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化验检查的临床意义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051865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化验检查的临床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常见化验检查的临床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常见化验检查的临床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常见化验检查的临床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常见化验检查的临床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见化验检查的临床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化验检查的临床意义(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血常规血常规各指标临床意义 :1 白细胞计数(WBC) 临床意义增高(1)生理性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极度恐惧与疼痛。(2)病理性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组织损伤、手术创伤后、急性出血、白血病等。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多见于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嫉妒严重感染、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2 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临床意义 病理性增多( I )中性粒细胞:急性化浓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尿毒症、急件汞中毒、急性铅中毒等。(2) 嗜酸性粒细胞:过敏性

2、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寄生虫病,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某些皮肤病如湿疹,某些血液病如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及慢性粒细胞血病等。(3) 嗜碱性粒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转移癌及骨髓纤维化等。(4) 淋巴细胞: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疹、结核、传染性肝炎等。(5) 单核细胞:结核、伤寒、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等。病理性减少(I)中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X 线和镭照射、抗癌药物化疗、极度严重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等。(2) 嗜酸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3) 淋巴细胞:多

3、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3 红细胞计数(RBC)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4 血红蛋白测定(Hb) 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加:新生儿、高原地区居住者。生理性减少:主要见于婴幼儿、老年人及妊娠中晚期等。病理性增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如先天性青紫性心脏病、慢性肺部疾病、脱水。病理性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大量失血。在各种贫血时,由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不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程度可不一致。血红蛋白测定可以用于了解贫血的程度。

4、如需要了解贫血的类型,还需做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形态学检查及红细胞其他相关的指标测定。5 红细胞压积(HCT )临床意义 增高 :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脱水、大面积烧伤,因此可作为补液的参考指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明显增高。降低 :见于各类贫血时随红细胞数的减少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正常成人静脉血红细胞参数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贫血类型 MCV MCH MCHC 常见原因或疾病男(83.9-99.1)(28.8-33.8)(320-355)女 (26.9- (322-(82.6-99.1) 33.3) 362)正常红细胞性贫血正常 正常 正常 急性失血、急性溶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大细胞

5、性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 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或吸收障碍单纯小细胞性贫血40010 9/L):见于骨髓增生综合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急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等。其它:脾切除手术后。渗透压尿渗透压和血渗透压的临床意义1).评价肾脏浓缩稀释功能 健康人禁水12 h后 ,尿渗量与血浆渗量之比应大于3.0,尿渗量 800 mOsm/(kgH20)。若低于此值时,表示肾脏浓缩功能不全。等渗尿和低渗尿可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多囊肾、阻塞性肾病等慢性间质性病变等。2).鉴别肾性和肾前性少尿 肾小管坏死致肾性少尿时,尿渗量降低,常450 mOsm/(kgH20)。3).

6、急性肾小管功能障碍时,尿与血浆渗量之比肾小球性蛋白尿: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紫癜性肾炎等,也可见于糖尿病、高血压、SLE 等所致的肾小球病变。尿蛋白主要为白蛋白,严重时也可能有球蛋白。蛋白阳性程度不等。 2肾小管性蛋白尿: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和肾小管酸中毒等,还可见于药物中毒及肾移植排斥反应。以 2-微球蛋白、溶菌酶等为主。3混合性蛋白尿:常见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高血压、糖尿病、红斑狼疮性肾炎、肾淀粉样变性等,肾脏病变既累积肾小球又累积肾小管。4组织性蛋白尿:在尿液形成过程中,肾小管代谢产生的和肾组织破坏分解的蛋白质,以及由于炎症或药物刺激分泌的蛋白质称为组织性蛋白尿。常见

7、于尿路感染。5溢出性蛋白尿:当循环血浆中的低分子蛋白质,经肾小球滤过,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所致的蛋白尿称为溢出性蛋白尿。如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本周蛋白尿。6假性蛋白尿:主要见于泌尿道的炎症、出血及混入阴道分泌物、精液等。注意事项:1当尿液 PH 过低时,可引起假阴性结果。2本方法仅对白蛋白敏感,对粘蛋白、本周蛋白不敏感。3青霉素可对本方法产生假阴性干扰。葡萄糖:临床意义:尿糖阳性见于:糖尿病、肾性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服或注射大量葡萄糖反精神激动等也可致阳性反应。注意事项:1维生素C可与试带中的试剂发生竞争反应,使结果产生假阴性。2尿比重过高,可使尿糖产生假阴性。尿比重:临床意义:

8、1增高:见于脱水、心力衰竭、周围循环衰竭、糖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使用造影剂等。大量出汗后比重增高。2减低:见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肾衰竭多尿期、尿崩症、低蛋白血症、大量饮水等。若持续排出固定在 1.010 左右的低比重尿,提示肾实质严重损害。注意事项:结果不受尿中非离子物质的影响。高 PH 和低 PH 值将影响测定结果,在高 PH 值的情况下,测定结果将偏低;在低 PH 值的情况下,测定结果将偏高。隐血:临床意义:尿液中含有游离血红蛋白称为血红蛋白尿,为透明的鲜红色(含氧血红蛋白)或暗红色(含高铁血红蛋白) ,严重者呈浓茶色或酱油色,离心后颜色也不改变。沉渣中无红细胞,隐血试验呈阳性

9、。正常人尿液中无游离血红蛋白。当体内大量溶血,尤其是血管内溶血,血液中游离血红蛋白可大量增加。当超过1.00 - 1.35 g/L 时,即出现血红蛋白尿。此种情况常见于血型不合输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寒冷性血红蛋白尿症、急性溶血性疾病等。还可见于各种病毒感染、链球菌败血症、疟疾、大面积烧伤、体外循环、肾透析、于术后所致的红细胞大最破坏等。注意事项:此试验对血红蛋白极为敏感,因此可与镜检互作补充,尿中含有红细胞时也可阳性。试纸条对肌红蛋白有同样的灵敏度。测试灵敏度随着比重的升高而降低。强氧化剂可能造成假阳性,尿液中还有对热不稳定酶或菌尿可致假阳性。卡托普利和罗丁缓释片可降低测试灵敏度。尿液

10、中维生素浓度低于1.4mmol/l时对少量的红细胞测试无影响。酸碱度(pH值):临床意义:生理性异常。酸性尿:糖尿病、酸中毒、肾盂肾炎、白血病等。碱中毒:服用碱性药物。维生素C:临床意义:提示尿液隐血、胆红素、亚硝酸盐和葡萄糖检测结果是否准确,防止出现上述项目的假阴性结果。注意事项:尿样中存在其它还原剂时可导致假阳性。四、镜检1.红细胞: 镜下血尿:显微镜下红细胞数3/HPF。肉眼血尿:肉眼见到呈不同程度红色浑浊如洗肉水样或有血凝块,称肉眼血尿,此时,每1L尿中含血量在1ml以上。临床意义:1. 肾源性血尿: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红斑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症。2. 非肾源性血尿:a

11、. 暂时性镜下血尿:剧烈运动、急行军、冷水浴、久站或重体力劳动后。女性患者,注意是否在月经期。b. 泌尿系统自身疾病:炎症、肿瘤、结核、结石、创伤、肾移植排异反应、先天性畸形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血尿。c. 其他疾病:出血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合并血小板减少、DIC、高血压、动脉硬化、高热;某些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泌尿系统附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精囊炎、盆腔炎等。特点为尿红细胞增多,而蛋白质不增多或增多不明显。2.白细胞:临床意义见干化学部分。3. 肾小管上皮细胞: 尿中出现肾小管上皮表示肾小管有病变,急性肾小球性肾炎时最为多见。成堆出现,表

12、示肾小管坏死性病变。肾移植术后1周内,尿中可发现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当发生排斥反应时,尿中可再度出现成片的肾小管上皮细胞。4.管型:1)透明管型:正常尿液中可偶见透明管型,大量持续出现透明管型,同时可见异常粗大的透明管型和红细胞,表示肾小管上皮细胞有剥落现象,肾脏病变严重;可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进行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盂肾炎、肾淤血、恶性高血压、肾动脉硬化、肾病综合征等。2)红细胞管型: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肾出血、肾充血、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移植排斥反应、肾梗死、肾静脉血栓形成、恶性高血压,亦可见于狼疮性肾炎、亚急性心内膜炎、IgA肾病等。3)白细胞管型:见于急性肾

13、盂肾炎、肾脓肿、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非感染性炎症的肾病综合征、红斑狼疮肾炎;肾移植排斥反应。4)肾上皮细胞管型:见于肾小管病变,如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子痫、肾淀粉样变性、慢性肾炎晚期、重金属及其他化学物质、药物中毒;亦可见于毒性反应、肝炎、阻塞性黄疸等。肾移植患者,在移植术3天内,尿液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为排异反应的可靠指标之一。5)颗粒管型:a细颗粒管型:见于脱水、发热、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肾小管硬化症、肾盂肾炎、病毒性疾病、慢性铅中毒、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药物中毒等。b.粗颗粒管型:多见于病情较重期,管型数量多且体积大;在急性肾功能衰

14、竭多尿中期,可大量出现宽幅的颗粒管型;如出现于慢性肾炎晚期,提示预后不良。6)蜡样管型: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长期无尿和少尿、尿毒症、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肾淀粉样变性;亦可见肾小管炎症和变性、肾移植慢性排异反应、重症肝病等。7)脂肪管型:见于亚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毒性肾病、肾病综合症等。8)宽大管型:重症肾病、肾功能衰竭。9)细菌管型:见于肾脓毒性疾病。10)真菌管型:真菌感染。11)结晶管型:代谢性疾病、中毒或药物所致的肾小管内结晶沉积伴急性肾衰、隐匿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12)混合管型:见于肾小球肾炎反复发作、出血和血管坏死、肾梗死、肾移植后急性排异反应、结节性脉管

15、炎、狼疮性肾炎、恶性高血压等。13)血液管型:指血液进入肾小管后,红细胞崩解破坏,其各种成分所形成的管型称血液管型。14)血红蛋白管型: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肾出血、肾充血、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移植排斥反应、肾梗死、肾静脉血栓形成、血管内溶血、恶性高血压、狼疮性肾炎、亚急性心内膜炎、IgA肾病、肾单位发生梗死等。15)血小板管型: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6)肌红蛋白管型:急性肌肉损伤引起的肌红蛋白尿症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17)胆红素管型:严重的阻塞性黄疸患者。5.粘液丝:见于正常尿中,尤其其妇女尿液中较多;如大量存在常表示尿道受刺激或有炎症反应。6.圆柱体:又称类管型,见于急性肾

16、炎、肾血循环障碍或肾受刺激的患者。7.结晶:(1)生理性结晶:多来自食物及机体正常的代谢,一般无临床意义。但有些结晶,如草酸钙结晶,虽为正常人进食植物性食物尿中出现的结晶,但当其大量持续出现于患者新鲜尿液内时,又是尿路结石的诊断依据之一。1)草酸钙结晶:属于正常代谢成分,但在新鲜尿液中大量出现此结晶伴随红细胞,而又有肾或膀胱的刺激症状,多为肾或膀胱结石的征兆。2)尿酸结晶:正常情况下,如多食高嘌呤的食物可使尿液中尿酸浓度增高,引起尿酸结晶增多,一般无临床意义。大量尿酸沉淀于肾小管及间质中,可产生高尿酸肾病及尿酸结石,引起肾小管堵塞及肾小管间质病变。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发生障碍时,也可见到高尿酸盐尿,最后可引起肾功能衰竭。高尿酸可见于急性痛风症、儿童急性发热、慢性间质性肾炎等。3)非结晶性尿酸盐:主要是尿酸钠、钾、钙、镁的混合物,在低温、浓缩或酸性较强的尿容易析出 。4)马尿酸结晶:由苯甲酸与甘氨酸结合而成,一般无临床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