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材料人文之墨的发展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0KB
约7页
文档ID:34127232
材料人文之墨的发展_第1页
1/7

材料人文之墨的发展 刘超 本期材料史话继续“材料人文”话题先前, 本栏目分别讲述了文房四宝中的毛笔、宣纸、砚台材料及发展历史, 本期就为读者讲述墨的材料和历史图 1 天然石墨与人工墨 下载原图在本栏目的《材料人文之毛笔材料的演变》一文中, 提到毛笔产生于 5 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而墨产生的时间同样悠久, 与毛笔基本相同因为, “笔”与“墨”需要配合使用, 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 才能用于书写和绘画需要注意的是, 墨的产生 (发现与使用天然墨) 与墨的发明 (人工制墨) 却不可混淆 (图 1) 最早被发现和利用的墨是天然墨, 如矿物石墨、植物墨 (某种树的汁液) 、动物墨 (墨斗鱼体内的墨汁等) ;而墨的发明则是人们根据书画或其他用途的需要, 对材料的认知和利用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即人工制墨本文将主要围绕人工墨展开一、天然墨的发现和利用据考古资料显示, 在现在山西省朔州市峙峪文化遗址 (图 2) 中, 曾发现距今3 万年左右的出土文物中, 发现了一块天然石墨, 考古专家推测其很有可能作为当时人类某一群落的原始宗教物品, 最大的可能就是当做“墨”使用当然, 这个只是推测, 并不能作为墨最早被利用的证据, 属于弦外之音。

20 世纪 70 年代, 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姜寨村出土了一套距今 5 000 多年 (新石器时代晚期) 的书绘工具, 石砚、砚盖、磨棒、陶杯等俱全, 同时还发现了数块黑色的颜料这也是国内发现最早的一套书写工具姜寨遗址 (图 3) 地处黄河流域中段, 属于仰韶文化范畴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器具有黑、红、黄、白等色彩, 条纹绚丽、构图合理、造型优美, 成为我国远古时期艺术创作的翘楚中国科学院硅酸盐化学工业研究所曾经对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上面的颜料进行分析, 确定了颜料是在陶器经过高温烧制之前被画到器物表面的矿物, 是碳、氧化锰和三氧化二铁, 古书中记载的“石墨”的统称此外, 在《拾遗记》 (东晋王嘉所著) 中有“尅树汁为墨”的描述, “尅”就是刻的意思, 王嘉推测是从一种树中提取树的汁液, 用以作为墨北宋苏易简 (957-995) 撰写的《文房四谱》 (图 4) 上记载有“乌贼鱼腹中有墨, 今作好墨用之的语句, 意思就是用乌贼体内的墨汁作为墨使用由于天然墨的形成不受人为控制, 不同的书画材料对墨有不同的要求, 因此墨质较差,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需要, 研制质地更好、能满足不同需求、又可大量生产的人工墨, 成为人们思考的问题并被加以重视。

以上是对广义上的“墨” (即早期的天然墨) 的介绍狭义上的“墨”, 即人工墨,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墨”它源于何时, 怎样发展的呢?二、人工墨的起源与发展1. 人工墨的起源关于墨的起源, 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典籍和文献中寻找到些许踪迹明代朱常淓在《述古书法纂》上说:“刑夷始制墨, 字从黑土, 煤烟所成, 土之类也罗颀的《物原》记载“刑夷作墨, 史籀始墨书于帛从这 2 本典籍的记载, 传说刑夷应该是最早制作墨的人, 而史籀是周宣王 (?-前 782 年) 时的太史 (起草皇帝文书的官吏) 书写用的墨则来自刑夷, 据此推测人工制墨最早应在西周 (前 1046 年-前 771 年) 末年不过这 2 种说法只是一种传说或是一家之言, 缺乏充足的旁证支撑西汉礼学家戴圣所著的《礼记》记载:“史定墨”, 东汉经学家郑玄在为这句话作注解时说:“墨 (用墨书写过的龟壳或动物骨) , 兆坼也古代称占卜为“兆”, “坼”是烧骨裂纹史定墨”翻译为现代汉语的意思就是“用墨书写在龟甲 (墨龟) 或牛胛骨上, 再进行锲刻, 继以火烧灼, 观其裂璺, 以定凶吉 (见图 5)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的殷墟, 从 1928 年首次发掘开始, 先后出土过许多甲骨, 从对甲骨上一些残留墨料的化验得知, 其中红色是朱砂, 黑色是碳素, 碳素也是现代墨的基本原料。

从以上的文献和考古记录记载, 以及一些出土的物件上的色迹看, 早在 3 000多年前的商代, 巫师们就用墨及朱砂等来书写文字了墨的起源至少应在 3 000 多年以前2. 人工墨的发展近年来, 考古学界陆续从考古遗址中发现了人工墨的实物1975 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的秦墓中, 出土有墨块及研墨工具墨呈丸状, 直径 2.1cm, 长1.2cm,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人工墨, 距今已有 2 200 多年通过对睡虎地的秦墓出图墨块的化验得知, 墨的成分包括松烟和黏合剂早期人工制墨主要是松烟 (松木燃烧后所凝之黑灰) , 黏合剂主要是动物骨胶 (鹿骨胶、麋骨胶, 也用牛骨胶) 这已经成为人工墨的雏形图 2 山西省朔州市峙峪文化遗址标识石碑 下载原图图 3 姜寨新石器时代复原图 下载原图图 4 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现代版 下载原图图 5 博物馆里的甲骨上面墨的颜色依然浓重 下载原图(1) 人工制墨兴于汉在我国制墨史上, 汉代是一个转折时期这时期松烟墨大量出现, 为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制墨业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在汉代, 制墨技术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 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制墨产业, 也出现了以制墨闻名于世的地方, 最著名的名墨产地是隃麋地区 (位于现在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一带) 。

元代伊世珍的《琅环记》记载:“汉人有墨, 名隃墨宋代晁贯之《墨经》说, “汉贵扶风隃麋终南山之松终南山, 古代常代指秦岭山脉, 自古就松林茂盛, 因这里的松树年代久远, 油脂含量高, 极适合烧烟制墨隃墨原料上乘、制作技艺精良, 被称为当时的墨中极品以至于当时皇帝在赏赐朝中大臣时经常用隃墨作为赏赐之物, 有记载称“尚书令、仆、丞、郎, 月赐隃麋大墨一枚, 小墨一枚” (出自《汉官仪》) 由于隃麋所产之墨, 最著名, 因此“隃麋”也就成为墨的别名后世制墨者, 也多以“古隃麋”为墨名, 以夸墨之名贵 (图 6) 汉代人工制墨虽然有了显著发展, 但因其产地少在当时也属奢侈品, 如隃墨被皇帝用来赏赐满朝文武, 可见其名贵天然墨 (主要是石墨) 的使用在当时仍占有很大比例《文房四谱》记载了西晋的陆云曾去过曹操藏于邺城 (今河北省临漳县) 所建的冰井台, 得到了三国时期曹操收藏的数万斤石墨, 陆云便赠与其兄陆机 2 螺 (螺, 墨的数量单位) 关于曹操在冰井台收藏石墨的事情,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也在其著作《水经注》上有详细记载:“邺都铜雀台北曰冰井台, 高八尺, 有屋一百四十间, 上有冰室数井, 井深十五丈, 藏冰及石墨焉, 石墨可书” (图 7) 。

汉代的人工墨在使用上与之后明清人工墨还有很大区别, 汉代人工墨主要是粉末、球型的墨丸等, 不能用手拿着在砚台上研磨, 仍需要磨杵或磨棒在砚台上研磨, 这一点从汉代的砚台伴有磨杵或磨棒和汉代遗址出土的墨的形状可知近些年, 在我国不少地区的汉代遗址中被发掘出了许多汉代时期的人工墨 (图8) 关于汉代墨的实物, 在近年的考古发掘中, 已有多次发现1964 年, 在河南省陕县的汉墓发现了 5 块墨, 与削书刀、石板砚等伴随出土;1973 年, 在山西省浑源县汉墓发现了一块长 2.5cm 的半圆锥形墨丸, 这是出土的西汉墨丸中较大的一块;1983 年, 在广东省广州市一座汉墓出土的一些圆饼形墨丸, 直径为0.80~1.24cm, 墨丸质地细腻图 6 现代制墨工匠仿制的“古隃麋”墨 下载原图图 7 用冰井台藏墨拓印的“冰井台墨痕” 下载原图图 8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松烟墨 下载原图三国时期的制墨名家韦诞 (图 9) , 因独创的“合墨法”对于汉代及以前的制墨方法和技艺进行了理论性的总结, 被后世制墨工匠奉为“制墨要诀”和流程准则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和苏易简的《文房四谱》对于“合墨法”都有转述。

由于对制墨技艺发展的巨大贡献, 韦诞甚至被后世制墨行业尊为“祖师爷”2) 人工制墨承于宋从汉代之后的三国时期一直到宋代, 制墨技术才再次迎来大发展时期宋代徽墨的兴盛为后世人工墨制作各种流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期间, 唐代末年的制墨名家李廷珪 (图 10) 父子因战乱流离至现在的安徽省歙县一带, 见当地的松树茂盛, 便定居于此, 从此开创“李墨”传奇佳话《墨史》记载:“廷珪本易水人, 其父超, 唐末流离渡江, 睹歙中可居造墨江南黟歙之地, 有李廷珪墨尤佳说的就是这一段历史宋代书法家蔡襄曾说:“廷珪墨为天下第一品至宋代, 能用到李墨的人少之又少, 即使有也舍不得常用之难怪蔡襄能给“李墨”如此高的评价宋代人工制墨的集大成便是在“李墨”的基础上, “徽墨”的兴盛和油烟墨的出现北宋宣和三年 (公元 1121 年) , 歙州改称徽州, 辖统歙、休宁、祁门、婺源、绩溪、黟等 6 县这一地区所生产的墨品, 从此便都称为“徽墨”, 宣和三年也就成为“徽墨”的定名之年由于“徽墨”是从“李墨”发展而来, 因此, 从广义上说, “李墨”即是“徽墨”李廷珪无疑便成为“徽墨”之祖宋朝的建立, 结束了五代十国半个多世纪的分裂局面, 国家实现一统, 经济逐渐繁荣起来。

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的进步, 同时印刷术得到发展, 对墨的需求进而带动了制墨业的快速发展此时, “徽墨”一枝独秀, 几乎垄断了宋朝全国的制墨市场 (图 11) 宋代制墨业最突出的成就, 就是油烟墨的创立, 在我国制墨史上, 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宋代以前, 制墨业都采用松烟为原料古代的一些制墨地区, 因为取松树烧烟, 致使松林被砍伐殆尽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录:“今齐、鲁间松林尽矣, 渐至太行、京西、江南, 松山大半皆童矣《墨经》上也说:“自昔东山之松, 色泽肥腻, 性质沉重, 品惟上上, 然今不复有, 今其所有者, 才十余岁之松由于松树的大量减少, 墨源问题严重沈括曾经提出用石油作为制作墨的原料的建议, 以缓解墨源短缺的问题在此背景下, 一种新的制墨原料——油烟 (多为桐油) , 就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了而最早的油烟墨其实就诞生在“徽墨之祖”李廷珪的手中《四库全书总目》记录:“古墨皆松烟, 南唐李廷珪始兼用桐油, 后杨振、陈道真诸家, 皆述其法元、明以来, 松烟之制渐亡, 惟是法独传这个是说, 南唐李廷珪已经开始兼用桐油制墨 (但数量极少) 宋代不仅制墨业发达, 制墨名家众多据《墨史》和《墨经》记录, 宋代有姓名和详细资料的制墨名家达 200 多人。

3) 人工制墨盛于清明代中后期, 人工制墨的品种有所增加, 质量也有所提高, 出现了专业化的制墨作坊及生产专业区这时的制墨业, 已大都聚集在徽州地区在制墨流派上, 先后出现了歙派、休派和婺派歙派墨品风格富丽、摹古, 代表人物有罗小华、程君房与方于鲁;休派墨品风格质朴、实用, 擅长集锦套墨, 代表人物邵格之、汪中山;婺派则以普墨为主图 9 三国时期的制墨名家韦诞 下载原图图 1 0 李廷珪, 南唐制墨名家宋人称其所制之墨为“天下第一品” 下载原图图 1 1 宋代隆德年间制作的徽州松烟墨 下载原图到了清代, “徽墨”成为墨的代名词, 手工制墨也主要以“徽墨”为主, 在墨品的形制、面饰超过了历代, 成就了手工制墨史上的鼎盛时期歙派、休派和婺派在制墨业呈三足鼎立之势, 在不同时期相继占据领先地位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先后崛起, 形成清代墨界的 4 大名家 (图 12) 时至今日, 这 4 大制墨名家的遗作仍可见于世, 每一件作品无一不是墨中上品, 有着巨大的收藏价值贡墨、自用墨为清墨一大特色这些墨的上面都有“监制”的字样, 属于“私人订制”的高大上款拥有这些私人定制墨品的人或为争宠于朝, 或为附庸风雅, 或为铭文励志, 或为留烟自赏。

无论何种用途, 这些定制化的墨品都丰富了多彩的墨文化内容清墨的另一大特色, “集锦墨”在清代已发展到登峰造极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