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换论视域下的彩礼现象分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095561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交换论视域下的彩礼现象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社会交换论视域下的彩礼现象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社会交换论视域下的彩礼现象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社会交换论视域下的彩礼现象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社会交换论视域下的彩礼现象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交换论视域下的彩礼现象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交换论视域下的彩礼现象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交换论视域下的彩礼现象分析 程星 高晋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 要: 社会交换论将人类所有的互动都视为交换行为, 有着深刻的交换动机和交换目的。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赠送彩礼作为婚姻缔结过程中的重要互动, 彩礼支付行为者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交换动机。文章将社会交换论引入对彩礼现象的分析, 认为赠送彩礼的过程是一个预支付过程, 彩礼在本质上是一种婚姻交换媒介。婚姻生活伴侣、社会关系、经济损失补偿等为彩礼首要交换对象;社会地位、社会信用、情感损失补偿等是彩礼的次要交换对象, 并发出了让彩礼回归理性的倡导。关键词: 社会交换论; 彩礼; 婚姻交换媒介; 彩礼异化; 作者简介:程星 (1993-

2、) , 男, 湖北十堰人,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从事边缘人群及其社会融入研究。收稿日期:2016-11-14The Analysis of Betrothal Gifts Phenomena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ExchangeCHENG Xing GAO Ji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Abstract: All human interactions are regarded as exchanging

3、 behavior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exchange. Those people who get involved in these interactions have strong purposes for exchange. Offering betrothal gifts to bridges and their family is a necessary progress before marriage, the bridegrooms always have strong purposes for exchange during th

4、e paying progress.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 betrothal gifts phenomena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exchange, we see the process of offering betrothal gifts as a pre-paying process. In fact, the betrothal gifts often function as the media of exchange before the aim of marriage have been achieve

5、d. The most important purposes of the exchange are that life partner,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economic payment. Except those, social status, social credibility, emotional compensation and family income resources also are the exchanging purposes.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the author advocate that the

6、 betrothal gifts should go back to a reasonable level.Keyword: social exchange theory; betrothal gifts; exchange media of marriage; dissimilation of betrothal gifts; Received: 2016-11-14彩礼, 也称聘礼、财礼、定礼、聘财、聘金等, 是男女双方在订立婚约时, 由男方交给女方用以担保婚约履行的财物1。始于周代的“六礼”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有关于男方在缔结婚姻过程中需要向女方所在家庭支付彩礼 (

7、即征纳) 的规定。从古至今, 彩礼的支付一直是中国民间婚姻缔结程序中的重要步骤, 不仅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 而且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社会交换理论作为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无论是来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理性经济人”概念的个体主义还是彼得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论, 始终把社会互动中的交换行为作为研究的重点, 认为人类所有的互动都是一种交换行为, 有着深刻的交换动机和交换目的。因此, 从社会交换论视角出发审视彩礼行为, 不仅可以探求人们彩礼支付行为背后的深层交换意图, 而且在彩礼价格不断上涨的今天能够帮助人们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待彩礼现象。1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彩礼支付作为中国民间婚俗的代表形式

8、之一, 不仅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 更有着一定的社会基础。彩礼的存在, 反映了一定时期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文价值观念以及一定地域内的民俗风情, 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学和民俗学重要的研究对象。例如, 解放前李景汉在对定县社会状况进行研究时就指出“婚嫁费用在整个农家经济收入中已经占有很大比例”2;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也认为“结婚虽是一家不可缺少的负担, 但礼仪开支不全然是浪费和奢侈的, 这些开支在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3;雷洁琼 (1991) 指出“改革以来农村出现结婚消费上涨的原因是为了面子、人情关系的盲目攀比造成的”4;杨善华 (1991) 指出“结婚费用是结婚买房、买家具、买耐用消费品以及支付彩

9、礼 (嫁妆) 和婚宴费用之和”5。后来婚姻偿付理论指出, 彩礼实际上是“男方对女方作为新娘权利的购买”6;婚姻资助理论强调父子代际关系的作用, 认为“大多数财富经过循环流通之后, 最终仍是流向新婚夫妇”7;财产继承理论认为彩礼的性质是“新郎和新娘在追求夫妻独立性过程中用以索要其家产份额的手段”8, 是儿子对父母财产的生前继承。不难发现, 现有有关彩礼现象的研究和理论解释大都集中于婚姻偿付理论、婚姻资助理论、以及财产继承理论等方面, 这些理论虽大都基于中国社会实际情况衍生而来, 符合本土社会需求, 具有极强的解释力, 但也存在理论面过窄、学科研究界限模糊、分散不成体系的缺陷。况且现有理论大都将彩

10、礼现象作为婚姻缔结过程的一环去研究, 难免将彩礼现象与婚姻现象混淆, 使得对彩礼现象的研究难以有深层理论突破。因而, 彩礼现象“从婚姻缔结过程中独立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研究对象, 结合经典社会学理论对其做单独的理论解释成为必要。2 彩礼的交换对象与交换动机对于婚姻缔结主体来说, 婚姻目标的达成受双方家庭背景、价值观念差异以及自身素质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制约作用, 也正是这些差异性因素的存在使得彩礼现象中的交换成为可能。如何付出最小代价成本, 获取“最大利益”, 始终是彩礼支付主体深层意识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 不同的彩礼支付主体价值存在差异, 彩礼的交换对象也就有了重要与否之分。基于这一认识, 本文

11、根据彩礼的交换对象对彩礼支付主体意义的不同, 将彩礼交换对象划分为首要交换对象和次要交换对象两类。2.1 首要交换对象彩礼的首要交换对象是指彩礼支付者通过支付彩礼最希望获得的交换物, 是一种隐藏在彩礼支付者浅层意识里最直接最迫切的需要。首要交换对象一旦获得, 彩礼支付者的需要即得到满足, 进入一种满足的“安全状态”。本文中, 笔者将婚姻生活伴侣、社会关系、损失补偿归纳为彩礼的三大首要交换对象。2.1.1 婚姻生活伴侣男性之所以在婚前向女性家庭支付彩礼, 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已经订立婚约的男女双方能够履行婚约, 支付彩礼的目的与婚姻行为者的最终目的具有高度拟合性。现实层面, 结婚即为彩礼支付方“最

12、大的利益所在”, 男性通过婚前预先支付彩礼, 换取婚姻缔结机会, 完成“人生大事”, 近而得到婚姻生活伴侣。在笔者家乡所在的湖北省竹山县 A 村, 由于男女人口性别比例的失调, 村里有大量大龄未婚男性存在。按照一些大龄男性的说法“为了讨个老婆, 家庭倾家荡产也要凑齐订婚用的彩礼钱”。在他们眼里, “讨个老婆”, 获得婚姻生活伴侣, 摆脱“单身汉”的标签比什么都重要, 因而婚姻生活伴侣在他们眼里也就成了彩礼首要的交换对象。2.1.2 社会关系促使男方向女方家庭支付彩礼的力量并非单独来自即将成为新娘的女性一人, 而是来自双方所在的家庭甚至家族。因为婚姻缔结的深层社会含义是“合两姓之好”, 这意味着

13、新成立的家庭是原有两个家庭的共同反映, 同时具有两个父辈家庭的缩影, 这种反映构建了一个同属于原有两个家庭以及新家庭的“三方机制”, 新的包含三个家庭的圈子得以形成, 三个家庭之间的社会关系得以建立, 男方的彩礼支付行为构成了此种社会关系的行动基础。只有支付了彩礼, 新的社会圈子才有可能形成, 新的社会关系才可能确立。从男性视角来解读彩礼的社会功能, 社会关系也是彩礼的重要交换对象之一。现实中, 只要男性在订婚之后向女方家庭支付了彩礼, 即意味着双方家庭结成了为社会所认可的姻亲关系。2.1.3 经济损失补偿早期的人类学研究证明彩礼的存在最初和原始的买卖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民间一直流行

14、的说法“彩礼的价格即为新娘的价格”便是例证。现代婚姻偿付理论认为, 男方在婚姻缔结过程中向女性家庭提供的彩礼支付, 主要是针对女方的剩余价值和劳动价值的让渡, 在物质上进行的一个补偿, 其实质是男方对女方作为新娘权利的购买, 同时补偿女方家庭的养育成本和女性作为劳动力转移到男方家庭而造成的劳动力损失9。基于此种理论解释的彩礼交换对象是一种对女方原生家庭因女儿嫁出给家庭造成的损失的经济补偿, 因此并不被彩礼支付者所占有。这种将彩礼作为对女方家庭经济补偿的现象即使在今天也依旧常见。兰州晨报2013 年 10 月 28 日报道, 在甘肃一些农村, 父母将女儿的学历作为索要彩礼标准的现象屡见不鲜, 并

15、且形成了“市场均价”。本科学历女性彩礼 10 万元, 大专学历女性 8 万元, 中专学历女性 6 万元。父母在彩礼问题上之所以会以女儿的学历为价格参照物, 是因为在落后的农村地区, 支持子女接受教育, 家庭往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成本, 尤其是在性别偏好严重、教育资源匮乏的农村地区, 女性接受教育更是一件“奢侈事”。教育期间的经济投入与婚后家庭劳动力的损失都无益于改善原本不乐观的家庭经济状况, 现实的经济压力和对世故人情的考虑都迫使这些落后地区的女孩父母在彩礼价格问题上做出更加“理性”的经济考虑。2.2 次要交换对象交换论认为, 人们在交换行为中追求的交换对象不单纯是物质性的东西, 还包括非物质性

16、的东西10。在彩礼支付过程中存在着直接的物质性交换, 除此之外, 隐藏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以及社会关系网络中的非物质性交换也普遍存在, 尤其在彩礼的次要交换对象中十分明显, 例如社会地位、社会信用、情感损失补偿等。这些非物质性交换对象更多隐藏在彩礼支付者的深层意识层面, 较首要交换对象而言, 难以为人所察觉。2.2.1 社会地位社会地位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11。当缔结婚姻关系的男女双方社会地位分属两个不同的社会阶层时 (例如男低女高) , 男性的彩礼支付行为隐含着深层的社会流动预期, 即男性通过前期的彩礼支付, 获得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机会, 彩礼支付仅是社会行为表层的文化形式, 过程中隐含着预期的社会地位交换。2.2.2 社会信用古代上层社会婚姻缔结存在着少量不用彩礼, 口头婚约即可具有约束力的情况, 这是因为上层社会人士往往具有为人所信任的社会信用。与此形成对比的则是社会中下阶级需要实际财物作为婚约的担保, 基于此形成的传统彩礼习俗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