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城流动人口生育男孩偏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与农村本地人口的比较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04465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城流动人口生育男孩偏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与农村本地人口的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乡城流动人口生育男孩偏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与农村本地人口的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乡城流动人口生育男孩偏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与农村本地人口的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乡城流动人口生育男孩偏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与农村本地人口的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乡城流动人口生育男孩偏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与农村本地人口的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乡城流动人口生育男孩偏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与农村本地人口的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城流动人口生育男孩偏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与农村本地人口的比较(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乡城流动人口生育男孩偏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与农村本地人口的比较 梁同贵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 摘 要: 基于 CFPS2010 和 2014 年全国流动人口以及 2012 年上海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 并从与农村本地人口比较视角, 从具体生育行为上实证分析乡城流动人口生育男孩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无论乡城流动人口还是农村本地人口仍具生育男孩偏好, 但乡城流动人口偏好程度明显弱化;乡城流动人口无论各孩次生育均在流入地的, 还是一孩或一孩二孩生育在流出地的, 在没有男孩的情况下, 二孩与三孩递进生育概率均小于农村本地人口。在社会融合五个维度中, 经济融合维度尤其是其中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会明

2、显弱化乡城流动人口生育男孩偏好。提高农民工参保率并积极开展社区文体活动对平衡出生婴儿性别结构很有帮助。关键词: 乡城流动人口; 农村本地人口; 男孩偏好; 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梁同贵 (1985) , 男, 河北冀州人, 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迁移与社会政策。收稿日期:2017-11-06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 (15ZDC035) Son preference of temporary rural-to-urban migrant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Based on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rural nat

3、ivesLIANG Tonggui Popul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Fudan University; Abstract: Based on the CFPS2010 data, 2014 national circular migrants monitoring data and 2012 Shanghai circular migrants monitoring data,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rural natives, the paper analyzed the impact of rural-to-urba

4、n migration on son preference.The paper found that both the temporary rural-to-urban migrants and the rural natives had son preferences, but the son preference of temporary rural-to-urban migrants was weakened.The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showed that the progressive birth probability of temporary rur

5、al-to-urban migrant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rural natives when they had no son, no matter the place where they gave birth to the first or second child was in urban or in rural.Among the five variables of social integration, the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included in the economic integration w

6、eakened the son preference.Improving the rate of migrant workers insured and carrying out community sports activities would be helpful to balance the birth sex structure.Keyword: temporary rural-to-urban migrants; rural natives; son preference; influencing factors; Received: 2017-11-06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流动人口生

7、育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 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到人口迁移流动与生育男孩偏好这一议题上。在人口迁移流动对生育男孩偏好的影响研究上, 尤丹珍、郑真真基于安徽、四川 4 个县 38 个村的调研数据, 研究发现“外出并没有改变妇女的性别期望”1。徐映梅、李霞基于鄂州、黄石与仙桃三地调查数据同样证明了外出和未外出妇女在生育孩子性别意愿上没有显著差异2。曹锐研究发现, 对于生育孩子的性别期望, 新生代流动人口、新生代农村人口以及传统流动人口三个群体具有相似的趋势3。也有些学者认为人口流动经历弱化了生育男孩偏好。伍海霞等采用深圳外来农村流动人口的调查数据, 发现农村流动人口子女性别偏好观念有所弱化4;石人炳、熊

8、波根据鄂东南两个市农村居民的调查数据, 在采用多元回归控制迁移选择性变量后, 发现流动经历明显降低了农村人口的男孩偏好5。廖庆忠等基于全国 12 个大中小城市流动人口的微观调查数据, 发现较之于农村本地人口, 流动人口生育男孩偏好弱化6。在最新的研究中, 杨凡等采用倾向值分析法控制了人口流动的选择性偏差, 研究发现有流动经历的妇女生育男孩偏好与没有流动经历的妇女相比没有显著差别;进一步将有流动经历的妇女区分为流动时不与丈夫在一起的妇女与流动时和丈夫在一起的妇女后, 发现前者与没有流动经历的农村妇女在生育男孩偏好方面有显著差异, 但后者与没有流动经历的农村妇女在生育男孩偏好方面没有差异7。在迁移

9、流动人口生育男孩偏好的影响因素上, 石人炳、熊波与杨凡等的研究中均提到了适应 (融合) 理论, 即强调迁移流动目的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化规范对迁移流动者生育行为的影响, 并认为这种影响会胜过其原居住地的生育文化的影响。辜胜阻、陈来则对城镇化淡化生育男孩偏好的作用机理分析表明:城镇化可以全面提高妇女地位, 可以改变孩子价值和生育舆论环境8。李树茁等基于 2005 年中国深圳市农民工调查数据, 从社会网络理论的角度分析农民工生育性别偏好的影响因素, 发现流入时间较长的农民工生育男孩偏好较弱9。综观以往研究, 笔者认为仍存在三个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研究过于偏重生育男孩偏好意愿分析, 且大多采用简单的

10、方法, 即直接询问父母是否更倾向于生育男孩。其实, 男孩偏好的生育意愿并不一定确保转换为真实的生育行为。Mannan 曾经指出“很多研究者质疑过关于未来生育意愿的预测价值, 并且指出这种回复可能毫无意义”10, Rahman&Davanzo 认为“被证明了的男孩偏好”更为有效11。伍海霞等根据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结论:在生育意愿上, “流动后个体性别偏好发生变化, 部分流动人口男孩偏好观念有所弱化”;在生育行为上, “流动前后流动人口在生育行为上均体现出了较强的男孩偏好, 且流动后表现得更为显著”4。对于男孩偏好的研究, 除了用以解释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现象, 更应该是出于对生育

11、率影响的考察。因为如果父母想要一个或者多个男孩, 他们的家庭规模将会比没有男孩偏好的大得多, 这将是生育率下降的重要阻碍因素12。而生育男孩偏好的意愿研究终究离实际的出生性别比与生育率要远一些。因此, 从具体生育行为研究流动人口男孩偏好更为科学。二是以往研究往往单就生育男孩偏好论男孩偏好。生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多生少生”、“早生晚生”、“生男生女”三方面是相互关联、交错作用的13。随着生育率的下降, 人们往往会选择生育质量更高的孩子, 而在性别偏好文化强烈的社会中, 男孩质量被认为高于女孩, 人们会将这种强烈的性别偏好转化为生育行为14。近年来, 流动人口生育水平更低的结论一再得到验证15

12、-18, 那么乡城流动人口生育的男孩偏好, 尤其是低孩次生育的男孩偏好, 是由于生育水平的下降得以强化, 还是因为适应了迁入地的生育文化而弱化?这些都需要在被调查者生育孩子的数量等实际生育行为中进行考察。三是迁移流动人口男孩偏好的影响因素需要进一步深化。以往研究在解释男孩偏好不变或者弱化的时候, 往往只提到相关的如社会化理论与适应 (融合) 理论, 大都缺少对于理论的实证检验, 理论对解释中国流动人口生育男孩偏好上是否适用还不得而知。李树茁等的研究虽然部分揭示了社会化理论与适应理论的适用性9, 但调查的样本只局限于外来人口倒挂非常严重的深圳市, 城镇居民对流入人口性别偏好的影响难以充分地得以检

13、验。鉴此, 笔者拟采用 2010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 (CFPS2010) 与 2014 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 结合生育数量来研究乡城流动人口与农村本地人口生育男孩偏好的行为差异, 以期再次检验乡城流动人口是否弱化了生育男孩偏好。另外, 本研究采用原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2 年组织调查的北京、上海、广州特大城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中的上海数据, 考察乡城流动人口生育男孩偏好的影响因素, 以检验融合理论的适用性。二、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CFPS2010 与 2014 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原始数据库样本分别为 33 600 份与 200 937 份。关于两个数据库抽样代表性的评价、数

14、据库整理、乡城流动人口与农村本地人口的概念界定详见笔者相关文献18。本文从 CFPS2010 数据库选取农村本地人口, 从 2014 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库选取乡城流动人口, 同时采用倾向值得分匹配法对两类人口进行一对一配对, 控制的混淆变量包括教育程度、民族、年龄、年龄平方、出生地省份、初婚年龄、一孩生育年龄、一孩中男孩数量、二孩生育年龄、前两孩中男孩数量、生育间隔等。从配对后数据调查范围看, 两类人口均涵盖了除新疆、青海、内蒙古、宁夏与海南五地以外的所有省份, 具有全国代表性。另外, 配对后的数据使乡城流动在各协变量上的分布趋于平衡, 有效消除了由乡城流动选择的非随机性引致的内生性偏

15、差。配对后的数据非常适合做生育男孩偏好研究。其样本特征详见表 1。表 1 基于倾向值得分匹配筛选后的样本特征 下载原表 关于流动人口生育男孩偏好的解释变量, 笔者借鉴周皓的“社会融合”理论, “社会融合包括经济融合、文化适应、社会适应、结构融合和身份认同这五个维度”19。经济融合的主要标志是固定的住所、稳定的经济收入、职业属性、社会保障等;文化适应的主要标志是语言、外表、饮食、风俗习惯等;社会适应的主要标志是是否喜欢迁入地、心理健康、各种满意度、价值观等;结构融合的主要标志是朋友圈、居住社区、与老家的联系、政治参与等;身份认同的主要标志是我是哪里人、居留意愿、接纳等。选取的上海流动人口数据库样

16、本共 14 993 份。针对男孩偏好问题的研究, 其调查了被访者“生活与感受”的部分, 这样就可以根据数据库中的内容检验融合理论的适用性。笔者相关文献对原数据库进行了整理20。本文选取一胎中只有女孩的乡城流动妇女样本, 以检验其男孩偏好的影响因素, 样本总计 1127 份。在操作逻辑上, 借鉴了李树茁等的方法9。李树茁等将第一孩是女孩后, 农民工选择“停止生育”的视为无男孩偏好, 选择“再要一个, 不管男女”的视为弱男孩偏好, 选择“不管怎样都要更多的孩子, 直到有一个儿子为止”视为强男孩偏好。本研究将后两种合并, 生育二胎的算作有男孩偏好, 不再生育二胎的算作无男孩偏好。需要说明的是, 乡城流动对男孩偏好影响部分用到的是孩次, 在影响因素解释这部分用到的是胎次, 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区分双胞胎与多胞胎, 但双胞胎与多胞胎的生育比例毕竟非常小, 在不影响研究结论的情况下, 为尽可能使用原来已经调整准确的数据, 不再将胎次与孩次加以区分。根据周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