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街巷的历史文化记忆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058729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街巷的历史文化记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成都街巷的历史文化记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成都街巷的历史文化记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成都街巷的历史文化记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成都街巷的历史文化记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街巷的历史文化记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都街巷的历史文化记忆改造后的井巷子。本报通讯员 雷建摄游客在宽窄巷子仿古墙边观赏。本报通讯员 雷建摄“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1200 多年前,大诗人杜甫用这样的诗句留下成都的温润记忆,也让成都诸如百花潭、草堂等历史文化韵味十足的地名传承至今。 徜徉在成都街巷,古老地名串起从先秦到当代的历史风物、人物典故。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称成都为“中国最秀丽雅致的城市之一。”但不可否认的是,成都如同全国绝大多数城市一样,高速的城镇化冲击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那些留存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地名,如何保护和传承,一直困扰着成都前行。成都通过制定严格的地名管理规范并探索精细化管理手段,希望将历史文

2、化特色永续延展。温情的地名 成都不变的包容特质“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中包容性最强的,这一点完整地反映在地名中。”对于民俗学者袁庭栋而言,对成都地名的研究耗费了他数十年的精力。他介绍,成都老城区中明代以前留存下来的地名已经较少,较多的街巷沿用着清代命名的地名。这些街巷,每一个名字都有一个精彩故事。在成都,有条街叫东城根街,此前还有一条街叫西城根街。城根,为何以这样的方式命名?因为清代成都建满城,命名者将北京的命名方式带到了这里,用以表明这两条街道与满城的位置关系。袁庭栋考证,“这在南方城市中仅此一例。”成都有一条小街叫小淖坝。“淖”字来源于北方的蒙古语,也就是水泽之地。“南方城市街道中用淖字的也仅

3、此一例,这充分体现了成都文化的包容性。”袁庭栋说,成都从古至今至少有 5 次大规模移民,特别是明末清初,多地的移民汹涌入川,铸就了成都人特有的包容。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成都过去有 20 多条街道以会馆命名,这些会馆,都是清一色的移民会馆,如至今犹存的陕西街、燕鲁公所街、江南馆街等。时至今日,成都地名里以河、桥、庙等命名的街道比比皆是,红牌楼、红照壁、九眼桥、青石桥、洗面桥、顺河街、小关庙、衣冠庙这些地名,复原着古老成都的地理信息,讲述着成都 2300 多年的建设进程。成都通史作者之一、四川师范大学教授谢元鲁认为,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充分展现在地名中间,细数成都的地名,就是在阅读这座城市的历史,感

4、受历史中的无限风光。无处安放的乡愁 地名里的尴尬成都有多少条街?清末,古老成都有 438 条街,113 条小巷。而今,成都常住人口超过千万,有 4500 多条街道,每年新建成的街道超过百条。古老的 500 多条街名也有不少在“城市改造”的名义下被消失遗忘。 袁庭栋对 20 世纪 50 年代末成都老城的破坏记忆犹新。当年,一句“拆城墙是进步,不拆是落后”的指示,一下子改变了成都老城区的格局:成都的皇城被拆除,修建展览馆;填城内的金河、御河修建防空洞,成都河汊纵横的城市格局被改变;拆除规模宏大的昭觉寺建动物园。在这样的大拆大建中,不少街道、地名乃至建筑自然湮没在一片喧嚣中。与全国众多城市一样,成都

5、也曾在过去的地名管理中,经历过地名管理工作滞后、建筑物和道路命名规范缺失、管理缺乏力度等尴尬。过去,成都在群众中曾流传过人民南路南延线、沙西线、IT 大道等称谓。其实,这些都是工程名,而后来对应的正式名称天府大道、西华大道、西源大道等都彰显成都的历史韵味。为何会有这种现象?根源在于过去地名命名政出多门,公园命名归园林部门管,道路归交通部门管,水库、河道命名则交给了水利部门特别是大部分市政道路在开始建设的时候,业主方往往有工程名,施工方有建设名,而当地群众则为其取了“阿朱”“阿狗”的小名,建成后由各区县民政部门正式申报名字时,命名滞后、道路工程名滥用、一路多名的问题尤为突出。在成都,名字相近的“

6、孪生”地名也经常被群众吐槽。如蜀汉路与蜀汉街,一字之差却相距好几公里。有成都市民整理出“孪生”地名手册,位于不同区域的青龙街、青龙正街、青龙横街、青龙路令人眼花缭乱;槐树街、槐树店路、干槐树街、三槐树街相距甚远;光华街、新光华街、光华村街令人不知所措成都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解释,这是由于过去命名缺乏长远规划,区域之间命名不统一,多头管理,没有考虑如何方便群众所致。大城市细管理 地名规划编制法定化“现在就是要按照大城市、细管理的理念规范地名管理提升工作,全面推进地名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成都市民政局地名处处长潘弘介绍。2013 年,成都市理顺地名管理体制,成立了由相关部门参与的规范地名协

7、调小组,并在 2014 年通过成都市人大制定颁行成都市地名管理条例,地名规划编制实现法定化,被外界称为“史上最严”。潘弘介绍,新的管理条例对地名的命名程序做了明确规定,明确对成都地名进行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将地名的命名前置,民政部门提前介入项目规划建设的环节开展命名。新条例理顺了地名管理体制,所有的命名均归口到民政部门,而地名标志标牌的设置则统一到公安部门。新条例还特别规定了对历史地名的定义、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及历史地名保护原则,成都历史现状及文化特色得到了尊重。为了让成都地名管理更接地气,成都市民政部门建立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 31 名专家团队,专家团队对拟命名对象进行严格的论证。论证后的结果还要向公众公示、征求社会意见。去年,成都市民政部门先后收到市民 1000 多条意见建议。群众的参与,有效避免了出现一地多名、重名、同音等现象发生。潘弘说,成都市的地名总体命名规划正在进行评审,有望在 5 月完成,“今后的成都地名将充满诗意与文化韵味,也会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