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恢复与重建科技行动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047561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恢复与重建科技行动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恢复与重建科技行动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恢复与重建科技行动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恢复与重建科技行动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恢复与重建科技行动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恢复与重建科技行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恢复与重建科技行动(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恢复与重建科技行动(2008-2010 年提纲)5 月 12 日,四川遭受了 7.8 级特大地震灾害,损失十分巨大。据初步统计,此次汶川大地震灾区涉及我省 19 个市州、60 余个县,面积超过 10 万平方公里,涉及受灾人口 2700 万人。目前死亡人员已达 31900 余人,受伤 20.99 万余人,被埋9500 余人,失踪 2 万余人,整个遇难人数估计将达 5 万人。房屋倒塌 21.6 万间,受损 415 万间,临时安置人数 456 万人。经济损失近 亿 ,灾区生活、生产、生态等遭到毁灭性破坏。当前,灾区的恢复和重建任务十分艰巨。科技战线必须勇挑重担、大有作为。实施“四川

2、汶川地震灾后恢复与重建科技行动” ,帮助灾区人民恢复正常生活,促 进生产恢复并加快发展,加强灾区地质灾害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为灾后重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并做出应有贡献。一、需求分析1、灾区生活恢复对科技的需求2、灾区生产恢复与重建对科技的需求3、灾区生态恢复与重建对科技的需求4、灾区科技系统自身能力恢复与重建的需求二、工作思路依靠科技帮助灾区生活、生产、生态恢复和重建。工作方向:以人为本,科技支撑,重建家园;2工作方法:技术推广,项目带动,集成示范;工作方式:部省合作,全国联动,各方参与。三、工作重点(一)依靠科技支撑,恢复重建生活汶川大地震后灾区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受到极大破坏,卫生基础设施

3、、生活基础设施的受损严重,房屋建筑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给灾区人民生活、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困难,科技着重在控制疫病、恢复生活、重建家园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和示范,为保障灾区人民的身心健康、重建基本生活条件和减轻灾后人民生活困难作出贡献。1、灾后卫生防疫技术集成与攻关目的意义:加强震后卫生防疫、残障人群康复关键技术、产品的研究、示范及集成推广应用,为预防疫病发生,保障大灾后无大疫,提高残障人群工作和生活能力提供科技支撑。主要内容:重大灾害后紧急救治、疫病防控应急指挥系统、信息平台建立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各级医疗、疾控应急指挥体系研究及决策指挥能力建设;确保紧急救助、疾病防控工作统一性、互动性的

4、医疗协作网建立研究;灾后应急医疗、疾病防控信息数据平台建立研究等。灾后卫生防疫及康复产品的研究开发。主要包括:霍乱、痢疾、伤寒等肠道传染病快速诊断产品的研究开发;抗菌、抗病毒等灾后传染病治疗用药品的研究开发;乙脑、肺炎、病毒性肝炎、破伤风、伤寒、黑热病等传染病防治用疫苗的研究开发,高效、低毒消毒用品的研究开发;残障人群生活辅助用品、3器械的研究开发。急救后相关疾病恢复关键技术筛选、研究及推广应用。研究颅脑外伤、骨外伤、特殊感染(如气性坏疽、破伤风)、软组织损伤等急救后人体恢复关键技术研究及集成推广应用,为提高灾后残障人群生活和工作能力提供科技支撑。承担单位:汶川、茂县、理县、绵竹、什邡、北川、

5、平武、青川等重灾县政府、部分医疗机构、企业技术支撑: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大学、四川省医学科学院 四川省人民医院等经费需求:10000 万元2、灾区房屋安全评估与灾后建筑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目的意义:大地震后,房屋建筑均会收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给灾区人民生活、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困难。如何快速对震害房屋进行检测、区分房屋的破坏等级,让房屋破坏等级为基本完好、轻微损坏的住户安心回家,将极大地减轻灾后人民生活困难,稳定人心,有利于整体抗震救灾工作。对于破坏为中等破坏、甚至严重破坏的房屋,在具备可适修条件的基础上,房屋震后修复将是重建家园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主要内容:(1)房屋震害特征的调查及

6、规律分析研究,震后房屋安全性的快速评定方法研究,制订震后房屋安全性的快速评定技术标准;(2)开展成德绵地区、民族地区共振频谱分布调查,对其4进行初步共振参数的模拟与研究,建立地震区划与城建安全规划模式;(3)开展浅层基地扫面调查,完成面积300 平方公里的城市浅层基岩调查,同时收集部分已有的相关资料,建立成都市第四系地层数据库,并数据分析及模拟研究,完成第四系城市地震共振效应分布,建立城市建设安全综合评价与科学利用体系;(4)调查农村及乡镇房屋震害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试验、计算分析等研究。针对量大面广的农村、小乡镇房屋,在调查、研究、试验、计算分析研究等的基础上,编制具有特色的技术规程;编制

7、指导农村房屋选址、建设、施工技术的构造图集;编制关于农房抗震的科普图集等。承担单位:汶川、理县、茂县、安县、彭州、北川、什邡、绵竹等受灾县相关单位技术支撑: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建筑设计院、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都江堰市建筑勘察设计院、绵阳市建筑规划勘察设计院、四川省地震局、中铁二局、四川省地矿局、成都市地震局等经费需求:6000 万元3、灾区水环境污染控制与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集成与推广示范目的意义:地震后灾区大量工厂企业受到破坏,泄漏的有机物、无机物将污染大气、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等,并随雨水和地面径5流缓慢渗漏于饮用水源水体,威胁饮用水安全,对灾

8、后人民生活、社会稳定和灾后恢复重建造成严重影响;要充 分 认 识 灾后 污 染 防 治 工 作 的 重 要 性 和 紧 迫 性 ,对 灾 后 存 在 的 污 染 隐患 要 引 起 高 度 重 视 ,特 别 是 对 主 要 河 流 和 饮 用 水 源 地 的 水质 安 全 要 加 强 保 护 ,采 取 措 施 消 除 污 染 隐 患 ,防 止 污 染 事故 发 生 。急需集成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相关研究成果,通过优化组合,将其应用于污染泄漏排查、就地控制、快速处理处置以及污染环境高效修复,为解决灾区人民饮水后顾之忧、确保重灾区及下游成都市 1000 万人的饮用水安全、推进灾区灾后重建提供科技支撑。主

9、要内容:在灾区水污染治理和饮用水源保障方面,针对灾区水质污染特征和地震造成水源地污染遗留问题,结合灾区地处地震多发地带的特点,以保障灾区农村、城镇和下游城市居民抗震救灾期及灾后重建期饮用水安全,切断灾后疫情通过水传播为目标,开展灾区水安全保障技术集成研究并推广应用。(1)开展震后灾区水质调查、污染源排查与控制技术研发和推广。根据灾区已有工业产业布局,迅速开展灾区环境污染风险源排查,快速恢复原有饮用水源地及水体监控设施,建立灾后水体污染预警预报系统。在污染风险排查的基础上,针对已有污染泄漏的高污染场地,研发以污染物快速固定、处理处置为目标的集成技术。针对灾区污水、垃圾集中处理处置难等问题,研发简

10、易临时污水与垃圾处理处置技术与设备。(2)开展灾期水安全保障集成技术研究。主要研发饮用水6快速净化消毒技术与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集成技术。饮用水快速净化技术包括研发以切断病源微生物传播为重点的当地饮用水厂强化消毒技术,在已有技术设备集成优化基础上重点研发饮用水去除病源微生物、浊度、氨氮、有机物的关键技术,即便携式或移动式无动力强化混凝-高效消毒技术与设备;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集成技术研究包括针对潜在性突发水污染事故,研发高效阻断与快速处理处置技术,以及震后下游城市微污染水源的预处理技术与设备,保障下游饮用水安全。(3)开展灾后重建灾区水安全保障集成技术研究。主要研发饮用水净化消毒集成技术与污染环境

11、快速修复技术。研发聚集村镇无动力净化、高效消毒一体化饮用水制备技术与设备;县城供水的强化混凝-高效吸附-膜分离-高效消毒等技术与设备。针对地震造成的污染环境(水体、土壤等),研发污染环境高强度物化-生物处理处置和修复技术。通过项目实施,完成灾区重点县污染风险源排查报告,完善建成水体污染预警预报系统,研发成功污水与垃圾简易临时处理技术并完成 3-5 个应用示范;建立一套灾区突发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处置技术系统;形成便携式无动力饮用水设备1000 套的应用推广示范、建立 5 个典型村镇饮用水成套设备应用示范、建立 1 个县城供水示范工程、建立 2 个微污染饮用水源的预处理技术与设备应用示范、开展 2

12、-3 个污染场地处理处置和修复示范、获得 3-5 种饮用水处理的绿色药剂和污染场地修复的菌剂与生物吸附剂。承担单位:7汶川、理县、茂县、安县、彭州、北川、青川、什邡、绵竹等受灾县。技术支撑: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成都中科创智环保有限公司、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成都市自来水公司、成都市环境监测站、德阳同佳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经费需求:3500 万元。4、灾区固体废弃物污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目的意义:地震后灾区大量建筑倒塌产生的建筑垃圾和固体废弃物以及重点行业企业遭到破坏后可能泄漏的高浓度有毒废液、废气和固体废弃物

13、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居民生活垃圾和动物残体所滋生的病原微生物存在长期污染问题,对灾后灾后疫病防治、人民生活、社会稳定和灾后恢复重建造成严重影响。集成固体废弃物防治关键技术,通过优化组合,消 除 污 染 隐患 ,防 止 污 染 事 故 发 生 ,将 为解决灾区人民生活环境问题、推进灾区灾后重建提供科技支撑。主要内容:(1)在建筑垃圾和固体废弃物处理方面,针对灾区产生的废旧木材、废旧建筑混凝土、废旧道路水泥混凝土、废旧砖瓦、废旧屋面材料、旧沥青路面料等大量建筑垃圾和固体废弃物,开发快速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包括以建筑垃圾作桩基填8料加固软土地基、沥青混凝土再生利用技术、大规模建筑垃圾填埋技术等。(2

14、)在有毒有害废气、废液及有毒固体废弃物处理方面,针对震后灾区石化、印染、电镀、农药等行业泄漏或产生的高浓度有毒有害废气、废液和固体废弃物处理,集成应用危险气体泄漏快速检测技术,开发震后工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与设备,实现高浓度有毒有害废液和固体废弃物的一次性无公害彻底处理。(3)针对灾后居民生活垃圾及动物残体滋生的病源微生物的长期污染等问题,开展地震灾后人疫病相关生物污染物的监测与控制。借助病毒和病源微生物 PCR 检测技术、复合PCR 体系的建立微孔板杂交技术、实时荧光 PCR 技术、未知病毒核酸的提取及富集方法、核酸筛查技术等现代生物手段和仪器,重点开发疫病媒介生物的综合防治技术及应用、居

15、民生活垃圾及动物残体处理后病源微生物的监控、食品安全预警系统的建立及主要食源性污染微生物的监控、灾区水源污染微生物的快速监测技术。通过项目实施,开发出一套震后工业废弃物污染化处理设备,形成年产 80 套设备及其配套系统的生产基地;形成建筑垃圾和固体废弃物快速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体系;形成地震灾后人疫病相关生物污染物的监测与控制技术体系,达到对灾区水源、生物垃圾、动物残体、食品的快速微生物监测。为保障灾区人民生活安定、推进灾后重建提供科技支撑。承担单位:9汶川、理县、茂县、安县、彭州、北川、青川、什邡、绵竹等受灾县。技术支撑: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四川省疾病控制中心、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

16、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 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所、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成都市环卫科学研究所、四川兴力达(集团)实业有限公司、北京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经费需求:3500 万元。5、灾后幸存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及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目的意义:此次中国四川汶川的地震强度大、波及范围广、事发突然、涉及民族多,不仅造成广大人员的伤亡,造成的心理创伤更是覆盖面大、人员多、持续时间长。进行灾后幸存人员心理危机干预研究,有助于减少灾后心理问题、精神问题的发生,提高幸存者社会功能、生活质量。主要内容:(1)灾后幸存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此次地震涉及主灾区、受影响区,城市、农村、山区,汉族、藏族、羌族等不同民族,学生、成人,受伤者、未受伤者,失去亲人者、未失去亲人者,以及救援人员等多种人员,调查不同人群的灾后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分离障碍等精神卫生问题的发病率以及危险因素。10(2)灾后幸存人员的短期、长期的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研究。结合国外国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