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慈湖的道德修养论——以改过说为中心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081999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慈湖的道德修养论——以改过说为中心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杨慈湖的道德修养论——以改过说为中心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杨慈湖的道德修养论——以改过说为中心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杨慈湖的道德修养论——以改过说为中心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杨慈湖的道德修养论——以改过说为中心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杨慈湖的道德修养论——以改过说为中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慈湖的道德修养论——以改过说为中心(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杨慈湖的道德修养论以“改过”说为中心 陈碧强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摘 要: 慈湖的道德修养论除了“不起意”之外, “改过”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过”有过度之义, 也指不合理的行为, 慈湖从心学角度出发, 对“过”的根源作了进一步的追问, 认为“过”的产生乃是由于人心起意, 这就从理论上阻断了从外物的角度寻找“过”之缘由的可能, 对人挺立道德主体性极为有益, 也实现了本体和工夫的统一。在慈湖的道德修养论中, “改过”不仅是对行为方式的纠正, 还有在一念发动之初将其克除的涵义, 后者为“不起意”的另一种表达, 乃“即本体便是工夫”的上乘心法。“改过”和“不起意”互为表里, 彼此补充, 是我们考察慈湖

2、道德修养论时不可忽略的维度。关键词: 杨慈湖; 道德修养; 改过; 不起意; 作者简介:陈碧强 (1985-) , 男, 云南昆明人, 湖南大学助教、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先秦儒学与宋明理学。收稿日期:2016-09-22Yang Cihus moral cultivationfocusing on the theory of “Correcting the Faults”CHEN Bi-qiang Yuelu Academy, Hunan University; Abstract: Cihus moral cultivation is made up of two parts. Beside

3、the theory of“not Arousing Intension”, “Correcting the Faults”is another important component as well. The“Fault”means going extreme, and also refers to unreasonable behaviors. From the heart- mind study perspective, Cihu tries to find out the root of “Faults”in a metaphysical way, thinking that the

4、coming of “Faults”is by virtue of intension. Thus, one is not allowed to find the outer reason for the“Faults”any more, which is beneficial to boost ones moral subjectivity. Meanwhile, the theoretical presumption and the practical method get unified. In Cihus moral cultivation, “Correcting the Fault

5、s”means not only reclaiming from wrong deeds, but also erase any intension once it is formed. The latter equals “not Arousing Intension”, which means“Theoretical Presumption namely means Practical Method”, and it is the premier instrument. In one word, “Correcting the Faults”and“not Arousing Intensi

6、on”are closely connected, they support each other, when observing Cihus moral cultivation, “Correcting the Faults”should not be ignored.Keyword: Yang Cihu; Moral Cultivation; Correcting the Faults; not Arousing Intension; Received: 2016-09-22杨简 (1141 年1226 年) 字敬仲, 谥文元, 学者称慈湖先生, 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扇讼之悟”

7、后师事象山, 一生勇猛精进, 著作等身, 乃众弟子中最具创造力、影响最大的一位, 被誉为“象山弟子之冠”。1441 全祖望诗曰:“淳熙正学推四公, 慈湖先生为最雄。”22393 清代学者说:“宋儒之学, 至陆九渊始以超悟为宗。诸弟子中, 最号得传者莫如杨简。”31253至于其学说宗旨, “已开新会、余姚之派”42 (四库全书提要) , 足见他在陆王心学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慈湖心学以“心即道”和“心之精神是谓圣”为存有论的基本肯认, 本心即道, 既是伦理道德的源泉, 又是宇宙存在的根据。本心精一无二, 神妙万物, 超越血气形质的感性层面和思索意虑的知性层面, 乃一超越时空、遍在宇宙的精神实体。本心

8、人人皆有, 圣贤非有余, 愚鄙非不足, 只要自觉、自知、自信本心, 道德之成就便永远可能。为了保持本心的至善澄明, 需要“不起意”的道德修养工夫, 慈湖对“意”进行了全面的考察, 使之成为其心学思想里的重要概念。正由于此, 黄宗羲认为, “慈湖以不起意为宗, 是师门之的传也。”52479或许因为宋元学案的影响太大和慈湖著作里对“意”着墨太多, 以至于给人留下了“不起意”乃慈湖唯一修养工夫的印象。然而, 这与事实不符。所谓的“宗”, 其义为“主”, 尚无“唯一”的内涵。慈湖的道德修养论的确以“不起意”为主, 但在此之外, 还有其他的辅助工夫。笔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 “改过”在慈湖心性修养中具有

9、仅次于“不起意”的重要地位, 二者关联紧密, 互为补充, 故不揣鄙陋, 以“改过”为中心, 试图展现慈湖心学工夫论的另一面向, 使我们对他的道德修养学说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一、“改过”说小史对“过”的讨论由来已久, “改过”思想同样源远流长。周易作为群经之首, 易经六十四卦中就有大过、小过两卦, 对“中道”“时中”“正位”等观念非常重视, 认为从初爻至上爻皆应当位, 否则即为“失道”, 也就是“过”。益卦之象辞则对“改过”有清晰直接地表述:“风雷, 益。君子以见善则迁, 有过则改。”1631“改过”是儒家向来非常重视的观念, 论语中有“观过知仁”的说法, 又有“过则毋惮改”的教诲, 孔子称许颜回

10、, 很重要的原因便在于后者除了好学之外, 还能做到“不贰过”。孔子认为, “过”之本身并非“过”, “过而不改, 是谓过矣” (卫灵公) 。如果意识到自己的“过”还不改正, 那才是真正的“过”, 是“困而不学”的表现。孟子也认为人应该勇于改过:“人恒过, 然后能改。” (告子下) 他以太甲和子路为改过的典范:“三年, 太甲悔过, 自怨自艾。” (万章上) 又说:“子路, 人告之以过, 则喜。” (公孙丑上) 他将古今君子对“过”的态度作了对比:古之君子, 过则改之;今之君子, 过则顺之。古之君子, 其过也, 如日月之食, 民皆见之;及其更也, 民皆仰之。今之君子, 岂徒顺之, 又从为之辞。公孙

11、丑下) “改过”并非易事, 需要恳切的向道之心, 敢于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缺点, 继而见之于果决的行动。现实中, 文过饰非的人比比皆是, 君子更应该坚定信念, 努力修持, 为世人树立起效法的榜样。周敦颐提出了“圣可学”的口号, 认为通过逐级效法可达到圣人的境界, 曰:“圣希天, 贤希圣, 士希贤。”635“贤”为君子的同义词, 而君子是勇于改过的典范:仲由喜闻过, 令名无穷焉。639人之生, 不幸不闻过闻过, 则可贤。634(人) 孰无过, 焉知其不能改?改则为君子矣。637改过则为君子, 为善, 是谓“闻过则喜”;不改则为小人, 为恶, 是谓“文过饰非”。文过饰非的人不胜其多, 周敦颐将其与讳疾

12、忌医相等同:“今人有过, 不喜人规, 如护疾而忌医, 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639 为恶之人终将被上天厌弃, 此乃人之大不幸, 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是绝对的, 通过改过的工夫, 小人也能成为君子。程颐理学对“改过”也有关注:又问:“颜子如何学孔子到此深邃?”曰:“颜子所以大过人者, 只是得一善则拳拳服膺, 与能屡空耳。”棣问:“去骄吝, 可以为屡空否?”曰:“然。骄吝最是不善之总名。骄, 只为有己。吝, 如不能改过, 亦是吝。”7334他将“改过”与去除骄吝结合起来, 认为人执着于一己之私, 所以会有骄吝之气, 器局不够阔大。“改过”恰恰就是将此骄吝之气克掉, 以实现与至善至大的天理合一,

13、从而变化气质。朱熹说:“欲胜己者亲, 无如改过之不吝。”847 在他的理学话语中, “己”意味着私欲, 而私欲又和天理相对立, 可见他是从克除私欲, 恢复天理的高度来讨论改过, 不可谓不重视。他引周敦颐的话说:“君子乾乾不息于诚, 然必惩忿窒欲, 迁善改过而后至。”874“诚”是内心的一种真诚恭敬的状态, 需要通过“改过”的实际行为才能体现, 否则只是一句空言而已。象山则视“改过”为圣人“血脉骨髓”975, 其地位无以复加;就连自己学问的入手处, 亦不过“改过”二字:或问:“先生之学, 当来自何处入?”曰:“不过切己自反, 改过迁善。”924这里的“切己自反, 改过迁善”是“切问而近思”的同义

14、语, “切己”是指切合自身的实际, 不空谈义理;“自反”即反观本心, 当下落实为改过迁善的工夫。依象山心学, 本心人人皆有, 它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的伦理规定, 其本质内涵乃是道德的善。心学注重行动, 本心的立场即内在地包含实践, 改过作为道德修养的实践, 目标就在于发明本心, 所以本心既是改过的动力, 又是改过的目的。对于这一点, 时人已经有所关注:有一士大夫云:“陆丈与他人不同, 却许人改过。”933“过”只是暂时的, 并非本心的真实表现, 若能自觉自知, 反躬自省, 那么恢复本心之善就有可能。同样是追求成就道德, 在象山这里, 天人交战的紧张感明显要少些, 相反, 却多了一份优游涵泳的从容

15、。象山认为, “斯人千古不磨心”, 他对本心绝对信任, 一旦改过, 心体之善就会当下呈现, 这为慈湖后来心学化的“改过”说提供了理论支撑。二、慈湖论“过”的内涵慈湖所言之“过”主要包括两方面, 第一指过度, 第二指不合理的行为。兹分别论述。1. 作为过度之“过”论语中有“过犹不及”的说法, 慈湖之论“过”首先亦就此而言。他说:“夫道, 惟其正而已矣, 惟其是而已矣。”1033 上大道中正平实, 无偏无倚, 若有所偏倚, 则要么失之过, 要么失之不及。过与不及, 其害一也。他的中道思想与易经关系紧密, 其在解节卦九五爻“甘节, 吉, 往有尚”时说:五得中道, 故制节不至于过, 故曰“甘节”则“吉

16、”, 则可以往而有可嘉尚也, 言往必利必嘉也。1697解小过卦彖辞“小过, 小者过而亨也。过以利贞, 与时行也。柔得中, 是以小事吉也。”时说:力过而亨, 未为失道, 过而不正, 斯失道矣, 是故利于贞正。过而贞正, 与时行也。1701慈湖论“过”, 明显汲取了易道的思想, 但又不止于此。他把“道”与“心”直接等同起来, 将“道”作心学化的理解:“舜曰道心, 非心外复有道。”11190 提出了“人心即道”11191 的观点, 慈湖所言的“人心”是人之所以为人之心, 与“道心”同义。道中正平常, 人心亦如此。他说:“中者, 道*也。中本虚名, 特无所倚之名。道心人所自有, 有所倚则失之, 有所倚则偏党, 为私为过。”1662慈湖反对过度的思想在他论“中庸”时表现得尤其明显:中庸, 不偏不倚之谓。洪范曰:“无偏无陂, 无党无偏。”学者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