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养野生动物的伦理争议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050009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1.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圈养野生动物的伦理争议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圈养野生动物的伦理争议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圈养野生动物的伦理争议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圈养野生动物的伦理争议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圈养野生动物的伦理争议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圈养野生动物的伦理争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圈养野生动物的伦理争议(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圈养野生动物的伦理争议从动物园的存在价值谈起彭仁隆台湾大学兽医学博士班生,英国利兹大学生物多样性与保育硕士,台北市立动物园动物行为小组摘要:动物园存在于历史已经超过 200 年,圈养及利用野生动物的历史则更久。除了娱乐功能之外,保育、教育以及研究的功能是动物园最常拿来当作自我存在合理化的理由。然而在上述功能被实际检视之前,目前动物园界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圈养野生动物福祉普遍低落,及仍需不断从野外捕捉动物以维持展示质量的保育矛盾。本文试图以自然科学的观点探讨动物园在圈养野生动物经营管理的瓶颈,并逐步针对动物园的几项功能作检视。对于动物园的存在能否被合理化,除非圈养环境及条件等同野外,否则在道德上的结

2、论没有成立的可能。若从环境伦理的观点辩护,则动物园存在的唯一理由必须透过动物园教育以提高保育成果与民众意识。关键词:动物园、保育、教育、道德、环境伦理The Moral Issues of Zoo ExistencePeng, ShawnDoctoral Candidate, Veterinarian Medicin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ABSTRACT:Zoos have been existed for more than 200 years; utilization of captive wildlife history however was muc

3、h longer. Except recreation enjoyment, conservati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function are mostly use as existential defense by zoos. Before our further examination toward those so called “zoo functions”, modern zoos are now facing great challenges of low standard animal welfare internationally and co

4、nservation debate of taking animals from wild,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quality of exhibition. This essay aim using varies scientific approach to determine whether or not zoos are defensible. Results from survey of zoo management bottleneck indicate unless equally captive environment could be manage

5、d the same with wild habitat for animals in the future, zoos are not morally defensible. While if we tend to approach this question from environmental ethics point of view, that the only reason to allowed having zoo is to enhance conservation efforts through public education.Key Words: zoo, conserva

6、tion, education, moral, environmental ethics圈养野生动物可以被合理化嘛?如果可以,又该是在怎样的情况之下?动物园真的是 21 世纪下,一个保存生物多样性的庇护所吗?晴朗炎热的假日,父母亲带着小朋友前往动物园,为了一睹明星动物的丰采,一家大小颊汗排队等候;在动物园的另一端,公灰狼与母灰狼在早上 9 点左右刚被放出室内隔离场,箭步趋向不算小的户外展示场,场内有充足的树荫、源源不绝干净的饮水、还有可以泡澡游泳的池子,以及园方专业人员为他们特别设计环境丰富化的洞穴与高地。这两只灰狼平时吃得很好,至少比他们在野外的同伴来的营养而且规律;没有天敌;受到定期专业的

7、兽医医疗照顾,而且,他们不需要运用大脑和肢体去搜寻及掠取食物,唯一要付出的只是自由。动物园的历史什么是动物园Zoo?根据世界动物园保育策略 WZCS(The World Zoo Conver-sation Strategy, 1993 年 9 月出版)的定义,动物园系指任何圈养或管理一种或多种野生动物之处,其目的为展示或研究之用,并在一年内至少有部份时间让民众参观。动物园目前已经是全球圈养野生动物数量及种类最庞大的商业及教育机构,WZCS 统计,目前全球有超过 10,000 个动物园;2002 年I.S.I.S(International Species Information System,

8、 1970 年建立)的统计指出:全球目前约有超过 1 万种的野生动物、至少 165 万个个体,完全在动物园相关机构,人为的干预之下生存。搜集野生动物必须溯及公元前 1940 年的古埃及时代,当时这些少见的野生动物多半被视为一种“财富”与“权力”的象征;到罗马时代,动物只能算是像石头或植物一样,属于人类所统驭的万物之一,在罗马的法律之下,动物没有所谓的权利可言。之后,十三世纪第一头大象浩浩荡荡被引进英国,野生动物仍然是以私人搜藏的名义,或是国家与政治赠与的角色存在人类社会。真正形成目前我们所熟知的“动物园”形象,大约是在十九世纪时,动物园逐渐开始变成一般大众所能参观的机构。虽然在 1826 年成

9、立的伦敦动物学会(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声称,动物园的动物搜集,主要目的是为了振兴“动物科学与哲学”的研究,但是 1950 年代开始,因为动物园可以娱乐大众的庞大潜在财源,导致动物园在全球如雨后春笋般的设立,包括都柏林、法兰克福、阿姆斯特丹、柏林等各国首都,皆陆续设立了城市动物园。尔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亦强化了人类认为能够掌控一切,甚至包括操纵自然的错觉。此时,为了“振兴动物科学”而成立动物园的原始动机,远被众人所遗忘了。大战后,首次成立的动物研究院(Institute of Zoology)与伦敦动物园关系密切,并因为结合了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一流学

10、界资源,自此开启了野生动物繁殖生理、行为研究也可以在动物园内进行的风气,动物学家们不得不承认,在笼子前面观察动物,要比顶着烈日,在丛林里追踪野兽来的轻松许多。二十世纪开始,除了因为生物学、生态学、兽医学、动物营养学的知识进展,而使得动物园的管理方式逐渐改善外,动物园的展示方式也有了极大的转变:遮蔽式、监牢式意像的动物展示空间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无围篱、自然化的动物展场,当然这也所费不赀。一九七年德国汉堡的动物商Hangenbeck 首先利用壕沟、假山及步道等,创造出第一座无栅栏式的动物园,让参观的民众有着与动物完全没有阻隔的视觉感受,Hangenbeck 也是第一位放弃以分类方式展示动物,转

11、而以“生物地理学”(注 1)的方式来展示动物的经营者。这种“自然化”的展示方式在一九六年左右吹到了美洲大陆。一九九四年二月号的博物馆新讯(Museum News)上,国家动物园园长 Robinson 宣称宽敞的展示场、自然的围篱将是未来的趋势,于是我们看到纽约布朗动物园中开发将近七英亩,几可乱真的刚果热带雨林;以及有如身历其境,让游客从事野外探险的迪斯尼动物王国。这些动物园用庞大的经费将寒原生态系、亚马逊雨林、北非沙漠等匪夷所思地仿真在一座座城市内。当然,相较于过去的栅栏铁笼,圈养的动物必然受惠于这些“伪自然”环境中的各种新兴元素,只是我们不免又会开始思考,这些自然化展示场,除了视觉美观外,是

12、否间接地暗示游客这些动物并非在此被“监禁”的意味,而模糊了野生动物终究不该属于这个圈养环境的焦点?实质受益的,到底是这些应该在野外舔食晨露,而现在却等待人工造雾的斑马?还是享受到自然氛围的游客感官呢?圈养野生动物的条件与福祉假设动物园真的是一个“不可不为之恶”,站在动物园经营者的立场,游客舒适保育行动社会教育三者所应该投入的资源比例应该为何?而不论因为有限的物力人力所达成的最终决定是什么,“动物福祉”是否应是进行所有规划及行动前最重要的一把尺?对于“动物福祉”的定义,Fraser 将其内涵区分为三个观点切入剖析(Fraser, 2003):1.生物性的功能(Biological functio

13、ning):此观点经常应用于经济动物产业、兽医界及科学家,主要取决于动物的健康程度、生长产效率及相关特质上。2.自然生活(Natural living):此观点经常应用于消费者及反畜牧工业化的团体。主要认为动物应有在自然的环境下,以物种原有的适应能力自由地过着生活。3.情感上的状态(Affective states):倡导此观点主要为人道主义者及动物福利学家。认为圈养动物不该遭受负面的心理状态(如疼痛、恐惧),而应该能展现正面的心理状态(如舒适、满足感)。简言之,动物福祉最基本应该达到的,就是维持圈养动物良好的生理与心理健康。放眼望及目前全球评价较高的几个动物园,除了极度自然化的展示环境提供的

14、观赏价值及休憩设施外,最不可或缺的因素应该就是“快乐的动物”。只有动物展现出自然及愉悦的行为,方能隔着栏杆(或仅仅是空气?)传达出适切的社教讯息,也才能感染游客愉悦的情绪。反之,一个单调且无法满足或刺激动物自然行为的兽笼,不但成为动物保护团体攻讦的对象,动物沉闷的情绪亦可以由游客匆匆浏览各个展场的短暂时间得到验证。那么,在动物园内圈养野生动物可以满足她在野外的需求吗?如何才能兼顾圈养野生动物的“生理”及“心理”健康?Robert J. Young 认为要达成这个目的无非就从提供自然化的环境与行为模式的改善着手(Young, 2003)。以下是笔者认为目前动物园界最主要应用来提升动物福祉的两种方

15、法:喂食丰富化大部份的动物园都有一些动物呈现“非正常行为(abnormal behaviour)”或“刻板行为(stereotypic behaviour)”(注 2)的现象,其中又以熊科、猫科的来回踱步、自残或摇摆;大型灵长目的重复呕吐或食粪;大象的左右摇晃;以及鸟类功能性失调的拔羽行为等较为严重。Mason 在 2002 年针对动物园中“漫游性动物”(注 3)的研究调查更显示,以食肉目为主的漫游性动物,在动物园中普遍面临了自然行为受挫、幼兽死亡率高及刻板行为等问题,显示动物福祉低落的现象。这是因为漫游性动物在野外平均一天大概有 35%70%左右的时间,花在与觅食、进食相关的活动上(包括掠食

16、领域的巡逻),然而在动物园,大部份动物只花数分钟即完成此一工作,缺少变化的食物每天可能就在同一时间、同一个位置,放在同一个喂食器等待动物的取食。同时,野生动物的食物来源原本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因此在长期地人工饲育动物时,食物的营养成分与种类变化便显得不足。许多高纬度的温带国家动物园为了饲养大象,或食叶猴等低纬度、热带或亚热带国家分布的野生动物,却又面临无法一年四季提供不同的新鲜食草或蔬果的问题,只得利用干草或其他加工食品替代,因此动物园里的棕熊无法在春季摘采野莓、秋季大啖鳟鱼,取而代之的简便管理可能就是提供一个食盆的狗饲料。在有限的资源下,许多动物园已经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注意到圈养野生动物喂食丰富化(feeding enrichment)的必要,亦即饮食除了满足动物的营养需求外,是否也应兼顾到取食难度的变化,与食物种类、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例如,将食物的摆设根据其野外食性的调查报告作调整(e.g. 有些猫科动物可能倾向于树上进食),而非将草料、肉块丢于地上草草了事;或是将食物呈现的方式稍加变化(e.g. 将鱼冷冻于冰块;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