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校本课程融入地方文化特色的实践与研究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088114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4.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校本课程融入地方文化特色的实践与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德育校本课程融入地方文化特色的实践与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德育校本课程融入地方文化特色的实践与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德育校本课程融入地方文化特色的实践与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德育校本课程融入地方文化特色的实践与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德育校本课程融入地方文化特色的实践与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校本课程融入地方文化特色的实践与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德育校本课程融入地方文化特色的实践与研究德育校本课程融入地方文化特色的实践与研究一、问题的提出当今世界,面对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考虑“为21世纪培养什么人”的问题。2001年我国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因此,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追求的新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走进了学校。这从政策层面上为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保证,让学校拥有了开发课程的权力。布鲁默指出:自我互动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头脑中的反映。自我互动即个人会沿着

2、自己的立场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活动的理解、选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加以组合。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的形成是主客体连续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认知结构;主体的学习和智慧的发展本质在于使主体适应环境。如果我们将学习者推到实践的前沿,让他们在与社会、与他人、与自我的交互作用中去探究发现,那么其所收获的将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能力。因此,高桥镇小学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融合浦东高桥地区文化特色,开发了德育校本课程情系高桥。二、融入的途径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途径一般都以“课堂教学”作为主阵地,其他教育形式有“社会考察、实践活动、志愿活动”等。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

3、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德育校本课程情系高桥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教育形式,以“课堂传授”为辅助形式开展校本课程实践。在“社会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从课本走进生活,走进高桥的历史名居,走进高桥的文化场桥镇小学情系高桥德育校本课程,运用课堂传授和社会实践等途径让更多的学生走进高桥、认识高桥、感受高桥。(二)、梳理、归类、整合成教育体系在高桥镇的地方文化特色中,选择适合学生实际认知和学生需要的内容,整合成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的教育体系,分为三个板块

4、:高桥的饮食和民居;高桥的历史和文化;高桥的经济与发展。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认识到:特色是校本课程的生命。唯有特色,才有活力。校本课程要具有特色,依托地域资源、借助地域优势是重要的条件之一。古老的高桥镇有着独特的海派文化,是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学校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既可以满足学校课程发展的需要,也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同时又可以与社区教育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我们从地方特色、学校特色、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出发,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构建了德育校本课程情系高桥。情系高桥吸纳地方文化特色、梳理地方历史积淀、整合地方发展远景,打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

5、能力的德育校本课程,激发学生身心潜能,促进人格和谐发展。在开发的过程中注重以下几个原则: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课程结构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校本课程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为学生全面生动的发展提供课程保障,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辩证处理好社会需要、课程体系和学生发展的关系。2、民主参与原则: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参与,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课程资源和课程特色培育。3、量力而行原则:整体构建,分步实施的原则。校本课程是国家的课程计划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方面,必须遵循课程计划的总体要求,在研究整体课程结构的基础上确定校本课程的目标和任务,并根据学校的

6、实际情况,推广成熟的经验。从实际出发,挖掘引用各种课程资源,逐步推进、逐步完善。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5、生成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是一个较长的周期,事先不可能考虑得十分周全,必须在开发实施的过程中及时总结、调整、修订,在实践中将其逐步充实完善。(三)、开发、编写、落实校本课程1、课程的内容情系高桥德育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德育、地方文化、社会实践等活动开发编写的课程。它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加生活知识积累,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社会文化,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情系高

7、桥校本教材开发了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各一本,供学校三五年级的师生学习使用。学生用书的内容根据学段分为三个板块:高桥的饮食和民居;高桥的历史和文化;高桥的经济与发展。高桥的饮食带领学生探寻名点,主要有:高桥松饼(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松糕、薄脆,书中介绍名点的来源与发展,引人入胜。高桥的民居主要带领学生寻找古民宅(钟氏民宅、黄氏民宅、仰贤堂、印家花园等)、探访现代民居(荷兰新城、高桥东街、永久公寓等),带领学生在历史与现代间穿梭,领略城镇发展的脚步。在追忆高桥历史时,我们收录了“太平天国烈士墓、高桥烈士陵园”两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带领学生了解高桥的历史,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高

8、桥的经济与发展主要将目光聚焦在外高桥港区和外高桥保税区,让学生目睹高桥生机蓬勃的发展而赞叹。独特的地域文化成就了独特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发展也为地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近年来,随着高桥古镇开发的推进,一批优秀的展馆陆续向社会开放,这些场馆进一步展示了高桥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学生极佳的社会实践场所。根据古镇开发的实际进度,我们进一步增加了情系高桥的内容,主要增加了“高桥绒绣馆(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桥人家陈列馆”和“画苑”三处展现高桥手工业、风土民情和海派文化的课程内容和实践场馆,使情系高桥德育校本课程的内容得到充实和发展。2、课程的落实保障情系高桥校本课程的实施主要分为“课

9、堂传授”和“社会实践”两部分。校本课程正式排入课表,由班主任老师完成课堂传授,有固定的课程学时分配表、教学环节分配表、详细的教案和课件、社会实践安排表、学生评价分析表。课程的实施有计划、有步骤、有落实、有评价,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课堂传授主要引导学生形成一些初步的认识,大致了解某样事物或某个场馆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知欲,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多知识和能力的获取则等待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亲身观察、探访、感悟。社会实践环节有详细的实施方案,每学期定期开展。实施方案分“学校、教师、学生”三层,分层制定社会实践的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其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和兴趣,鼓励学生为自己设计实践方案。实践结束后及时

10、整理资料、展示成果、发表感悟、及时反思,按“学生、教师、学校”逐层进行评价,客观地给予学生综合评定。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社会实践环节的比重大于课堂传授。作为学生课堂传授的有益补充,社会实践具有直观性、生动性、灵活性等特点,能较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使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在社会实践中,也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3、实践基地的建设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情系高桥德育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课程的实施是学校和社会互动的过程,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是课程实施的基础保障。情系高桥在课程编写开发时就得到了高桥地区各界人士的帮助和指导,在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中更得到了他们的无私援助和服务。目前,

11、“高桥烈士陵园、高桥历史文化陈列馆”已是高桥镇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桥古镇明清一条街正在修缮中,学校和已经向社会开放的场馆(高桥绒绣馆、高桥人家陈列馆、画苑)签订了共建协议。这些单位的领导和志愿者为我校师生长期提供场馆参观、详细讲解、学生社团指导等服务,使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生动具体、过程紧凑高效,保证了课程的实施。还有一些基地的活动得到了校外辅导员的支持,如外高桥港区和保税区的参观得到了高桥镇政府和边防警一支队的大力支持;松饼制作流程社会实践得到了学生家长教育资源的帮助,学生前往上海正兴食品厂参观学习。这些实践基地的选择和共建,为校本课程的落实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和丰富的探究资源。(四)、课程实施的经验与成果1、注重实效,促进德育发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曾经组织过许多形式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如:敬老爱老活动、学雷锋活动、爱绿护绿志愿活动、社会调查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