信之;虽在僻陋之国, 威动天下, 五伯是也。非本政教也, 非致隆高也, 非綦文理也, 非服人之心也, 乡方略, 审劳佚, 谨畜积, 修战备, 齺然上下相信, 而天下莫之敢当。故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

13、, 是皆僻陋之国也, 威动天下, 强殆中国, 无它故焉, 略信也。是所谓信立而霸也。” (荀子王霸显然, 这段话中“与国信之”“上下相信”“信立而霸”的“信”主要含义是指相信、信任。二、诚信生神:诚信的功能先秦思想家揭示了诚信精神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认为诚信是立身之本, 是为德之首, 是立政之道。而荀子在继承孔子儒家和道家、法家、墨家等先秦诸子百家诚信思想基础上, 不仅强调诚信为为人之道, 还进一步把诚信由修身之道上升为治国之道, 深刻论述了诚信是治国理政的基础。1. 诚信是做人之本。儒家之所以推崇诚信, 就在于它认定诚信是人在社会上立身行事的根基, 是待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是培养个人理想健康

14、人格的要素和起点。荀子对人讲信的作用也作了概括。一方面, 他揭示了尚信对于人生存和发展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立足于修身维度揭示了礼信可以治气养生。他讲:扁善之度, 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 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宜于时通, 利以处穷, 礼信是也。凡用血气、志意、知虑, 由礼则治通, 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 由礼则和节, 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 由礼则雅, 不由礼则夷固僻违, 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不成, 国家无礼则不宁。诗曰:“礼仪卒度, 笑语卒获。”此之谓也。 (荀子修身) 无疑, 这一段话更为凸显的是“礼”在治气养生中的作用,

15、显示了荀子“隆礼义”的治道理念, 但是他毕竟提出了“宜于时通, 利以处穷, 礼信是也”的重要论断, 把“信”与“礼”联结在一起, 因而在他看来讲信也有助于人治气养生、时通处穷。二是指明内心忠信能够受人敬重。他如此说:体恭敬而心忠信, 术礼义而情爱人, 横行天下, 虽困四夷, 人莫不贵。劳苦之事则争先, 饶乐之事则能让, 端悫诚信, 拘守而详, 横行天下, 虽困四夷, 人莫不任。体倨固而心势诈, 术顺、墨而精杂污, 横行天下, 虽达四方, 人莫不贱。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 饶乐之事则佞兑而不曲, 辟违而不悫, 程役而不录, 横行天下, 虽达四方, 人莫不弃。 (荀子修身) 在荀子看来, 如果体貌恭

16、敬而内心忠信, 遵循礼义而内心仁爱, 那么就可以走遍天下, 即使不受重用而困于四夷之地, 人们也没有不敬重他的。三是强调讲究诚信会使人如神一般精明。荀子说:“得众动天, 美意延年。诚信如神, 夸诞逐魂。” (荀子致士) 得到了民众就能感动上天, 与人为善可以益寿延年;而真诚老实如有神助, 反之浮夸欺诈就会丧魂落魄。在不苟篇中荀子继续从合理功利主义角度阐述了诚信的功用:“公生明, 偏生暗;端悫生通, 诈伪生塞;诚信生神, 夸诞生盛。此六生者, 君子慎之, 而禹、桀所以分也。” (荀子不苟) 意思是说, 公心产生光明, 偏私产生暗昧;诚实忠厚产生通达, 欺诈虚伪产生障碍;真诚可信产生神明, 虚夸妄诞产生惑乱, 这六种态度 (公与偏、端悫与诈伪、诚信与夸诞) 是君子必须谨慎对待的, 也是区分圣王和暴君 (禹与桀) 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