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社会学复习总纲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104497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社会学复习总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组织社会学复习总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组织社会学复习总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组织社会学复习总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组织社会学复习总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社会学复习总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社会学复习总纲(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节一、组织的涵义: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 狭义的组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二、组织的构成要素1、规范 2、地位 3、角色 4、权威三、组织的特征1、组织目标 2、组织成员 3、组织结构 4、规章制度 5、组织外部环境第二节 什么是组织社会学 一、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组织社会学是指对专业组织(包括企业及各类机构)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转规律和问题的研究科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客体;二是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三是研究的基本变项。(二)研究内容1、组织的基本结构形式 2、组

2、织结构的功能分析 3、组织的运转过程、问题与规律组织的正功能和反功能(三)组织研究的基本变项:1、人的变项 2、组织变项 3、环境变项1、人的变项需要、动机、态度、信仰与价值体系等。2、组织变项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结构:包括组织的政策、功能、地位、责任、权威、授权状况等。部门化:指组织内部分工、如分为生产、经销、采购、人事、财务等部门操作:如个人表现、合作表现、技术过程相互行为:组织内部的行为表现,首先是人事、互动、沟通、情感;其次是结构、角色、政策、沟通、群体规范等。3、环境变项的特征可以分为七个方面:稳定性与不稳定性:环境里各要素的流动率。同质性与异质性:组织所面对的个人或组织所彼此相似的程

3、度。集中与分散:组织所面对的环境中的个人或组织集中与分散的程度。环境容量:指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能容纳多少组织生存。动乱与平静:指环境受外界活动影响的程度。易变性:指组织对外界环境变迁的接纳程度。组织社会学:运用社会学的视角研究专业组织的结构、功能和运转规律的科学。目的是分析现象、认知规律、预测未来。第三节 帕森斯对组织行动的分析一、帕森斯:社会行动。基本单位:单元行动要素:1、行动者 2、目标 3、情景:手段;条件 4、规范取向:行动所遵循的社会价值标准帕森斯:社会行动“目的手段条件” 原则韦伯的社会行动的定义:由行动者赋予一定主观意义的、以他人的行为为取向的行动。社会行动的四种类型。第 4 节

4、 对我国“单位现象”的研究(教材第 28 页第 33 页) ,1、如何研究中国的“单位现象”?2、单位的独特性表现在哪里?3、单位的类别与特征是什么?4、单位与国家之间的关系?5、国家如何通过单位来对人进行控制和管理的?第二章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第一节 组织理论发展过程概述第二节 理性系统组织理论一、什么是理性理性是指,为了最有效地达成预定目标而以某种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系列行为逻辑。这是一种狭义的概念。它包括不惜任何手段去实现一个疯狂的目标。二、特征:组织是一个理性工具。1、组织目标具体化。制定清晰、精确而具体的组织目标,以有力地指导组织的理性行为。2、组织结构形式化。设计和制定清晰明确的组织

5、结构(包括职位、角色和权威等)和组织规范,以稳定地预期其他成员在特定条件下的行为。三、主要流派流派: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亨利法约尔 :组织管理马克思韦伯:科层制弗雷德里克泰勒(Taylor)(二)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前提1、当时日益尖锐的劳资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如果能通过科学管理将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就会使劳资双方得到利益,从而解决矛盾。2、经济人假设3、单个人可以取得最大效率。(三)科学管理的两个基本原理作业研究原理:把每次操作分解成许多动作,并把动作细分为若干动作要素。然后研究每项动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据此决定去掉那些不合理的动作要素,并对保留下来的必要成分,依据

6、经济合理的原则加以改进和合并,以形成标准的作业方法。时间研究原理:在动作分解与作业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到满足一些生理需要的时间和不可避免的情况而耽误的时间,为标准作业方法制定标准的作业时间,以确定工人的劳动定额,即一天合理的工作量。(四)科学管理的内容1、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 2、制定培训工人的科学方法 3、实行激励性的报酬制度 4、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相分离亨利法约尔 Henri Fayol(18411925)管理理论之父 (一)对管理进行定义企业的全部活动分为以下六种: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管理: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要素。计划:统一性、连续性

7、、灵活性、精确性组织:为企业的经营提供所有必要的原料、设备、资本、人员。指挥:运用管理的原则使人尽其才。协调:使企业的一切工作和谐配合,以利于企业经营。控制:企业的运行是否遵循组织的目标。(二)十四项管理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 纪律; 统一指挥; 统一领导; 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权化或非集权化; 等级制度; 秩序;公平; 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马克思韦伯(18641920)(二)科层制科层制:是法理型统治下的组织内部管理形式,又称为官僚制。基本特点:(1)人格自由,仅服从公务职责(2)具有牢固的职务层级、严格的职务权限(3)根据专业资格和考试来聘任(4)薪金的多少与

8、等级职位挂钩(5)根据工龄长短和成绩大小来决定一个人的晋升(6)管理者不因其履行的职务而具有特权(7)严格而统一的工作纪律和监督第三节 自然系统组织理论二、理论流派(一)人际关系理论(二)组织协作理论(一)人际关系理论霍桑实验(19241932):梅约总结实验,提出以下观点1)“社会人”的观点;2)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具有重要的作用;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需求满足度。对人际关系理论的思考人的双重性:物质性、精神性形成: 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正式结构 非正式结构(二)组织协作理论巴纳德:从组织行为的视角,探讨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关系。观点之一:组织是人们相互之间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协作。

9、一个组织如何才能诱使人们参与其中,以保证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经济的诱因;非经济的诱因观点之二:非正式组织对于正式组织的效率是至关重要的。非正式组织的功能:有助于组织沟通;维持组织的内聚力;满足人们的自我归属感。三、总结与评价1、核心问题依然是,如何提高组织运作的效率。封闭的组织系统2、研究转向:关注人性、人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以及组织中非正式结构的作用。第四节 开放系统组织理论(一)被视为开放系统的组织2、开放系统的组织的特征1)组织总是处于与环境之间的持续互动中,在互动中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保持能量的转换。2)在宏观层面开展研究:“集体行为” 、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与互动。(二)理论流派1、

10、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核心思想:组织的最佳结构取决于一个组织的具体的环境条件、技术、目标和规模等。可以解释什么问题?为什么众多企业的组织结构会有这么大的差异?三种类型组织结构的权变理论人性的权变理论领导的权变理论2、制度学派理论(institutional theory)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组织面对两种不同的环境:技术环境:效率原则制度环境:合法性机制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的观念力量。组织的对策:内部运作与组织结构的松散连接(Loose Coupling)强迫性机制(coercive)模仿机制(mimetic)社会规范机制(normative)第五节

11、 行动者系统的组织理论一、行动者系统组织理论的特点1、把组织视为一种关系和过程,试图在对行动者的行动的分析中解释组织现象。2、组织行为的个体主义研究取向二、理论流派1、交易成本学派2、社会网络学派科斯 Coase:企业的性质 (1937)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市场可以有效率地协调生产活动,那么我们为什么需要组织?威廉姆森的思想组织间的关系、组织内部的结构、经济活动的形式选择,都可以用交易成本来解释。目标都是交易成本最小化。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在交易过程中所发生的,搜寻和信息费用、讨价还价和决策费用、监管和执行费用、履行企业合约的费用等,统称为交易成本。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2、 协调成本:为了使交易双方相互配合、步调一致而付出的代价,如对企业和其员工之间的劳动合约进行执行的费用。激励成本:由于信息的不完备和不对称,交易双方都有投机行为的取向,需要采取措施促使双方恪守诺言,由此产生的成本就是激励成本。社会网络学派结构主义路径:齐美尔、 布劳、怀特、格拉诺维特功利主义路径:科尔曼、林南、边燕杰、博特社会网络学派的结构主义路径齐美尔:社会网络理论的鼻祖当个人加入群体,受到群体的约束,建立起个人与群体的基本关系,这是一种社会网络关系。但是,一个人加入群体时,将其他网络关系也带进了现在的网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之间的关系把社会网络结构作为一种客观实在,研究社会网络结构对行为

13、的影响。社会网络学派的功利主义路径第三章 组织文化第一节 组织文化的涵义 一、组织文化的涵义指组织成员在长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包括组织成员共有的人生观、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态度和行为准则的总和。第二节 组织文化的创建与维系文化形成的三种途径:1)聘用和保留 2)灌输和社会化;3)示范和内化2、维持文化文化一旦建立,组织内部就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维系文化。有三个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1) 甄选:识别并雇佣那些有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人,从而成功完成组织中的工作。2)最高管理层的规范和渗透:高层管理者通过自己的举止言行建立起规范,并将其渗透到组织当中。3)社会化:组

14、织需要帮助新员工适应组织文化,这种适应过程成为社会化。二、员工怎样学习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通过多种形式传递给员工,最常用的方式有:故事、仪式、象征物、语言第三节 组织文化的结构和功能一、组织文化的结构共三个层次:1、潜层次的精神层 2、表层的制度系统 3、显现层的组织文化载体二、组织文化的特征1、创新与承担风险 2、注重细节的工作态度 3、结果导向 4、员工导向 5、团队导向 6、进取精神 7、稳定三、美日组织文化比较(一)比较1、雇佣制度 2、决策制度 3、责任制 4、控制机制 5、员工的考评与晋升制度 6、员工的培养及职业发展道路 7、对员工的关怀对比总结四、组织文化的功能(一)导向功能(二

15、)整合功能(三)激励功能(四)辐射功能第四章 组织内的群体关系第一节 群体的性质 一、群体的涵义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集合体。1、集群又称 偶遇群体、2、社会类属又称 统计群体3、与团队的根本区别:二、群体的类型(一)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由组织结构界定的、工作分配很明确的群体。非正式群体员工在工作环境中自发形成的,通常是由于友谊和共同兴趣而组成。 (二)命令型群体、任务型群体、利益型群体和友谊型群体命令型群体是由组织章程规定的。它由直接向某个管理者汇报工作的下属组成。任务型群体是由组织确定的,为了完成一项任务而共同工作的群体。利益型群体,

16、为某个共同关心的具体目标而形成的群体。友谊型群体,由具有共同信仰、共同利益、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个人组成的群体。 (二)命令型群体、任务型群体、利益型群体和友谊型群体命令型群体是由组织章程规定的。它由直接向某个管理者汇报工作的下属组成。任务型群体是由组织确定的,为了完成一项任务而共同工作的群体。利益型群体,为某个共同关心的具体目标而形成的群体。友谊型群体,由具有共同信仰、共同利益、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个人组成的群体。 三、群体形成的理论(一)乔治霍曼斯的经典理论群体的形成是建立在活动、交往和感情之上。人们共同进行的活动越多,交往的次数就会越多,他们相互之间的情感也会越强烈;人们之间的感情越强烈,他们之间的共同的活动和交往也会越多。(二)平衡理论人们之间互相吸引是基于他们对双方共同相关的目标具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