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 证 中学教育知识和能力要点(心理学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 证 中学教育知识和能力要点(心理学部分)(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部分 中学生学习心理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包括:1.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活动 (2)情感过程 .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3)意志过程 指由认识的支持与情感的推动,使人有意识地克服内心障碍与外部困难而坚持实现目标的过程。三者的关系?情感和意志过程中含有认识的成分;情感与意志又对认识过程发生影响。 2.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个体对事物的
2、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是具有一定的动力性和稳定性的心理成分。(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心理学的萌芽(1)灵魂论(2)人性论2.心理学的产生1879 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3.心理学的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和铁钦纳主要观点: 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被分解为基本的要素(2)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威廉 詹姆斯主要观点: 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 “意识流”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 强调心理的适应功
3、能. (3)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主要观点: 强调意识的整体组织性,反对把意识分析为感觉元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体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4)行为主义心理学古典行为主义:华生主要观点: 心理是一个黑箱,不能直接观察,因此心理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外部行为。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心理学研究任务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新行为主义:斯金纳 有机体的行为是主动选择和适应的结果. 任何有机体都倾向于重复指向积极后果的行为,而不去重复指向消极后果的行为。 (5)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奈瑟主要观点: 心理学不仅要研究行为,也要研
4、究作为行为基础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6)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主要观点: 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潜意识. 人的意识包括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 人格发展理论: (1)口唇期(0-1 岁)(2)肛门期(1-3 岁)(3)生殖器期(3-6 岁)(4)潜伏期(6-11 岁)(5)生殖期(11 岁以后) 人格结构理论: (1)本我:原始的“我”(2)超我:社会的“我”(3)自我:现实的“我”(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主要观点: 强调人的独特性,注重人的自由和理性 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基本需要一、感觉 (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5、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二)感受性和感觉阈限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域限: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关系:反比关系。2. 绝对感觉域限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3. 差别感觉域限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衡量指标:韦伯常数韦伯定律:感觉差异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即韦伯常数。K=I/I(I 为最初刺激的强度,I 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K 为常数) 差别感受性:觉察刺激之间微
6、弱差别的能力。 (三)感觉的特性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影响所引起的感受性变化称感觉适应。 视觉适应: 明适应和暗适应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2.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指同一刺激因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感觉差异的现象。先后对比:是指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同时对比:是指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3.感觉后效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短暂时间。视觉后像: 后像分正后像和负后像。4.感觉的相互作用 (1)联觉: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却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的现象。(2)感觉的补偿:一种感觉受损伤或缺失后,其它感觉
7、的感受性会明显提高,对受损或缺失的感觉加以补偿。 二、知觉(一)什么是知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 (二)感觉和知觉的关系区别:1. 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2. 感觉仅需要具体的客观对象.而知觉还需要借助于过去的知识经验.联系:1. 感觉和知觉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二)知觉的特性1.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2.知觉的选择性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
8、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的理解性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作出最佳解释、说明,知觉的这一特性是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它的稳定性。这种现象是知觉的恒常性。 包括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三、注意(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二)注意的特点注意的指向性 注意的集中性 (三)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稳定性: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 注意的起伏: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歇地加强和减弱
9、,叫注意起伏。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条件:(1)注意对象的特点;(2)主体的内部状态;(3)环境因素。 2.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范围,是指人们在同一时间内能知觉到的对象的数量。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是什么?(1)注意对象的特点 形状、大小、数量相同,规则排列的对象更容易把握 (2)注意对象的性质活动任务越复杂,越需要关注细节的注意过程,注意的广度会大大缩小。(3)个体的知识经验一般来说,个体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整体知觉能力越强,注意的范围就越大。3.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各种活动的熟练程度;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关联度。4.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
10、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散有什么区别?前者是根据任务需要,有目的地、主动地转换注意对象,为的是提高活动效率,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后者是由于外部刺激或主体内部因素的干扰作用引起的,是消极被动的。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有哪些?(1)前后活动或事物的吸引力(2)个体注意的紧张程度(3)前后活动的关系(4)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四)注意的种类1. 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因素是什么?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1)刺激物的新异性(2)刺激物的强度(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4)刺激物与背景的差异个体自身的状态:(1)个
11、人的需要和兴趣(2)个人过去的经验(3)个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4)个人的主观期待2. 随意注意 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随意注意的因素是什么?(1)活动的目的(2)对活动的兴趣和认识(3)个人的知识经验(4)活动的组织(5)个人的人格特征及意志品质.3. 随意后注意 指向一个对象后期所出现的有自觉的目的、任务又不需要意志的努力的一种特殊注意形式。四、记忆(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二)记忆的类型 1.根据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不同,分为:陈述性记忆是对事实的记忆,属于外显记忆程序性记忆是对技能的记忆,属于内隐记忆2.根据记忆的内
12、容,分为: 情景记忆是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语义记忆是对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3.按照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将分为: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4.根据记忆过程中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分为:无意识记是事先没有自觉的目的,也没有经过意志努力的记忆。 有意识记是明确的记忆目的,采取了相应的记忆方法,在意志努力的积极参与下进行的记忆。5.根据信息在记忆中保持时间的顺序,可以分为:(1)瞬时记忆,也称感觉记忆,是指感觉刺激停止后保持短暂保持其映像的记忆特
13、点: 信息以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的形式储存信息保持时间很短。(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特点: 保持时间短:在无复述的情况下约保持 20-30 秒信息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储存。存储容量有限:72 个组块。(3) 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特点: 信息以语义编码为主容量大。保持时间长。(三)记忆的品质1.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敏捷性是指一个人在识记事物时的速度方面的特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2.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持久性是指记忆内容在记忆系统中保持时间长短方面的特征。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
14、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3.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确性是指对记忆内容的识记、保持和提取时是否精确的特征。它是指记忆提取的内容与事物的本来面目相一致的程度。4.记忆的准备性记忆的准备性是指对保持内容在提取应用时所反映出来的征。记忆的目的在于在实际需要时,能迅速、灵活地提取信息,回忆所需的内容加以应用。(三)遗忘 1.什么是遗忘?遗忘是对识记过的内容不能或错误的再认和回忆。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速度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3.遗忘的原因? (1)消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2)干扰说: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
15、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4.影响遗忘的因素 (1)时间因素。(2)识记材料的重要性。(3)记忆材料的性质。(4)学习程度。过度学习:学习程度在 150%左右,记忆效果最好。(5)记忆材料的数量。记忆材料数量越多,达到相同记忆水平平均用时或诵读次数越多。(6)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 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做用影响干扰的因素有哪些? 相似程度:中等相似程度的两种学习材料干扰最大间隔时间:先后学习的材料间隔时间越长干扰越小巩固程度:学习的材料巩固程度越高产生的干扰也就越小。4根据记忆和遗忘的规律谈谈如何提高记忆
16、的效果? 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 与集中复习复习方法多样运用多种感官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五、思维和问题解决(一)思维1.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2.思维和感知觉的联系:感知觉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是对信息的接受,而思维是对事物的间接反映,是对信息的加工。 感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思维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感知觉属于感性认识,借助形象对事物进行反映,而思维属于理性认识,借助概念对事物进行反映。 3.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 概括性 4.思维的过程(1)分析与综合分析:将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综合:明确各个部分的关系。(2)比较:确定各个事物的异同点。(3)抽象与概括抽象:确定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将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普遍化。5.思维的种类 (1)根据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把思维分为: 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