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我国大运河旅游发展阶段及特征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080649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后我国大运河旅游发展阶段及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改革开放后我国大运河旅游发展阶段及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改革开放后我国大运河旅游发展阶段及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改革开放后我国大运河旅游发展阶段及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改革开放后我国大运河旅游发展阶段及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后我国大运河旅游发展阶段及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后我国大运河旅游发展阶段及特征(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改革开放后我国大运河旅游发展阶段及特征 沈旭炜 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 摘 要: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挖年代最早、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空间跨度最大的水利工程体系与生态文明工程。在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对我国大运河旅游进行了内涵解读, 将改革开放后大运河旅游发展与研究归纳为旅游起步、市场调整、全线升温和整体申遗四个阶段, 思考分析了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研究成果。关键词: 中国大运河; 大运河旅游; 发展阶段; 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沈旭炜 (1984-) , 男, 浙江杭州人, 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经济师, 硕士, 主要从事旅游规划、旅游遗产地管理研究。收稿日期:2

2、017-04-12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课题成果S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n Development of the Grand Canal Tourism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SHEN Xuwei Hangzhou Grand Canal Comprehensive Protection Center; Abstract: As a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hinas Grand C

3、anal has characteristics like the oldest canal, the longest continuous usage and the largest spatial span.Based on a review of related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study interprets the conception of the Grand Canal tourism, and divid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and Canal tourism into four stag

4、e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tourism emergence, market adjustment, all rise and application for World Heritage as a whole, and analysis on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arch findings is made in each stage.Keyword: Chinas Grand Canal; the Grand Canal tourism; development stage; research review; Rece

5、ived: 2017-04-12作为重要的人类遗址与文化景观, 中国大运河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基于遥感技术的运河遗产保护1219-232、环境污染监测与治理2472-476、水利基础设施可持续性评估3297-316 等成为国际性研究焦点, 国内研究则集中于大运河历史遗产、水利航运、生态环境、旅游开发、规划建设与宏观战略等内容。一、大运河旅游内涵作为一种特殊的水系形态, 运河是人工有目的有规划建设的结果41-5。广义上的运河指人工开挖的水道, 狭义上指以京杭大运河为主航道, 包括古运河及其他相关人工河道在内的运河系统。陈桥驿认为, 从我国南北交通历史和现状出发, 大运河的南端终点应为宁波

6、, 京杭运河实为京甬运河51-5。国家文化部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将大运河遗产界定为“隋唐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的水工遗存, 各类伴生历史遗存、历史街区村镇, 以及相关联的环境景观等”。文化元素众多的大运河潜藏着巨大的旅游价值61444-1454, 大运河旅游实际上是一种以水为媒介的文化旅游。因水而生的文化形态为运河旅游创造了动态的文化沉淀与旅游元素, 形成以水脉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主线, 并架构了大运河旅游体系的基本框架。本文所指的运河旅游特指以京杭运河、隋唐运河、浙东运河为主航道的运河系统及其依附环境中的旅游现象。二、大运河旅游发展阶段及特征(一) 旅游起步阶段 (19781990 年)

7、改革开放后, 作为具有先导作用和综合功能的经济事业, 旅游业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早期的大运河旅游开发集中于无锡、苏州、扬州等地的古运河段。1981 年, 苏扬开通运河旅游水上专线, 可作为当代大运河旅游的诞生标志。该线路串联苏、无、常、镇、扬 5 市, 全程游览需 7 天。后又延伸至杭州。如无锡的古运河以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浓郁的风土人情, 成为无锡旅游业中一枝独秀730-33。黄辉实无锡开辟古运河旅游的启示成为大运河旅游早期研究的代表性成果841-43。总体上, 学者们多以试论、初探等作为基调, 研究朴素翔实, 建议积极中肯, 反映了当时社会各界对开发运河旅游的高涨热

8、情, 从中也侧面反映了运河旅游早期阶段的举步维艰。1. 基础配套设施落后由于国家经济处于恢复期, 大运河济宁至杭州段的续扩建成为配合国家缓解津浦铁路压力和提升北煤南运能力的首要任务, 开发运河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的投入相对不足。即使无、苏、扬等古迹保存集中、河道景观较好的城市, 也只是对航运功能相对弱化的古运河进行简单开发, 初衷则多是为了满足慕名而来的外国政要、观光客和旅行社主动提出的要求。2. 社会影响力显著在探索过程中, 大运河旅游既要摆脱“左”的习惯心理 (如坐豪华游船是资产阶级的享乐行为) , 又要坚持发展国际友谊、服务四化建设等政治原则, 也萌发了“产品定向向游客定向转变”的

9、市场导向思维841-43。1981 年, 无锡率先打出“欲游古运河, 请到无锡来”的营销口号, 十年内接待境外游客突破 30余万人730-33。由于飞机价格高、铁路绕行上海、公路等级低等因素影响, 区间对开、夕发朝至的运河客运航线也得到了市场青睐。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苏杭线达到鼎盛状态, 日均乘船者最多达七八千人。坐运河夜船, 成为当时杭嘉湖地区流行的出行方式。时至今日, 杭州郊区民众仍有将某人“睡醒”谑称为“去过苏州啦”的说法, 运河客运线的社会影响力可窥一斑。(二) 市场调整阶段 (19911997 年)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 随着现代交通日益发达和生活节奏不断提速, 运河

10、客运线这种大空间尺度的水上旅游产品终因耗时长、噪音大、利润低而逐步淡出市场。苏杭线年旅客运量由 1985 年的 136 万人次骤降至 1995 年的 28 万人次930-33。同时, 运河水资源污染、航道不畅通、两岸风情风貌受损, 也使大运河旅游遭到严重打击104-7。19921995 年, 无锡古运河旅游年均接待境外游客仅 2 万人, 比前十年年均接待人数下降近三成, 成为该市游客接待量降幅最大的景区730-33。面对新形势, 大运河旅游发展呈现了两种态势。一是先觉后发型, 无、苏、扬等较早开展运河旅游的城市, 主动调整市场战略和服务产品, 在巩固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重振古运河之旅”730-3

11、3。二是后觉后发型, 通州、聊城、镇江等沿线城市开始着手对其境内的运河段进行旅游资源普查和规划方案编制, 大运河旅游开始向南北延伸。1. 水上旅游和客运分离苏扬、苏杭等运河线路客源萎缩, 经营边际成本上升, 倒逼运河旅游市场定位转型。运河长线旅游由大众型产品向“亚豪华”休闲型产品转变, 水上旅游与水上客运开始分离。如苏州轮船运输公司将苏杭客班船改造为高档游船, 服务对象转向具有较高消费能力的中高层群体。杭州杭航客运旅游公司将原集中管理的客运线和旅游线一分为二, 成立客运业务部和水上旅游部, 运河旅游与市场接轨更为紧密。2. 运河旅游向区域聚合旅游经营开发行政条块分隔和地方保护主义色彩趋浓, 国

12、民可支配收入低、法定节假日总天数少, 促使短途游线更受市场青睐。大运河旅游呈现“省际市际市内”线路递减的空间规律, 且与区域内其他旅游产品、主题游线、服务要素打通整合的趋势增强, 大运河作为区域发展主轴与核心旅游产品的战略地位得到凸显。各地开始重视对运河旅游资源的普查和总体规划的设计, 相继提出了山东运河水浒带、聊城古运河三日游、扬州乾隆水上游览线、苏州运河综合旅游区等规划构想。(三) 全线升温阶段 (19982005 年) 随着沿运城市工业污染、沿岸违章搭建、航道等级过低等问题不断暴露, 集各种特点于一身的大运河旅游未得到深入开发, 与大运河自身所蕴含的旅游价值很不相称104-7。此时恰逢我

13、国城镇化进程起飞提速, 部分古运河改道留下巨大开发空间, 以城镇化、城市有机更新为特征的运河整治呈燎原之势在全线展开, 两岸土地开发潜力与市场价值被进一步挖掘。鲁、苏、浙三省先后投入巨资, 实施了以航道提升、截污纳管、清淤河道、护岸修复、景观绿化、征地拆违为重点的大运河标准化建设与综合性整治。景观、生态、旅游等新兴功能成为沿运城市复兴的重要依托, 运河旅游开发随之在杭州、苏州、镇江、宿迁、济宁、通州等地全线升温11。1. 运河功能变迁与资源的再开发东部交通路网的日益发达和城市产业结构的新一轮布局, 使运河在沿线城市发展中的地位降至历史最低点12170-173。运河沿岸居住、工业、码头仓储等用地

14、形态穿插, 景观杂乱无章, 生活办公设施陈旧, 滨水区公共拥有性差。城区段运河传统功能出现明显衰退, 许多原生性旅游资源已损毁或仅留地名, 或因环境污染而使其内在价值大为降低。运河功能的这一显著变化, 使得休闲游憩导向的保护开发成为全社会共识12170-173。一方面, 传统功能得到保护延续与创新, 生活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如杭州基于古老的运河漕运文化, 设计了全新的以旅游功能为主的漕舫船。同时, 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又开通了运河水上巴士, 运河的交通功能得到衍生。周庄、同里、西塘、乌镇、南浔等运河古镇因其特有区位、特殊历史和特色风貌, 生活功能也逐步向旅游功能彰显。2. 运河游憩空间更新丰

15、富基于运河自身历史特点及诸如天津运河桃花节、扬州烟花三月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影响力, 大运河的休闲游憩形象与功能日益被强化, 丰富多样的游憩空间不断出现。旅游景点、市民公园、文化广场、历史街区、城市地标、博物馆和港埠码头等公共文化设施、休闲娱乐设施、商务消费设施在运河两岸新建改建, 运河生态环境与文化氛围得到改善。运河风光带、游憩带等空间色彩浓厚的旅游概念随之出现, 被提上议事日程并不断付诸实践。3. 运河的文化自觉大运河哺育了多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如江苏全省 3000 余处文保单位, 有70%以上分布于运河两岸。运河主城段大规模的旧城更新和不断外溢的土地开发所带来的建设性破坏, 唤

16、醒了社会公众对古老大运河的保护意识, 并引发了一场“大运河是否属于文化遗产”的全国大讨论13。陈桥驿指出, 运河文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沿运城镇留存的许多运河整治疏凿过程中的实物, 都是值得查访、考证、保护并在适当条件下加以复原的文化资源, 也是有价值的旅游资源51-5。抢救、挖掘、保护运河历史文化与运河旅游开发结合得更为紧密。社会公众对大运河的认识高度逐渐由分段式保护“历史文化群落”向更与国际接轨的整体性保护“遗产廊道”转变, 沿运 17 座城市联合申报世界遗产达成初步共识。(四) 整体申遗阶段 (20062014 年) 经过前一阶段学者不断呼吁和政协委员联名提案, 2006 年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召开, 通过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 标志着大运河正式进入申遗阶段。大运河是仍在使用的活态线性文化遗产, 申遗是对大运河的一次再发现, 也是对其价值的一次再发掘41-5。2007 年国家文物局为实现整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