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传统文化在骑楼建筑设计中活化与再生——以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城隍庙广场西侧骑楼活化改造项目为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099546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岭南传统文化在骑楼建筑设计中活化与再生——以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城隍庙广场西侧骑楼活化改造项目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岭南传统文化在骑楼建筑设计中活化与再生——以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城隍庙广场西侧骑楼活化改造项目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岭南传统文化在骑楼建筑设计中活化与再生——以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城隍庙广场西侧骑楼活化改造项目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岭南传统文化在骑楼建筑设计中活化与再生——以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城隍庙广场西侧骑楼活化改造项目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岭南传统文化在骑楼建筑设计中活化与再生——以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城隍庙广场西侧骑楼活化改造项目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岭南传统文化在骑楼建筑设计中活化与再生——以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城隍庙广场西侧骑楼活化改造项目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岭南传统文化在骑楼建筑设计中活化与再生——以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城隍庙广场西侧骑楼活化改造项目为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岭南传统文化在骑楼建筑设计中活化与再生以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城隍庙广场西侧骑楼活化改造项目为例 蔡易秀 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摘 要: 文化之根基, 在于脚下沃土;文化之硕果, 在于阳光雨露。岭南文化枝繁叶茂, 根深蒂固, 成为了最具生机活力和地域特色的文化之一, 得益于岭南文化的吸收和根深。本文通过广州市越秀区骑楼活化改造项目为案例分析, 让我们更加注重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骑楼作为岭南文化的地域象征符号, 应该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 旧建筑的功能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导致文化的传承停滞不前, 所以, 旧建筑活化成为当下尤为重要的课题。关键词: 文化符号; 活化利用; 传

2、承发展; THE EXCITATION AND REBIRTH OF LING NAN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BUILDING DESIGN OF ARCADE HOUSETAKE THE REDESIGN PROGRAM OF THE WEST SIDE OF TOWN GODS TEMPLE ZHONGSHAN ROAD FOUR IN THE YUEXIU DISTRICT OF GUANGZHOU FOR INSTANCEAbstract: Compare culture to a tree, it deeply takes roots in earth

3、. Ling Nan traditional culture flourish, deep-rooted,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vibrant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e, thanks to the absorption of Ling Nan culture and deep.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Guangzhou Yuexiu District arcade activation transformation project, le

4、t u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culture, the arcade as a geographical symbol of Ling Nan culture, should be well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function of the old building can not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leading

5、to cultural heritage stagnation, therefore, the rebirth and redesign of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 has now become a vital topic to discuss.Keyword: Cultural symbols; Activation utilization;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引言岭南坐落于我国的五岭之南, (五岭指的是大庚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和越城岭) , 地处南海之滨, 与海洋文化息息相关, 它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气候炎热多雨, 四季常青,

6、夏无酷暑, 冬无严寒。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以及特殊的贸易政策使得广州成为贸易中心, 所以广州建筑也吸收了外来的文化建筑形式。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而骑楼建筑、广东粤菜、广东凉茶彰显了岭南人生活中特有的文化风韵。一、广州骑楼建筑的最初蓝图气候条件的酷热多雨促使广州人考虑建筑的出发点是那么实际, 近代骑楼是岭南传统民居与西方建筑艺术相结合演变而成的一种商业和居住一体的建筑形式, “有脚骑楼”是骑楼最早的说法。骑楼的出现是为了遮风挡雨, 又可以充分利用空间, 并不是为了炫奇斗富;它们端庄、井然、高贵、华美, 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浮雕之美。无论是后来的改造重建风格各异,

7、 但从结构上看, 万变不离其宗的“三段式”建筑, 楼顶、楼身、楼底三部分。在后来它成为了城市生态的一部分, 记录着城市成长的过程, 生动地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人文风貌, 广东骑楼之美早已跳出建筑学的范畴, 成为东西方史上一个文化交流的符号, 成为一种文化的烙印。两千多年前, 骑楼的最初形式是干栏建筑为主, 是岭南越人所居住的房子。干栏建筑无论在立意上还是形式上, 都有着与骑楼相近的岭南文化基因。然而干栏建筑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所淘汰、悄然泯灭, 而是随着时间过去一代代流传下来, 依附着岭南地区的生活需求和自然条件, 演变成如今的三段式的“骑楼”。晋朝张华所编的博物志说:“南越巢居避寒暑也”。这种房子

8、搭建于木桩之上, 人住上层, 下层架空作为圈栏, 圈养牲畜或者堆放杂物等。从宋代开始, 江南城市的商业街道景象就有了“檐廊式”的风格, 之后在在炎热多雨的地区, “檐栏”开始形成为了一种经久不衰的设计样式。在 1884 至 1889 年间, 张之洞担任两广总督, 主张“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他接受了建业堂等商户的建议和意见, 下令拆掉南城墙, 修筑长堤马路。张之洞提出了一个“廊铺”的概念在修建马路过程中, 即在临街修筑两米宽、可以遮阳挡雨的行栈长廊, 以利于商民交易, 岭南骑楼源于岭南, 兴于岭南, 是地地道道的岭南土产, 这是在广州近代骑楼的最初蓝图 (如图 1) 。在国外, 骑楼的早期

9、原型为殖民地“外廊式”建筑, 率先在新加坡等英属殖民地作为一种城市街屋的形式出现的。在“市区发展计划”中, 英国爵士莱佛士从为行人徒步和沿街立面的需求出发, 制定了 5 英尺宽的退缩可供步行的模式, 并之后在华人商业区得到了施行。撇开骑楼所有无论哪点的争辩, 有一点是无可争执的:广州无论从骑楼的法律法规制定还是骑楼的建筑风貌, 都是中国最早实行的城市之一。人们把广州称为“近代骑楼的发祥地”, 绝对当之无愧。二、岭南文化的综述岭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和新中国成立之初都没有人提过岭南建筑, 一直到 1959 年的 5 月份, 建筑工程在上海召开了“住宅建设标准及艺术座谈会”,

10、会上刘秀峰部长提出创造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建筑新风格的报告, 展开了关于建筑新风格的讨论。他说道:“中国幅员广大, 每个地方都应该有自己的建筑新风格, 广东建筑要有自己的特色, 在我们岭南地区, 就应该有岭南特色、岭南风格。”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 广东就有了“岭南建筑”这个名词。(一) 岭南建筑的区域文化特色岭南地形复杂和地理条件的多样使得居住这一地区的人们在适应环境的同时, 也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并最终演变成为风格迥异的地区性文化。岭南先民属于百越民族, 在漫长的史前社会及先秦时期, 已于岭北有着文化和经济上的交往。秦统一天下之后, 便开始有了以中原文化为主的岭北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入, 岭南重地广

11、州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进一步促进了商贸繁荣。到了明清时期, 岭南的封建经济和文化得以全面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广东经济、文化处于全国先进行列, 形成了以广州为核心的城镇体系。特别在清代, 广东各地掀起大规模的城建工程, 砖刻、石刻、木刻彩画以及陶塑料、灰塑、瓷贴、铜铁、玻璃饰件等装饰工艺已经非常普遍, 岭南建筑的装饰工艺显现的杰出成就, 进而形成显著的地方特色。图 1 广州近代骑楼的最初蓝图 下载原图如图 2 岭南建筑的特点 下载原图明清时期的岭南建筑的样式也直接影响了近代以来岭南地区的建筑发展, 这个在广东建筑史上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 近代广东多渠道地吸取西方先进的知识和进步的技术,

12、西方文化与传统的城乡建筑文化重新拼接组合, 形成了岭南建筑景观的全新面貌, 也表现出与中原地区不同的建筑文化 (如图 2) 。(二) 近代岭南建筑的样式选择建筑是人为的且又是居住的, 为人服务始终是建筑最为根本的存在价值。建筑始终遵循并表现出对自然的顺应性、对社会的顺应性和对人文的顺应性这一规律。建筑的自然顺应性, 是指建筑对所处的自然条件的顺应性, 如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等的顺应;建筑的社会顺应性, 是指建筑对所处社会条件如经济、政治、文化、风俗、宗教信仰等的顺应;建筑的人文顺应性, 则是指建筑对所处人文条件的顺应, 如情感、心理等的顺应。建筑文化发展的顺应性规律, 在近代岭南建筑文化继承、发

13、展和创新中有生动而直观的呈现 (如图 3) 。(三) 气候条件下的务实致用广东的气候有“草经霜而不枯, 花非春而开放”之说, 岭南重地广州平均气温为 21.97, 年均降水量为 1699.8mm, 年均湿度为 77%, 年均蒸发量为1575.5mm, 年均气压为 1012.4mbar, 年均风速为 119m/s, 年均日照为 1895.2h, 太阳的高度角度大、热辐射强, 梅雨季节长, 因此高温高湿是广州的气候特征。气候环境决定了建筑的基本形制, 自然环境促使广州向多层高密度方向发展。在地理环境的制约下, 广州传统建筑逐渐形成多样性、复合性的特征, 并在容纳外部风格的过程中逐步走向自成一体的完

14、善结构。因此干栏式建筑成为岭南早期主要的建筑形式, 而事实上岭南的茂盛林木也为建造干栏式木建筑提供了物质条件, 在后来不断发展起来的岭南建筑, 无论是木、石、砖构, 都十分注意抗击自然环境和灾害袭击的功能。由此可见, 岭南的建筑样式是依环境而生的, 是对于环境的适应性是建筑样式形成的先决条件。仅仅以近代以来的岭南骑楼建筑为例, 便可看出外来文化对其中的影响力。西方骑楼的样式最早是在英国在印度与当地的建筑结合的形态, 经过东南亚殖民地的经验模式积累, 经由贸易途径传播到广州等地。初期时, 西方骑楼样式通过对外贸易的“十三夷馆”, 慢慢进入广州。尽管早期的十三行规定中, 外国人在夷馆里不得私自建房

15、, 但在其后的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下, 约束开始逐渐放开, 所以到 19 世纪初时, 夷馆开始出现了“外廊式”的建筑。骑楼可以说是对气候条件以及人文环境综合适应的结果, 岭南历来有着对外通商的贸易传统, 长期的对外贸易也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进而形成了中国较早的商业社会。商业的繁荣大量需要商业空间进行交易, 而岭南地少人多的现实条件又制约着以传统平面、开敞式的建筑布局无法满足岭南地区的人居和商铺的用地需求。因此, 在结合了岭南本土的实际之后, 一种既能够容纳商业店铺又能够满足人们居住需求的新的建筑形式骑楼, 便孕育而生。至此, 骑楼作为一种新的建筑风格在岭南土地延续了很多时间。三、旧建筑活化利

16、用的对城市发展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开始进入一个城镇化越发快速的城镇化历程中, 面对社会问题和城市问题, 最饱受热议的是当今中国“千城一面”的问题, 即城市形象雷同, 文化特征丧失的现象, 对传统文化照顾不周, 对现代文化的发掘和创新力度不够, 在城市里面破坏了很多历史遗存, 却新建了不少平庸的建筑。深究其原因, 就是在于城市发展进程中, 城市的管理者对城市文化重视程度不够, 对城市的形成和历史了解不够透。图 3 岭南建筑的样式 下载原图图 4 活化改造的广州恩宁路 下载原图图 5 中山四路骑楼 下载原图在活化利用旧建筑中, 要坚持“边治理、边发展”的理念, 推进“保老城, 建新城”的建设, 注重“以人为本, 文化引领, 科技创新”的精神文化, 借鉴国际上的历史名城经验, 活化并不是在历史资源库上死守传统, 而是积极地接纳吸收现代文化、外来文化来丰富自己, 再进行创新, 完善文化生长环境, 构建完善的设施体系, 增强旧城融合, 完善文化生长环境, 彰显古城气质, 提升国际影响力 (如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