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浦走绿色发展之路 建设美丽新青浦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32630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青浦走绿色发展之路 建设美丽新青浦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上海青浦走绿色发展之路 建设美丽新青浦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上海青浦走绿色发展之路 建设美丽新青浦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上海青浦走绿色发展之路 建设美丽新青浦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上海青浦走绿色发展之路 建设美丽新青浦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青浦走绿色发展之路 建设美丽新青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青浦走绿色发展之路 建设美丽新青浦(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青浦:走绿色发展之路 建设美丽新青浦 程光宇 上海市青浦区水务局 青浦区位于上海市西郊, 地处太湖流域下游、黄浦江上游。全区行政区划面积668.52 km, 区域内共有河道 1 936条、长度 2 411.83 km, 湖泊 23个。上海境内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淀山湖就坐落在青浦区, 2006 年淀山湖风景区被水利部正式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14年水利部批准上海市青浦区为全国首批 45家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之一。3 年来, 在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的关心支持和上海市水务局的悉心指导下, 青浦区以试点实施方案为指导, 完成五大方面 46项任务, 并自我加压新增任务 20余项, 累计完成投

2、资 129.6亿元, 全区水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水生态文明意识明显增强, 群众获得感明显提升, 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7年 8月 9日, 青浦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顺利通过水利部和上海市政府联合验收, 成为全国首批、全市首家试点建设城市。一、青浦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主要工作青浦区紧扣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上海市水源地建设保护, 建管并举, 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1. 示范引领、提升跨越, 高标准推进试点建设项目在创建工作中,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以工程手段夯实创建基础, 在完成既定任务基础上做加法、做提升。(1) 坚持以供水安全保障为本2013年上海市政府批准黄浦江上游水

3、源地规划, 将保障上海西南 5区饮用水安全的重任赋予青浦。2014 年年底金泽水库、原水连通管两大工程开工建设, 2016年全面建成, 惠及土地面积 2 918 km以及市民 950万人。推动城乡供水服务均等化、优质化, 2013 年起全区实现供水集约化和深度处理, 供水能力达到 70万 t/d, 采用国内较为先进的臭氧生物活性炭及膜处理工艺, 其中青浦第三水厂膜工艺出厂水与上海世博会直饮水具有同样品质。聚焦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 累计改造 740 km供水旧管网和 260多万 m的二次供水设施, 实现从源头到龙头的供水优质化服务。(2) 坚持以防汛安全保障为重夯实流域防洪、区域除涝、城镇排水三

4、道防线。完成泄洪通道、淀山湖大堤等工程建设 180 km, 流域防洪能力达到 50年一遇标准;加快朱泖河等大控制排涝动力建设, 新增动力 120 m/s, 区域防洪能力达到 20年一遇标准;高标准制定雨水排水专业规划, 聚焦国家会展中心等重点区域, 新建改建雨水管网 172 km, 青浦新城和西虹桥区域落实 5年一遇、其他集镇区 3年一遇排水标准。战胜了2016年流域性大洪水。(3) 坚持以控源截污为先坚决贯彻“水十条”要求, 加强排水基础设施建设, 新增污水处理能力 2.75万 m/d, 全区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 95.77%, 按照准类水排放标准, 全面启动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滚动实施环

5、保三年行动计划, 完成截污纳管任务 2 800多个, 实现建成区市政污水管网全覆盖、直排污染源全纳管。在此基础上, 推进雨污混接排查和分流改造工作, 已完成 102个居民小区的雨污分流改造, 成效显著。建成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 3.8万户, 太湖流域治理区域处理率达 89.9%;全区绿肥种植达到 13.4万亩次 (1 亩=1/15 hm, 下同) , 新农药及生物农药应用率达 95%以上, 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面貌。(4) 坚持以水生态修复为要实施淀山湖、大莲湖等水系生态修复工程 17 km, 东长港、环城水系等骨干河湖建设 120 km, 中小河道治理 300km

6、。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工程, 累计打通阻水坝基 543处。坚持“农林水”联动和“美丽乡村”建设双引擎发力, 打造 3个万亩良田片区, 建成 21个区级美丽乡村, 其中 8个村被评为全市美丽乡村示范村。2. 重在治岸、持续发力, 高规格开展生态环境整治在创建工作中, 下大力气破解“治水上不了岸”的难题, 做到水岸同治、重在治岸, 以整治手段倒逼转型发展。(1) 推进“五违四必”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以水环境改善为核心的“五违四必”工作, 即对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违法经营、违法排污、违法居住“五违”做到安全隐患必须消除、违法无证建筑必须拆除、脏乱现象必须整治、违法经营必须取缔。2012 年起, 连续

7、 5年聚焦生产、消防、交通、环境、食品药品五大领域开展公共安全综合整治, 特别是2017年以来已累计拆除各类违法建筑 1 002.9万 m, 超额完成全年任务计划。同时大力开展“百村无违攻坚战”行动, 腾出了发展空间, 改善了环境面貌。(2) 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制定实施全区产业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 完成产业结构调整项目 2 168项, 其中市级项目 312项, 关停搬迁危化企业 23家。一园三区成功申请创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结合中央环保督察, 完成违法违规项目集中清理整治4 639家。(3) 推进土地减量化制定“198”减量化任务, 分解目标, 编制计划, 狠抓落实, 至 2016年

8、年底, 完成减量化验收 302 hm。青浦区因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成效较好、闲置土地较少, 受到国务院表扬, 并获奖励用地计划指标 1 000亩。(4) 实施水源保护区整治强化水功能区监管, 试点期间完成对一级水源保护区中 12家企业的清拆整治, 以及对二级水源保护区内 235个直排污染源的关闭调整或截污纳管。(5) 开展河道“三清”行动试点期间“清河面”435 处 78万 m, “清河岸”17 693 处, 整治岸线长度 205 km, “清河障”15 887 个, 达到水岸共治的效果。3. 完善体系、制度保障, 高起点谋划管理保护机制在创建工作中, 注重“两个强化, 两个推进”, 着力理顺水资

9、源管理保护常态长效机制。(1) 强化水资源管理严格落实“三条红线”和四项考核制度。在总量管理上, 从严管理取水许可, 全区保有取水许可证 43份, 对 31家自备取水户实行远程在线实时监控和无线抄表管理。在用水效率上, 全面建立阶梯水价制度, 用水企业水平衡测试范围从月均用水量 5 000 m以上的工业企业扩展到 3 000 m以上。在限制纳污上, 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 全区 13家重点污染源、10 家污水处理厂全部安装 24小时在线监测设备。在监督考核上, 实行水功能区划管理和 COD减排考核制度, 全区地表水水质监测点扩大至 489个, 河网水系水质监测覆盖率达到 22.5%。在执法保障上

10、, 积极探索环境违法案件“行刑衔接”, 试点期间累计办理案件24起, 追究环境犯罪刑事责任 32人。试点以来, 青浦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工作连续获得市级考核优秀。(2) 强化生态空间管控落实“三线”管控, 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边界, 明确功能区布局, 其中生态红线总面积 367.64 km, 占土地面积的54.99%。狠抓河湖水面积管控, 完成名录外水体细化调查工作, 建立了“全覆盖、无遗漏、无重复”的河湖本底数据库, 确保水域面积只增不减。完成全区所有河道蓝线方案编制, 纳入城市规划刚性管理。统筹河湖岸线开发利用, 编制骨干河湖岸线利用规划, 拓展滨水空间, 优化文

11、旅休闲功能。(3) 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在 2013年成功创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基础上, 大力推行企业节水, 实施居民阶梯水价, 推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推动实现创建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试点期间共创建各类节水载体 209个, 落实器具改造和节水措施 220余项;新增农业节水灌溉面积 4.8万亩;建成上海唯一的中水回用示范项目, 日供水能力 2 000 m。(4) 推进河湖管护体制建设结合全国首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试点工作, 2015 年在全市率先试点河长制, 通过统筹好“长效管护、综合整治、绿色发展”3 个层面的工作, 落实好“谁来管、怎么管”“谁来干、怎么干”“谁来考、怎么考”3 个环节的

12、问题, 推行好 3种管护模式 (青东主推市场化管理+自主化用工, 青西主推市场化管理+本地化用工, 条件成熟的村民自治) , 实现了流程再造, 做到政府部门不大量增加人手、财政支出不大幅度增长, 大大提升河湖管护水平。二、青浦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主要成效试点创建以来, 青浦区先后荣获 15项生态文明建设荣誉称号, 实现了经济持续增长、地表水水质向好、用水结构优化、人民安居乐业的良性发展态势。1. 河湖水质得到显著改善全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总体上达到类标准, 淀山湖改善为轻度富营养状态, 未发生大规模蓝藻水华。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基准年的 42.6%提升至 2016年的 59.3%, 纳入国家最严

13、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的 27个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 81.5%, 全区达到或者优于类水质标准的河流比例达 89.9%。2. 水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通过大力实施节水创建, 全区工业用水总量由 2012年的 4 071万 m下降至2016年的 3 649万 m, 降幅达 10.35%;工业重复用水率达到 85.27%,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 10.55 m, 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 20%;农田节水灌溉工程面积新增 4.8万亩, 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 0.741, 全区水资源节约经济成效显著。3. 人水和谐生态环境更加优美试点期末全区河湖水面率达到 18.55%, 居全市之首。水环境提

14、升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提升, 根据上海海洋大学 2016年淀山湖地区生物多样性调查, 淀山湖地区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为 101.45%。青西郊野公园吸引了 50多种鸟类回归, “水远烟微白鹭飞”的景色处处可见。环城水系公园、环淀山湖生态堤防、西部湖群等滨水空间建设, 为市民休闲健身、观光旅游创造了优美环境。4. 水生态优势成为发展新动能以“水城一体, 产城融合”为引领, 加强对产业布局与城镇布局的调整。中部重点打造环城水系公园等水系生态修复工程, 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建成宜业宜居宜游的现代化新城;东翼依托承载世界贸易中心 CBD功能的西虹桥商务区的建设, 会展服务业扬帆起航, 北斗导航西虹桥基地一

15、期正式运营, 会展相关产业正加快集聚;西翼确立环湖地区“大文化、大旅游、大健康、大总部”的产业定位, 围绕建设世界著名湖区的目标, 联动发展, 华为、乐高等全球著名品牌项目将落户该区域。2040 年新一轮总规划编制中, 以水为题是各镇谋划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篇章。三、青浦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经验体会1. 坚持政府主导, 推进市场有效参与在政府主导方面:一是理念先行, 提炼“绿色青浦, 上善之城”城市发展理念, 做到人人知晓、自觉行动。将水作为核心资源融入各类规划, 坚持以水定城、绿色发展;二是压力传递, 将考核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层层传导至各部门、各街镇, 形成合力;三是生态补偿, 优化林地

16、、水源地、基本农田等考核内容, 加大生态补偿力度, 叠加生态补偿资金、198 减量补贴资金、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补助资金, 设置百村无违创建奖补经费, 大力推进基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在市场参与方面:一是制定水利、排水设施运行维护考核办法, 不断探索完善市场化养护管理监督考核模式, 切实推进养护市场化;二是引入市场机制, 采用BOT、BOO、TOO 等模式建设污水处理厂和污泥干化厂, 重固镇以 PPP模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2.坚持区域统筹, 凸显政策集聚效应实施“美丽乡村”建设, 整合村庄改造、河道治理、农村危桥改造、林地建设、文化体育设施等政策, 突出集中连片、注重群众需求, 聚焦叠加政策。坚持“农林水”有机联动, 制定三年行动计划, 纳入全市城乡一体化工作平台。开展生态堤防建设, 叠加堤防建设和公益林两个政策, 以堤造林, 以林护堤, 补偿造林缺额, 兼顾堤防管养。3. 坚持联动创建, 确保持续生态发展纵向从节水型社会创建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试点, 再到水生态文明建设、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 坚持创建为民, 使全社会共享水务发展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