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王茜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097097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端午的鸭蛋王茜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端午的鸭蛋王茜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端午的鸭蛋王茜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端午的鸭蛋王茜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端午的鸭蛋王茜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端午的鸭蛋王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午的鸭蛋王茜(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端午的鸭蛋教学实录山东济南十二中 王茜一、导入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自己特别喜欢的作家,他叫汪曾祺,江苏高邮人,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师:汪曾祺有一篇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 ,老师节选了一段,读读这段文字,说说你对汪老的印象。(屏显: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 ,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 。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 。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 ,最没有意思。 )生:我觉得汪曾祺是一个开放、不拘小节的人。师:换用这段文字中的一个词就是“没大没小” ,随和亲切。不仅他人如此亲切自然,富有情趣,汪老的文章也呈现这个特点。

2、有人评价汪曾祺的文章初读似水,再读似酒,看似平淡的语言却极有韵味,极富情致。(屏显:初读似水,再读似酒。 )师:有人说汪曾祺身兼“二美”:美文家,美食家。以美文之笔法述美食之精华,自然别具一格。汪老说过,吃东西也是文化。关于吃文化他可是大家,如果想要读汪曾祺的作品,必当首推他的美食散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经典端午的鸭蛋 。(屏显:汪曾祺身兼“二美”:美文家,美食家。以美文之笔法述美食之精华,自然别具一格。 )(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端午风俗师:文章大家已经预习了,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生:一共有七种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

3、师:看来作者童年生活是很有趣的。这位同学给大家列举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七种风俗,大家同意吗?生:应该是八种,还有挂“鸭蛋络子” ,在文章第四段。师:这位同学读书读得认真。整体感知文章时,一定要顾及全篇,因为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八种风俗作者着墨最多的是哪种?生:挂“鸭蛋络子” 。师:对,玩得不亦乐乎。下面我们一起来研读文章的 46 自然段。三、 “品味”鸭蛋师:给大家五分钟时间,细读文章 46 自然段,把写玩鸭蛋最有趣的相关细节圈画下来,用心品读,谈谈感受。可以把感受写到课本的空白处。(屏显:1.细读文章 46 自然段,把写玩鸭蛋最有趣的相关细节圈画下来,用心品读,谈谈感受。 ) (学生自读,圈

4、点勾画。师巡视。 )师:我发现咱班多数同学读书认真,批注充分。也有一部分同学只画不写,是不是觉得阅读有难度?不要紧,阅读想要有收获,可以用两种方式,一是反复品味把玩,尤其是经典作品值得一读再读。二是交流碰撞,通过我们的碰撞,大家对文章的理解认识变得深入丰厚,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下面一起来交流一下。生 1:我觉得最有趣的是第五自然段, “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孩子玩得很尽兴,我能感受到汪曾祺怀念小时候的情感。师:有没有让你联想起什么?生 2: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和小朋友滚铁环的情景。生 3:我想起了小时候逮蛐蛐的事。到晚上我会把

5、表定到十点钟,那时候蛐蛐最多了。到楼下的草地里逮蛐蛐,我挺怕黑的,但一想到蛐蛐就什么也不怕了。而且,夏天晚上我要听不到蛐蛐的叫声就睡不着觉。 (众生笑。 )师:你的童年也有很多趣事啊。这是汪老童年的趣事勾连起来我们的联想。我们还要再沉入到文字中。生 1:我找的是文章第四段, “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从这一段中,我感觉到那里的孩子都对鸭蛋有一种别样的感情,他们把鸭蛋当成儿时的玩伴。描写鸭蛋的样子说有的蠢有的秀气,用生动幽默的文笔写出了孩子的

6、稚嫩可爱。师:这位同学品读细致。我们英雄所见略同,我也觉得这段文字写得有趣,就摘了下来,并且稍作改动,同学们评一评我改得好不好。(屏显:原文: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改后:挑鸭蛋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鸭蛋看似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难看,有的漂亮。 )(学生思考,同位讨论。 )生 2:我觉得读原文好像在和一位有趣的老人谈话。第二段就是很枯燥的文章,没有感情。师:原文一问一答,像隔壁一位慈祥的长者在摆龙门阵,唠家常。你们同位两个能不能试

7、着读一读?读出这种亲切感。(两位同学合作朗读,一问一答。 )生 3:我继续补充。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让人感觉不是在写文章,而是在对话。从中透出一位慈祥的老人对自己家乡的自豪骄傲。就好像有人说:“你们家乡鸭蛋有什么可挑的?”老人就自豪地说:“我们有我们有。 ”流露出的是一种浓浓的乡情。还有下面的“蠢”和“秀气” ,可以让我们想到鸭蛋的形状是圆圆的,很可爱,我认为这里的“蠢”是贬词褒用。 “秀气”把鸭蛋拟人了,给它们生灵活气,很令人向往。 “难看”和“漂亮”太直白了,一点也没有生气。师:说得太精彩了,满富灵气。 “蠢”一词用得生动,该怎样解释?生(众):笨、傻。师:智商低啊,难道鸭蛋还有

8、智商高低之分吗?生 4:读完这段文字后,感觉不像是在写鸭蛋,而是在写人,就像一个小伙子在挑媳妇一样,精挑细选,十分的有趣。而且要挑最好的。 (众生笑。 )师:那挑漂亮的不行吗?为什么非要挑秀气的?生 4:秀气让人感觉更贤惠美丽,一定要挑这个,别人抢都不行。 (众生笑。 )师: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哪是挑鸭蛋啊,原来是挑媳妇啊!(众生笑。 )生 5:我还想补充,第一句说“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在“有”字后面用了一个感叹号,说明当时用的语气是非常坚定的,不是把自己当成家乡的骄傲,而是把家乡的某些东西当成自己的骄傲,从这儿可以体会出作者非常热爱思念自己的家乡。下面的“漂亮”“难看”只是在写事物的外形

9、,而“蠢” “秀气”两个词赋予了鸭蛋性格, “蠢”不仅说明脑子笨,有时候还表现一个人老实,也有夸奖的意思,让人感觉更生动。 (众生鼓掌。 )师:太棒了。你们的灵气敏锐让人大开眼界。读书就应该做到如此,在“第一印象”基础之上,反复把玩玩味文字,再通过我们的碰撞,使表浅的单薄的认识变得深入丰厚。师:同学们猜猜,汪老先生写这篇文章时有多大年纪了?生(众):60 多岁。师:为什么?生:我知道汪曾祺大器晚成,是个像老顽童一样的人。师:是啊,这哪是个古稀老人,分明是个孩子嘛!或许,只有对童年依恋,满富童心的人才能写出这么美的文字,这么纯的感情吧!(师板书:怀想童年。 )师:汪老是散文大家,语言自然、朴实、

10、亲切。但他写作特别讲究用词的准确、独特。他说过,语言的独特不在于用别人不用的词,而在于他能在别人也用的词中赋予别人所想不到的意蕴。一个“蠢” ,一个“秀气” ,在他的笔下有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师:作者只详写了如何玩鸭蛋吗?生:不是,作者还详写了高邮鸭蛋。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 23 自然段,再找出写得最有情趣、最有味道的语句,动情地朗读出来。 (屏显:朗读 23 自然段,再找出写得最有情趣、最有味道的语句,动情地朗读出来。)(生放声朗读。 )师: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朗读给大家听。生 1:我想读的是第三自然段的第五行,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读前面的内容还没感觉鸭

11、蛋好吃,读到这里好像闻到鸭蛋的香味了。师:“吱”这个字,我查过字典,有两个读音,一念“z” ,一念“zh”,在这里应该念什么?生 2:读“z”好,感觉到鸭蛋红油喷出来了。师:这位同学用了“喷”一词,好不好?原文用了一个“冒” ,哪个词更好?生 3:“冒”感觉需要很长时间,而“喷”一下子就结束了。生 4:“喷”让我们只是看到外形,而“冒”还能让我们闻到鸭蛋的香味。生 5:“冒”让人感觉红油全方位地渗出来,与蛋黄融为一体了,十分诱人。而“喷”给人一种油多而腻的感觉。师:“冒”字更有表现力,更能充分地体现高邮鸭蛋质细而油多的特点。把这种诱人的感觉朗读出来。(一生朗读,不够味。 )师:原文说“筷子头一

12、扎下去” , “扎”能不能换成“捅”?生 6:不能。 “捅”给人感觉力量不足,不出油,而“扎”下去,这么多的红油就冒出来了,含油量是非常高的。师:那你能不能把这种诱人的感觉朗读出来?可以加上表情、动作。(生动情朗读。 )师:还是觉得不够味。咱们一起来读,一起咽口唾沫吧,把垂涎欲滴的感觉表现出来。 (众生笑。 )(全班齐读,够味。 )师:太棒了。生活在高邮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从字里行间中我们能感受到汪老作为高邮人的骄傲自豪。你看,汪老的确是文学大师,能用语言造型,一两个字就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生 1:我想读文章第二段一段文字,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13、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我第一次读到这儿时, “肃然起敬”一词能让我想象到一幅画面:一群人围着汪曾祺,问他籍贯,当得知汪老是高邮人,他们面部表情很夸张,充满佩服,特别向往。一开始我在思考在这里为什么用“肃然起敬”?太夸张了,这个词的本意是十分敬重,让人油然生敬佩之情,这里能让我们感觉作者对家乡的鸭蛋非常骄傲,语言也很幽默。生 2:“肃然起敬”有羡慕之情。师:你们的感受很敏锐。 “肃然起敬”在这里是大词小用,有幽默的效果。应该读出这种感觉。自己试一试。(学生动情朗读。 )师:“哦” 一词能不能删掉?生 3:不能。应该读得夸张一些,读出惊叹。师:对。嘴要张大,最好能放进一枚鸭蛋。我们齐读试试。(

14、全班齐读,够味。 )生 4:我想继续补充,这段不仅写出了外面的人对高邮咸鸭蛋的高度评价,而且也写出了我的自豪,我们这里就是有咸鸭蛋!师:你说这里是外人对高邮咸鸭蛋的高度评价,那有没有自我评价的文字?生 4:有。这句后面说“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 “特别”是强调,作为高邮人很自豪。要我是外地人,就都买下来。师:朗读的时候, “高邮咸蛋”四个字可以一字一顿,读出自豪之情。试一试。(生 4 朗读,够味。 )生:我喜欢这句话:“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初读感觉作者有些生气,其实是作为高邮人感到骄傲,希望家乡更好。师

15、:朗读的时候应该读出这种嗔怒而又自豪的感情。我们齐读。(全班齐读。 )师:从某种程度上说,故乡的美食就是故乡的味道,乡愁是一种味觉上的思念。(师板书:热爱家乡。 )师:汪曾祺写了许多关于家乡美食的散文,在他的笔下,立春的蒌蒿,清明前的荠菜,端午的鸭蛋,冬至的炒米,秋风院中的宽扁豆,雪天桌上咸菜茨菰汤,以及各家各户自行腌制的“红皮萝卜干” ,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乡间粗陋食物,都被写得有滋有味,流露出的是对故乡高邮浓浓的依恋之情。所以他的写作风格也带有浓郁的家乡乡土气息:自然、家常。他曾经打过一个比方:写作品也一样,要写得有中国味儿,且是普普通通的家常味,但制作时要很精致讲究,叫人看不出是讲究出来的

16、。这句话怎样理解?生:看似平淡的语言却越品越有味道。师:对,平淡而有味。(师板书:平淡而有味。 )师:给我们写作的启示,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丽的辞藻或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言同样有情致。而且作者把一枚小小的鸭蛋写成了经典,告诉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只要善于感悟生活,心中有情,平淡的生活也会变得诗意。四、感悟乡情师:汪老 19 岁离家,思乡是他一生难以割舍的情结,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屏显:江苏电视台为爸拍了一部电视片梦故乡 。我记得那次周末回家,爸急不可待地要放这部片子的录相带给我们看。汪朝笑他:老头儿看过了又要看,几遍才算够?看片子的时候,我们一如既往地插科打诨,说爸“表现不俗,可以评一个最佳男主角” ,可是没有像以往一样听到他反抗的声音。我回头看,一下子惊呆了:爸直直地盯着屏幕,眼中汪汪是饱含着泪,瞬间,泪水沿着面颊直淌下来!爸去世以后,我们兄妹商量,在他的墓碑上写些什么呢?想来想去,决定了,就写:)师:在他的墓碑上写些什么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