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林景观生态学考点整理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061167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3.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林景观生态学考点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南林景观生态学考点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南林景观生态学考点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南林景观生态学考点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南林景观生态学考点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林景观生态学考点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林景观生态学考点整理(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景观生态学考点整理第 1 章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发展 景观生态学 20 世纪 30 年代在欧洲形成。20 世纪 80 年代初,景观生态学在北美才受到重视。现代景观生态学1.欧洲景观生态学(偏实践)2.北美景观生态学 19 世纪初,现代植物学和自然地理学的先驱洪堡把景观作为科学的地理术语提出,并从此形成作为“自然地域综合体”的景观含义。 19 世纪中期 Haeckel 把研究生物和环境关系的科学称之为生态学。 自 20 世纪 30 年代德国生物地理学家特罗尔(1939)提出景观生态一词以来,景观的概念被引入生态学并形成景观生态学。生态:是指生物的生理习性和生活习性及其与生存环境所有关系的总和。生

2、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E.Haeckel 1866 年普通生物形态学中首次提出) 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建立在进化论物种起源的“自然选择”和“最适者生存”两项基本原则上。景观: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相互那个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所组成的异质性土地地域。(1986, Forman & Godron)狭义指几十平方千米至几百平方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广义指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而空间单元。(景观具有异质性尺度性)景观生态学:研究相关景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空间组织和动态变化的一门学科,即研究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地表的结构、功

3、能和动态。(1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斑块、廊道和基质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景观,包括荒漠,森林。农业,草原、郊区,和建成区景观。斑块:是景观的空间比例尺度上所能见到的最小的异质性单元,即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廊道: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斑块,连接度,节点及中断等是反映廊道结构特征的重要指标。基质:是景观中面积最大,相对同质且连通性最强的背景地域,是种重要的景观元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主导作用。斑块廊道基质模式都是构成并用来描述景观空间格局的一个基本模式。斑块-廊道-基质模式不仅是经管结构、功能和动态描述更为具

4、体形象,而且有利于考虑经管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比较他们在时间上的变化。(区分这三种与观察尺度相联系,往往具有相对性。某一尺度上的斑块可能成为较小尺度的基质,也可能是叫大尺度的廊道的一部分。(2 )景观结构与格局景观结构:景观的组分构成及其空间分布形式。景观结构特征是景观性状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也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关键内容之一。包括景观的空间特征(如景观元素的大小,形状及空间组合等)和非空间特征(如景观元素的类型、面积比率等)两部分内容。景观格局:一般是指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特征。(两个概念均与尺度相关概念,表现为大的结构中包含小的格局;大的格局中包括小的结构。景观结构分析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

5、基础,格局、异质性和尺度效应是景观结构研究的几个重点领域。 )(3 )异质性异质性:在一个景观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是景观区别于其他生命层次的最显著特征,即生态系统的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程度。(4 )尺度尺度:指研究对象的空间和时间的细化水平。(景观的尺度在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对象主要为景观结构、景观功能和景观动态。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1 ) 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功能而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又受到功能的影响。(2 ) 景观结构和功能都必然地要随时间发生变化。(3 ) 景观功能的改变可

6、导致其结构的变化。景观动态,往往是像森林砍伐、农田开垦、过度放牧、城市扩展等,以及由此造成的生物多样性减少,植物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其他生态景观功能方面的破坏。第 2 章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核心 基础理论:系统论、等级理论、地域分异理论(1 )系统论:是一门运用逻辑学 和数学方法研究一般系统运动规律的理论,从系统的角度揭示了客观事物和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共同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系统论的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是该原则的突出特点。关联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动态性原则(2 )等级理论(3 )地域分异理论概念:景观作为一种系统除具有整体性外,还具有地

7、域性,即地域分异的规律性,它是指景观在地球表层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一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现象。 重要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复合种群理论、渗透理论(1 )均衡理论 P37麦克阿瑟和威尔逊 1967 年提出的“均衡理论”弥补了“物种面积”关系公式分析上的缺陷,企图用一种更深入的动态原则去弥补在分析上的缺陷。以麦克阿瑟、威尔逊于 1967 年在普林斯顿大学提出均衡理论为标志,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进入到一个更新的和更成熟的境界。1921 和 1922 年,以阿伦尼乌斯和格里森的研究成果为代表,曾建立了一个说明基本规律的经验模型。揭示出物种存活数目与所占据面积(空间)之间的一般原则。S=CAz一般

8、来说,灭绝率随面积的增加而减小(灭绝效应) ;迁入率随隔离程度的增加而减小(距离效应) 。对于某一岛屿,MacArthur-Wilson 理论的数学模型,简称 M-W 模型,公式如下:dS(t)/dt =I(s)- E( s)S( t)表示 t 时刻的物种丰富度,I 是迁入率,E 是灭绝率。 意义:麦克阿瑟和威尔逊对岛屿生物地理学原理的阐述,已经从单纯的经验关系,向着较高层次的解析推进了一步;已经从单纯的静态表达向动态变化推进了一步;从单一的物种面积研究,向以该物种面积为中心并结合领域特点的空间研究推进了一步。现在证实,唯有把“物种面积”关系和“均衡理论”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岛

9、屿生物地理学原理,才有可能对于物种的自然保护做出更加完善的解释。岛屿生物地理学原理促进了人们对生物物种多样性地理分布与动态格局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对生态学理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由于景观斑块与海洋岛屿之间存在某种空间格局的相似性,因而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大大启发了景观生态学家对生态空间的研究。对任何划定的自然保护区来说,它并不是孤立的空间隔离,它与周围的区域及环境保持着密切的动态联系,尤其是物种的迁徙与演替,物种的发展与消亡,没有比较完整的岛屿生物地理学原理的指导,很难得到正确的结论。(2 )复合种群理论 P4020 世纪 60 年代末由著名生态学家利文斯发展起来的复合种群Levins1970 年提

10、出复合种群的概念来表示“由经常局部性灭绝,但又重新定居而再生的种群所组成的种群” 。即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亚种群之间的功能联系主要指生境缀块间的繁殖体或生物个体的交流。狭义的定义:及 Levins 的经典定义,强调复合种群必须表现出明显的局部种群周转,即局部生境斑块中生物个体全部消失,后又重新定居。广义的定义:所有占据空间上非连续性生境斑块的种群集合体,只要斑块之间存在个体(动物)或繁殖体(植物) ,不管是否存在局部种群周转现象,都可称为复合种群。利文斯的模型是:dp/dt=mp(1-p)- epLevins 的复合种群须

11、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频繁的亚种水平的局部性灭绝,二是亚种群之间存在有生物繁殖体或个体的重新定居(迁移和在定居过程) 复合种群与岛屿生物地理学共同点:这两个体系中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过程,即个体迁入并建立新的局部种群以及局部种群的灭绝过程。区别:在岛屿生物地理学中总假定存在一个所谓的“大陆” ,并且在这个大路上的“大陆种群”不仅不会灭绝,而且还是迁移个体的唯一源泉,或者说所有的迁移个体都只能来自于“大陆种群” 。在利文斯的模型中迁移个体可以是来自于任意一个现存的局部种群,同时任意一个局部种群都有可能随机灭绝。(3 )渗透理论 P42渗透理论是研究临界阈现象的。其最突出的要点就是当媒介的密度时,渗

12、透物突然能够从媒介材料的一端到达另一端。临界阈现象是指某一事件或过程(因变量)在影响因素或环境条件(自变量)达到一定程度(阈值)时突然地进入另一种状态的情形。也就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一种状态过度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 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格局、过程与尺度(1 )格局与过程1.景观格局定义: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是指空间格局,即构成景观的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类型的形状、比例、和空间配置,是景观格局“斑块廊道基质”分析框架的具体化。广义的讲:景观格局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空间格局决定着资源地理环境的分布形成和组分,制约着各种生态过程,与干扰能力,恢复能力,系统稳定性

13、和生物多样性有着密切的关系。2.生态过程定义:生态过程是景观中生态系统内部和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和迁移转化过程的总称。景观生态学常常涉及到的生态学过程包括动物的迁徙和种群动态,植物的生理生态,群落演替,干扰扩散,养分循环等在特定的景观结构中构成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过程的影响。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上(如样地、坡面和小流域) ,有关生态过程的数据采集主要是通过实地观测和实验的手段来完成。然而在区域以上大尺度,试图穷尽所有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相关生态过程的定位检测和实验不现实,因而合理的取样策略和监测方案很重要。(2 )尺度与尺度的转换定义:尺度这一术语通常用于指观察或

14、研究物体或过程的空间分辨度和时间单位。尺度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定义显然不同于地理学或地图学中比例尺。在生态学中,大尺度(或粗尺度,coarse scale)是指大空间范围或时间幅度,对应着小比例尺,低分辨率。小尺度(或细尺度,fine scale)则常指小空间范围或短时间,结应于大比例尺,高分辨率。1. 粒度粒度包括空间粒度和时间粒度。空间粒度是指最小可辨识单位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时间粒度是指某一现象或时间发生的频率或时间间隔。2. 幅度幅度是指研究对象在空间货时间上的持续范围或长度。所研究区域的总面积决定该研究的空间幅度,而研究项目的持续持续多久则确定其时间幅度。格局与过程之间的相互作

15、用 P49-看书过程产生格局,格局作用于过程,格局与过程的相互作用具有尺度依赖性。物种多样性和景观破碎化的关系(1)相对于大块林地,小块林地物种较少且普通种较多。特殊种的数量随林地面积的扩大而增加。例如鸟类在森林内部繁殖和在热带过冬,更易受到栖息地破碎化的影响。如在南部温带雨林,假山毛榉林地的巨大斑块比小斑块有更高的异质性,鸟的数量也随斑块面积的增大而增多。而在智利鸟类区丰度和多样性的降低主要是生境的破坏造成的。(2)某些物种对生境的大小极为敏感。如美国肯塔基州的一些内部物种如鸣禽和灶鸟,因为景观破碎化,其数量不断下降。热带雨林的生物对生境破碎化颇为敏感。距离作用、碎块大小、边缘作用对生物的栖

16、息有很大影响。雨林内 80的空旷区足可构成对大型哺乳动物、昆虫和生活在碎块下层林木鸟类生存的障碍。大多数昆虫物种、哺乳动物和鸟对碎块大小的敏感面积分别为 1、10、100hm2。第 3 章 景观格局与分析 P55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可概括为 3 个基本方面(3 个特征):(1 )景观格局:不同生态系统或景观单元的空间关系,即与生态系统的大小、形状、数量、类型、及空间配置相关的能量、物质和物种的分布。景观格局特征是景观性状最直观的表现方式,也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2 )景观功能:即景观格局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能量、物质和生物有机体在景观镶嵌体中的运动。(3 )景观动态:即指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具体地讲,景观动态包括景观结构的组成成分、多样性、形状和空间格局随时间的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能量、物质和生物在分布与运动方面的差异。景观结构的基本组成要素包括斑块、廊道和基质,它们的时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