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的若干思考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22578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的若干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的若干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的若干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对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的若干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对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的若干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的若干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的若干思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的若干思考 郑冲 中国工商银行信贷与投资管理部 信贷政策构建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框架与授信指引体系, 是银行信贷业务发展与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 在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中占有核心地位。尤其在当下, 发挥好信贷政策的主导作用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更好地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防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西方商业银行信贷政策框架1. 信贷政策的定位与重要作用从国际活跃银行最佳实践看, 信贷政策既决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战略方向以及信贷制度、岗位职责、信贷标准的设定, 又涉及具体客户营销与风控、具体业务办理等内容, 贯穿风险识别、度量、评级、报告、控制、缓释、档案与清收等信贷流程的

2、各个环节。其不仅是银行落实信贷发展战略与风险偏好、培育信贷文化的基础, 也成为指导银行信贷资源布局、信贷市场营销以及信用风险监控的重要基准。有效的信贷政策将在以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能够最大化银行吸收贷款损失 (如发生) 的能力、最小化银行倒闭的可能性;二是能够使银行在保持可接受风险水平的同时仍保有稳健增长的能力与竞争力, 如拓展银行对信贷客户融资投放规模、在激烈竞争的信贷环境中提供更具竞争优势的贷款利率等;三是为银行管理信用风险和信贷决策提供制度、流程、职责以及工具等方面的保障。2. 信贷政策的主要内容信贷政策反映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理念, 决定了银行承担信用风险的意愿和偏好。西方银行信

3、贷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目标市场与信贷限额银行必须制定书面的信贷政策, 明确可接受信用风险的原则与目标, 设定银行目标信贷市场以及不涉入的信贷领域。一是结合存贷比、贷款资本比、拨贷比等内外部信贷业务发展约束指标, 确定信贷业务投放 (存量与增量) 总体规模。二是在研究预判与压力测试的基础上, 明确信贷结构调整目标, 建立国别、行业、区域、产品、借款人类型、集团及单一客户等不同维度信贷组合的集中度限额 (敞口或增长限额) 。三是根据法律法规、监管要求以及声誉风险防控原则, 明确信贷不得进入的具体领域, 如博彩、非法采伐、过度捕捞等。(2) 信贷授权体系信贷政策体系中, 需要清晰地界定

4、信贷部门、人员的角色及责任, 尤其是应该建立不同层级管理和业务人员的审批权限, 包括审批突破政策标准的权限以及变更贷款条款的审批权限。董事会负责审批信贷授权体系, 然后将权限授予高管层和信贷委员会并监督该体系执行。信贷审批权应当基于经验、能力和适岗情况授予相关信贷人员, 也可采取基于风险的方式, 即信贷授权层级与借款人信用水平 (如内部风险评级高低) 挂钩。信贷政策需要详细说明提高审批层级的流程, 以确保及时按要求报告以及对超出规定限额信贷业务的审批。此外, 信贷审批权限体系应当被风险评级标准和系统流程所支持, 并应定期监测、及时检查, 以确保适用于当前的市场环境和信贷人员的专业水平。(3)

5、信贷标准信贷标准是银行信贷发展战略、风险承受能力以及风险偏好的具体化。通过制定具体的信贷标准, 便于更加清晰地界定优先拓展的信贷领域、客户及业务类型和特征。常见的信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产业及监管政策标准, 如规模或产能、技术工艺、污染物排放等;二是资本、盈利、周转、杠杆率、偿债能力等主要财务指标及其与行业同业的对比情况;三是目标客户风险等级、业务资本占用以及经风险调整后收益 (RAROC) ;四是贷款条件, 如融资量、风险敞口、可接受的担保、利率、期限、贷款价值比 (LTV) 、项目贷款偿债保证比等。从信贷标准适用对象看, 既有法人、小企业、住房贷款、消费贷款等不同类型客户或业务, 也

6、有新增、展期、重组以及再融资等维度。(4) 评级、授信与项目评估信贷政策还需要界定客户信用等级评级、最高授信额度以及项目评估的有关内容。在评级方面, 需要制定信用等级评定方法论、评级指标体系 (定性、定量) 、不同信用等级类别与含义、评级流程中的角色与职责、评级上翻以及重评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在授信方面, 需要明确授信额度测算公式、授信使用、授信后评价以及动态调整制度。在项目评估方面, 需要制定项目未来现金流以及偿债能力评估测算公式, 并结合不同领域项目特点, 制定相应的技术及经济参数标准。(5) 担保管理银行对贷款担保方式的政策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对信用方式贷款, 需明确借款人信用等级

7、等的办理条件。二是对保证方式贷款, 需要结合保证人的信用水平与行为能力评估担保对融资敞口的覆盖水平, 明确保证人的信用等级、净资产等方面的条件。对联保互保、关联方担保等风险多发领域, 在担保额度、担保人资质等方面应予以更为严格的管控。三是对抵质押方式贷款, 明确可接受的各类抵质押物的类别与标准, 押品价值评估的方法论、流程、人员及其职责, 抵质押率上限要求, 重评周期与流程, 拟聘用的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准入与退出标准等要求, 以确保押品足值、有效、可执行、易变现。其中, 对于存单、票据等类押品, 还需要明确联机冻结、保管以及押品释放的流程规定;对于房屋、土地使用权等类押品, 需要确保合法合规,

8、 办妥相应登记手续, 避免多头抵押、重复抵押问题;对于船舶、机器设备等类押品, 需要明确相应财产保险投保及受益人等有关要求。此外, 在流程要求方面, 还应明确禁止放款后才评估押品价值, 以及由与融资申请人存在关联关系的中介机构评估押品价值等问题发生。(6) 贷后管理一是风险管控的基本规定。如客户风险分类及对应管理要求、贷款质量分类与操作规定、不良贷款清收处置要求等。二是确立定期监测分析机制, 涉及信贷组合结构, 特定行业、区域、产品、押品, 大额融资客户, 贷款资金用途等监测分析内容。三是明确贷后间隔期现场检查要求, 如检查频率 (可依据客户或业务风险等级设定) 、检查内容、管控要求等。四是作

9、业监督与档案管理。包括合同文本及签订、限制性条款设定、放款条件审核、贷款权证及要件审核与保管等具体要求。(7) 国别风险对于境外或跨境融资业务较多的银行, 还制定有国别风险政策, 明确以下具体内容:国别风险等级与国别风险限额设定, 境外融资项目贷后监测检查制度安排, 跨境融资业务主要产品以及相应的风险管控、缓释要求等。3. 信贷政策的实施与跟踪评价从信贷政策的实施流程看, 国外银行通常由董事会批准信贷政策 (包括授权、限额以及政策突破等) , 由管理层负责确保董事会审批的政策可操作化以及被有效执行, 并给予营销团队必要的指引。信贷政策应清晰界定, 与审慎经营以及相关监管要求保持一致。从形式上看

10、, 信贷政策应该是正式、书面的, 便于使用者使用, 包括可执行的具体内容。如具备条件可将其置于银行内部局域网上, 以便信贷人员方便地获得最新版本。信贷政策的信息化也将使政策维护工作更容易、成本更低。为保持有效性, 信贷政策应在银行内部保持交流沟通, 通过适当的流程贯彻实施、持续监测, 并结合内外部环境变化定期修订。有效的信贷政策执行跟踪系统有助于完善信贷政策内容, 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效果。如信贷政策的偏离应该被详细记录并对营销决策予以验证;检查显著、经常的政策突破, 以确定对信用风险的潜在影响、规则标准的有效性;根据评价验证结果修订政策或对政策参数予以具体化, 而不是简单地收紧或放宽信贷标准。二

11、、当前我国银行业信贷政策存在的不足1. 信贷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1) 顶层设计需要加强一是缺乏信贷业务发展的战略方向和中长期规划。由于信贷布局、结构调整目标缺位或不清晰, 导致信贷投向、投量随意性强, 易出现信贷业务盲目拓展、大投大放或结构失衡等问题, 埋下系统性风险隐患。二是对小微企业、三农等领域信贷业务发展尚未形成系统、有效的配套政策, 未能明确目标市场和客户、制定信贷标准、定制化信贷产品或融资方案, 缺乏完善定价、贷款条件、贷后管理、拨备等规定。(2) 部分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信贷政策尚需建立健全一是对政府类融资项目、房地产领域、产能过剩行业, 缺乏信贷限额, 引发风险过度承担问题

12、。同时, 信贷结构调整目标和信贷标准不科学, 风险判断不准确, 如对库存消化周期较高、市场风险较大的城市过度投放房地产融资;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中资金实力一般、开发资质较差、开发经验不足的风险客户过度授信或未能及时压降收回融资等。二是国别风险政策缺位或不清晰。缺少国家风险评估、分级管理, 对高风险国家融资投放过多;境外或跨境融资业务发展规模、办理条件不清晰;境外融资项目贷后检查无制度安排, 存续期管理不到位等。三是押品价值评估工作缺少具体指引。如未从依法合规角度明确不接受的押品类型;对不同类型押品未明确评估方法、评估流程、重评周期等要求;押品价值直接认定外部评估机构结果;存单、票据等质物保管、释放

13、等操作流程不明确或流于形式等。2. 信贷政策制定依据的科学性急需提升(1) 前瞻性不够一是信贷结构调整仅依据现有贷款组合不良率评价判断风险高低, 缺乏对宏观经济以及行业运行趋势的密切跟踪与准确研判, 风险趋势判断缺乏前瞻性、敏感性, 导致信贷投放与结构调整出现方向性误判风险;二是在信贷授权方面, 信贷审批权限大小与客户 (或业务) 风险程度以及审批人业务经验、履职能力脱钩, 完全按照行政层级以及职务高低进行分配;三是客户准入标准简单套用国家产业政策中有关规模、技术工艺以及能耗、排放等方面的标准, 缺乏对信贷客户经营模式、同业比较的研究分析, 无法提出与客户信用风险水平挂钩的针对性指标。(2)

14、信用风险量化及定价能力不足一是信贷限额的制定大多是直接将贷款投放计划等同于限额, 信贷限额未能体现实际风险大小以及银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特别是对超长期、大额贷款项目, 缺乏科学的集中度风险限额。二是客户信用等级的评定存在未能充分考虑经济周期变化因素、定性评分比重较高、高信用等级客户群体违约率偏高等问题, 信用评级的科学性、稳定性还需提升。三是贷款定价缺乏科学、有效的依据和策略。由于对客户及债项维度信用风险水平的量化基础不足, 导致缺乏精准的风险定价。在此情况下, 对低风险借款人容易定价过高而丧失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 对高风险客户则存在风险溢价不足的问题。3. 信贷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难落实、不落

15、实问题(1) 政策内容缺乏可操作性一是信贷政策具体内容或要求过于原则化、缺乏实质内容, 表述不规范、不严谨、不清晰, 信贷人员难以有效落实。二是信贷标准过于宽泛, 信贷政策形同虚设。三是政策要求不符合业务实际, 无法落实。如要求煤炭开采项目贷款放款前必须办妥煤炭采矿权抵押手续, 但个别省区因煤炭资源整合政策需要, 同期已暂停辖内矿山采矿权的办理。(2) 未能严格执行政策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典型违规问题:一是信贷投放超限额或客户融资余额超授信, 导致风险敞口过度集中;二是超权限审批发放贷款;三是信用等级评定过程中, 故意调高定性得分或反复试算, 以提升最终信用等级;四是向不符合信贷标准或审批前提条件

16、的客户发放贷款;五是违规发放信用贷款或发放担保人不具备担保能力的保证方式贷款;六是未按要求 (重评周期和流程) 对押品进行重评, 或重评简单照搬初评数值、流于形式;七是未能按照贷后检查规定开展间隔期检查, 对客户停产关闭、押品损毁或灭失等重大风险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和报告。4. 信贷政策评价调整机制有待健全(1) 普遍缺乏信贷政策评价机制对信贷政策实施效果 (如信贷标准的适用性、管理要求的针对性等) 未能定期进行跟踪分析和科学评价, 政策实施与风险防控及市场拓展脱节, 信贷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2) 信贷政策调整不及时一方面, 部分信贷政策内容僵化, 长期不调整, 已不适合当前实际需求。另一方面, 对政策内容及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响应及纠正完善。三、对策措施及建议1. 高度重视信贷政策在银行信贷经营管理中的核心作用一是坚持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的核心定位, 即贯彻国家宏观经济、产业以及金融监管政策要求, 体现机构信用风险偏好与承受能力, 构建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框架, 促进信用风险的前瞻识别与有效管控。二是明确信贷政策制定、批准、实施的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