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管理技术》学习笔记(李芳著)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129264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教育管理技术》学习笔记(李芳著)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现代教育管理技术》学习笔记(李芳著)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现代教育管理技术》学习笔记(李芳著)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现代教育管理技术》学习笔记(李芳著)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现代教育管理技术》学习笔记(李芳著)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教育管理技术》学习笔记(李芳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管理技术》学习笔记(李芳著)(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现代教育管理技术学习笔记四川自考区课程编码 00446使用书籍教育管理技术基础主编:李方版本: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一章 教育管理技术概论一、选择:1、教育技术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两大类。教育管理技术大多属于行为学上的技术、智能形态类的技术。2、教育管理技术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管理中的技术,主要是智能形态的技术。3、教育管理技术的领域包括教育管理技术方法论;统计测评;预测决策规划、实验、调查;行动研究和经验总结;计算机。其中,统计技术是最基本的技术。二、名词:1、教育管理技术:人们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从事教育管理研究所使用的操作性程序和手段。三、简答:1、教育技

2、术和教育管理方法的联系和区别:、联系:都是教育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和手段,有时方法即技术或者技术即方法;、区别:教育管理方法是管理人员为顺利完成教育管理任务,实现教育管理目的而采取的实践活动方式,教育技术不仅是教育管理的活动方式和方法,而且是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从事教育管理研究而采取的科学化手段,对教育信息进行处理、控制,提高教育管理工作效率和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程度。2、教育管理技术的基本任务:、研究教育管理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操作过程和方式方法;、启发人们掌握和运用这些技术及有关理论、知识去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认识教育管理现象,探索教育管理规律,提高现代教育管理活动的科学化水平。3

3、、教育管理技术的基本特征:、针对性;(针对存在的技术提出)、工具性;(使用价值、具体的可操作的非抽象的)、规律性;、即效性。4、学习教育管理技术应注意的问题:、必须有严格的客观态度和科学精神;、从教育本身特点出发,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要生搬硬套;、重视在管理实践中学习管理技术,加强作业和实际训练,把学与练有机结合起来;、学习与教育管理技术有关的科学知识;、充分利用现代化工具;、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结合一些案例去分析教育管理技术的具体运用问题。第二章 方法论对教育管理技术的影响一、选择:1、对教育管理技术影响的方法论主要有哲学方法论和系统科学方法论;2、哲学方法论

4、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和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方法论;3、系统科学方法论主要包括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突变论、耗散结构论和协同论;4、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主要包括实践第一观点、群众观点、实事求是观点、普遍联系观点、对立统一观点、发展变化观点;5、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方法论包括实用主义方法论、逻辑实证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6、1648 年,美国数学家维纳出版了控制论一书,宣告了控制论的诞生;7、信息论的创立者是美国贝尔电话公司的申农,1948 年发表了通讯的数学理论 ;8、系统论创立者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9、突变论是上世纪 7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数学分支科学,由法国数学

5、家勒内托姆创立;10、耗散结构方法论是 1969 年由比利时普利高津教授提出的;11、协同论是一门新兴综合性学科,1977 年西德物理学家 H.哈肯教授创立的;12、实用主义哲学产生于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的美国,代表人物是詹姆士和杜威,强调有用即真理,推崇科学方法,重视证据和验证效果;13、逻辑实证主义哲学产生于上世纪 20 年代奥地利的维也纳。是一种根据客观事物内在规律性和有关逻辑规律、规则,对人们已形成的概念、判断、推理以及理论观点学说体系进行分析研究,检验论据、澄清混乱,促使其逻辑性和科学性相- 2 -统一的方法;14、结构主义哲学产生于上世纪 60 年代,以法国为中心,代表人

6、物有瑞士的皮亚杰。主张用一种“理想模型”的实验室方法并符号系统引进认识过程,从直接观察描述上升到模拟化水平,在更抽象的认识层次上把握对象。皮亚杰把结构主义哲学与心理学结合起来,创立了“发生认识论”,他的跟踪研究法和“临床”观察法被广泛运用;15、信息传递和转换分为信息输入、信息加工和信息输出和反馈;16、系统论的原则是整体性、联系性、有序性、动态原理和优化原理;17、突变论阐述系统在临界点的状态下如何发生非连续性突变现象,从而揭示和解决各种事物的不连续的突变现象的一种方法,每一个类型都有各自特征、位函数和反应方程式;18、耗散结构的观点:一个开放系统在达到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时,通过不断地与外

7、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当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可以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19、协同论的研究对象是各种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探索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从有序到混乱的演化规律,它为教育预测、决策、规划提供价值;20、 “三论”指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新“三论”指突变论、耗散结构论和协同论。第三章 统计表与统计图一、选择:1、统计表是表达数据资料的一种重要形式;2、统计表的构成要素有:序号、名称、标目、表身、表注;3、统计表的种类有:单项表、二项表、复合表和次数分布表;4、编制次数分布表的步骤有:求全距(R) 、定组数、求组距(i=(全距+1

8、)/组数,一般以 10为组距) 、定组限;5、统计图分为:直条图(单式、复式) 、圆形图、线形图、直方图、多边图、散点图;二、名词:1、次数分布表:描述一群数据中各个不同数值所出现的次数情况即指一群数据在各等距组内所出现的次数情况;2、直条图:用直条的长短表示统计事项数量大小的统计图;(比较一组资料为单式)3、圆形图:以圆形面积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圆中扇形表示各组成部分所占比重;4、线形图: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或描述某种现象在时间上的发展趋势或某种现象引起另一种现象变化的情形的统计图;5、直方图:用面积表示频率分布的统计图;6、多边图:利用闭合的折线构成多边形以反映数据变化情况的统计图;

9、7、散点图: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点的散布图形来表示双变量的关系;三、简答:1、统计表的作用:、免用文字的冗长叙述;、便于比较各项目之间的差别和描述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便于总计、平均和其他统计值的计算;、便于检查计算错误和项目遗漏。2、编制统计表的原则和要求:、原则:简明扼要、说明问题一目了然、纵横标目安排适当、项目排列符合逻辑顺序;、要求:标题确切、标目照顾到分类的层次、线条不宜过多、数字用阿拉伯及小数点上下对齐及表内不应有空格、资料来源和说明要附于表下。第四章 教育管理日常统计一、选择:1、日常统计比较实用,计算简便,是教育管理工作中最大量最基本的一项统计,其步骤包括分类统计分析、比较分析、

10、和动态分析;2、学生基本人数指标的统计包括:学年初学生数统计(学年初在册学生数) 、学年末学生数统计(=学年初在册学生数+转入学生数转出学生数) 、全学年在册学生数统计(=学年初在册学生数+学年中入学学生数) 、全学年平均学生数统计(=学年内学生出席人日总数/学年内教学总日数)、日历年度的月平均学生人数统计(=(8X1+4X2)/12) 、招生与毕业人数统计(学生毕业率=应届实际毕业数/应届毕业班学生数100%,学生巩固率=实际毕业数/实际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数100%) 。- 3 -3、学生出勤和缺勤统计包括:出勤和缺勤统计常用指标(实际人日、实际人时、每周教学计划人时总数=教学计划规定的每周应

11、授课学时总数应出席学生数) 、出席率和缺勤率(每周出勤率=每周实际出勤人时总数/每周教学计划人时总数100%,每周学生缺勤率=每周制度人时总数/每周教学计划人时总数100%) 。4、动态分析方法包括:动态数列的直观分析、动态水平分析、动态速度分析。二、名词:1、动态分析:是对教育现象的运动变化情况的分析。2、动态水平分析:对教育现象在某一时期或时点上发展水平的分析,包括发展量(发展水平) ,增长量和平均发展水平等指标。3、动态水平发展量分析:也叫发展水平指标,反映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规模和水平。4、平均发展水平:也叫“序时平均数” ,把动态数列中各个时期的指标进行平均所得的平均数,如某县每

12、年平均转行人数(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各行转数和/行数) 、再如由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X 杠=X/n)第五章 统计量数一、选择:1、相对量数包括:百分等级、标准分数。2、百分等级的优点是在同一测验中不同被试百分等级可以相互比较,不同测验中同一被试也可以比较,但不同测验中不同被试不能比较;缺点是它是等级量尺,无可加性,两个以上百分等级不能合成一个联合分数,对原始分数来说百分等级单位距离不相等。二、名词:1、集中量数:代表集中趋势或集中程度的数。如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加权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2、算术平均数:所有观察值的总和除以总个数所得的商,用 M 表示,如果 M 是由 X 变量计算

13、得来的,就记为 X 杠, 表示总体平均数。3、差异量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差异情况或离散程度的量数,反映数据分布的离中趋势。如全距、平均差、方差、标准差。4、全距:一组数据中最大数与最小数之差,又称两极差,用 R 表示。5、平均差:表示各量数与其平均数(中数)的离差的绝对值之和的算术平均数。以 AD 或 MD 表示。 (以算术平均数为原点计算各变量与原点之差,叫离差)6、方差:是各离差平方和的平均数。也叫变异数,其符号为 。7、标准差:各离差平方和的平均数的算术平方根,即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其符号为 S。8、百分等级:是一种相对位置量数,它表示任何一个分数在该团体中的相对地位。 (如学生某学科分数百

14、分等级是 65,说明比他差的有 65%,用符号 PR)9、标准分数:是指原始分数与平均分数之差再除以标准差的量数。它是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一个分数在团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的量数,用字母Z 表示。10、相对差异系数:相对于绝对差异量数的比较,比较不具测量单位的相对差异量数的比较。第六章 相关分析一、选择:1、同一种相关量的系数才能比较,不同相关量之间的系数是不能比较的。2、在教育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多属于直线相关,相关系数范围介于 0 到+_1.00 之间,0 为不相关,1 为完全正相关,-1 为完全负相关。3、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称为单相关,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变量相关称为复相关。指一个因变量与几

15、个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4、教育管理中在进行常见单相关分析首先要分清尺度种类,类别变量与类别变量、等级变量、等距变量相关,等级变量与等级变量、等距变量相关,等距变量只与等距变量相关。5、在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方法时,类别与类别用 0/相关、列联相关系数 C;类别与等级用小 R相关;类别与等距用相关比率、点二列相关;等级与等级用相关比率;等距与等距用积差相关分析方法。二、名词:1、伪相关与中介关系:两个变量之间仅因一个第三变量之故而似乎相关,但实际上这两个变量并不相互影响,称为“伪相关” 。两个变量之间的明显相关由一个中介变量导致的称为中介相关。- 4 -2、正相关、负相关与零相关:如果一个变量随

16、着第二个变量的增加而增加为正相关,相反为负相关。零相关表示变量之间的变化不关联。3、直线相关与非直线相关:两变量以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比率发生变化而表现在图形上为直线或近似直线形式称为直线或线性相关。而当一个变量值变动时,第二个变量值发生不均匀增加或减少变动表现在图形上为近似各种不同的曲线形式称为曲线相关或非直线相关。4、相关强度:指变量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三、简答:1、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以及因果关系的区别:、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一样,都是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但函数关系反映着两种事物之间严密的固定的依存关系而相关关系所反应的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是严密的固定的,还会受其他研究之外变量的影响。、因果关系强调的是在复杂的变量关系中确定或寻找哪个是因哪个是果。相关关系所强调的是双变量在发展变化方向和大小方面存在的一定的关系而不强调孰因孰果。第七章:抽样一、选择:1、总体愈小取样就愈容易,但所得结果仅能推论到这种小总体。2、与抽样研究相对的是普查,将所要探讨的总体全部不漏的加以研究的方法。4、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