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名词解释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114132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名词解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名词解释绪论1。组织学:是研究人体细微结构,超微结构及其于机能关系的科学。2。解剖学:主要是用解剖器械剖割和肉眼观察来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又称巨视解剖学广义的解剖学包括,大体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和细胞学。3。组织:是由许多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的基本结构,具有多种类型。每种组织具有某些共同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特点,一般将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种,称为基本组织。4。器官:是由几种不同的组织联合在一起,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如胃、肝、肺、骨和肌等。5。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结合在一起,共同执行某种特定的生理活动,即构成系统。6。PAS 反映:糖经过碘酸( H

2、IO4)氧化,出现醛基,成为多醛。多醛与无色品红结合,成为紫红色沉淀物,此反应称为过碘酸反应,简称 PAS 反应。PAS 反应阳性的部位即表示有多糖存在。7。前臂的内侧称尺侧,外侧称桡侧,小腿内侧称胫侧,外侧称腓侧8。近侧和远侧:多用于四肢。肢体接近躯干处,血管、神经等接近起始处为近侧,反之为远侧。9。矢状轴(面) ,冠状轴(面) ,垂直轴(面) 。见书 P510.H-E 染色:苏木精和伊红组成,苏木精是一种碱性染料,可将核染色质染成蓝紫色。伊红是一种酸性染料,可将多种细胞的胞质染成粉红色或红色第一章 基本组织1.内皮:是分布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内皮细胞很薄,游离面光滑,有利

3、于血和淋巴的流动及物质交换。2.间皮:是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外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间皮细胞表面湿润而光滑,便于内脏器官的活动和减少摩擦。3.腺上皮:是由腺细胞组成并以分泌机能为主的上皮,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所组成的器官称腺。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是由形状不同,高低不齐的一层细胞组成。细胞的底部均附于基膜上,但由于细胞的高低不同,胞核的位置也不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光镜下形似复层上皮,实为单层上皮,故为假复层上皮。4.纤毛:是细胞游离面的胞膜和胞质向细胞外伸出的细长突起,长约 5-10um,直径约 0.2um ,比微绒毛粗而长,光镜下清楚可见。纤毛具有向一定方向节性摆动的能力。5.微绒毛:是胞膜和

4、胞质向外伸出的细指壮突起,起直径约为 0.1um,长度因细胞的种类或生理状态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别。微绒毛显著的扩大了细胞的表面积,和吸收功能密切相关。6.连接复合体:根据细胞连接的结构和机能不同和分为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等。凡有二种或二种以上的连接结构连在一起,即称为连接复合体。7.哈弗氏系统(骨单位):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较多,呈圆筒状和骨干长轴平行排列。每个骨单位由一个位于中央的中央管和数层围绕中央管的呈同心圆排列的骨单位骨板组成。8.肌节:(肌原纤维呈细丝状,光镜下肌原纤维呈明暗相间的横带,明带称 I 带,暗带称 A 带,明带中间有 Z 线,暗带中的发亮区称 H 带,H

5、 带中有 M 线。 )相邻两条 Z 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一个肌节,由 1/2I 带+A 带+1/2I 带组成。肌节是骨骼肌纤维收缩和舒张的基本结构单位。9.肌浆:肌细胞细长呈纤维状,因此称为肌纤维。肌细胞胞质称为肌浆。10.肌原纤维:电镜下,肌原纤维是由许多平行排列的肌丝组成的。肌丝可以分为粗肌丝和细肌丝两种。11.三联体:包绕肌原纤维的肌质网,在位于横小管两侧分别汇合成与横小管平行的较粗的小管,称终池。横小管和两侧的终池称为三联体。12.缝隙连接:广泛存在于胚胎和成体的多种细胞间,是一种较大的平板状连接。可供细胞间交换离子和某些小分子物质,以及传递化学信息和协调细胞功能等。缝隙连接还与细

6、胞分泌、增殖和分化等功能有关。13.外分泌腺:根据分泌腺的分泌物派出方式不同,可分为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外分泌腺具有导管,分泌物经导管排到其他器官或体表,如汗腺、胃腺和唾液腺等。14.浆细胞:在疏松结缔组织中数量较少,而在病原菌侵入的部位,如消化管、呼吸道固有层结缔组织内和慢性炎症病灶及淋巴组织等部位浆细胞较多。浆细胞具有合成、储存和分泌抗体的功能,参与体液免疫。15.巨嗜细胞:在体内数量多,分布广,是吞噬功能最强的细胞。在疏松结缔组织内的巨嗜细胞常沿纤维散在分布,可分为固定巨嗜细胞和游离巨嗜细胞两种。来源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巨嗜细胞有很重要的防御功能。16.肥大细胞:疏松结缔组织中的肥大细胞

7、常沿小血管和小淋巴管分布。17.闰盘:是心肌纤维之间的连接结构。在 H-E 染色的切片上,闰盘深染的粗线状,形如梯形,位于 Z 线水平。18.有髓神经纤维(有髓纤维):是由神经元的轴突和包裹其周围的髓鞘和神经膜形成的纤维状结构。19.环层小体:又称帕奇尼小体。主要功能是感受压觉和触觉。20.触觉小体:多见于手指,足趾掌面的真皮乳头内。主要功能是感受触觉。21.运动终板:运动神经纤维抵达骨骼肌纤维时失去髓鞘,并反复分支,每一分支终末与一条骨骼肌建立突触联接,此连接区呈椭圆形板状隆起称运动终板。简称终板。22.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及其分支所支配的全部骨骼肌纤维合称一个运动单位。23.突触

8、:是指神经原、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一种传递信息的特化连接结构。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大类。24.尼氏小体:光镜下呈噬碱性的颗粒或小块。其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包括复制细胞器和与产生神经递质有关的蛋白2质和酶。25.神经纤维节(郎飞氏节):光镜下,有髓纤维是由神经元的轴突和包裹其周围的髓鞘和神经膜构成的。髓鞘和神经膜都有节段性,段与段之间的缩窄部位称郎飞节。26.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和所支配的组织共同组成效应器。第二章 运动系统1.骨骼全身的骨通过骨连接构成人体的支架,既骨骼。2.长骨:多呈管状,可明显的分为中部稍细的骨干(骨体)和两端膨大的骺其光滑的关节面覆有有关节软骨。骨干内有空腔

9、,称髓腔充满骨髓。长骨分布于四肢,起支持和杠杆作用,如肱骨和股骨等。3.含气骨:有些不规则骨的内部中空,称含气骨。如颌骨等,发音时起共鸣作用,并可减轻骨的重量。4.骨连接:是骨与骨间的连接装置,根据他的构造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纤维连接和滑膜关节连接两种形式。5.关节:(滑膜关节连接,滑膜关节)两骨之间借膜性囊互相连接。其间具有腔隙,活动性教大,这种连接 叫关节。6.椎孔:每一个椎骨都包括前方的椎体和后方的椎弓两部分。椎体和椎弓共同围成椎孔。7.椎间孔:椎弓根上下各有一切迹,上切迹较浅,下切迹较深。两个相邻的上、下切迹在两侧围成椎间孔,脊神经和血管由此通过。8.椎管:全部椎骨的椎孔连续成椎管,其

10、中容纳脊髓。9.额囟:新生儿有许多颅骨尚未发育完全,骨与骨之间的缝隙很大,并为结缔组织膜所填充,称额囟。10.足弓:足骨接关节和韧带连接紧密,使足底形成凸向上方的弓称足弓。11.椎间盘:是相邻两椎体间的纤维软骨板。盘的周围为纤维环,坚韧而富有弹性,紧密连接相邻的两个椎体;中间为无色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称髓核,是脊索的遗迹。椎间盘的厚度自上而下逐渐增加,起弹性垫作用,另外,也可增加脊柱运动幅度。12.骨性胸廓:由 12 块胸椎、12 块肋、一块胸骨和它们之间的骨连接共同围成。有保护胸腔脏器和一部分腹腔脏器的作用,并参与呼吸运动。13.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及左右髋骨及其间的骨连接构成的一个完整骨环

11、。具有保护盆腔内脏器和传递重力的作用。14.静力工作:肌肉持续工作,长度不变,产生力量使肢体维持一定姿势的工作。15.膈: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呈穹隆状。膈的周围是肌质部,中央为腱质部。起自胸廓下口周缘,各部肌纤维向中央移行于中心腱。16.脊柱生理弯曲:从侧面观察。可见脊柱呈“S”形,有颈、胸、腰、骶四个生理弯曲。其中颈曲和腰曲凸向前方,胸曲和骶曲凸向后方,这样便加大了胸腔和盆腔的容积。人类脊柱的弯曲是人体直立的结果。从个体发育上看,这些弯曲也是在直立姿势的影响下产生的。这些弯曲,使人类脊柱具有弹性而缓冲了在走、跑、跳时所产生的震动,对脑有保护作用。17.环转运动:骨的近侧端在原位转动,远侧端作

12、圆周运动,全骨描绘成一圆锥形的轨迹。第三章 循环系统1.体循环:含氧和营养物质较多的动脉血,自左心室泵出 ,经主动脉及其分支流到全身毛细血管(肺泡毛细血管除外) ,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使动脉血变成静脉血,静脉血再汇入各级静脉,经上,下腔静脉及冠状窦流回右心房。血沿上述路径的循环,称大循环或体循环。2.肺循环:全身返回心的、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自右心室泵出,经肺动脉及其分支流到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再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血沿上述路径的循环叫小循环或肺循环。3.动脉:运送血离心的血管。4.静脉:运送血回心的血管。5.微循环:是指由微静脉到微动脉之间的血循环,是血循环的基本

13、功能单位,包括微动脉、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和微静脉等。6.颈内动脉窦:在颈内动脉起始处管壁稍膨大,称颈内动脉窦。窦壁内有压力感受器,能感受血压变化。7.颈动脉体(小球):颈总动脉末端分叉的后方,有一个通过结缔组织连于后壁的圆形小体称颈动脉体(小球) 。为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中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及氢离子的浓度变化,反射性调节呼吸运动。8.毛细淋巴管:是淋巴管道的起始段,以膨大的盲端起始于组织间隙,彼此吻合成网。初在某些无血管的组织,如上皮、角膜晶状体等处及脑、脊髓、脾髓、骨髓等部位缺少外,几乎遍部全身。9.乳糜池:为一膨大的囊状结构,常位于第一腰椎前方,由肠干和左、右腰干

14、汇合而成。第四章 免疫系统1.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由淋巴器官、淋巴组织、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嗜细胞等组成。其核心细胞是淋巴细胞,免疫应答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法。2.血-胸腺屏障:血流内的大分子物质不易进入胸腺皮质,这表明皮质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成分具有阻挡抗原进入的屏障作用,称为血-胸腺屏障。它由下列成分组成:( 1)连续的毛细血管内皮,内皮细胞间有紧密连接;(2)完整的内皮基膜;(3)血管周隙极其所含的巨嗜细胞等;(4)上皮基膜;(5)一层连续的上皮网状细胞。胸腺髓质无此屏障。3.胸腺小体:胸腺小体是由数层扁平上皮网状细胞呈同心圆环抱而成。外层细胞较幼稚,胞核清晰;内层胞核渐不明显,近中心的

15、细胞常退化解体。胸腺小体内还常见巨噬细胞和噬酸性粒细胞。无胸腺小体的胸腺不能培养出功能完全的 T 细胞。4.副皮质区:又称深皮质。为位于皮质深层的一片弥散的淋巴组织,与淋巴小结及髓质之间都无明显的界限。深皮质是由若干深皮质单位组成。5.脾门:脾可分膈、脏两面,前、后两端和上、下两缘。脏面凹陷,近中央处称脾门,有神经、血管出入。36.生发中心:淋巴小结中央着色较淡,细胞分裂多,称生发中心。7.动脉周围淋巴鞘:是围绕在中央动脉周围,呈长筒状分布的弥散淋巴组织,随中央动脉的分支逐渐变薄。主要由大量的T 细胞构成,还有一些巨嗜细胞和交错突细胞,它是脾内的胸腺依赖区,相当淋巴结的副皮质区。当发生细胞免疫

16、应答时,此区明显增厚。第五章 消化系统1.味蕾:为卵圆形的小体,是上皮细胞特化的一种结构。主要分布在菌状乳头的轮廓乳头,少数散在腭、会厌及咽部等黏膜上皮内。味蕾是味觉感受器,简称味器。2.咽淋巴环: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舌扁桃体和腭扁桃体共同围成咽淋巴环。它们位于口腔和鼻腔进入咽的入口处,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3.幽门瓣:胃的出口是幽门,与十二指肠相连续。覆在幽门括约肌处有一环形皱襞,称幽门瓣,有阻止胃内容物进入 十二指肠的功能。4.十二指肠乳头:十二指肠降部紧贴第 23 腰椎右侧,其后内侧壁的黏膜有一乳头状突起,称十二指肠乳头是胆总管和胰导管末端的共同开口处。5.胃底腺:分布于胃底与胃体部的固有层内,为单管腺和分支管状腺。胃底腺可分为三段,腺体的上段较短,为颈部,与胃小凹相连;中段较长,为体部;下段为底部。胃底腺的细胞主要有四种类型:壁细胞、主细胞、颈黏液细胞及胃的内分泌细胞。6.肠腺:是由小肠上皮凹陷在固有层中形成的单管腺。固有层几乎被肠腺占据。腺体开口于相邻小肠绒毛之间,腺上皮与小肠绒毛上皮相连续。肠腺分泌物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参与食物的消化。7.中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