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职业创新教育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04522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职业创新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职业创新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职业创新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职业创新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职业创新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职业创新教育(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职业创新教育 邹敏琳 江西艺术职业学院 摘 要: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被传承和发展, 需通过教育承载和实施。本文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分析, 提出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 培养出有重视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职业设计师, 创造出具有民族特点和创新性的艺术作品。关键词: 传统文化; 艺术设计; 高职; 创新教育;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 现代高职教育也日益进步, 相应的艺术设计教育也在发展, 但教育体系还不完善。高等职业学校有技术性和经济性的本质特征, 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除了具有技术性和经济

2、性之外, 更应该寻求更新的方法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们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来说, 传统的文化价值就是巨大的资源。艺术设计高等职业教育目的是要培养艺术设计职业型人才, 同时也需要传承中国的优秀文化。因此, 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方式培养出合格的中国特色设计师, 更好的弘扬本民族的从传统文化起到重要作用。一、中国当代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现状分析高等职业教育起源于 80 年代初的短期职业大学兴起的产物, 它是以技能培训和技术应用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一般在读 23 年, 而普通高等教育一般在读 45 年, 更偏向与文化学习和理论研究。那么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就应该有针对职业要求和

3、生产服务要求, 来培养技术性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艺术设计高职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提出创新意见, 首先针对当代艺术设计高职教育做了以下分析。(一) 教育缺乏职业性当代的艺术设计高等职业教育只强调单一课程的认识, 不考虑技术性的精通。比如进入大学的第一年, 学生学的课程大概都是素描、色彩等艺考过的课程, 教师教学过多从造型、明暗、色彩关系等方面讲述, 忽略了设计本身, 没有把这些基础课和设计本身联系起来。不仅如此, 大二的课程与课程之间过分的独立教学, 这样会造成学生对专业职业性的迷糊, 走出校门之后不知道应该从事什么行业。所谓的“艺术设计专业”, 它不仅仅是艺术,

4、 它更是一种职业, 一种技能, 学生在学校所学的更多的是基础, 缺乏实践能力教育。其原因是教师只是从教材上进行设计认识, 并没有从实际工作中得到经验, 也将不能给学生传递职业的现实要求。所以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性的认识不够全面, 最专业的认识是模糊的, 并将导致对其自身专业素养上要求的无目的性。艺术设计专业包括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人物设计等多个方向, 在如此范围大的情况下, 需要针对专业职业方向制定与之联系的课程体系。(二) 教育缺乏生产服务的直接性当代的艺术设计高等职业教育缺乏职业技能实践培养, 缺乏生产服务的直接性。职业教育应注重技能的培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学生实践

5、课程安排缺乏, 实训内容单一。教师教学只对本课程的基础练习, 缺乏对实际项目的联系。教学培养方案缺少实践课程的, 比如设计专业模型制作, 软件操作实践课程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 这是学生参加工作后能够直接生产服务的。所以课程设置应从让学生多听转向让学生多动手操作, 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三) 教育缺乏民族性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更多的是依赖于国外的设计理念引进, 从某个角度讲会造成民族特性的缺失, 例如大一基础课程素描、色彩、构成等, 都属于西方设计理念课程, 学生的学前考试内容相仿, 却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例如哲学思想、书画、陶瓷雕塑、文学、园林等传统文化。如此以往, 将会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

6、的传承, 更多的追求西方设计技术的高超, 造成中国艺术设计没有灵魂, 更谈不上创新。中国的优秀文化才是我们艺术设计的基础, 艺术设计教育内容一旦有了民族性, 那它就是独特的, 结合现代高超的技术将会形成一种创新教育。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与实践(一) 对中国传文化内容认识的必要性中国传统文化是经历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沉淀下来, 在不同自然环境、地域环境中, 孕育出特殊的经济结构、社会制度中的文化和习惯。例如哲学思想就有儒家、道家、释家等思想;例如古典文学有最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 楚辞汉赋, 唐宋诗词, 元曲等;书画艺术包括书法和绘画, 书法又包括篆书、隶属、行书、楷书等, 国

7、画又包括工笔画和写意画;民间艺术有皮影、剪纸、编织、绣花、狮子舞等;建筑包括华表、庙宇、古塔、寺院、民宅 (四合院、窑洞等) 、长城、天安门、牌坊、亭、檐、木雕、砖雕、石雕等;中国素号“礼乐之邦”, 孔子提出“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的学习步骤;饮食文化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宗教各有不同, 食品和器具都是丰富的;茶道从环境、礼仪、操作方式都有着特殊的讲究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广泛而丰富, 如传统的哲学思想、古典文学、书画艺术、民间艺术、园林、建筑、音乐、戏剧、饮食、茶道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 是中华民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认识如此悠久和深厚的文化背景, 民族自信感油然而生。所以认

8、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是必要, 中国传统文化与高职艺术教育结合, 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 这是艺术教育的职责所在。(二)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与创新1.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提炼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元素可以提炼到现代设计之中。例如中国银行的标志设计, 设计体现了“中”字, 另外标志的形态是以中国的铜钱为原型设计的, 寓意为天圆地方, 这表达了靳埭强设计师更深层次的含义, 极富中国特色。又如澳门区徽的设计, 提取了中国民俗元素莲花, 代表意思是澳门繁荣发展, 港凤凰卫视的台徽设计, 以中国传统艺术图案“喜相逢”为灵感, 又结合中国传统太极图案, 以二凤相对形式表现, 图案表达富有动感,

9、反应欣欣向荣, 体现出浓厚的民族文化特征, 如此简洁造型传递了中国传统语言信息。中国的传统吉祥图案还有很多, 比如“年年有余”“多福多贵”“方胜”“云纹”“福禄喜寿”“平安富贵”等都是典型的元素, 这种概念化的思维方式却能精彩的表达民族文化语言, 应该成为艺术设计教育思想。2. 中国传统文化技艺与高职艺术设计课程的影响高职艺术设计课程多都是以手绘、电脑制图为主, 却忽视了传统技艺的操作。例如剪纸有雕、镂、剔、刻、剪的技法, 陶艺主要制作方法有拉坯成型、泥板成型、泥塑成型、泥条盘筑、捏塑、素坯彩绘等等。皮影主要制作方法有画图、裁剪、雕刻、着色、刷清油、装配六道工序, 经过这六道工序之后, 富有神

10、韵生动的影人才能形成。还有中国刺绣文化等, 中国传统文化技艺技艺技法丰富, 如何去记忆和传承也应该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重任, 可以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开展不同的中国传统技艺课, 例如剪纸、皮影的技艺可以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结合, 陶艺、木雕技艺可以和环境艺术设计相结合, 刺绣和现代服装设计结合, 如此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技艺, 潜移默化的给艺术设计提供资源, 学生又多了出手绘和电脑制图的另外一种或几种技艺, 为以后参加工作会增加了更多的机会。三、中国传统文化对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创新的重要意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地域都会运用不同的文化沉淀, 早就了世界丰富的民族性格。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能

11、够持续至今, 那么中国传统的复兴是不可回避的。中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是应该开始“文化的觉醒”了,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顺应时代创新思想, 而创新思想的源泉之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唯有这样才能催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理念和思想。那么, 如果一味的模仿西方设计理念和效果, 不仅失去了本国文化特色, 还失去了巨大的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是艺术设计的很好创新载体, 当然也不是全屏的回归传统, 而是去取精华, 顺应时代, 和艺术设计实践性相结合。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应总结出一套教育体系能够培养出尊重本国文化, 热爱中国文化, 具有保护本国文化意识的设计师。只有如此中国艺术设计领域在能在世界上有立足之地。四、结语

12、总而言之, 当今是一个开放的时代, 世界文化相互共享, 重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深厚, 教育是传承它的重要方式。艺术设计高职教育方式是传承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之一。只有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设计结合, 才能引导出多样和创意的艺术作品。所以在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 培养学生的传统意识, 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艺术设计高职教育除了对学生技术性和经济性的培养, 还要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了解和分析, 可以不断的调整艺术设计教育的方法, 避免封闭式、产业化的艺术设计教育, 提高学生对传统技艺的兴趣, 以便于更全面的传承中国优秀的文化, 进而发展艺术设计职业创新教育。参考文献1李学英, 舒彤.中国传统图形赏析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 1994: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