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创社改造——普通街区更新的样本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089251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一创社改造——普通街区更新的样本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广州一创社改造——普通街区更新的样本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广州一创社改造——普通街区更新的样本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广州一创社改造——普通街区更新的样本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广州一创社改造——普通街区更新的样本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州一创社改造——普通街区更新的样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一创社改造——普通街区更新的样本(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州一创社改造普通街区更新的样本 钟冠球 宋刚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广州市竖梁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钟冠球, 广州市竖梁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联合创始合伙人, 任教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代表作品:广州 TIT 创意园、佛山艺术村、广州树德创意园、泉州万科中侨糖厂改造、一创社。GUANGZHOU ONE CREATION COMMUNITY:SAMPLE OF URBAN RENEWAL OF THE ORDINARY BLOCK2016 年, 在广州市海珠区一条不起眼的街道大江直街上, 一个旧的普通厂房被改造成为创意办公园区, 设计团队是广州市竖梁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竖梁社)

2、 , 竖梁社的办公室也搬到了这幢改造后的厂房里。在接下来的一年里, 竖梁社接待了很多来参观的团体, “一创社”也被海珠区列为城市更新的示范典型。竖梁社的改造并没有采用什么特别吸引眼球的手段, 到底为什么能够吸引来自各方的目光呢?1 历史背景这个创意办公园区叫“一创社”, 处在一片社区当中。这片社区“大江苑”建于 20 世纪 80 年代, 由很多栋 68 层的水刷石外立面的旧住宅组成, 住宅类型为当时的老公房。社区外两车道的街道已略显狭窄, 两侧茂盛的树木把街道遮蔽成荫。社区有一段历史, 这里的居民最早都是“疍民”或者“疍民”的后代。“疍民”是水上居民的意思, 咸水歌、艇仔粥这些传统都与疍民有关

3、, 福建、广东一带曾有很多贫民一直居住在乌篷船上或者鱼排上。大江苑的居民多数来自于二沙岛, 1954 年周恩来总理视察广州时做出指示, 要让疍民上岸定居, 不久后二沙岛就建起了疍民的聚居点渔民新村。到了 1984 年, 广州市政府与二沙岛居民签署了城市建设征用土地协议书, 将二沙岛建设成为田园式综合旅游区, 后来又建设了广东省美术馆和星海音乐厅, 二沙岛的居民便集体搬到了大江苑的回迁小区里。当时, 小区周边的新下渡路、滨江东一带全是农田, “洗脚上岸”的疍民没有事干, 政府协助岛民成立了大江实业有限公司, 建了一座接近 2 万 m 的工业厂房, 让搬迁过来的岛民从事纺织等轻工业, 但极少数居民

4、选择入厂, 很多居民则去了街道的旅馆和环卫站打工。30 年后, 这座社区中唯一的工业厂房还依然存在, 但纺织业变成了制衣业和广告业。工厂里十分混乱, 机动车乱停, 板车乱放, 到处是私拉的电线或网线, 噪音也容易影响周边居民。工厂外面同样拥堵、混乱, 但大江苑的居民似乎习惯了这样的脏乱差。水上人家上岸后, 保留了一部分原有的生活方式, 在大江苑所在的大江直街形成了独特的“天光墟”, 流动摊贩形成一定规模, 夜间烧烤油烟四蹿。面对这样的困境, 社区所在的赤岗街道欲着手进行整治, 也计划将工业厂房对外招租, 希望借助外部力量改善社区环境。1 珠江上疍民生活的疍家船2 改造前工厂室外空间3 改造前环

5、境混乱4 从街道看改造后的一创社5 总平面图这便是疍民社区中的工业厂房改造成为创意办公园区“一创社”的由来, 这个背后更宏大的背景是城市更新。城市更新是对一个城市中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进行更新的行为, 也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经历的再开发过程。2 从大拆大建到存量规划广州在城市更新方面实行过“三旧改造”, 即“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 给予特殊政策推动以市场模式盘活旧有用地, 特别是在处理城中村问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在市场的驱动下, 大部分“三旧改造”都采用大拆大建的模式, 将村镇用地中原有建筑拆除, 安排村民回迁, 提高地块容积率, 基本上都是将旧城的低层、高密度

6、房屋置换成高层 (甚至超高层) 、低密度建筑, 这也导致城市形态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点式高层拔地而起, 小区封闭围合起来, 街道商业不再连续, 老城变得支离破碎。在城市更新方面, 德国汉堡做得很好。首先是功能区规划, 汉堡市将高层区和低层、多层区先做了明确分区, 在老城及其蔓延的区域, 除了教堂外都是 5 层以下的低矮建筑;在新区集中设置高层, 因此虽然建筑一直没有停止过更新, 但老城的城市形态几乎没有变化。其次是不随意开发新地块, 汉堡最大的新城“港口新城” (Hafen City) 相比国内的新区并不算很大, 大约 1.5km 长、1km宽, 虽然经历了十几年的逐步开发, 仍然保留了百年仓

7、库建筑群, 在改造中还引入文化创意产业。同时商住混合, 使得新城到晚上不会变成“鬼城”, 居住建筑与商办建筑体块相同, 且与百年仓库建筑群体量保持相似, 以小型独栋式沿着港口条状基地分布。2013 年, 我国规划界提出了“存量规划”的概念, 相对“增量规划”, 存量规划是通过城市更新手段促进建成区的优化调整, 不随意增加容积率和开发强度, 不提倡大拆大建。厦门原规划局局长赵燕菁提出, 存量规划下的城市更新, 需要发挥市中心的土地价值, 提高存量资产的收益, 减少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维护成本, 下放到社区供给。2014 年广州设立城市更新局, 代替了原来的“三旧改造”办公室, 探索建立城市低效、

8、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的新机制, 其中有代表性的项目是广州恩宁路永庆坊“微改造”。这里的“微改造”是改变过去以全面改造 (拆除重建) 为主的方式, 对建成区进行全面分析, 实施局部拆建和整治, 并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缮, 对旧建筑加以活化利用。在恩宁路永庆坊项目中, 整体街区肌理仍保持不变, 对具有 90 年历史的竹筒屋老建筑进行修缮, 局部建筑改造成适合一定功能的标志性场所, 引入新业态和新内容, 重新激活了整个街区。3 从保护历史建筑到街区微改造保护著名建筑遗产, 如教堂、钟楼、著名书院、名人故居等, 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由普通建筑组成的历史街区呢?在澳门, 妈祖庙、大三巴牌坊、教堂、东望

9、洋炮台、议事亭前地等历史遗产早已被列入保护名录, 这些建筑遗产以点式分布于城市中, 但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整个澳门东部为方格网状的新区, 南部是岛状填海区, 西部是作为文化遗产的历史街区。“里” (Beco) 和“围” (Patio) 两种巷弄是澳门城市肌理的主要类型, 这些由高密度建筑形成的街巷肌理, 从卫星图上看非常美。但实际上, 当漫步于澳门历史街区, 会发现除了著名建筑遗产外的历史建筑并不多, 更多的是普通的钢筋水泥建筑, 但这些建筑都按照历史街区的肌理去建设, 成为街区中的一部分。除了历史建筑之外的普通建筑, 虽建造年代不同, 有的已经坍塌, 有的是新建, 有的甚至是不太契合环境的高层

10、建筑, 但也被作为历史中某些“错误”的片段保留了下来, 逐渐被人们所认可。这十年来, 澳门也在对历史街区中的普通建筑进行更新, 采用的方法是继承、改善和适度发展已有的社区, 并维持街区肌理。这就是我们最近常提起的“微改造”方式, 离我们如此之近的澳门无疑能给我们带来很多街区更新的经验。如同澳门一样, 当某一天人们的认识能达成一致的时候, 城市中的历史建筑方能得到很好的保护, 而普通街区也不会再被推倒重建, 总体肌理也能得到延续, 那么“微改造”将是城市更新非常好的方式。4 从城市风貌更新到场所营造曾经, 我国城市更新主要体现在城市风貌的更新, 即对重要街道的外立面作整饬以“统一风格”。一时间,

11、 外立面贴青砖皮的做法被到处复制, “假古董”到处可见, 而赶工期使得这些做法变得粗制滥造。虽然“风貌”似乎得到了整理, 但实质未变。这样的风貌控制区, 又有什么意义?从欧洲城市的建设经验来看, 鲜少有这样的风貌整饬工程。欧洲大部分古城的历史肌理都能很好地保存下来, 如意大利西耶那 (Siena) 至今还保持着文艺复兴时期的肌理格局, 瑞士伯尔尼受到山地、河流的地形作用和历史成因而一直保持着沿三条大街发展的老城形态。再看看柏林, 整个城市在二战中几乎被炸平, 但新城建设的肌理依然延续至今, 当我们站在街区中会发现, 无论哪个时期的新建或改造建筑都作为“后来者”尊重“先来者” (项目内部或者项目

12、周边的建筑以及街区肌理) , 要么边界线与周边建筑一致 (这可能是法规限定的) , 要么檐口退台与两边建筑一致;新建筑可以不一定采用传统的材料, 但其形态体量一定是对原有街区肌理的修补, 不会突破原有的街区形态。这意味着城市肌理不是某个静止的状态, 而是一直更新变化着的, 坍塌的老建筑会由尊重肌理的新建筑来填补。6 改造后的一创社中庭立面7 首层平面图8 标准层平面图9 改造后的一创社开放街区10 改造后的一创社庭院11 改造后的开放通道在欧洲城市更新中, 场所营造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 街道、广场、教堂、平台、花园、滨水区公共场所的元素激发了街区的活力, 比起以人为中心的“空”(Void) 的

13、场所, 建筑立面和风貌成为其背景和载体, 中国也必然会认识到从城市风貌更新到场所营造转变的重要性。5 一创社改造:新内容下普通街区更新的样本一创社所在的大江苑社区, 是广州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街区, 疍民搬迁于此的背景也是作为设计者的竖梁社深度挖掘而得, 大江实业有限公司的厂房也是普通的轻工业建筑。厂区由一个 U 字形的 5 层普通框架厂房和一个两层厂房组成, 临大江直街还有一个 3 层框架结构办公室和一排临时建筑。临时建筑为低端小商业, 将厂区和街道隔开。厂房内部较为幽暗, 每层布置都不尽相同。在大江苑社区附近便有 TIT 创意园, 是由原来的纺织机械厂改造而来, 老厂区绿树成荫, 原有红砖、坡

14、屋顶、大空间的工业遗产特别显眼, 改造后的园区吸引了时装、建筑、互联网等领域的公司, 竖梁社在设计层面以一种微观激活、集合景观和多样建造的方式, 使园区自成一体, 成为一个目的地。回到大江苑, 如何将一个普通、没有特色的厂房进行活化, 改变现有状态, 成为一个关键问题。竖梁社在改造中所用的策略就是“开放”, 将沿街的临时建筑进行拆建, 减少沿街建筑的长度, 进而提供更多的开放展示面, 让人可以看到并容易进入园区。将 U 形建筑围绕出的空间改造成为一个硬质铺地为主的庭院, 也成为一创社的核心。由于这个庭院并不临街, 按照传统布局庭院首层通常是不设商业的, 但这样会导致庭院缺乏活力。所以建筑师和业

15、主共同做了一个试验, 在内向庭院首层设置了特色轻餐饮、儿童教育等业态, 使得这里有了人的活动而活跃起来。园区没有所谓的“边界”, 不设大门, 24h 完全对社区开放。开放的街区使得周边疍民的后代感受到改造带来的变化, 原本冷冰冰的厂房和空间变成了大家可以进入的场所, 社区居民经常带着孩子在这是玩耍嬉戏。园区的活动令人惊喜, 也是让普通建筑成为活力中心的重要因素。“扉建筑+何志森” (FEI Architects and Jason HO) 团队定制了一年的计划, 几乎每月都有一次活动。例如, 组织国内外学生工作坊, 学生在工作坊中或制作一些与现有长凳相结合的临时家具, 并兼具遮阳伞作用;或增加

16、很多彩色伞铺满整个街道上空;或制作小孩玩耍的木作;或用树叶铺出一条路径;或组织表演者在庭院中为周边居民和孩子进行杂技表演;或组织高校学生设计、搭建临时艺术互动装置, 一个镜面构成的装置获得了竞赛一等奖以及社区居民的喜爱。其中一次最好的活动叫做“粉红派对”, 组织者在庭院中布置了一个类似于临时游泳池的充气装置, 不是充满水, 而是铺满了白色细砂。活动当天, 这个充气装置就变成了舞台, 有歌手和舞队表演, 小孩子们还可以加入演出, 为社区居民带来了一场“浸入式”表演, 活动在晚上九点前就全部结束了, 庭院和社区又回归了宁静。这个案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一个普通的厂房、一个没有居民愿意来的地方, 与社区是隔绝的, 社区的街道也同样脏乱差;然而经过改造后, 厂房升级为文创产业的集聚区, 与一般的创意园不同, 封闭的工厂变成了开放式街区, 庭院既而成为改造后园区的中心, 又是整个来自疍民后代的社区中心唯一的公共活动场地。园区状态转好后, 村民通过村委能从租赁所得中获到一份收入, 渐渐村民也愿意将周边环境改善, 让物业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