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性格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089609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的性格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北京的性格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北京的性格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北京的性格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北京的性格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京的性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的性格(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的“性格” 杨早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历史并不是真的那么容易被淘洗干净。从清末到 21 世纪, 100 年光阴, 万象幻灭重生, 有些东西却寿于金石, 不易湮灭。城市性格亦复如此, 虽人事已非, 性格却总有或显或隐的传承。描述城市性格, 有多种进路, 以我之见, 最有效的还是“身份”。身份之中, 有客观的限定, 也有主观的认同。户口之有无, 职业之分工, 是显性的认定;归属感之有无, 参与性之多寡, 则是隐秘的情绪。前者大浪淘沙, 与时俱变, 后者却如平坦的河床, 默默累积亦默默存续, 范囿着整条大河的流向。不妨依古法, 分北京之民为士、农、工、商四类, 分述其性格。士士列四民之首,

2、 在古时或为官本位的等级使然, 如今则表现为知识者与媒体合谋, 时常有“小众引领风潮”之举, 以话语权及关注力而言, 仍大部分掌握在这些人手中。1 94 9 年前, 大部分“士”基本只是城市的过客, 城市于他们只是“寓所”而非“住所”。这中间的分别, 施坚雅认为, “住所留在人们的故里, 而乡里籍贯, 在连续数代中实际都是一种身份特征;与此成为对照, 寓所则是短时之需, 虽则这个短时可能很容易延至几十年对于在衙门里任职的人, 他们的寓所几乎全在城里, 但他们的住所则更均匀地散布在或属于城市体系, 或相属于农村体系的聚落之间”。京师中不乏三世以上的住户仍恋恋于故里的情形, 如清末京话日报主人彭翼

3、仲三世在京, 房产亦夥, 本人操着一口京片子, 信函文字却每每署“长洲彭诒孙” (诒孙是名, 长洲是苏州属县) , 他们的地域认同决不在畿辅之地。京城被视为行政中心却非文化中心, 真正的“名山事业”不是依托此地能为, 帝国的文化版图星罗棋布。牟复礼分析道:“学者、诗人、思想家、著作家与艺术家, 一生中常着宦游, 因而也必有一段时间远离乡井, 寓居于城市。但他们最多产的年头, 却常是他们过闲居生活的年头, 那时他们非但没有集中于国内一两个大城市, 而且还分散得很广, 也颇有住在农村各地的倾向。”为官甚苦, 君恩莫测, 即一二品大吏, 也从未存心终老京师, 一有机会便要求休致还乡。乾隆时, 三朝元

4、老张廷玉苦求回乡, 高宗猜嫌他掌握太多政治秘密, 一再阻拦, 甚至作诗斥责。这是一个特例, 却可以见出常态之一斑。总之, “士”与北京, 精神上是疏离的, 此地生活水平较高, 气候不佳, 区域过大, 实在不是宜居之处。迫于个人发展的需要, 不免以盛壮之年, 孜孜于是。现代的“士”, 因乡镇士绅社会的崩坏, 已无退所, 多半只好与此城相始终, 但内心每怀乡愁, 与“首都”符号下的“北京”格格不入, 或自我构筑群落, 制定内部通约规则, 或离群索居, 仅以单位为取食之地。农北京不断外扩, 旧日郊村尽入版图, 但北京城市化程度若何?别的不说, 单说服务业, 出租车、饭馆、宾馆, 多以本地人充任, 而

5、诟病最多亦集于是。民国文人曾为北京这种性格下一断语曰“都市里的村庄”, 因为民间社会的行事规则完全还是按照村镇里的熟人社会方式, 即使居处已改为楼房小区, 人们仍以“街坊”互称, 以菜场、道旁为议事场所。熟人社会之内, 按人情伦理办事;熟人社会之外, 则损人利己不为恶举。这里面没有现代商业伦理的空间, 故也谈不上服务意识。外来人辄曰“北京人个个是爷”, 实则中国乡土社会无不欺生, 借此产生凝聚力与自豪感。20 世纪之前, 北京的管理分内城外城, 内城归步军统领管辖, 外城由巡城御史治理, 主司缉拿偷盗, 排解纷争, 兼及风化民俗。这与不算干部的村长所司也差得不远。民众生活的垃圾便溺往道旁一倒就

6、算完了。京城大道, 中有甬路, 比街面高四五尺, “通通是土, 且因为多年的腐败物质都在土中, 所以都是黑色, 其脏无比, 偶溅到衣服上一点, 是永远不能去掉的”。所以有众所周知的对联“无风三尺土, 微雨一街泥”, 又说是“不下雨像个香炉, 下了雨像个墨盒”。下大雨的时候, 街边简直就是个泥潭, 老舍笔下的龙须沟就是这么形成的, 以致小孩掉进泥沟里送命。皇皇帝都 500 余年, 就是这么脏臭污乱地过来的。当然, 这种卫生自治的情形实非京城独有, 当时全国各地普遍如此, 城乡之间并无本质区别。四合院如今被尊为“生态民居”, 实则自农村原样移植, 但这种移植是否科学, 大可存疑。齐如山说当年有句话

7、, 叫“夏天不进京”, 因为“北京外城有一道城墙, 已经窝风, 城里还有皇城、禁城两道城墙, 都比房屋要高, 那还不热?”四合院里, 除了北屋住着舒服, 东、西、南三面都有缺陷, 张恨水听老北京俗语说“有钱不住东南房, 冬不暖来夏不凉”, 所以四合院本身象征着科层社会的秩序, 主人主妇住北屋, 亲戚客人住南屋, 西屋一般住佣人, 东屋做厨房, 有时也住下人, 等级分明。老百姓如将自住屋匀出来租住给官吏、学生等“上等人”, 一定是让租客住北屋, 自己在东西厢委屈委屈。托首都的福, 北京“吃瓦片儿的”成为一大行业, 老住户多多少少有几间房, 常常单靠出租就能过上小康日子。这也可以解释北京人为什么多

8、有“爷”的脾气, 因为不需要辛苦求职, 干好干坏不过是一种补充。北京的出租房在国内都市中不算价格顶高, 但性价比一定是最差的, 房东往往什么都不管, 家具大多烂糟糟, 连装修都要租客自理的也不少, 此皆归因于“皇帝女儿不愁嫁”, 除非高价租给外国人或外企员工的房屋, 才能有些档次。老北京住户投资房产热情高, 对其他理财方式兴趣缺乏, 这也是传统心理积淀加上现实刺激的结果。论及服务的产业化、规模化, 北京也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如连锁超市、小型零售店管理有待完善, 而乡镇式的早市倒是遍地开花。北京的社会生活方式, 基本上可以视为乡土社会的孑遗。工北京自来没什么工业, 有的只是些小工艺, 如锡器、

9、铜器、缝纫、裱褙之类。二三十年来说得出来的首创, 大概只有中关村。这个号称“中国硅谷”的高科技区域, 发展 20 多年后, 看上去还是像一个超级攒机工场。苹果的中国首家体验店不放在这里而设在三里屯, 实为明智之举。借由清华毕业生视频作品寝室夜话传播的新民谚“中关村男人, 有钱, 不会玩;三里屯男人, 没钱, 会玩;建国门男人, 有钱, 会玩”, 表达的正是北京白领生活的区域化认知。中关村给人的感觉是货品齐全, 但创意欠奉, 既无法提供高档的科技消费感受, 也比不上深圳华强北的眼花缭乱、无奇不有。这让人想到北京的工艺。北京的工艺也是托赖 500 年帝都, 招致了天下的能工巧匠, 讲雍容, 论精巧

10、, 无不执全国之牛耳。不过, 北京工艺以老字号祖传手艺为标榜, 好处在不走样不离谱, 坏处在无革新无创制。自明以来, 北京是世界上最方正、街道最平直的城市, 但凡有条斜街, 一定要在街名上标明, 如烟袋斜街、李铁拐斜街、樱桃斜街, 所以北京“说方向, 永远不像外国说左右, 他永远说南北东西”。这当然是因了北京不是依山傍河而建, 而是人工设计以成的“八臂哪吒城”。这种建筑格局投射在居民心理上, 一定是严谨整饬而不尚变通。都说北京女孩一大好处是会讨老人欢心, 能做到这一点, 非从小夹磨不可, 讲规矩, 守礼节, 虽说世风日下, 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规矩多, 人必得压抑自己, 好面子, 肯耗财买脸

11、。可要是耗不起财, 提不足劲, 又当如何?这就逼出了北京人的两样脾气, 一是“京油子”, 甭管多重的话, 他能绕着把它化解喽, 或是绕着弯子骂人, 表面上还是恭维你, 你要不知道他本意, 可得猜上老半天;另一是“说大话, 使小钱”, 正红旗下写旗人好面子又穷, 种种行径让人好气又好笑, 到现在也是, 跟北京人喝过酒拍过胸脯的人都知道, 酒桌上, 说什么都没问题, 哥哥兄弟叫得倍儿亲热, 事儿能不能办成, 两说。商北京人一向以街道平直宽阔自傲, 齐如山回忆, 清末民初, 北京的大街便“可以并行十辆汽车”, 又有对联云“自街东望街西, 恍若无, 恍若见;由城南往城北, 朝而出, 暮而归”, 极尽渲

12、染之能事。可是按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的看法, 这是不合理的城市格局, 因为不利于商业。这一点毫无疑义。自清末入民国, 北京或北平的大街一直在缩减之中, 而且越是商业发达地区, 如东四、西单, 大街的窄化速度越快。这是商家花钱与当地官员串通所致。齐如山感慨说:“从前的地下泄水沟, 都在大街两边, 现在有许多地方, 都在各商号柜台之内去了。像朝阳门、阜成门等处, 有几段大街还相当宽这就是因为各该属商业永未发达的关系。”近年有好些书和文章批评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北京建设。这个建设的总体思路就是“求宽求大”, 拆城门, 扩马路, 当时人人额手称庆。“文革”时有人突发奇想, 开一条宽马路从太和殿前穿过, 让三

13、大殿成为“人民的休息场所”, 够多么方便啊!天安门广场, 世界最大, 长安街, 这头望不见那头, 够多么气派啊!问题是, 老百姓过日子不是总在航拍状态, 要那么大干嘛呢?难道因为北京没有自然河流, 所以要开出若干条“路河”来吗?老北京解决这种矛盾, 是将胡同与大街截然分开。妇女小孩子是不让上大街的, 生意买卖则不在大栅栏的铺子里, 就在东安市场、隆福寺里, 大街宽点窄点, 有什么打紧?可到了如今, 还能这样吗?老北京的商家出了名的和气生财, 童叟无欺。所以齐如山晚年很怪“上海的腐化风气”传到北京, 弄得商场风气一日坏似一日。现在回头看, 上海的商业伦理是最现代、最完足的。北京的商家虽然人情味儿

14、浓, 但其商业模式是建立在人际关系稠密而多次博弈的基础上的。民国后, 旗人生活困苦异常, 其中有个原因是清朝许多旗人靠赊账度日, 抵押品是皇家定时发给的“铁杆儿庄稼”, 一旦朝廷覆灭, 旗人也就失去了抵押品, 又素无谋生技能, 多仁义的商家也不能拿钱打水漂儿。老北京商业的一个好处是不贪多好强, 比如, 大酒缸, 卖酒不卖菜, 宁愿把生意让给隔壁饭馆;二荤铺, 总是老老实实卖面食;东来顺已经做到三层楼那么大, 还是除了炮羊肉、涮羊肉, 别的一概没有。在北京, 限于步行可及的九城内, 商铺各安其分, 各擅胜场, 无形中构成了行业规范与分众消费。竞争是通过年资门槛实现的, 新店通常站不大住, 老字号

15、也得想办法保持自己的老主顾。那时的外国人、外地人都承认北京住着“舒服”, 因为不用动脑筋, 一切都是现成的, 甚或做学问也以此处为佳, 因为不仅往来商户固定, 而且四季分明, 何时该穿什么, 该吃什么, 都有定规, 完全不用操心。比如说服装时尚, 一定是上海的妓女先兴起来, 很快传染本地的摩登仕女, 一年后传到北京的妓女身上, 再两三年, 传到北京城富贵人家的姨太太身上。至于大家闺秀、正室太太, 永远不理会潮流, 出门身上的衣服总得带着樟脑味儿才好, 有香水味儿就会被人说是姨太太。这是北京守旧的一面, 但守旧本分未尝不是好事, 听说海德堡大学的教授太太每月总要飞一次纽约去逛街的, 那也比在海德堡开一个购物中心强吧?概言之, 北京的城市性格, 是“大而正”, 唯其大, 可以兼容并包, 对它不满的人也可以自筑天地, 日复一日地过下去;唯其正, 有着农村式的内向与固执, 外国的、南方的、时尚的、新潮的, 思想也好, 器物也罢, 很难动摇这座城市的根本。它已立在华北平原的幽州故地 800 余年, 还将继续屹立下去, 直到水涸地陷、风沙掩埋的历史尽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