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性愈合理论的临床应用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089360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湿性愈合理论的临床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湿性愈合理论的临床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湿性愈合理论的临床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湿性愈合理论的临床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湿性愈合理论的临床应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湿性愈合疗法的临床应用内蒙古包头市中心医院 李萍【摘 要】湿性愈合疗法是指在无菌条件下,湿润有利于创面上皮细胞形成,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创面愈合。与传统干性愈合疗法相比,湿性愈合理论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可防止结痂及瘢痕的形成,为创面提供最好的湿润环境。近几年来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了其科学性与可行性,因此湿性愈合疗法的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受重视。【关键词】湿性愈合,临床应用1 伤口愈合理论发展1.1 干性愈合: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人们在干性愈合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伤口护理,该理论认为,开放伤口有大气氧的参与,可以供细胞生长的各种生化反应所需,促进伤口愈合,保持伤口干燥,促进伤口结痂。干性愈合的缺点:

2、愈合环境差,创面局部容易脱水,形成结痂,结痂造成伤口疼痛;生物活性丢失,愈合速度缓慢; 渗漏快速,需频繁更换敷料;敷料与伤口新生肉芽组织粘连,更换敷料时会损伤创面;创面与外界无阻隔性屏障,交叉感染的机会增加,1.2 湿性愈合理论 1962 年动物生理学家 Winter 通过猪体组织研究发现聚乙烯薄膜覆盖的伤口上皮的形成速率是暴露伤口的两倍,他发表了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报告,研究发现水疱如果不予以刺破,能促进上皮表层细胞移动,有利于伤口的迅速愈合。1974 年诞生了第一块先进敷料,研制出了聚氨酯薄膜技术,提出了伤口的湿性愈合理论。2 湿性愈合机制2.1 有利于坏死组织的溶解 清除坏死组织是创面愈合的

3、第一步。湿性环境下,坏死组织能被渗出液水合而释放出组织细胞自身的纤维蛋白溶酶以及其他蛋白溶解酶,这些蛋白溶解酶能水解坏死组织,有利于吸收而达到清创效果,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压疮溃疡时,小血管周围常形成纤维鞘,阻碍血液与组织间的营养成分交换,而纤维蛋白溶酶则可以溶解该纤维鞘,使血液与组织间的营养交换恢复正常。另外,蛋白降解产物 FDP 也是免疫细胞的趋化因子,能吸引免疫细胞向创面移动,加速清创过程。2.2 维持创面局部微环境的低氧状态 由于湿性环境常常是在闭合性敷料下面形成,而在这种闭合性敷料下面,创面局部的微环境常形成低氧张力。研究证明,相对低氧环境下,成纤维细胞生长速度最快,并刺激巨噬细胞释

4、放多种生长因子,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等, 生长因子与受体结合后又发挥促修复作用,此外,保湿敷料所营造的湿润环境能使血管形成加速,从而加速肉芽组织的形成,使创面愈合时间缩短。2.3 有利于细胞增殖分化和移行 细胞增殖分化以及酶活性的发挥都需要水作为介质,因此,湿润的环境下能保持细胞和酶的活性,这些将有助于创面的愈合;同时,细胞在湿润环境下更能快速移行。2.4 保留渗出液内的活性物质并促进活性物质的释放 创面渗出液里含有多种生长因子如PDGF、-TGF 等,这些生长因子对创面愈合过程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其不仅能刺激成纤维细胞增生,而且也是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

5、平滑肌细胞的化学趋化剂。2.5 降低感染的机会 如前所述,湿性环境是在闭合性敷料下建立起来的。由于闭合性敷料所固有的特点,其对外界环境的微生物具有阻隔作用,临床应用表明:在这种状况下,创面感染率只有 2.6%,相对于传统的干性创面处理方法,其感染机会大为减少 7.1%。2.6 不会形成干痂,避免敷料更换时再次机械性损伤创面 由于保持了湿润,从而避免了创面渗出物的过度蒸发而形成干痂,因此在更换敷料时不会产生再次性机械性损伤,有利于创面的愈合。同时,由于湿润的环境,使创面的神经末梢不会直接暴露在空气中而感觉疼痛,因此会使患者的心情轻松,从而间接地促进创面愈合。3 湿性愈合创面与敷料选择 近几年来,

6、国外新型敷料不断涌入医疗市场,为换药以及伤口护理带来了新的措施和方法,并将逐步取代传统的、常规的伤口护理方法。不同类型的敷料有各自的优势,而创面愈合的每一个阶段都包含对创面的处理,主要包括坏死组织的清除,细菌感染的控制,渗液的排出和促进新生组织生长等几方面,所以应根据创面的实际情况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敷料种类。3.1 水凝胶(清创胶)敷料:水凝胶(清创胶) 敷料是一种聚合物,其中含水一般在80%90%,呈半透明,无黏性,能溶解软化坏死组织,起到自溶清创作用。它具有高内聚性能,适用于任何部位的伤口,主要适用于干燥结痂或有腐烂组织的伤口,也可以用于有少量渗液清洁伤口、填充腔洞及窦道伤口。由于该类敷料会

7、浸软伤口周围皮肤,故渗液较多的伤口则不主张使用。3.2 藻酸盐敷料:酸盐敷料添加了亲水能力强的海藻提炼纤维,能吸收 20 倍自身重量的渗液,具有快速吸收能力,且换药时不会引起伤口疼痛;与渗液接触释放钙离子,钙-钠离子交换,起到止血作用,同时在为伤口创造湿润的环境中,起到自溶性清创,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它主要适用于高渗性伤口,已经广泛应用于植皮、压疮和腿部溃疡、糖尿病足溃疡、供皮区伤口及擦伤等。临床上对于黄色、渗液多、有深坑的伤口,可用此类敷料填充。3.3水胶体敷料:胶体敷料具有优越的渗出液吸收性能,外层半透膜能防水透气,预防二次污染;有良好的弹性及自粘性,使用方便舒适 ;有颜色变化系统,能及时提

8、示敷料更换时间。这类敷料种类较多,主要有溃疡贴、透明贴、减压贴、溃疡糊等,临床上可根据伤口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溃疡贴,适用于新鲜的浅平肉芽伤口;透明贴,适用于表浅、渗液少或无渗液的伤口;减压贴,适用于骨隆突部位的压疮预防及治疗,以减少摩擦;溃疡糊,适用于黄色期的伤口、有腐烂组织、基底有一定深度的伤口; 溃疡粉,适用于红色期任何粘贴困难部位的伤口;水胶体油纱,适用于急性(烧伤、供皮区伤口、术后伤口、皮肤擦伤)、慢性 (压疮、下肢溃疡)伤口。3.4泡沫类敷:沫类敷料分为有粘胶和无粘胶两类,由 3-D 发泡高分子材料构成,能够吸收自身重量的 2530 倍渗液,促进肉芽生长;保留局部渗出液,保持伤口湿

9、润; 吸收渗液后向内膨胀,更服帖于伤口表面;柔软,具有一定厚度,能有效缓冲伤口局部压力。临床上对于伤口处于大量渗出期的患者尤为适用,可以与清创胶、溃疡糊等协同使用。3.5 银离子抗菌敷料:银离子抗菌敷料能持续有效地释放银离子,迅速杀菌,快速大量吸收渗出液,减少皮肤浸渍,保持伤口湿润、自粘性,透气防水,有较强的抗感染功效,能显著加快伤口愈合,缩短疗程并减少瘢痕的形成。适用于烧伤感染伤口、慢性难愈性感染伤口、植皮区伤面、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部位等。4 湿性愈合疗法的临床应用注意事项应用新型敷料应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进行换药,创面应是无感染的,若创面已感染,应在感染控制后应用,必要时加用抗生素治疗;应用

10、湿性愈合疗法时,仍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并加强局部护理,如保护创面、保证患者环境干净整洁等,除应按时更换敷料外,也应根据生命指征考虑更换;使用水胶体敷料时,敷料与创面渗液接触后形成凝胶,故打开敷料时伤口有凝胶样物质,这是敷料本身物质与渗出液中的蛋白质分解共同形成物质及气味,不必顾忌。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湿性愈合理论必将更加成熟和完善,湿性愈合疗法也必将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为伤口提供更为适宜的愈合环境。当然,在临床实践中,也存在湿性愈合疗法的不足之处,所以,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并结合伤口的实际情况,摸索出最为适宜的治疗和护理方式,同时,也希望有新型敷料的发明,使得湿性愈合疗法发挥其还未被发掘的功效

11、,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达到利益最大化。参考文献1 舒立涛,徐宝顺,王蔚然.伤口湿性愈合的新理念J.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4,15(6):336.2 Winter G D.Formation of the scad and the rate of epithelialisation of superficial wounds in the skin of the skin of the domestic pigJ.J Wound Care,1995,4(8):366-367.3 秦益民.海藻酸纤维在医用敷料中的应用J.合成纤维,2003,32(4):11-13.4 姚鸿,陈立红.伤口湿性愈合理论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1):1050-1052.5 李亚洁,蔡文智,王秀岚.密闭性敷料的研究和展望J.国外医学 护理学分册 ,2002,21(3):105-108.Nurse,2004,22(9):586-590.6 朱圆,曹伟新.外科伤口敷料的选择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4):56-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