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中国旅游地理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4099428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4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学]中国旅游地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农学]中国旅游地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农学]中国旅游地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农学]中国旅游地理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农学]中国旅游地理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学]中国旅游地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学]中国旅游地理(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章 旅游地理学 一、旅游1、旅游的产生与发展(1)古代旅行(公元前 3000 多年前)(2)近代旅游(19 世纪 40 年代)(3)现代旅游(20 世纪 50 年代)2、旅游的概念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合。3、旅游的本质(1)以审美为主要特征的消闲活动。(2)高层次的消费活动。(3)积极健康的社会交往形式。(4) 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 4、旅游的特征(1)异地性(2)暂时性(3)综合性5、旅游的条件 2、旅游业:指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旅游者,为旅游者提供交通、游览、住宿、

2、餐饮、购物、文娱等综合服务的行业。 地理学: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二、旅游与地理的关系4、旅游活动的根本特征是旅游者在地理环境中的空间流动 。5、旅游活动也影响和改变着地理环境 。6、旅游与地理知识自古相连 。7、旅游活动的综合性确决定了旅游地理的综合性 。第二节 旅游地理学概述一、旅游地理学的概念是研究人类的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新兴学科。 研究对象:旅游与地理环境关系。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 象与基本内容1、客源2、资源3、规划开发4、影响5、区划6、信息三、旅游地理学的性质新兴边缘学科.具有实用性、综合性、边缘性的特点 第三节 中国旅游地理学概述一、发展状况古代:远早

3、于西方,成绩显著。现代:起步晚、发展快。二、研究任务与内容(一)中国旅游地理概念是研究中国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时空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和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学科。(二)研究对象中国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三)研究任务1、中国旅游资源的形成分布规律。2、中国区位与旅游客源市场。3、区域旅游发展。4、逐个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四)研究内容1、中国旅游地理环境 2、中国旅游资源3、中国旅游客源与客流 4、中国旅游业5、中国区域旅游开发 6、中国旅游区划三、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目的与方法(一)目的1、提高从事旅游业所需的意识水平与文化素质。2、直接和具体满足从事旅行社经营与导游业务工作的需要。3、为从事我国区域旅游

4、开发与旅游业经营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相公知识。4、为进一步从事旅游地理的研究打好区域旅游的知识基础。(二)研究方法1、实地调查法2、问卷调查法3、资料统计分析法4、旅游地图分析法第二章 旅游资源第一节 旅游资源的概念一、概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与因素的总合 。 二、对概念的理解 1、对游客有吸引力 2、可被旅游业开发利用 3、内容十分庞杂 4、范围在不断扩大三、一些不同观点的讨论1、旅游资源与劳务2、旅游资源与旅游景观3、旅游资源与旅游吸引因素4、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第二节 旅游资源类别一、分类标准二、常见

5、分类法自然旅游资源按成因或属性人文旅游资源指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地貌气候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性的部分。 自然旅游资源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经过开发引起旅游者兴趣和滞留愿望的一切事物。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第三节 旅游资源的特点一、审美性与文化性二、广域性与地域性三、季节性与节律性四、组合性与整体性五、永续性与易损性六、萌变性与创新性第四节 旅游资源保护一、保护的意义1、保护旅游资源就是保护旅游业。2、保护旅游资源就是保护旅游地生态环境文化环境。二、开发与保护的关系1、只有开发旅游资源才能利用。2、开发是创造价值提高价值。3、只有保

6、护才有开发的基础。保护是开发的前提。三、旅游资源破坏的原因1、自然原因2、人为原因四、保护措施1、加强监督与管理。2、加强立法和执法。3、提高公共意识。4、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5、建立历史文化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机制。第三章 旅游开发与旅游业规划 第一节 旅游开发一、旅游开发的概念和意义1、概念:以发展旅游业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旅游资源为核心,以发挥改善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为着力点,有组织有计划的对旅游资源加以利用的经济技术系统工程。3、意义:开发创造价值 开发提升价值 二、旅游开发的条件1、立地条件(位置、旅游资源及旅游环境)2、自然条件3、社会条件三、旅游开发的原则与评价(

7、一)旅游开发的原则1、市场导向原则2、独特性原则3、经济效益原则4、环境保护与社会效益原则5、综合开发原则(二)旅游开发的评价1、效益评价(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2、价值评价(观赏、历史、文化、科学等价值)3、条件评价(位置、交通、资源组合、环境容量、投资条件等)第二节 旅游业规划一、旅游业规划的概念及目的1、概念:是对旅游业及其相关行业未来发展的设想和策划。2、目的:保证旅游业有计划发展。合理、有效的利用一切资源发展旅游业实现旅游业的三大效益。 二、旅游业规划的步骤调查发展旅游业的各种资源状况。市场调查、分析、预测投资来源及可能性资源及环境保护措施。 三、旅游业规划的类型 按性质:旅游业

8、发展规划,旅游区点建设规划。 按时间:远景规划,近期规划。 按内容:总体规划,分项规划。四、旅游业规划的内容旅游业发展前景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旅游点布局建设 旅游城市发展旅游客源 旅游路线 旅游商品 旅游设施 旅游人才第三节 世界及中国旅游发展趋势(一)、世界旅游发展趋势1、总体发展速度高于全球经济增长。2、世界旅游热线正东移亚太地区。3、倡导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4、游产品多元化和特色化发展。 5 、旅游者更加关注安全和健康。6 、旅游促销投入大,营销手段新。7 、强化规范化、个性化和情感化旅游服务。8 、注意区域旅游合作与协调发展。(二)、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1、中国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

9、2、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和许多地方的支柱产业。3、国内旅游将成为旅游经济主体。4、黄金周假日旅游方兴未艾。5、注重专项特色旅游产品开发。6、节事旅游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中 篇第四章 中国旅游资源第一节 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一、广袤的国土和多样的自然地带1、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2、临国:陆上 14 个,隔海相望 6 个 注:减少 1 个锡金3、面积:960 万平方公里4、行政区划:省级 34 个5、南北东西四点:漠河、曾母暗沙、帕米尔高原、乌苏里江与黑龙江交汇处。6、温度带:5 个温度带和青藏高原区7、干湿带:4 个 二、复杂的自然结构与突出的地域差异1、地形多样,西

10、高东低2、大江东去,峡谷壮丽3、垂直地带明显,景观多样4、东西南北差异明显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1、世界上最大的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2、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中国文化3、历史文化遗迹在规模、数量、价值上是任何国家不可比拟的四、众多的民族与多彩的民俗风情1、民族众多2、民俗风情绚丽多彩五、近代以来巨大的社会变革与强烈的新旧对比第二节 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一、以原生性为主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多彩,世界地位突出1、世界遗产 40 个2、世界地质公园 22 个 3、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 208 处4、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351 项 5、国家级历史文化

11、名城 111 座中国的世界遗产(2010 年止)中国 40 个,居世界第三,次于意大利和西班牙8 处自然遗产中国丹霞地貌 三江并流中国三清山 黄龙中国喀斯特 九寨沟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4 个 1 、昆曲 2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 3 、古琴 4 、蒙古族传统长调民歌 准备申报:1、中医中药 2、少林功夫世界地质公园 22 个是世界地质公园最多的国家 1 湖南张家界 2 江西庐山 3 广东丹霞山 4 安徽黄山 5 河南云台山 6 黑龙江五大连池 7 云南石林8 河南嵩山9 山东泰山 10 河南王屋山黛眉山 11 广东、海南雷琼 12 北京、河北房山 13

12、 黑龙江镜泊湖 14河南伏牛山 15 浙江雁荡山 16 福建泰宁 17 内蒙古克什克腾 18 四川兴文 19 江西龙虎山 20 四川自贡 21 陕西秦岭 22 内蒙古阿拉善沙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对应于国外的国家公园,原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公布。自 1982 年起,国务院总共公布了 6 批、187 处 国家首批 5A 旅游景区名单: 66 家其中四川(3): 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乐山市峨眉山景区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旅游景区 二、旅游资源分布广泛而又相对集中,并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1、分布遍及全国2、区域差异明显,有一定分布规律名山胜水-东部季风区;

13、冰川、雪域、沙漠、草原-西北;历史古迹-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民族风情-西南、西北、东北;皇家建筑- 北京、西安;山水园林- 苏杭;现代都市与人造景观-上海、广州、深圳;原始自然风光 四川、云南交界的横断山区。三、地域组合特色突出各地旅游资源互补性强1、东北北国风情、林海雪原。2、华北帝都古迹、民族摇篮。3、华东名山秀水、名城佳园。4、华南南国风光、山海景观。5、西南岩溶山水、民族风情。6、华中山水峡谷、文化胜迹。7、西北丝路古迹、塞外风光。8、青藏世界屋脊、雪域藏乡。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交融性强 如:五岳第三节中国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一、优势1、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深邃,具有挡不住的诱惑

14、。2、资源分布广泛,使我国各地都有发展旅游的基本条件。3、资源分布相对集中,特色突出有利于资源开发利用。4、位于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亚太地区,对我国旅游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二、劣势1、我国距欧美主要客源市场较远。2、东南亚的东方文化与自然山水与我国类似,形成竞争。3、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西部深居大陆内部、开发条件和基础较差。4、开发利用不够规范和科学,缺乏统一、长远的整体性规划。第五章 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 第一节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一、基本概念1、地质: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其结构。 2、地貌: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地质是本,地貌是外在表现形式。二、地质地貌与旅游1、地质地貌是风景的骨架。2、地形本身就是

15、观赏性旅游资源。3、地质地貌影响人文旅游资源。4、地质地貌可开展多项旅游活动。三、我国主要的地质旅游资源1、典型地质构造剖面。2、标准地层剖面。3、珍贵化石4、自然灾变遗迹。四、我国主要的地貌旅游资源(一)我国地貌的基本特征1、地势西高东低,成阶梯状分布2、地形多样,山地为主。山地最具旅游价值的原因1)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类型齐全,形成丰富地貌景观。2)山地本身雄、奇、幽、险秀及其组合变化形成优美的风光。3)山地造成的特殊的气候生物水体的变化及其组合形成特殊的自然景观。4)山地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5)良好的消夏避暑功能。6)人文相结合,形成丰富的文化内涵。7)可开展多种旅游活动(可开展观光、休养、考察、登高、探险等多种活动) 。8)我国自古就有崇山近水的民族心理。 (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2、按成因分 构造地貌(内力) 流水地貌(流水) 岩溶地貌(岩溶) 海岸地貌(海水) 冰川地貌(冰川) 荒漠地貌(风)(三)主要观赏地貌类型介绍1、花岗岩地貌 花岗岩:酸性深成侵入岩,是构成我国名山最主要的岩石. 分布:东部沿海地区最集 代表:如黄山、九华山、华山、泰山、盘山、碣石山、崂山、千山、普陀山、天涯海角等。 特点:主峰明显,群峰簇拥,峭拔危立,雄伟险峻。球壮风化成风动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