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探讨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050696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复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复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复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探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复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探讨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复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数据。方法:选取我院 2012 年 3 月-2013 年 6 月收治的复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 98 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进行非肝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则进行肝部分切除术,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的术后疗效及复发率等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89.8%,残石率为 10.2%,并发症发生率为 8.2%,复发率为 6.1%;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59.2%,残石率为 32.7%,并发症发生率为 26.5%,复发率为 36.7%;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统

2、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肝内胆管结石复发率高,应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达到减少术后胆管结石复发、提高近远期疗效的目的。对复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进行肝部分切除术治疗,其疗效确切,术后残石率及复发率低,直接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关键词 复发性;肝内胆管结石;不同手术方式近年来,根据多项研究数据可得 1,我国已经是肝内胆管结石的高发区。肝内胆管结石是一种难治性常见病,其发病率在我国占胆石症的 15.5%-30.4%,合并胆管狭窄率为6.93%-41.92%,其特点为发病率高、复发率高、再手术率高、并发症多。因该病具有反复发作、多次手术、病情复杂、解剖变异等特点,导致其处理

3、、治疗十分困难。尤其是复发性的肝内胆管结石,再次手术不仅增加了病情的复杂性,也使患者术后痛苦不堪,因此,使本次手术成为最后一次彻底手术,是临床界医生及患者的最大心声 2。复发性肝内胆管结石采用药物治疗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近年来,经多年临床实践证明,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方式已经比较固定,但如果手术方式选择不当及术中操作粗暴均会损伤胆管,同样可导致术后结石复发。为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复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选取 98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进行非肝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则进行肝部分切除术,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的术后疗效及复发率等情况。具体报告如下

4、。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共 98 例,均为我院确诊的复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 49 例。男 56 例,女 42 例;年龄 31-75 岁,平均年龄为 44.3 岁;第一次手术至复发时间为 0.5-15 年,平均(7.95.2)年;结石发生在左肝内 50 例,右肝内 31 例,双侧均有 17 例;主要症状:黄疸 38 例(38.8%),腹痛 72 例(73.5%):其中剑突下痛 28 例,右上腹痛 24 例,上腹部痛 12 例,复合痛 8 例,发热 42 例(42.9%)。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 ,具有可比性。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进行非肝切除术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在术中先行胆总管探查辅以纤维胆道镜检查、纤维胆道镜网篮或钳夹取石。术后均给予 T 形管造影或超声检查,有残石再通过T 形管或 U 形管给予纤维胆道镜取石。其中肝门胆管成形加胆肠 Roux-Y 吻合例,胆总管切开取石加 U 形管引流例,单纯胆总管切开取石。1.2.2 观察组 进行肝部分切除术:所有患者均在术中先行胆总管探查辅以纤维胆道镜检查、纤维胆道镜网篮或钳夹取石。术后均给予 T 形管造影或超声检查,有残石再通过 T 形管或U 形管给予纤维胆道镜取石。其中采用单纯左肝外叶切除 28 例,左半肝切除 22 例,左

6、肝外叶切除加右肝实质胆管切开取石 16 例。右肝叶部分切除 24 例,肝叶切除加胆肠 Roux-Y吻合 8 例。1.3 疗效判断 3 显效:手术治疗与术后取石治疗结束后患者再次腹痛、恶心、呕吐、发热、黄疸等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手术治疗与术后取石治疗结束后患者再次腹痛、恶心、呕吐、发热、黄疸等症状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后与治疗前症状无差别,甚至恶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4 统计学分析 所收集的数据采用 SPSS13.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 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方式的手术治疗之后,得到观察组的治

7、疗总有效率为 89.8%,对照组为 5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 1.表 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对照组 49 10(20.4) 19(38.8) 20(40.8) 59.2%观察组 49 25(51.0)* 19(38.8) 5(10.2)* 89.8%*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残石率比较 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后进行 T 形管造影及超声检查,对照组 49 例患者中,证实有结石残留者 16 例,即残石率为 32.7%;而观察组证实有结石残留者 5 例,即残石率为 10.2%。两

8、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2.3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术后共有 13 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术后切口愈合不良 5例,胆疹 4 例,肠瘘 4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 26.5%;观察组术后共有 4 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术后切口愈合不良 3 例,胆疹 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 8.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2.4 复发率比较 两组术后随访 6 个月,对照组有 18 例发生复发,其中 1 例死亡,病理诊断为胆管细胞癌,复发率为 36.7%;观察组有 3 例发生复发,无死亡病例,复发率为6.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肝

9、内胆管结石复发的原因较为复杂,目前尚无统一说法,但普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4:发病初期未及时就诊或者未行规范治疗,导致肝胆管炎症反复发作,结石广泛形成。由于医疗条件和施术者水平的限制,术前未能完全明确肝内病变的情况,术中胆管探查不彻底。残留结石是致使结石复发的病理基础。术式选择不当及术中操作粗暴损伤胆管,也会导致 术后结石复发。目前,临床上对于复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方式已经比较固定,取得的疗效较为满意,其中坚持“病肝切除,胆管狭窄处的切开整形,肝门大口径胆肠吻合”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因此,对连结石在内的肝叶、肝段完全切除,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措施。临床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时,以祛除病灶、保证

10、通畅引流,解除梗阻为外科治疗目的,并作为手术方式选择时的参考指标。解除梗阻为肝内胆管结石手术中的核心环节,清除病灶为治疗根本,包括清除有病理变化发生的胆管和肝组织及清除胆管内结石,保持引流通畅,对术后并发症率进行预防,以获得理想的临床效果。在医疗科技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肝内胆管结石采用外科治疗已获得显著的临床效果,但因在病变特点上,肝内胆管结石具复杂性和多样性,初次选择何种手术方式,与术后残留病变、残留结石、症状复发有一定相关性。目前,临床主要包括胆管探查取石引流术、肝切除及肝移植术等。因肝内结石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在不同患者间存有差异,通常两种以上手术方案联合,才可取得成效。随着操作娴熟程度的

11、提高,肝胆外科技术的进步,临床影像诊断技术的增强,若对肝胆管结石病灶彻底清除,需行肝叶切除术和肝段切除术。临床规则切除肝叶段时,应从肝段肝蒂分离开始,切除肝段叶管道,尽可能保留正常肝组织和肝道,彻底清除病患胆管病灶,以达彻底切除目的。针对弥漫性结石的患者,需切除肝段或肝叶局限的区域性损坏病灶,如萎缩的肝叶或肝段,较难取净的多发结石,较难治疗的肝管狭窄或囊性扩张等。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进行肝部分切除术,对照组患者进行非肝切除术进行治疗,得到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残石率、并发症发生率为、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与上述内容相符合。综上所述,肝内胆管结石

12、复发率高,应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达到减少术后胆管结石复发、提高近远期疗效的目的。对复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进行肝部分切除术治疗,其疗效确切,术后残石率及复发率低,直接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张卓兰,林晓梅,王谢生等肝槽形切除治疗右肝级以上胆管结石、狭窄 15 例报告J.实用外科杂志,2009,13(21):156-159.2谢放,黄亚强,王世杰等.复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再手术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9,l2(13): 755-757.3梁嘉明,张旭敏,李绍强等.复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手术方式选择探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45(23):214-2149.4王志勇,张立阳,何小东肝内外胆管结石术后复发或残石原因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11(12):412-4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