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现代农业建设的实践和探索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080491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现代农业建设的实践和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宁波现代农业建设的实践和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宁波现代农业建设的实践和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宁波现代农业建设的实践和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宁波现代农业建设的实践和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波现代农业建设的实践和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现代农业建设的实践和探索(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宁波现代农业建设的实践和探索宁波市农业局局长 鲍尧品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农业增长方式和农村经营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民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得到激发,较早实施了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探索发展农业多种经营,创新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大胆尝试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全面快速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全省率先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效益农业的转变,进入了现代农业建设阶段。2008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63.3亿元,比1978年增长29.8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450元,比1978年增长89倍。一、宁波现代农业建设的初步实践2005年

2、,我市在全省首先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以规模化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标志,以发展集约型、规模型、开放型农业为目标,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一)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现代农业的产业布局基本形成。根据宁波市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畜牧业产业布局和建设规划,创新农业区域化发展思路,以建设“一区二十园百基地” 为抓手,全面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发展集约农业,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优势资源的整合和区块开发,产业集聚规模大幅度提高,创汇蔬菜、水产养殖、林特花卉、畜禽养殖四大产业带初步形成,农业十大优势产业主导地位确立,区域

3、化发展的态势基本形成。2008年,全市建成和在建的产业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已分别达到85个和19个,建设总面积达到92.8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开始全面建设,三年内将建成80万亩;畜禽生产规模化率达到94%;全市蔬菜、榨菜、生猪、禽蛋等十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市农业产值的80%。(二)创新土地规模经营形式,农业规模经营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 的原则,把推进 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工作来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相继出台了5个政策文件,创新土地流转办法,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以土地流转和统一服务为主的规模经营模式得到推广,使我市规模经营始终保持较高水平。目前,

4、在二轮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全面落实的基础上,土地流转工作加快推进,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24.6万亩,占全市农户承包耕地面积的50.6%。同时积极鼓励由村经济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统一作物布局、统一种植技术标准、统一投入品采购供应和统一农产品收购销售”的规模经营新形式,到2008年底,已形成规模面积23.36万余亩,目前全市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3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3.5%。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率在全省位于前列。(三)巩固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初步建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坚持培育和发展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创新不同农业

5、经营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力量,促进经营方式从产品生产向商品经营的转变,逐步形成了“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 、“龙头 企业+ 合作社 +农户”的生产、加工、销售相结合的产业化经营机制,龙头企业下订单、合作社搞服务、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搞生产的合作形式的比例大幅度提高,初步改变了农户分散经营的状态,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现全市已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18家,其中年加工销售产值1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有1376家,联结带动农户123.98万户。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817家,带动农户30.22万户,年销售额近20亿元。2008年,全

6、市农产品出口额达9.25亿美元,外向型农业连续五年位于全省首位。(四)健全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不断探索农业防灾减灾新形式,逐步建立了以农田基础设施、推行风险保险和农民小额信用贷款为主要内容的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农业抗风险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目前,全市已建成标准农田205万亩;大棚等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全市大棚设施栽培面积达25万余亩,实施喷滴灌面积15万亩。政策性农业保险全面推开,2008年,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农户数已达到1.86万户,保险金额3.48亿元,保险试点品种增加到17个。县级农业信用担保机构达到7家,拥有注册资本金4100万元,到2008年,已累计为农户、企

7、业提供担保3583户,担保额达5.5亿元。(五)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为重点,逐步健全市、县、乡镇三级推广体系,全面实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度,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引进人才,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目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基本完成,培育农村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民营农技组织4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大学生40余名;全市农畜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自主培育的“甬优” 系列 杂 交晚稻品种达到超 级稻水平,2008年, “甬优12号”以最高田块亩产836.69公斤创造了全省晚稻单产吉尼斯纪录;水稻轻型栽培、套种套养、免耕直播等高产、生态循环技术得到

8、广泛应用;编制、推广主导农产品生产模式图20余个,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广泛应用,已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576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达156万亩,全市地产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总体上说,宁波农业改革开放起步较早,现代农业发展较快,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与现代农业建设要求相比,我市农业的持续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一是人多地少、一些地区分散经营的农业现状与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需要进一步加快集聚。二是相对薄弱的农业基础设施与设施化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三是低水平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需要进一步完善提升。

9、四是农业装备的质量水平和普及程度不高,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需要进一步增加投入。二、我市现代农业建设的启示三十年间,宁波现代农业走出了一条创业创新之路,科技创新改变了粗放式生产,组织创新提高了农民组织程度,经营创新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产业创新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这些都为现代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也得出了几点启示。启示之一:宁波现代农业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在全国改革发展浪潮中,宁波作为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已成为全省改革的示范区,在经济发展中先走一步。1984年被列为第一批对外开放城市,1993年成为第一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这些都为宁波发展赢得了政策

10、和发展先机,也为宁波农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从1980年秋后开始尝试包产到户,1981年大力发展农业多种经营,1985年实行农产品流能体制改革,20世纪80年代初开创农民专业合作社,到1998年率先开始粮食购销体制改革,2003年提前取消农业税,2005年开始大规模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从而进入现代农业建设阶段,都成为宁波农业大胆探索、不断前进的足迹,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启示之二:宁波现代农业发展得益于我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借助优势的区域和发展优势,快速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进程,国民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进入了当前人均生产总值1万美元的新阶段,处在工业

11、化城市化国际化水平全面提升的重要时期,宁波农业发展模式也相应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发挥农业的产品、市场、要素和外汇贡献,对农业发展日益提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现代农业建设又是以科技进步和工业体系的完善为基础的,要通过城市和非农产业吸纳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2003年,宁波把握住“ 两个趋向” 的判断,制定了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把“三农” 发 展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统筹部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时期,努力形成了城乡互动共进、融合发展的格局。2005年,正确定位宁波农业发展阶段,在全省首次提出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有力促进了城乡生产

12、要素相互流动、工农业交融发展。2008年,全年财政支农投入达到30.25亿元,农民收入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启示之三:宁波现代农业发展得益于农民群众的开拓创新。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宝,也是宁波农业不断取得快速进步的一把“ 金钥匙” 。30年来,宁波农业每一次重大突破、每一个重大进步,都发端于开拓创新,得益于干部群众的首创。宁波市委市政府勇于更新观念、开拓新路,坚持群众路线,坚持正确引导,允许试、允许看,有效保护和鼓励了农民的创新精神。农民作为生产的实践者,是创新的源泉,30年的农村改革经验表明了这一点。从包产到户到土地流转,从大一统的种植模式到多种经营,从小、散生产到

13、抱团经营,从“提篮小卖 ”到产业化发展,从一家一户到“ 一村一品、一 镇一品” , 从小生产者到农业法人,从一产到二、三产服务业,无不依靠农民的聪明才智,焕发出了“ 宁波活力 ”。三、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新举措当前,宁波现代农业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各项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较早遇到了其他地区尚未发现的体制机制矛盾,农业发展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日益突出,农民增收保持高速增长的困难增加,因此,要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农业转型升级战略,破解农业发展的瓶颈和难题,强化发展基础,构建发展机制,再创发展新优势。(一)强化农业设施装备。按照现代农业物质装备要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

14、设,普遍提高农田基础设施水平,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全面提升综合发展实力。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沟、渠、路、电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积极开发和应用功能型、节能型的农业装备设施,重点推广现代化大型温室、大棚、工厂化育秧、节水灌溉、无土栽培等技术和设施。实施耕地地力培肥工程,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机肥应用,推广种养结合等循环耕作制度,提高耕地质量。(二)强化农业功能提升。围绕“强主业、拓延伸” ,在不断强化主导产业的发展能力的同时,加快向二三产业的延伸,提高农业发展的生命力。围绕“一区二十园百基地” 建设,做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产业基地等一批优势突出和

15、特色鲜明的产业区域,稳定粮食生产和十大主导产业,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拓宽农业发展领域,加快一、二、三产业的联动,积极发展休闲观光、生态旅游等农业衍生产业和农产品物流业,实现生活、生产和服务的融合,推动农业增收结构的优化升级。(三)强化发展机制创新。拓宽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协调资源配置,着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完善和健全经营机制,提升发展水平。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健全县、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建立县级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乡镇级建立土地流转有形市场,优化土地流转环境。创新投融资机制,探索发展村镇农业专业银行,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试点,完善农户小额信贷担保机制,全面推进政策性

16、农业保险,提高对农民生产资金和风险的保障程度。深化新型农民培养机制,实施政策激励制度,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引进农业大中专生,鼓励农业人才投身农业创业,发展现代农民群体。(四)强化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培育科技创新力量,加强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全面落实农技人员责任制度,组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积极创新农作制度,提高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水平,努力突破产能瓶颈。培育社会化服务力量,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科研平台,支持基层农技人员与科研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或发展民营农技机构,引导大学生开展创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转型升级。(五)强化市场经营意识。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改造和培育现代农业市场主体,提升经营服务能力,用市场化的理念经营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实施“强龙工程” ,进一步优化农业龙头企业技改贴息政策,指导发展“订单” 农业,着力做大做强一批有带动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 提质工程 ”,开展规范化建设 ,创新利益联结、财务监督和民主管理机制,提高发展水平,增强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