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京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再思考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056171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北京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再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北京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再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北京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再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对北京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再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对北京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再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北京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再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北京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再思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对北京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再思考王 育(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 100083)摘要:本文以北京市志愿服务工作实践为例,提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历史“拐点” ,并就志愿服务事业今后的发展展开分析阐述。关键词:志愿服务;理念;常态化;资源;2010 年 12 月 24 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正式揭牌;市委常委梁伟同志出席揭牌仪式并讲话。世人读到的是地方志愿服务枢纽性组织的进一步完善,但对于坚持三年以上志愿服务工作的志愿者,感受到的是志愿服务管理工作向常态化转变的一个重要拐点;这个拐点还将推进志愿者工作朝着常态化、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2010 年有学者指出:当世

2、人都在盛赞近三年来中国志愿服务事业“井喷”似的涌现和排山倒海般飞速发展的时候,志愿服务组织必须保持清醒理智,因势利导,将当前志愿服务事业的宝贵资源顺利引向良性发展,这包括理念的公益化、道德化提升和管理的制度化与常态化建设。本文将以北京市志愿服务工作实践为例,提出志愿服务发展历史“拐点”的六个转变,就志愿服务事业今后的发展展开分析阐述。一、 志愿服务事业的历史“拐点”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勃然兴盛于 2008 年。尽管学界认为 1993 年起步的志愿服务事业拥有社区、企业、学校和个人等多元化的发起主体,但与 2008 年 5 月 12日以后的志愿服务江海奔涌之势相比,之前可谓滥觞。那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3、;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倾心相助的真情,那种在一个月就有 600 万人申请参与志愿服务的壮景,体现了民众中潜在的志愿服务其心其力。跟着,是 170 万志愿者参与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服务;接下来是建国 60周年庆典中近 200 万志愿者的奉献、上海世博会、北京武博会、广州亚运会 总之,志愿者的微笑成了重大事件重要活动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在这一系列重大事件重要活动过程中,志愿服务管理工作形成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上手快、熬得起、顶得住的工作作风,也形成了在重大事件重要活动面前一呼百应、群情激昂的志愿服务管理特色。但是,现代社会公民回馈社会、追求实现公益,不仅在于突发事件、重要活2动的参与,更重要的在于

4、时时可为、处处可为、就近就便、持之以恒的志愿服务。2008 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指出“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推动志愿服务机制化、常态化。”2009 年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志愿者工作的意见中,对志愿服务常态化也提出了努力实现志愿服务经常化储备、规范化管理、常态化服务等要求。并且,明确提出“要实现社区志愿服务的经常化、有效性,构建参与广泛、形式多样、活动经常、成效明显的社区常态化志愿服务体系” ,强调“切实推动志愿服务机制化、常态化”的要求。因此,以“成果

5、转化”为抓手的志愿服务事业转型主要从六个方面展开:首先是从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的参与转变为既参与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又重在参与身边的日常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其次是从志愿者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转化为逐步引导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公众参与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第三,从各级政府、共青团组织自上而下的统领转变为构建在党委政府领导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志愿者联合组织具体实施、相关单位密切配合的志愿者工作机制;第四,枢纽型志愿服务管理组织从对志愿者的管理逐步转变为对志愿服务资源的整合;第五,让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事业逐步转变为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既有时代先进特点又承接传统公益历史渊源。让终生志愿服务成

6、为一种社会生活信念,逐步扩大公众支持和参与范围,逐步树立终身以志愿服务追求公益目标的高尚理念。 志愿服务事业的勃发是历史的机遇, “拐点”就是从 2008 年开始,志愿服务事业从志愿者服务于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的娴熟表现的同时,逐步有意识地引导志愿服务向常态化、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方向转变发展。二、 保证志愿服务良性发展的几点思考(一) 明确志愿服务理念并真正使之深入人心 最近两年,不少媒体报道中甚至领导讲话中都出现“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的提法。但是当问及何为志愿服务理念时,从志愿者本身,到志愿服务所惠及的公众,甚至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对此莫衷一是。有说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有说是

7、“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资源,自愿3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还有说是“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甚至说是“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的。一目了然,皆未中的。但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志愿服务事业,三年来她的基本理念尚未真正深入人心,一定不利于她的常态化发展。1、志愿服务理念和志愿服务精神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写进 2007 年 12 月 5 日起施行的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的。在这份条例的第一条中提出:“为了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增强公民的志愿服务意识,规范志愿服务活动,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根据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

8、条例。 ”很明确,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服务精神。遍察条例,没有明列志愿服务理念。什么是志愿服务理念?它应当是对志愿服务目的和行为的表述。广泛动员社会资源,有效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是志愿服务,因此,没有比秦晖在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研究一书中“以志愿求公益”这样的表述更为恰当的。 “无论传统时代还是当代,由民间组织提供公共物品都只能以志愿与公益为基础。 ”一些人有意避开“以志愿求公益” ,是在有意避开“第三部门”的理论。其实,中国的志愿服务事业独特之处有目共睹,不以准确的理念定位,甚至不提出准确的理念是不利于事业发展的。 2、慈善、公益与志愿的关系 近年来

9、社会与国家给了志愿者无限荣誉,重大庆典、重要场合、重点宣传都有志愿者的身影。但是,似乎志愿服务与慈善、公益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中国的志愿服务如果真与慈善、公益不搭界,就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不真实。为公益做善事,在中国是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它与“义”近;与带有宗教色彩的信仰近;与募集和捐助财物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之举近。志愿者是指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资源,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因此,志愿服务与慈善、公益行为应当是一脉相承、花开两枝。如果要归纳不同,慈善行为以善款作专项资助,公益活动以善为表达关爱;志愿服务的本意则在于尽己所能持之以恒的服务他人,实现社

10、会公益。明确志愿服务理念并真正使之深入人心,是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之一。作为社会行为,志愿服务需要社会的响应和支持。特别是我国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社会成员贫富差距扩大、弱势群体权益缺乏保护并受到4侵犯的不和谐现象。“以志愿求公益”的志愿服务理念,概括了志愿服务以满足社会和成员的需求为己任,服务困难群体,献爱心、送温暖,它的发展对于人际关系改善,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有着重要的作用。宣传“以志愿求公益”的志愿服务理念也使诸如“一助一”结对服务计划、“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关爱农民工子女”、“两节送温暖”活动更有意义。(二) 科学

11、整合志愿服务资源北京志愿者协会着力开展有关成果转化工作,意在总结历次重大事件中志愿服务管理工作的经验,协调与整合全市志愿服务资源,探索今后志愿服务事业发展道路,研究志愿服务管理机制的创新。2010 年底,市领导在高度肯定 2009 年全市志愿者工作大会以来市志愿者联合会工作成就的同时也提出了三点要求,其中首先就是要做实二级枢纽组织网络。2008 志愿服务事业井喷般的勃发一靠民间尤其是青年人的热情与干劲,二靠共青团组织的强大组织动员。但是要从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的参与转变为既参与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又重在参与身边的日常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从志愿者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转化为逐步引导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公众参与

12、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就要最大限度发挥枢纽型组织的作用。目前各高校团委学工委领导下的各类大学生志愿组织、中央驻京机关以及北京市各委办局各类单位组织根据本单位系统工作需要形成的志愿者组织、街道社区以及市民根据自己生活中的兴趣、爱好、需求、特长组织起来的志愿服务组织,这三方面大体形成了当下规模不一、层次错落、特色各异的志愿服务组织。2011 年春运期间由全国铁道团委、北京团市委、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共同组织的“参与春运 体验春运 服务春运,铁路春运志愿服务主要由相关高校团学系统召集,这类组织的特点是管理系统完善、寒假期间志愿服务时间有保障、好安排,明显承袭了重大事件重要活动中的志愿服务特色。据人民网报

13、道,北京团市委、市志愿者联合会按照市政府折子工程的统一要求,以转化奥运志愿者工作成果为基础,以动员社会广泛参与为目标,以创新志愿者工作体制机制为着力点,坚持“统筹规划,紧扣需求,分类指导,服务社会”的工作原则,稳步推进专业志愿者队伍建设。2010 年底,地坛公园第七届北京青年学习节上举办了专业志愿者队伍主题展示宣传活动亮相。首批认定的 10 支专业志愿者队伍包括:北京红十字志愿服务总队、北京医疗卫生志愿服务总队、北5京博物馆志愿服务总队、北京科普志愿者服务总队、首都保护知识产权志愿服务总队、北京禁毒志愿者总队、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综合应急志愿服务总队、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文明观众拉拉队志愿服务总队

14、、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心理援助志愿服务总队、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期颐助老志愿服务总队。这 10 支队伍的亮相充分表现了志愿服务组织走过“拐点”向专业化、常态化、规范化的转型,同时也提出了志愿服务资源整合的深刻问题。比如北京医疗卫生志愿服务总队是活跃在各大医院的志愿者组织,在卫生局团委以及各医院团委组织下,招募医务工作者和大学生志愿者,主要服务于导医、问询接待、人员疏导等岗位。在医院就诊病人流量不确定的情况下,如何规范专业服务岗位与通识服务岗位,协调志愿服务人员与时间,保障队伍的专业化、常态化、规范化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资源整合问题。导医,是专业要求非常高的岗位,最好是有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承担,最好是医

15、务人员从事志愿服务的岗位。医院是比较特殊的公共场合,为防止交叉感染和公共卫生事件,医院尽量减少流动人员。由此,如果倡导各院医务工作者,在班前班后做半小时的志愿服务,就近就便,尽展其才,可能更有意义。如何有效进行资源整合也是 10 支队伍共有的问题。志愿服务获得的美誉和志愿者这张最好名片,也使一些单位、企业在组织活动中邀请志愿者参与服务,以扩大知名度,显示公益性。按照志愿工作管理的相关法规,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提倡并代为招募培训志愿者参与公益性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活动。整合志愿服务资源也包括对资源滥用的过滤功能。个别志愿服务资源的滥用常出现在营利性活动组织者摆脱枢纽型组织的协调管理,直接与志愿服务

16、组织谈条件,美其名曰“对接” 。让志愿者服务于商业性、营利性活动是不恰当的,也极易滋生不公正和腐败。当下,北京志愿者联合会向上面对社工委、精神文明办、综治委、民政局和团市委;向下面对 10 支市级专业总队、近 300 家二级枢纽组织,被人形象地比喻为“HUB” 。领导提出“做实二级枢纽组织网络”的任务,关键是发挥好网络集线器的作用,充分掌握各种志愿服务资源,发挥好承上启下、联系左右、沟通各方的枢纽型职能。(三) 以现代技术手段尽快完善志愿者注册平台;扎扎实实做好一批持之以恒的志愿服务项目。在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 2009 年 3 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志愿者工作的意见中,对志愿服务工作提出了“力争经过三至6五年的努力,全市公众志愿服务参与率达到 20%以上,注册志愿者总数不少于200 万人,志愿者每人每年提供志愿服务时间超过 50 小时;努力实现志愿服务经常化储备、规范化管理、常态化服务、品牌化培育、项目化配置、信息化支撑、社会化运作,使志愿者工作体制不断完善、志愿者组织不断壮大、志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