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版+石太直通线沉降方案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413321 上传时间:2017-08-0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终版+石太直通线沉降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最终版+石太直通线沉降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最终版+石太直通线沉降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最终版+石太直通线沉降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最终版+石太直通线沉降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终版+石太直通线沉降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终版+石太直通线沉降方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石太直通线沉降观测技术方案一、沉降观测范围石太直通线 DIK2+600DK16+116.97 段路基、桥梁、涵洞工程二、编制依据1、 新建时速 200250 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 (铁建设【2005】140 号。2、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128972006) 。4、 京石客专石太施路通27 ; 5、 京石客专、石武客专河北段线下工程沉降观测及评估管理规定6、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有关技术交底。三、沉降观测一般技术要求1、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垂直位移测量 水平位移观测变形测量等级 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相邻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

2、m)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m)三等 1.0 0.5 6.02、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1)垂直位移检测网1)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 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检测已测高差 较 差(mm) 观测方法及要求1.0 0.3 0.6 n0.8 nDS05 或 DS1 型 仪器,按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施测22) 、 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施测,其监测网布设方法为:在全线深埋水准点及一般水准点的基础上,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

3、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不大于200m。(2 )水平位移监测网1)、水平位移检测网主要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m) 测角中误 差() 最弱边相对中 误差 作业要求三等 6 200 2.5 1/40000 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 测量要求观测2) 、水平位移建网方式:水平位移监测网根据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并一次布网完成,至少与一个 CPI 和 CPII 控制点联测,引入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3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其布设按下列要

4、求:(1)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 3 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基准点采用平面控制网中的 CPI 和 CPII 点,石太直通线 DIK2+600DK16+116.97段中,可利用控制网中的基准点为CPIZT01CPIZT08,CPIIZT04CPIIZT13, CPIIZT15CPIIZT17,计 21 个;现对已到图纸具体分析路基段由 CPIIZT08、II02、CPIIZT09、ZT9-1、II03 、CPIZT03、CPIZT04、II05 等已知点以及为满足观测精度要求3而即将新增的加密点;跨青银高速公路特大桥由II06、 CPII

5、ZT10、II07、II08、CPIIZT11、II09、II10、CPIIZT12、II11、CPIIZT13、CPIZT05、III03 、III04、III05、III06、CPIZT06、III07、 III08、CPIIZT14 、III09、III10 、III11、CPIIZT15、CPIIZT16、CPIZT07、CPIZT08、CPIIZT17 等已知点,目前已到图纸 0 号台-89 号墩,其中墩身高于 14m 需埋两个观测点的桥墩有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号墩,其余的墩身均低于 14m 只需埋设一个观测点

6、。(2)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采用平面控制网中的加密点,如不能满足点间距200m 的要求,则另行加密,使之符合要求。(加密点采用挖孔灌注桩,桩径不小于 0.3m,深度不小于 1.2m,预埋钢筋直径不小于 12mm,长度不小于 500mm)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项目,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变形观测点。(3)变形观测点设立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4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1)水准基点的引测沉降观测引用的水准基点,应采用精密控制网高程水准点。沉降观测应从最近的水准基点引测,引测前应对引用水准基点进行检核,检核采用复测方式进行,将前后相邻的水准基点之间的高差值与

7、原高差值进行对比,当检测的高差值与原高差值的差值满足 L4 mm(L 为两相邻水准基点间的距离,单位 km)时,可认为拟引测水准基点处于稳固状态。否则应进一步复测,查明原因、消除问题后再进行引测。(2)沉降观测各项限差规定及精度要求1)水准视线长度、视距差及视线高度要求: 4视线长度每站前后视距差视距累积差视线高度基辅分划读数之差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50m 1.0m 2.0m 0.3m 0.4mm 0.6mm2)各项观测精度要求:A每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B每测段往返较差或附合路线允许闭合差: (mm)或n1(mm ) (注:n 为测站数;L 为水准路线长度,以 km 计) ;L4C沉降观

8、测点相对于水准基点高差中误差1.0mm;(3)仪器设备使用 使用测量精度不低于1(每千米往返测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的自动安平水准仪,直接读数精度为 0.1,估读精度为 0.01。水准标尺应采用与之配套的铟瓦合金标尺(尺长 3m) 。(4)沉降观测水准测量方法沉降观测点的高程测量可采用从邻近水准基点直接测至沉降观测点的支路线法,也可采用从邻近水准基点测至沉降观测点,再闭合至邻近另一水准基点的附合水准路线法。本标段地势平坦,工程前期工作点和沉降点之间高差不是很大,在固定的工作基点间采用支路线法观测就能满足精度要求;随着工程的进展观测点与工作点间的高差会不断变大,为满足精度要求采用附和线路法观测;

9、采用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法。1)支路线法: A、当沉降观测点距引测水准基点较近、且高差也相近时,可一次置镜测得沉降观测点与水准基点间高差。为避免单次测量可能产生的错5误,应变换仪器高双次置镜观测,双次置镜测得的高差值0.7mm 时,取两次测量高差值的平均值作为最终值;当双次置镜测得的高差值0.7mm 时,应重测,直至满足要求。B、当沉降观测点距引测水准基点较远、高差较大,无法一次置镜测得沉降点与水准基点间的高差时,可做两次置镜测量。为避免单路线测量可能产生的错误,应采取往返测测量方式。当往返测的高差差值1.0mm 时,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高差值;当往返测的高差值1.0mm 时,应重测,直至满足要求

10、。2)附合水准路线法: 附合水准路线法往返测的高差之差及附合路线闭合差均应小于 L4mm(L 为两相邻水准基点间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 km) ,当高差之差或闭合差超限时,应分析原因,进行补测,直至满足要求。(5)观测测 量操作要求1)沉降观测每测站观测程序及具体要求详见后附光学水准仪二等水准观测顺序和方法2)沉降观测测量时,置镜点、观测路线、观测人员、观测设备应相对固定,在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在日出前、后半小时内或其他不宜观测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测量作业;作业中经常对水准仪及水准尺的水准器和 i 角进行检查;在同一测站观测时,不进行两次调焦,以确保观测成果质量。3)沉降观测记录沉降观测

11、数据和有关记事项目,在现场直接记录在观测手簿(纸6质)中。手工记录观测手簿。按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提供的技术方案中规定统一格式(沉降观测记录手簿)执行,要求:原始观测值和记事项目一律用铅笔直接记录于手簿中,文字、数字应清晰工整,不得潦草模糊。手簿中的任何原始记录不得擦去或涂改;对原始记录有错误的数字(只限于米、分米的读数)与文字,应仔细核对后以单线划去,在其上方写出正确的数字和文字,并在备考栏内注明原因。同一测站内不得有两个相关原始数字的连环更改;对作废的连续测站的记录,应以单线划去,并注明重测原因及重测结果记于何处,重测记录加注“重测”二字。4)沉降观测数据处理和计算沉降观测数据处理和计算主要

12、包括:沉降观测手簿的计算;沉降观测成果的质量评定(计算每公里或每测站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 ;沉降观测点每期沉降量、累计沉降量的计算、绘制 h-t-s(填土高度、时间、沉降量)曲线;沉降趋势分析和预测;轨道铺设时机的评估。四、路基沉降监测1、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对路桥过渡段进行重点观测。根据施工图要求观测断面布设于石太DIK7+100、+300、+500、+700、+900、DIK8+100、+200、+400、+600、+710 处,石太 DK6+300、+500、+700、+900、石太DK7+000、+200、+400、+600、+680、+690 处。2、监测元件埋设(1)

13、、沉降监测桩:桩体选择40mm不锈钢棒,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通过测量埋置在监测断面设计位置,距路肩边缘1.1m,埋7置深度0.5m,桩周0.15m用C20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2) 、沉降板:由底板、金属测杆(40mm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75mmPVC管)组成。底板尺寸为50cm50cm,厚5cm。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沉降板标高变化。1)沉降板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2)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

14、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3)用于观测沉降的基桩,必须置于不受土荷重影响稳定地基内,基桩及观测桩在观测期间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4)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0.5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杆用螺丝套扣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3、观测方法及要求与观测频率(1)沉降板观测方法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和设计院提供观测频次要求定期观测沉降板测杆顶面测点高程。沉降板观测时应在测杆头上套一个专用的测量帽。测量帽下部以刚好套入测杆为宜,测

15、量帽上部以中心为一半球型的测点。在沉降板测杆接高时应同时测量接高前后的测8杆高程。(2)路肩沉降观测桩观测方法采用二等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路肩观测桩顶面测点高程。(3)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于横向结构物顶部沿横向结构物的对角线方向铺设剖面沉降管。横向结构物两侧外边缘各 2m 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平面布置见型。4、监测频率沉降板在施工期间每填筑一层,应进行一次观测,如果两次填筑间隔较长时,每3天至少观测一次,路堤经过分层填筑达到设计高程后,在23个月内每5天观测一次,三个月后715天观测一次,半年后一个月观测一次,一直到工程验交。观测后即时整理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

16、关系曲线图。5、资料整理(1)采用统一的路基沉降监测记录表格,做好监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监测资料齐全、详细、规范,符合设计要求。所有测试数据达到真实准确,不造假;记录清晰,不涂改;测试、记录人员必须签名。(2)所测数据当天及时输入电脑,分析,整理,核对无误后在计算机内保存。(3 )按照提交资料要求及时对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汇总,及时绘制路基面、填料及路基各项监测的荷载-时间-沉降过程曲线。并按有关规定整理成册,报送有关单位进行沉降分析、评估。9(4)路基填筑过程中及时整理路堤中心沉降监测点的沉降量,当路堤中心地基处沉降观测点沉降量大于10mm/天时,应及时通知项目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五、桥涵地段沉降观测1.桥涵变形监测标志的设置桥梁变形观测应以墩台基础的沉降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变形为主,涵洞除应进行自身的沉降观测外,尚应进行洞顶填土的沉降观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