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障碍儿童感知觉的训练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060290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视觉障碍儿童感知觉的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视觉障碍儿童感知觉的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视觉障碍儿童感知觉的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视觉障碍儿童感知觉的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视觉障碍儿童感知觉的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视觉障碍儿童感知觉的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视觉障碍儿童感知觉的训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视觉障碍儿童感知觉的训练http:/ 13 岁才入小学一年级,可是仍然无法接受正常的教学,与同龄视觉障碍儿童身心发展有很大差异。她不能定向、步态异常;无法自己穿衣、叠被子;如果没有老师帮助,鞋永远是反穿着究其原因,与早期的感知觉没有得到锻炼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在早期为视觉障碍儿童提供发展的条件、施以科学的感知觉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得到充分发展的视觉障碍儿童一样可以取得骄人的成就。海伦凯勒及我国在美获得医学博士的李雁雁就是良好的例证。二、视觉障碍儿童感知觉训练的原则根据视觉障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感知觉训练的过程中,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注意以下问题。1.感知觉训练应尽早进行儿童心理的发展存在“关键

2、期”。关键期理论告诉我们:在某个时期,儿童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错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将难以弥补。从整个人生的心理发展来说,学前期又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因此,对视觉障碍儿童的感知觉训练应尽早进行。大量视觉障碍儿童发展的研究表明:错过了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才导致儿童发展的异常。例如,儿童行走能力的关键期在 1 岁左右。由于视力残疾和教育环境的不利,视觉障碍儿童行走技能的形成大概要延迟一年。但如果家长能在早期为儿童提供正常的行走环境,培养儿童的行走能力,不过度地保护和限制,视觉障碍儿童仍能形成正常的行走技能。2.在视觉障碍儿童感兴趣的活动中及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发展感知觉视觉

3、障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与普通儿童基本相同。心理的发展都是在活动和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对儿童的感知觉训练要在活动当中,以游戏等儿童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另外,视觉障碍儿童的感知觉训练不能与实际社会生活脱节。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出于对孩子安全的考虑或自身的自卑心理而剥夺了儿童很多的活动及与外界交流的机会。把孩子紧紧地“保护”在自己的周围,这不是保护,而是对儿童发展条件的剥夺,对视觉障碍儿童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儿童的感知觉训练应在活动中进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活动当中,在实际的社会生活当中发展儿童的感知觉。3.感知觉训练要重视语言的运用在视觉障碍儿童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常出现表象和概念脱

4、节、概念掌握缺乏感性支持的现象。因而,感知觉训练中,应重视语言的作用,把语言、词与所感知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儿童边感知边与相关的语言结合起来。训练者也应该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这样,不但可以为儿童提供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感性经验,也可以培养儿童语言和思维的逻辑性。在感知觉训练当中把语言和训练相结合,还有利于儿童对感知对象的科学、全面的认识。受触觉感知局限性的影响,视觉障碍儿童往往在触摸过程当中很难把握整体和局部的空间关系。因此,在触觉训练中,训练者注意语言的指导,将会使视觉障碍儿童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4.感知觉的训练应 “因材施教”视觉障碍儿童受失明的原因和时间、所处的社会生活和教育环境及年龄等

5、因素的影响,在感知觉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感知觉的训练应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5.在感知觉训练中注意培养儿重认识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客观影响的过程。因为视力残疾的影响,儿童探索世界的能动性比较低。因此,在感知觉训练中,我们不但要教会儿童感知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激发视觉障碍儿童感知的需要、兴趣和动机,培养主动感知的习惯和能力。特殊教育学 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征http:/ 岁被认为是一个关键期。如果使命的年龄在 5 岁前,则个人的许多视觉印象将很容易消失掉。如果在 5 岁以后才失明,则儿童早期的视觉经验有望获得保留,对其以后的学习将可提供比较具体的参考框架。对视觉

6、儿童的教育,不仅要参考其是否有过视觉经验,同时也要考虑到其心理特征。特殊教育就是要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采取一般和特殊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达到特殊教育的目的。视觉障碍包括盲和低视力,下文对他们的心理特征将会分开叙述,请不要混淆在一起。一、视觉障碍儿童的认知特点1、知觉的特点听觉:在学习和生活中,听觉锻炼的非常灵敏。盲童可以通过听觉进行空间定位和辨别方向,也可以通过听觉了解和熟悉生活和学习的环境。触觉:发达的触觉也是后天努力的结果。盲童与明眼人手指尖两点阈的平均值为 1.07mm 和 1.97mm。盲童通过触觉认识物体的形状、大小、温度、硬度、光滑度、重量等。但是,视觉障碍儿童在依靠视觉形成知觉

7、上,与明眼人有差距。例如:形状知觉、空间知觉、知觉与动作的整合、距离知觉和深度知觉等。2、注意的特点注意是指对客体的指向和集中。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有意注意是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而无意注意是不需要意志努力的。盲童在接受客观信息时,只能依靠听觉、触觉和嗅觉等,需要花费更多的努力,更多的有意注意。加之视觉障碍,来自视觉通道的干扰很少或全无,所以盲童的有意注意表现突出。而低视力儿童,往往过分依赖于自己的残余视力,导致来自其他感觉通道的信息丢失,于是在低年级,低视力儿童的有意注意和学习成绩一般较差。3、记忆的特点视觉障碍导致盲童和低视力儿童在获取信息方面往往不全面、不完整。视觉经验的匮乏,视觉

8、表象难以形成,例如,案例中姜姗的情况,她很难对“碧绿的湖水”、“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等需要视觉表象参与的词的理解。对蚂蚁、大象等一些过大或过小的同样需要视觉参与才能理解的词语素手无策,所以低年级视觉障碍儿童对这类需要视觉参与才能理解的词语往往采取机械记忆的形式印刻在脑中。有研究显示,视觉障碍儿童单存依靠触摸,对物体进行再认的成绩远低于明眼儿童。但视觉儿童有较强的听觉记忆。短时记忆能力方面,低中年级视觉障碍儿童的工作记忆明显落后于视力正常的儿童,随年级的升高,差异逐渐减少,并趋于消失。4、学习能力方面1)视力的伤残并不明显地影响智力,盲童并不一定比正常儿童智力低运用韦氏智力量表的语言部分作为测验

9、工具对视觉障碍儿童进行测试,海叶斯等人证实视觉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不差别,而台湾学者祈昭安(1992)所得结果却与海叶斯相反。因此对视觉障碍儿童的智力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是有必要的。2)视觉障碍儿童在概念形成方面往往存在较大困难主要是在形成具体概念上存在困难,比如大象、蚂蚁、雾、雪花等主要依靠视觉来形成的概念。这是视觉障碍学生无法克服的学习困难,在教育中,教师要利用视觉障碍儿童的其他感觉通道的感受来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感念。为进一步学习提供基础。3)盲童的学业成绩一般都低于正常儿童盲童学业成绩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A、进校时间较晚、错过了幼儿智力发展期;二是教师、父母对视觉障碍儿童在学业成就上的

10、期望低;三是特殊教育的方法不合适,没能根据盲童的身心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没有通过教育补偿,使盲童形成鲜明、稳定、完整的综合表象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四是由于病假或天气等各方面原因,盲童实际学习时间比正常儿童要少;五是触摸出版物甚少,限制了盲童的学习;六是须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视力正常儿童不必学习的技能,如工具的使用、定向行走等。5、语言发展视觉障碍学生语言发展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在说话时的姿势、体态等方面表现出一样。二是“语意不合的表达”。对“语意不合的表达”现象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语言是交流的工具,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沟通,既然可以达到沟通的目的,那么他们使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

11、的感受是很自然的、可以理解的,这并不显现出盲童语言发展的缺陷。二是认为,语言是建立在自己对物体感知和经验基础上并逐渐发展而成的,盲童的语言是教育训练的结果,并不是自己的语言,本身缺乏感性基础,会影响他们的认知发展。二、情绪特征视觉障碍学生在完成任意任务时,要付出比常人多的努力,所以视觉障碍学生经常会体会到一种挫折感,正确引导和教育就成为视觉障碍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使他们敢于正视客观上的困难,培养自己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决心。三、社会适应1、由于说活时,我们不仅通过语音和语调来表达思想,同时也借助身体语言。因为视觉障碍,所以视觉障碍学生无法获得通过身体所表达的思想,因此在与正常人交流时,会出现一些障碍。2、由于视觉障碍,限制了盲童活动和行为,因此年纪小的视觉障碍学生,其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同时,也限制了他们与外界的交往。通过学校的训练和培养,大一些的学生完全可以生活自理。解决盲童的情绪和社会适应的最终方法仍是加强对盲童进行生活能力的训练,使他们尽可能地与普通学生一起活动。有研究表明,视觉障碍学生的情绪和社会适应问题在分离的盲校或盲聋学校比在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更为突出。另外,教育普通学生关心、照料和爱护视觉障碍学生,主动与他们接触,以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和提高交往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