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月桃花水》案例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408781 上传时间:2017-08-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三月桃花水》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北师大版《三月桃花水》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北师大版《三月桃花水》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北师大版《三月桃花水》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北师大版《三月桃花水》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三月桃花水》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三月桃花水》案例(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小学语文三月桃花水教学案例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城区中心小学 江红一、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2,课时:23,学生课前准备:一、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二、 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理解词的意思。三、 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四、 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二、 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2、 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从而理解春水的声音与光芒。3、 能感受读这课与读春潮的不同。4、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方面:1、

2、 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2、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发展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三、 教材分析三月桃花水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课文是总分的构段方式,第 1 自然段总写,第 36 自然段是分写,7、8、9 自然段是总结;3 与 4 是总分关系,第 3 自然段是总写声音,第 4 自然段是分写声音;5 与 6 也是总分关系,5 是总写光芒,6 是分写光芒。作者采用了比喻、排比、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以及诗一般的语言将春水描绘得美丽动人,高雅不失亲切,妩媚兼带纯朴,既温柔又充满活力,最后升华主题,希望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如三月的桃花水这般明净纯洁,希望人们心灵高尚

3、、积极进取。读来确实令人陶醉。三月桃花水这篇课文语言唯美,春水迷人。理解文字,朗读课文,感受春水的美丽、活泼、温婉、奋进以及倒影在春水中的美景是教学的重难点。特别是写声音的第四自然段,如何让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变为有声的春水流进学生的心田,让他们感受到春水的温婉奋进是教学的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与朗读,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读体会春水的美,语言的美。教学之前,在网上搜索了三月桃花水的相关教学材料,找到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教学的重难点,并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确定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需要,在网上搜索到了课文的朗读录音以及表现春水的视频以及帮助理解词语的图片,给学生直观感受,切身体验春水

4、的魅力。四、 教学方法本课课文的语言优美生动,如诗如画。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我在朗读教学中采用了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赛读等等,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让学生感受春水的声音很美,温婉动人又充满激情与活力,还催人奋进,更从春水的眼里使学生再次体会了春天的美景。我在本课教学中还创设了想象表达的情境,让学生在课文的引导下,继续想象春水还看到了春天的哪些美景。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借助网络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文字,感受文字带来的美丽画面。特别是第四自然段写声音的部分,文字抽象,我让学生看听视频,感受春水的声音魅力,学习

5、难点也就迎刃而解。学习气氛活跃,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五、 教学过程第一节教学要点:感知课文,理清脉络,理解课题,学习第二自然段。教学过程: 一、 导入。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都有哪些美丽的景物?春天的河流怎么样了?春天的水美吗?春天的水有怎样的美呢?今天我们学习三月桃花水 ,一起来感受春水的美。逐步提出以上问题导入课题。二、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脉络。1、 请同学们看投影,听课文朗读,想想课文写了春水哪两个方面的美。http:/ ( “声音”与“光芒”两方面的美。 )4、那么对应着写春水的“声音”的是哪些段落? 对应着写春水的“光芒”的是哪些自然段?默读课文。(第 3、4 自然段写春水的

6、声音,第 5、6 自然段写春水的光芒。 )5、这篇课文的构段方式是怎样的?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总分的构段方式,第 1 自然段总写,第 36 自然段是分写,7、8、9 自然段是总结;3 与 4 是总分关系,第 3 自然段是总写声音,第 4 自然段是分写声音;5 与 6 也是总分关系,5 是总写光芒,6 是分写光芒。 )三、学习课文第 2 自然段,理解内容,体会小河苏醒后的兴奋心情。1、课文第 2 自然段写什么呢?轻声读一读,想一想。(写小河醒了。 )2、作者是怎样写的呢?他把小河当作人了。 “舞动着绚丽的朝霞”是什么意思呢?“樱花” “小酒窝”是指什么呢?(冰雪融

7、化以后,小河苏醒了,小河很高兴很活泼。河水流淌,朝霞倒映在水里,好像是绚丽的丝绸在小河的手里轻轻舞动。阳光照射在水面上,好像是很多樱花散落;河水打着旋儿,顽皮地前行。)3、边欣赏竖琴独奏,边观看视频,体会河流醒来后的活跃与兴奋、顽皮与美丽。http:/ )五、学习生字、多音字。请同学们找出课文里的生字,读一读,然后交流学习这些生字的方法,老师点拨。(1)课文里有两个多音字,你能找出来吗?(和、纤)(2)我请同学上黑板来给“和” “纤”注意并组词。学生板书。(3)老师讲评,指导。(4)容易写错的字有哪些?(5)教师点拨:旋,横构易漏;“竖”与“坚”易混淆。六、总结。春水是多么美丽啊!下节课我们继

8、续学习这一课。第二节教学要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春水的明净亮丽的品质、积极进取的精神。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掌握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特点。感受语言美,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步的学习了三月桃花水 ,这节课继续学习这一课。我们回忆一下,课文主要从哪计个方面写春水,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写的?(课文主要写了春水的“声音”和“光芒”两个方面,分别是第3、4 自然段与 5、6 自然段。 )二、 赏析品读1、学习课文 3、4 自然段,找出描写春水的声音的语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以及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1)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 3、4 自然段。这部分写了春水的哪些声音?是春水

9、以什么动作发出来的?(声音:鼓点、水波声、低语、丁冬声(铃声) 、水浪声)(动作:敲打、应和、谈心、碰、催促)(2)我们看一段视频,感受一下春水的声音。http:/ 声音为什么有这么多变化?(因为春水流淌是时急时缓,节奏不同,所以声音也就变化多端。 )(4)看图片,认识竖琴。http:/ “纤细的低语” “谈心” ;又充满激情与活力“有节奏的鼓点” ;催人奋进“有节奏的鼓点” “催促。 。 。 。 。 。开犁播种” 。 )(7)你能将这些情感读出来么?谁来试试?指名读,老师点拨,然后男女声分句读,比赛读。2、学习课文第 5、6 自然段,划出写景物的语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

10、感。(1)课文又是怎样写春水的光芒的呢?读课文,找出句子,划出写景物的词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学生读书后,指名读出句子、词语,然后指导修辞方法。(作者把春水比作明镜、眼眸,春水看到的美景有燕子、天空、白云、垂柳、洗衣的姑娘、袅袅炊烟。 。 。 。 。 。 )(2)看图片理解“袅袅炊烟”的意思。http:/ )(4)这些美景与“光芒”有什么关系?(因为河水很亮,象“明镜”一样闪烁着光芒,映照着美景,又象眼睛一样将景物尽收眼底。 )(5)想象一下,小河里还会呈现哪些景物的倒影?学生想象,然后回答。点拨:必须是春天的景物。(6)小河里的倒影很美,小河都陶醉了。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学生试读,老师点拨

11、,然后老师领读。3、学习课文的总结段(7、8、9 自然段) ,体会作者对春水的热爱之情以及对人们的满怀憧憬。(1)作者是怎样评价春水的呢?找出句子来读,体会作者对春水的感情。(2)为什么说春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因为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积极奋进,而且她明亮纯净、美丽动人。这里,作者用了两个感叹句,以饱满的激情,赞美了春水的品质与精神高尚珍贵。 )(3) “让这三月的桃花水盛满我们心灵的酒杯”这句话怎么理解?(作者希望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如三月的桃花水这般美好。 )(4)这三个自然段要读出什么语气呢? (赞美)(5)谁来试读?学生试读,老师点拨。小组读,再齐读。三、 总结,升华。1、

12、课文所要表达在情感是什么?(作者笔下的春水是一首动听的音乐,是一幅美丽的画卷,高雅不失亲切,妩媚兼带纯朴,既温柔又充满活力。读来确实令人陶醉。我们也要做春水这样的人,积极进取,明净纯洁,心灵高尚。 )2、读这篇课文与读春潮的时候,感受有什么不同?(读春潮时激情高涨,感受到春江大潮磅礴的气势,不可抗拒的力量;而读三月桃花水时充满柔情蜜意,感受到了江南春天的诗情画意。 )四、 布置作业: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抄写生字词。附板书设计:三月桃花水声音 铃铛 竖琴光芒 丝绸 明镜六、 教学反思三月桃花水这篇文章,文字优美生动,看起来四年级的学生很难理解感受,但是,通过网络,深入的钻研教材,利用网上资源,让学生理解感受文字所要表达的情感也就能变难为易。以读为主,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提高。这有利于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有利于培养语感,加强情感的熏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春天的美。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