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运动_把握规律_教学设计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052147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运动_把握规律_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认识运动_把握规律_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认识运动_把握规律_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认识运动_把握规律_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认识运动_把握规律_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认识运动_把握规律_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运动_把握规律_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教学内容: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教案 日期: 10 月 9 日主备课 朱秀玲课题: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运动的含义及其与物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及关系 (3)规律的含义 (4)运动是有规律的 (5)规律是客观的2、能力目标: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论要求难点: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教学方法 (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

2、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旧课:物质的概念世界的真正同一性在于物质性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世界的真正同一性在于物质性,也很清楚,这个世界是物质的,那么大家想想,这些物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呢?(引起学生思考即可,无需解释答案,让学生议论几秒也就够了)(一)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课堂探究:咱们来看看课本 P31 页的第一个虚框内容。想想,为什么会天天日往月来呢?为什么年年岁岁寒暑相推呢?学生:其实我们学过地理知道,地球之所以天天有白天黑夜,是因为地球

3、在自转;而岁岁寒暑相推,是因为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它不仅围着太阳转,自己都在不停地转。教师:不只是地球,我们发现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举例:机械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等。所以我们说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那么,这个运动和我们平常说的运动(体育竞技)是不是一样呀?1什么是运动课堂探究: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运动,和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有区别的。那么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什么呢?学生回答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备注2(教师和学生重复一遍运动的含义,这里有两个重点词“事物、现象”“ 变化、过程”,稍微强调下就可以了)过渡: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那物质与运动

4、之间有何关系呢?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学生填空)()( )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 )的物质。()运动是( )的运动,( )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课堂探究: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又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否认事物的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 慧能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离开物质谈运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运动观,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观的唯物观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思考:世界上存在不运动的物质吗?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

5、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此话错在哪里?举例说明:展示刘德华在某一影片中的角色的衰老变化,从中我们看到了刘德华还是刘德华,不会变成梁朝伟,这是不是就代表了刘德华是静止不变的呢?不是,因为他的生命在做运动,一天比一天衰老了。由此得出结论: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暂时的和相对的。那哲学上讲的的静止是什么呢?(1)静止的含义: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两方面含义: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体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思考:运动和静止

6、有什么关系呢?(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学生填空)A、运动是( ) 、 ( ) 、 ( )B、静止是( ) 、( )、 ( )C、物质世界是( )和( )的统一探究:小故事巴黎的报纸上曾登过一则广告,上面写道:“每个人只要花 25 生丁(100生丁等于 1 法郎)就可以得到既经济又没有丝毫困惫痛苦的旅行方法。 ” 有个人按照广告刊登的地址寄去了 25 生丁。不久,他收到一封回信: “先3生,请您安静地躺在您的床上,并且请牢记:我们的地球是在旋转着的。在巴黎的纬度49 度上,您每昼夜要跑数万公里。假如您喜欢看沿路美好的景致,就请您打开窗帘,尽情地欣赏星空的美丽吧!” 想一想:这则广告利用了什么观点

7、来狡辩?它有何错误?答: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否认了静止的相对性,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3)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要求坚决反对A、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B、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学生议一议:(下面观点是否正确)“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正确。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错误。夸大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静止的相对性分析书本探究的句子过渡:刚才讲到物质是运动的,而运动又是有规律的。(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学生看书并概括主要内容知识点:1、规律的含义2、规律的特征3、如何认识和利用规律其中难点是理解规律的含义,重点

8、是掌握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思考探究一:我们在具体学科中学过哪些具体规律?学生:万有引力规律、遗传变异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价值规律学生活动:请判断下列哪些联系属于规律? 乌鸦报丧、喜鹊报喜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守株待兔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学生根据看书判断后,老师要求学生说明原因,从中引导学生得出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结合前面的判断着重强调理解规律的含义要注意的地方: 规律是事物固有的而不是主观的联系。 4注意:规则、定律、定理是主观的,不属于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质的而不是现象的联系。注意

9、:规律是要通过抽象思维才能认识的;如果通过感官可以直接感知的是现象而不是规律。 规律是事物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稳定的而不是易变的联系。消除误区一:(1)判断下列事实是不是规律?四季交替,昼夜循环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水往低处流注意:规律是事物本质的而不是现象的联系。 以上都是规律的表现形式和现象结论:规律规律性的现象消除误区二:思考判断:英国规定汽车靠左行驶,中国规定汽车靠右行驶,这说明规律是主观的?(不对,规律是客观的,而题中提到的那些是规则,是主观的)结论:规律规则规律与规则的关系规律 规则区别 是客观的 是主观的联系 正确的规则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贵了的反映;

10、遵守正确的规则是尊重规律的表现2、规律是客观的材料:凄美的夭折-一只蝴蝶的茧一个人得到了一只蝴蝶茧,据说那会变成一只紫色的美丽蝴蝶。一天,那蛹破了一个小口。这人仔细地看着蝴蝶宝宝费力的挣扎着,想要破茧而出。好像母亲分娩一样,可小生命折腾了好几个小时,还是没有什么进展。又过了一会儿,它好像筋疲力尽,停了下来。这人决定帮它一把,于是把剩下的那部分剪开了一道小口。小蝴蝶终于出来了。然而,它没有像预料的那样展翅飞翔。它战战兢兢地抖动着一对皱巴巴的翅膀,身体还像一个肿肿的小虫儿,它始终没有飞起来,而是哆嗦着蠕动直到死亡的来临。其实正是这人的好心断送了蝴蝶的生命。因为,自然设计的每一步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在

11、蝴蝶破蛹而出的挣扎中,它会把身体里多余的水分挤到翅膀里。这样,当它终于自由的那一刻,它才能拥有轻盈的身体和丰盈的双翅。这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结论: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客观性原理(世界观):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5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3、规律的普遍性。思考探究一:天体、生命有规律地运动说明了世界的哪部分是有规律的?思考探究二:人类社会发展道路是否有规律?(展示社会发展的图,它表明了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 )思考探究三:人的思维瞬息万变,它有没有规律呢?(展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它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是先快后慢的。 )结论:规律是

12、普遍的规律的普遍性原理(世界观):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要求(方法论)镜头一:今年,华北、黄淮、江淮、江汉等地降水偏少,中国出现了大范围的气象干旱。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等地部分地区的气象干旱已达重度干旱或特旱。图片:河南省洛阳市铁佛寺水库库底早已干旱无水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带来的后果吗?这说明了规律的什么道理?学生:不尊重自然,这就是自然对我们的惩罚结论:方法论:(1)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镜头二:从干旱带来的影响中我们看到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呢?播放视频:人工降雨学生回答:结论:方法论:(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认识和把握规律。 (注意:人们认识规律只是发现规律,并不是创造或发明规律。 )人们能够利用规律。 (注意:人们利用规律,并不是改造或改变规律本身,而是改变了规律发生作用的 条件和结果。 )课堂小结(略)堂上练习:作业布置6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