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牛、流马是四轮车考辨——兼说木牛是诸葛亮的失败之作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25981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木牛、流马是四轮车考辨——兼说木牛是诸葛亮的失败之作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木牛、流马是四轮车考辨——兼说木牛是诸葛亮的失败之作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木牛、流马是四轮车考辨——兼说木牛是诸葛亮的失败之作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木牛、流马是四轮车考辨——兼说木牛是诸葛亮的失败之作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木牛、流马是四轮车考辨——兼说木牛是诸葛亮的失败之作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木牛、流马是四轮车考辨——兼说木牛是诸葛亮的失败之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木牛、流马是四轮车考辨——兼说木牛是诸葛亮的失败之作(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木牛、流马是四轮车考辨兼说木牛是诸葛亮的失败之作 钱玉趾 陈桐 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 成都七中育才学校 摘 要: 学术界多数认为, 木牛流马是独轮车, 是诸葛亮巧思的成功的发明;但依据典籍所载木牛“一脚四足”“双者为牛脚”“转者为牛足”, 则木牛应是两脚四轮车。木牛可载“一岁粮”, 用于第四次北伐即被淘汰, 是诸葛亮的失败之作。后造的流马是一种载重轻、形体小、灵活机动的小型车, 它有二方囊 (木箱) 装粮, 能有效防止雨水浸湿, 是适于特定山区及溪流边运军粮的交通工具。关键词: 诸葛亮; 木牛; 失败之作; 流马; 四轮车;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车, 有关文献记载, 黄帝时代就有车。古史考有:“黄帝

2、作车, 引重致远, 少昊时略加牛, 禹时奚仲加马。”通鉴外纪载:“蚩尤为大雾, 军士昏迷, 轩辕作指南车以示四方。”1庄子徐无鬼载:“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 方明为御 (驾车) , 昌骖乘 (同车作侍卫) ”左传记载:薛人奚仲担任夏朝的“车正”, 主管战车、运输车的制造、保管和使用。河南安阳曾发掘出商代的车马坑, 其中有一车二马、一车三马、一车四马的葬制。2吾淳古代中国科学范型说:“春秋末年, 制作方面即有考工记问世, 其中记载了官营工业的三十种技术, 包括攻木之工, 轮、舆、弓、庐、匠、车”3三国时代, 诸葛亮设计、制作木牛、流马运输军粮 (实施者是蒲元) , 众多研究者以为是车, 并拟定

3、了种种车辆形制。其中, 认为是独轮车的居多。王子今诸葛亮“流马”“方囊”考议说:“许多研究者试图复原木牛流马对于其基本形制, 现今尚未有明确的共识。”此文主张“流马为独轮车说”4。我们认为, 木牛、流马都是四轮车, 以下将作较详考辨。一、“木牛”是一种四轮车三国演义是小说, 有关木牛、流马的描述不能作为研究依据。木牛、流马的研究者基本都以三国志裴松之的注文为据考论, 舍此则无更好的依据。关于木牛, 裴氏注文说:亮集载作木牛流马法曰:木牛者, 方腹曲头, 一脚四足, 头入领中, 舌著于腹。载多而行少, 宜可大用, 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 群行车二十里也。曲者为牛头, 双者为牛脚, 横者为牛领,

4、 转者为牛足, 覆者为牛背, 方者为牛腹, 垂者为牛舌, 曲者为牛肋, 刻者为牛齿, 立者为牛角, 细者为牛鞅, 摄者为牛秋轴。牛仰双辕, 人行六尺, 牛行四步, 载一岁粮, 日行二十里, 而人不大劳。其中, “一脚四足”应有差错, 因为“一脚”难以站稳, 而且后面还有“双者为牛脚”, 因此正确的表述应是“双脚四足”。在古代汉语里, “脚”指人的小腿, “足”指人的脚。荀子性恶有“足可行遍天下”。在多数场合, “脚”“足”含义相同, 可以通用, 如“四脚椅”“三足鼎”等。但在上述裴注中, 脚、足并出, 应有区别。其中有“转者为牛足”, 说明“牛足”是能转动的, 而且有“四足”, 这就可以明确地

5、说:能转动的“四足”就是四个轮子 (车轮) 。上述裴注还有“摄者为牛秋轴”, 这个“轴”就是车轴、轮轴。“轴”统摄四个轮子, “轴”与“轮”总是相配在一起, 相互依存。这更能说明:“四足”是四个轮子。在这里, “双脚”是不能转动的, 只能起到站立、支撑 (木牛) 的作用。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斜坡上, 有时非常需要能够稳固站立、支撑的“双脚”。现在, 四川某些地区使用的鸡公车 (独轮车) 有两脚。木牛的“双脚四足 (四轮) ”构造, 应与独轮或独轮车没有丝毫的关系, 完全可以排除木牛是独轮车的说法。柳春藩三国史话说:“诸葛亮设计制造了木牛 (一种木制独轮小车) ”5。如果是独轮车载“一岁粮”,

6、两人驾驭也不能防止侧翻倾倒。裴注有“人行六尺, 牛行四步”。这说明, 驾驭木牛的人, 不是骑坐木牛背上, 而是行走在木牛的前后或两侧, 其中应有人在“双辕”的中间。后汉 1 尺长23.75 厘米, 6 尺=142.5 厘米。可以设想, 这是一个车轮的周长 (车轮向前转动一周的长度) , 车轮的直径应是 45.36 厘米 (整取 45) 。商代有 30 根车辐的大车轮, 老子有“三十辐, 共一毂”。那车轮的上缘有马背高 (直径可能有 1.5 米) , “牛行四步”, 不应理解为一个车轮 (或 4 轮同时) 转了 4 圈。如果那样, 车轮的直径只有 11 厘米 (只有手掌宽) , 这就太小, 很难

7、在山路行进了。有一种研究绘制的木牛图, 下有并置的两脚 (看上去像两脚牛) , 每只脚的左右两侧有两个小轮子, 轮子直径约 11 厘米, 也算是四轮车 (四个轮装在同一轴上) 。6这种小轮很难行进。裴注有:“方者为牛腹”“覆者为牛背”“横者为牛领”“曲者为牛肋”。很明显, 所谓腹、背、领、肋, 应该与车轴一起 (由轴统摄) 组成装载军粮的围栏或仓框。裴注说到的牛头、牛角、牛齿、牛舌、牛鞅等, 是装饰性部件, 是为了将运输车装饰成牛形的“木牛”, 应无实际功用。裴注说, 木牛的运载量为“一岁粮”。每个士卒每天吃 1.5 斤或 2 斤粮, “一岁粮”分别是 547.5 斤、730 斤。如果杂有粗粮

8、、杂粮, “一岁粮”的重量会更大。20 世纪 50 年代, 在江苏一个村的开山采石的石匠, 一顿可吃 2 斤米的饭。60 年代自然灾害严重岁月, 政府采取粮食定量制。在成都的显像管工厂玻壳压制工, 每月定量 45 斤 (米) , 还有比这更高的定量。那时的定量, 实际是限量。结果是体质变弱, 出工不出力、少出力, 产量下降, 工程延期。军队士兵的定量, 每月 45 斤。在 20 世纪 70 年代, 军队有行军作战任务, 在缺少菜肴的情况下, 一个士兵的午餐、晚餐都要吃 1 斤米饭, 一天要吃 2 斤多米, 一月要吃 720 多斤米。吃得饱, 有勇力, 战能胜。居延汉简释义卷二载:汉代士兵每人每

9、月大米一石八斗。一石即一斛, 一斛米重 31.5 斤, 一位士兵一月食米 56.7 斤 (近 60 斤) , 一年食 (56.712) =680.4 斤 (近 700 斤) 汉代运粮车的载重标准一般为 25 斛。九章算术均输载:“当输二十五万斛, 用车一万乘。”那么, 一车能载 25 斛 (1 斛容31.5 斤米) , 即可载 730 斤米。木牛载“一岁粮”, 定为 760 斤米, 即有 23斛多。可以说, 木牛的载重量是仿照汉代标准运粮车设计制造的, 不是诸葛亮凭空瞎造。因此, 我们将士卒的“一岁粮”初定为 730 斤 (即木牛载重量) , 应较为合理。裴注说:木牛“独行者数十里, 群行者二

10、十里”, 一个人 1 小时可步行 10 里, 一天可步行 100 里;1935 年, 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 一昼夜急行军 240 里, 到达泸定桥。两相比较, 木牛的行进速度太慢。二、“木牛”是失败的构造三国志诸葛亮传载:“九年, 亮复出祁山, 以木牛运, 粮尽退军十二年春, 亮率大众由斜谷出, 以流马运, 据武功五丈原”这是说, 建兴九年 (公元 231 年) , 改用流马运军粮了。三国志后主传载:“九年春二月, 亮复出军围祁山, 始以木牛运。”“十年, 亮休士劝农于黄沙, 作流马木牛毕, 教兵讲武。”“十二年春二月, 亮由斜谷出, 始以流马运。”这个记述与前面基本相同, 即在公元 23

11、1 年用木牛, 公元 234 年改用流马。所不同的是, 后主传的公元 232 年“作流马木牛毕”, 制作了木牛之后没有使用, 这个记载可能有误。陕西勉县黄沙镇北街边有石碑, 碑刻有“汉诸葛武侯制木牛流马处”(1866 年刻) 。在黄沙, 应该是制作流马, 可能未制作木牛。当代民间复原的“木牛”相隔三年, 军粮运输由木牛改为流马, 这是重大的变化, 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化, 史籍没有记载, 值得探讨。我们认为, 首先, 木牛基本上是木质结构 (轴承处可能有铜或铁) , 装载量太大 (730 斤左右) 。山路崎岖不平, 行进太慢 (1天 20 里) 。这种慢速完全不能满足前线军士的急需。其次, 载重量

12、大的木质结构车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运输, 难以驾驭, 稍高的坎、稍深的沟过不去;稍大的坑会引发车辆剧震至震垮, 容易损坏, 也容易侧翻。在路途中没修理木匠, 没有配件, 木牛损坏之后只有废弃, 所运军粮也无法运走。这样的木牛损坏与粮食浪费, 有可能占总数的 50%, 或更多。第三, 木牛装运军粮, 以麻袋之类袋装为主 (没有方囊) , 只有“牛背”部有覆盖物, 前后两侧及底部难防雨水。那么, 下雨之后, 粮食就会受潮、霉变, 造成重大损失。如有人不信以上论述, 他可制造几辆木牛, 装上“一岁粮”, 在祁山山路上行进, 实际试一试, 将会获得正确结论。有人认为, “出祁山”的道路“相对平坦”。我们

13、认为, 毕竟是山路, 与江浙的平地相比, 仍可说是崎岖。如果真的是路“平坦”, 好运粮, 诸葛亮也用不着“每患粮不继”了。即使是江浙的泥土道路, 雨后人畜踩踏, 一路坑坑洼洼, 高低不平, 推车前行也十分困难。笔者之一生长于长江三角洲, 没见过鸡公车, 20 世纪 50 年代末到成都工作, 参加建厂劳动时, 用鸡公车 (独轮) 运砖或土 (载约 100 斤) , 运输时很难保平衡, 常常倾翻。要是载运 730 斤, 一人掌控那就没法前行一步了。我们认为, 木牛之所以很快被流马替代, 缘于那是闭门造车的产品, 没有实用价值, 是完全失败的构造。别的缺点都可以不论, 单就“日行二十里”, 就可以说

14、决定了其被淘汰的命运。当代民间复原的“木牛”三、流马是一种小型四轮车关于流马的构造形制, 三国志裴注说:流马尺寸之数, 肋长三尺五寸, 广三寸, 厚二寸二分, 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 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 去前轴孔四寸五分, 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 孔长二寸, 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孔分墨一尺五分, 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 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 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 广二寸, 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版方囊二枚, 厚八分, 长二尺七寸, 高一尺六寸五分, 广一尺六寸, 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 前后

15、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 孔长一寸五分, 广七分, 八孔同。前后四脚, 广二寸, 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 靬长四寸, 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 长二尺一寸, 广一寸五分, 厚一寸四分, 同杠耳。其中, 流马有:形制如象, 前后四脚, 前轴、后轴, 前杠、后杠, 上杠、下杠;还有:肋、靬、后载克、方囊等, 并有具体尺寸 (位置) 。裴松之对流马的注文紧接在木牛注文之下, 两者分别记叙, 这说明木牛与流马是两种车 (不宜混同) 。两者明显的不同是:木牛双脚、载重量大、没有方囊;流马四脚、载重量小 (小型) 、有方囊。流马注文没有说到“足” (能转动的轮) , 但说到了前轴、后轴。有轴必

16、有轮, 两轴的两端应有轮, 因此, 流马与木牛一样应有四轮, 应是四轮小型车。斐注没有说流马车轮的大小。我们认为, 流马体形变小, 载重变小, 车轮应该没变小 (变小不利于行进) , 应与木牛车轮相同, 直径为 45.36cm。相关的车轮直径 (厘米) 如下:现代城市公共汽车 92, 轿车 58;人力载货三轮车 68;A 类自行车 66, B 类自行车 58m;警用摩托车 60, 轻型摩托车 40;成都地区常用鸡公车 4850。周礼冬官考工记载:“故岳车之轮, 六尺又六寸。田车之轮, 六尺又三寸。乘车之轮, 六尺又六寸。”这是说车轮的规格。周尺、秦尺, 1尺=23.1cm, 若以上尺寸指直径, 则 6.6 尺=152.5cm;6.3 尺=145.5cm。若以上指周长, 则直径分别为 48.5cm、46.3cm。周礼所说车轮规格, 以上两种假设计算结果, 都比直径 11 厘米的轮大许多。今人裴明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