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马克思的私有制起源理论及其演化博弈论解说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7.50KB
约9页
文档ID:34128091
马克思的私有制起源理论及其演化博弈论解说_第1页
1/9

马克思的私有制起源理论及其演化博弈论解说 程启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摘 要: 文明社会的私有制产生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之前, 存在过氏族公社所有制和农村公社所有制, 虽然都是公有制, 但前者才是原始社会公有制的原生形态演化博弈论分析表明:原始社会前期, 私有制 (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 的策略集合, 虽是一个均衡的战略, 但不具有稳定性, 只有公有制 (集体劳动, 集体劳动) 的策略集合, 才是演化稳定的均衡的战略;后期, 由于人口压力, 公有制的集体劳动不再有绝对优势, 而私有制的私人劳动也有可能成为演化稳定的战略, 这个时期, 公有制和私有制可能共存在原始社会解体期, 由于生产力提高, 私有制的策略集合逐渐演化为稳定的战略, 并最终取代公有制关键词: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 原始公有制; 私有制起源; 演化博弈论分析; 作者简介:程启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一、马克思的私有制起源理论(一) 所有制概念与产权概念的本质区别所有制,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领域原本是一个界定清晰无大歧义的概念, 至少对于生产资料占有上的生产关系这一内涵来说是如此。

但是, 自 1990 年代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在国内兴起以来, 人们常常在马克思的所有制范畴下或话语中来讨论产权及其改革问题, 以证明马克思也有产权理论而可指导中国的产权改革[1]对此, 我们需要再次强调:把产权混同于马克思的所有制及其法学上的所有权概念, 这样做实际是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一种庸俗化因为他独创的所有制概念, 是揭示人与人之间因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关系, 而引起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平等还是不平等、剥削还是非剥削的地位和关系的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有范畴;而产权概念, 却是揭示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中平等的交往与合作关系的一个制度经济学的特有范畴因而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说, 产权概念具有掩盖人们之间在生产中的不平等和剥削关系的功效, 是故谓之庸俗化所以, 勿将本文的私有制起源问题, 等同于作为产权范畴的个人财产或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换句话说, 个人财产和私有财产, 要早于作为政治经济学生产关系范畴的私有制的产生二) 马克思的私有制起源理论概述1.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 人类社会便开始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说过:“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 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对此, 恩格斯在 1888 年英文版中还特别加注说明:“在 1847 年, 社会的史前状态……几乎还完全没人知道……随着原始公社的解体, 社会开始分裂为各个独立的、终于彼此对立的阶级关于这个解体过程, 我曾经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加以探讨[2]可见, 唯物史观使他们并非像以前的一些学者那样, 认为私有制是从来就有的, 而认定它是产生于人类社会的一定历史阶段所以, 私有制有一个起源问题2. 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社会, 马克思他们称之为史前社会, 亦即原始社会对原始社会及其所有制与私有制起源的认识, 如果以巴霍芬的《母权论》和摩尔根的《古代社会》问世为界, 马克思经历了前后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马克思主要通过大量阅读前人的哲学、法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等著作, 来获取有关原始社会及其所有制的知识其研究成果, 主要反映在 19 世纪40 年代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以及 19 世纪 50、60 年代的《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首先,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主要从哲学和思辨的角度, 探讨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其起源, 同时还探讨了私有制的起源。

他说:“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 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 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 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3]进而, 他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及其社会的命题他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4]在该著作中, 马克思还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指出:“我们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异化劳动同人类发展的关系问题”, [5]这就是说, 私有制产生之时, 便是人的劳动异化开始之时所以, 否定之否定的结果就是:“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因而是通过人并且是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 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 (即人的) 人的复归[6]然后, 他和恩格斯在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从生产力和分工决定生产关系的角度, 将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所有制发展历程概括为三个阶段及其形式:“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 它是与生产的不发达的阶段相适应的, ……在这个阶段, ……社会结构只限于家庭的扩大:父权制的酋长, 他们所管辖的部落成员以及奴隶第二种所有制形式是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

这种所有制是由于几个部落通过契约或征服联合为一个城市而产生的第三种形式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7]并且还强调:“私法和私有制是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形式的解体过程中同时发展起来的[8]最后,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等著作中, 通过对东方印度等国农村公社和欧洲古代各国公社及其所有制的比较研究, 正式提出了亚细亚的生产方式及其所有制形式, 从而替代了早先的部落所有制概念他说:“大体说来, 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9]并将亚细亚的所有制界定为公有制, 而私有制是其解体后的产物他说:“在亚细亚的 (至少是占优势的) 形式中, 不存在个人所有, 只有个人占有;公社是真正的实际所有者;所以, 财产只是作为公共的土地财产而存在[10]“仔细研究一下亚细亚的, 尤其是印度的公社所有制形式, 就会得到证明, 从原始的公社所有制的不同形式中, 怎样产生出它的解体的各种形式, 例如, 罗马和日耳曼的私人所有制的各种原型, 就可以从印度的公社所有制的各种形式中推出来[11]由上可知, 由于受史料和人类社会史的实证材料的限制, 马克思在这一时期对原始社会及其所有制的认识, 仅限于亚细亚所有制和农村公社所有制, 因而是不全面的, 而亚细亚所有制或农村公社所有制并非原始社会原生形态的公有制, 它只是原始社会解体时期的所有制。

第二阶段, 19 世纪 60 年代巴霍芬的《母权论》和 70 年代摩尔根的《古代社会》著作出版, 以及同期大量人类学、民族学和考古学文献的发表, 大大丰富了马克思研究人类早期社会的实证材料为此, 1873 年马克思停下《资本论》的修改和出版工作, 集中精力研究原始社会的历史, 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人类学笔记》中这一时期, 马克思对原始社会所有制及私有制起源有了新的认识:他接受了巴霍芬和摩尔根等人关于氏族公社及其由母权制转为父权制的观点, 认为早期原生的公有制是氏族公社的所有制, 而亚细亚的或印度等国的农村公社, 只是原始社会发展一系列依次更迭的最后阶段, 是向私有制过渡的阶段马克思晚年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中说:“农村公社既然是原生的社会形态的最后阶段, 所以它同时也是向次生的形态过渡的阶段, 即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过渡不言而喻, 次生的形态包括建立在奴隶制上和农奴制上的一系列社会[12]虽然马克思晚年利用有关人类早期社会的实证材料全力以赴地研究原始社会, 但十分遗憾的是, 天不假年, 他只留下了读书笔记, 而没能将其研究成果写下一部总结性的著作这一工作, 最后是由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的第二年出版《家庭、私所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来完成的, [13]而且, 该书也可以看作是在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基础上, 对马克思晚年研究成果的一个系统总结。

这里无需全面阐述和评价该书的理论, 单就原始社会所有制与私有制起源方面看, 恩格斯的这份工作对马克思的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重新按照早期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著作中的人类两种生产及其关系[14]的思路, 来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及其所有制问题, 并运用大量的实证材料, 分析了原始社会家庭形式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所有制关系的变化, 而且第一次指出, 一夫一妻制家庭是私有制战胜原始公有制的第一个形式他说:“一夫一妻制是不以自然条件为基础, 而以经济条件为基础, 即以私有制对原始的自然长成的公有制的胜利为基础的第一个家庭形式[15]第二, 论述了人类社会早期两次社会大分工理论, 以及分工和交换对原始社会解体及其对私有制产生的重大作用他说:“在先前的一切社会发展阶段上, 生产在本质上是共同的生产, 同样, 消费也归结为产品在较大或较小的共产制公社内部的直接分配生产的这种共同性是在极狭小的范围内实现的……但是, 分工慢慢地侵入了这种生产过程, 它破坏生产和占有的共同性, 它使个人占有成为占优势的规则[16]3. 根据上述对马克思的私有制起源理论的系统考察, 为便于后面做形式化的分析, 这里我们将马克思他们关于原始社会及其所有制演进与私有制产生的理论要点概括如下:(1) 文明社会的私有制不是历来都有的, 而是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 因此它有一个起源问题。

2) 相对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人类文明社会历史来说, 其原始社会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 因此, 其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及其所有制的发展形式, 由于无文字记载而根据有限的考古文献, 使马克思他们很难真切地获知其发展的全部形态但是, 在私有制产生之前, 的确存在过生产资料为氏族公社成员共有, 其生产为公社成员共同的事务, 其产品在其成员中共同分配, 马克思他们称其为原始公有制或共产制, 其原生形态或典型形态为氏族公社所有制3) 马克思他们对所有制或私有制的研究, 虽然最初是从法学等方面的财产或私有权概念出发进行研究的, 但是从一开始他们就是在生产关系上, 即因生产资料占有而引起的人与人之间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的角度上, 将它们改造为政治经济学特有的所有制或私有制范畴的例如,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明确将所有制及私有制界定为如下要点:“分工从最初起就包含着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的分配, 从而也包含着积累起来的资本在各个私有者之间的劈分, 从而也包含着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各种不同的形式[17]而“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 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 (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 ;因而也产生了所有制”[18]。

4) 在他们看来, 公有制意味着成员在生产过程中完全是平等的, 虽然有分工, 但并不是基于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差别, 因而其劳动都是为了公社全体成员的, 虽然可能有属于个人劳动的东西如装饰品等属于个人财产, 但并非是能影响人们之间生产关系和地位的私有财产, 因此, 相对于私有制的生产而言, 公有制的生产从而劳动具有共同性或公共性我们把这种生产和劳动称之为共同劳动, 虽然形式上并非大家在一起集体劳动正如奴隶制下由奴隶主指挥的生产, 虽然形式上是奴隶在一起集体劳动, 但生产和劳动的性质却具有私人性一样5) 在历史上,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 有一个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在马克思他们看来发生在原始社会的解体过程中, 它是和生产力及其分工的发展相联系的二、演化博弈论及其马克思主义分析的适应性一般而言, 演化博弈理论具有如下特征:它的研究对象是随着时间变化的某一群体, 理论探索的目的是为了理解群体演化的动态过程, 并解释说明为何群体将达到目前的这一状态以及如何达到影响群体变化的因素既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扰动现象 (突变) , 又有通过演化过程中的选择机制而呈现出来的规律性大部分演化博弈理论的预测或解释能力在于群体的选择过程, 通常群体的选择过程具有一定的惯性, 同时这个过程也潜伏着突变的动力, 从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