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盈余时代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网络服务研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098869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盈余时代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网络服务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认知盈余时代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网络服务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认知盈余时代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网络服务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认知盈余时代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网络服务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认知盈余时代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网络服务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认知盈余时代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网络服务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盈余时代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网络服务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认知盈余时代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网络服务研究 井春兰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摘 要: 文章首先介绍了认知盈余理念的概念、时代特征, 通过分析认知盈余时代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网络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提出了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网络服务的举措, 包括建立区域联盟移动服务平台, 注重信息资源整合;创新读者服务形式, 加强服务粘着效应;创新服务内容, 延伸社会化网络服务, 旨在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网络服务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关键词: 认知盈余; 高校图书馆; 社会化网络服务; 读者服务; 作者简介:井春兰 (1963) , 女,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研究方向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收稿日期:

2、2017-09-01Research on Social Network Service of University Library in the Cognitive Surplus Era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the features of time of the cognitive surplus. By analyzing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carrying out social network service by university library, the a

3、uthor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measures of social network service of university library which including establish a mobile service platform to carry out regional alliance, focus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novate the reader service forms, strengthen the service associated effect

4、, innovate the service content and extend the social network service.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new methods and new ideas for the social network service of university library.Keyword: Cognitive Surplus; university library; social network service; reader service; Received: 2017-09-01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通讯技术

5、、移动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得智能手机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每个人享受着工作之外的盈余时间, 享受着智能手机带给人们的快乐。互联网让人们结成空前巨大的集合体, 其参与人数之多、知识资源之富集、知识分享价值和效果之巨大, 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网络服务带来新机遇和挑战, 也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发展提供了新契机。1“认知盈余”概念及其时代特征1.1“认知盈余”概念“认知盈余” (Cognitive Surplus) 概念是由美国作家克莱舍基 (Clay Shirky) 在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一书中提出的。是指受过教育并拥有自由支配时间的人, 具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和强烈的分享欲望, 这些人的时间汇聚在一起

6、, 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1。“认知盈余”的概念, 就是指互联网让尽可能多的人的自由时间联合起来, 结合成一个规模空前巨大的集合体, 为更为强大的价值创造提供资源禀赋2。总之, 社会出现了大量认知盈余者, 大量认知盈余者组合起来, 具备巨大的能量, 产生无穷的社会效应。1.2“认知盈余”的时代特征“认知盈余”的时代特征主要有以下 3 点: (1) 互联网的高速运算和处理能力, 使从业者能够高效、快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享受诸多工作之外的时间; (2) 随着移动互联的高速发展, 智能手机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3) 少数人使用廉价的工具, 投入较少的时间和金钱, 就能在社会中开拓出足够的集体善意,

7、 成为人类社会的红利, 来帮助人类社会发展。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不同特征, 加之 PC 电脑、智能手机普及大众, 带来了丰富的盈余认知。许多年轻人常常把自己的喜好、情绪、琐事等, 贴上网络标签, 公之于众。人们的生活方式日趋简单、日益透明。2 认知盈余时代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网络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1 社会化网络服务概述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Stanley Milgram 创立了六度分割理论, 简单地说, 就是一般通过 6 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按照六度分割理论, 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 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 这是社会化网络 (Social Networ

8、king) 的早期理解。社会化网络服务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简称 SNS) , 专指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也指社会现有已成熟普及的信息载体, 如短信 SMS 服务。当下, 一种惠及广大网民的全新模式Web6.0 实现了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初步结合。在这个庞大的体系中, 每个人都拥有调动自己感官的无限权力, 用自己的五官重新发现世界, 改变世界。人们都拥有自己的 Blog、自己维护的 Wiki、社会化书签等, 或者用户通过Tag、RSS、IM、邮件等方式连接到一起, 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 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 这就是社会化网络服务3。2

9、.2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网络服务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 智能手机广泛普及, 微信、微博等即时交流工具的存在, 使社会形成了庞大的网络, 不同行业、不同城市的人们相识交往没有障碍。随着社会步入网络化时代, 网络的非正式学习呈现一种主流形势。据调查, 人们获得的知识有 80%来自于非正式学习, 通过正式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只占 20%4。这为高校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机遇, 也提出了挑战。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 (教高201514 号) 明确提出:图书馆应在保证校内服务和正常工作秩序的前提下, 发挥资源和专业服务的优势, 开展面向社会用户的服务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高

10、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制度与法律问题研究”, 对我国 1 649 所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状况进行调研。数据显示 16.74%的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 其中, 北京市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占全国总数的 50%以上, 广东占 26.73%, 天津占 25%, 广西占 24.53%, 黑龙江占 20.37%6。仅有 276 所高校图书馆提供社会化服务, 图书馆开放的比率仍处于较低水平7。高校图书馆开展网络化服务更是微乎其微, 其社会化网络服务的潜力巨大。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2016 年中国手机网民达 6.95 亿人8。2016 年数字阅读 PC 用户达到 2.17 亿人, 移动

11、用户达到 2.65 亿人9。无线网络已经改变了人类沟通和访问信息的方式, 第七届全球移动宽带论坛 (Global Mobile Broadband Forum) 上, 华为在年报中指出, 未来 5G 技术将会大规模地应用于各行各业10。5G 无线技术将把所有应用、服务、事物联接到一起, 使人类进入万物移动互联的时代。面对着社会发展的形势与现代人不断变化的需求, 高校图书馆不但要做好社会服务, 更要做好社会化网络服务, 这是大势所趋。2.3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网络服务的可能性高校图书馆为认知盈余者提供社会化网络服务, 具有可能性。(1) 用户客观的可能性。用户具有时间盈余利用社会化网络服务。随着生

12、活水平的提高和移动互联的飞速发展, 数字化信息深入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 人们有了许多冗余的时间。要想使读者在图书馆花费剩余的时间, 享受社会化网络服务, 图书馆应加强读者的黏着度:创建温馨、舒适的阅读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举办各种宣传推介活动吸引读者;建立数字网络平台黏住读者, 发挥图书馆强大网络与丰富资源的黏着效应。(2) 用户主观的可能性。现代用户更注重利用社会化网络进行知识互动和分享。读者不仅注重知识获取, 还注重参与和互动式的分享。因此, 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应该是建立知识分享平台和知识共享空间。微信、豆瓣、Linux 等的出现, 充分利用了人们的认知盈余, 告诉我们世界正在进入分享时代

13、。基于知识的分享、互动, 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并创造惊喜的成果, 使得知识分享具有生命力。(3)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网络服务的技术可能性。“互联网让尽可能多的人的自由时间联合起来, 结合成一个规模空前巨大的集合体, 从而为更为强大的价值创造提供资源禀赋。”这其中有三个关键词可以理解效应:参与人数的众多、知识资源的富集、知识分享价值和效果的巨大。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网络服务一定是依托移动网络等新技术、新平台, 利用图书馆已有的读者微信群、微阅读群等受众优势以及长期积累的知识资源富集优势, 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强大的知识分享效应。互联网带来的技术革命使“认知盈余”成为一种可创造巨大社会效应的资源, 为高校

14、图书馆社会化网络服务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现实基础。越来越多的人们使用电脑、依赖手机, 这不是简单的硬件转移, 而是用户习惯的重大迁移。高校图书馆应当准确意识并时刻把握图书馆服务与认知盈余者的黏着关系, 做好网络化新媒体时代的社会化网络服务。高校图书馆对认知盈余者提供社会化网络服务, 不但可能且势在必行。3 认知盈余时代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网络服务的举措3.1 建立区域联盟移动服务平台, 注重信息资源整合首先, 面对地方缺乏馆藏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的情况, 高校图书馆应积极主动与公共图书馆等社会力量合作, 建立区域图书馆联盟。截止到 2014 年, 全国已有 95 个不同系统与类型的区域图书馆联盟1

15、1。如福州 8 所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FULink) 12, 江苏高校区域联盟文献保障系统 (JALIS) 13, 广州高校图书馆联盟、深圳图书馆城、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联盟等等, 各地图书馆联盟取得了巨大成绩。建立区域图书馆联盟的各馆情况是其资源不够全面又多馆重复, 有些资源严重欠缺。显然, 只有整合、丰富及完善的联盟资源做基础支撑, 才能真正做好图书馆应有的服务。其次, 高校图书馆应建立区域联盟移动服务平台。对于跨系统的区域联盟各馆来说, 网络化服务涉及数字资源, 与数字资源有关的技术手段、设施设备、管理制度等诸多因素。建立联盟移动服务平台, 解决好各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开展移

16、动阅读和移动化的信息服务是问题关键。高校图书馆可引进超星读秀平台或方正阿帕比 (Apabi) 中华数字书苑平台, 建立“联盟移动服务平台”: (1) 整合资源, 包括本地镜像、远程访问等资源, 侧重资源管理层面, 即图书馆员的业务层面, 这是建立资源门户的基础。 (2) 整合应用系统, 包括 OPAC、统一检索、参考咨询系统、馆际互借等。 (3) 建立图书馆门户服务, 建设适合图书馆管理及符合读者使用习惯的图书馆门户, 提供丰富的维护管理组件。最后, 针对移动平台上资源种类多、数据库结构多、信息总量多等情况, 高校图书馆应采取基于元数据的加工处理整合发布, 使用户感受到的信息资源是一个整体, 免去用户为了获取不同系统的信息资源而进行重复检索、重复查找的烦恼。服务类型包括:信息资源检索一站式平台、短信服务平台、互动交流平台等14, 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整合资源, 提供便捷、高效的网络化服务。3.2 创新读者服务形式, 加强服务粘着效应克莱舍基观察到, 拥有更快捷互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