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复习(完整版)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052210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地理学复习(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完整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完整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地理学复习(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地理学复习(完整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Settlement)的一种特殊形态。城市地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就是这样一种城市。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 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2.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问题研究3.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

2、地理科学。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关系。4.近 30 年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表现出如下特点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结构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3注重城市化研究4注重城市地理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5.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

3、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6.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有以下几个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4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寻找城乡间的差异。

4、上述几点虽不十分严密,却无疑是最基本的差别。7.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需要指出的是确定大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大都市区和城市化地区之间的不同和联系就在于,有城市化地区才可能有大都市区,大都市区一定包括一个或几个城市化地区。8.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这一概念

5、是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 Gottmann)在研究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以后,于 1957 年首先提出来的。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有这样几个特点:1多核心。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大都市区。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大面积森林、零星分布的牧场和草地。这些非城市性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2交通走廊。这些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结起来,没有间隔。3密集的交互作用

6、,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4规模特别庞大。戈特曼以2500 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5国家的核心区域。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9.都市连绵区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的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10.都市连绵区形成的五个必要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

7、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5经济发达,城乡之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11.都市圈都市圈是日本在美国“都市区”概念基础上,结合自身城市特点而形成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城市的生活圈,日本都市圈划定的要素包括通勤,通校,购物,娱乐,报纸,快信,医院,图书馆等。日本经济意义上的都市圈指的是以物资依存关系为中心的城市势力圈。12.城镇密集区这是对城镇分布比较密集,相对发达的地理空间的一种称呼,是一种比较中性的,一般的,可广泛使用的词汇,用“城镇密集区”做规划被误导和误解的可能性很小。13. 城市群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

8、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14.集聚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y)集聚经济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15.信息服务业 P50集中和分散两种趋势16.跨国网络化城市体系 P51由于大城市的优势,重新确定了其在发展中的地位和形象,因而国家层次的城市体系进一步发展,而且出现了范

9、围更大的,以大城市(区)集聚发展为特色的跨国城市网络。跨国网络化城市体系的主要物质基础是跨国高速道路网络和发达的电子通信设施。17.世界城市体系 p52世界城市体系由世界各国城市组成,并有明显的等级结构。18.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聚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区域城市数量增多,非农活动规模扩大,城市文化扩散,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19.城市化一词至少包含了乡村-城市间的四种转型1人口结构的转型2经济结构的转型3地域空间的转型4生活方式的转型20.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Friedmann)将城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和城市化。前

10、者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后者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因此,城市化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而城市化则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P5521.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22.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的不同向心型城市化促使城市中心土地利用密度升高,像立体发展,形成中心商业事务区,离心型城市导致城市外围农村地域变化,城市平面扩大。23.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

11、要动力 p73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2工业的扩张与城市化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24.郊区化 郊区化是城市发展由向心集聚走向离心扩散的特定阶段,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极为深远。主要有: 1制造业郊区化2人口郊区化 3零售业郊区化 4办工业郊化25.霍尔将城市演变过程归纳为五个时期六个阶段,依次是:霍尔将一个国家分为都市区和非都市区两部分,又把都市区分为首位城市体系和其他一般城市体系两部分,都市区由中心市和郊区组成,而非都市区则为传统的农村地区。霍尔将城市演变过程归纳为五个时期六个阶段: 1流失中的集中: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大城市体系的发展。中小城市体系吸引人口的能力较弱。中心市吸引部分周

12、围郊区和农村地区迁出的人口外,还有人口流失迁往大城市。 2绝对集中:工业化遍及大多数城市,吸引了大批劳动力,乡村人口继续大量减少,城市化水平增加迅速,各都市区的人口规模都在绝对增加,人口向中心市集中。 3相对集中: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都市区人口增长迅速,但中心市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郊区人口增长,仍是向心集聚的过程。 4相对分散:城市化增长模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即都市区人口在继续膨胀的过程中,中心市人口尽管仍有增长,但郊区人口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中心市,中心市在整个都市区人口的比重开始下降。 5绝对分散:都市区人口刘松的主要方向发生逆转,即在都市区人口继续增长的过程中,中心市的离心分散力度超过了向心

13、集聚力量,人口从中心向郊区迁移,绝对量下降,郊区人口低速增长。6流失中的分散 第一时期到第四时期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上升,第五时期的首位度下降。 在霍尔的模型中,前三个阶段,中心市人口告诉增长,城市发展以向心集聚为主;第四阶段中心市人口增长低于郊区,是离心扩散的初始阶段,出现了郊区化的前兆;第五阶段中心市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向外迁移,为典型的郊区化阶段;第六阶段则与逆城市化相联系。26.奥沙利文从制造业,人口,零售业,办工业四个方面阐述了郊区化的原因认为郊区化使城市从单核心向多核心演变,在郊区形成了许多次级就业、购物中心。 1制造业郊区化 2人口郊区化3零售业郊区化 4

14、办工业郊区化27.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 2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3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4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 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28.城市土地的经济特征 p2531土地资源稀缺性2区位的效益性3边际效益递减性4土地利用方式变更的困难性5市场交易的低效性29.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p2721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 p2742霍伊特的扇形模式 p2773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p27730.城市地域结构三模式的发展曼:中等城市的模式。麦基模式:有两组不同商业中心。一为西式商业中心,以国际贸易为主,出售高档货为多。二为外来移民的商业中心,从

15、事当地货品买卖为主。31.城市中心商务区 p280CBD(中央商务区)是城市中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地区,同时它也是城市中低价最高的地区。32.CBD 的演变 p285有三种增长方式影响着 CBD 的空间结构变化的结论。第一种是在人口增长缓慢的情况下,通过“周边增长( PeripheralAccretion) ”方式,即通过新增加功能圈层或已有圈层向外围的发展来实现。第二种是“爆发增长(Burst) ”方式,即在城市快速增长时期,CBD 在短期内迅速扩张,这种扩张主要发生在同化圈层,其功能变化的典型过程为:从金融区开始向服装业区扩展,再向旅馆业区

16、扩展,如此循环以达到新的动态平衡。第三种是“分化(Separation) ”方式,若城市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话,在此情况下,每一主要功能将向市中心拥有其运作优势的特定区位发展,零售业可能随着市场的扩展而变化,而商业和公共管理机构及批发业留在原区位,从而造成不同功能圈层的更大的空间分化。在多数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分离的状态改变很慢。在特大城市,这种分化的状态将是CBD 的固定形态。为了进一步分析CBD的演变,戴德胜等将大多数城市CBD发展演变划分为“传统商业中心(商业,办工业混杂)-商业商务逐渐分化-现代专门化商务办公中心-多商务中心网络形成”这样一个由初级向高级过渡的几个阶段。33.城市开发区的概念 p287城市开发区是为实现地方产业发展目标,由政府或企业通过完整而周全的规划来建设适于产业实体进驻的有一定规模的区位环境。城市开发区是指以城市为依托的开发区。34.开发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