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观摩了很多堂诗歌教学课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047228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笔者观摩了很多堂诗歌教学课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笔者观摩了很多堂诗歌教学课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笔者观摩了很多堂诗歌教学课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笔者观摩了很多堂诗歌教学课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笔者观摩了很多堂诗歌教学课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笔者观摩了很多堂诗歌教学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笔者观摩了很多堂诗歌教学课(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笔者观摩了很多堂诗歌教学课,并请教了一些老师,同时自己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确实觉得信息技术的巧妙使用,能充分发挥多媒体传递、变动、再现等功能,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将非常有利于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诗境,领悟诗寓,表达诗意,从而使古诗词课堂教学诗意浓浓,画意浓浓,情意浓浓,很大程度地提高古诗教学效果。能很大程度地解决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能最大可能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绽放古诗文之美。(一) 利用多媒体,营建古诗词审美的意境诗,美在意境,教学古诗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将学生带入诗境之中。1.画面展示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在

2、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那么教学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人对六月西湖的景致作了极力渲染描写,表达了内心抑制不住的赞叹之情。学生诵读有声有色,但如何方能入境入情?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给学生用投影展示了一幅大写意的国画:十里荷香,画面色彩淡雅渲染,虚实相衬,学生在诗画的对照中,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2.音乐渲染美 古诗词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

3、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朋友的离别情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阳关三叠,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到了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直到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的情景。3.配音穿插美 课堂上教师穿插动情的配音解说,必定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如在教学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两首诗前,在轻音乐的伴奏下,老师动情地说:“西湖的美,美在一日四时,一年四季。在晨曦里,艳阳下,落日中,夜幕里,她皆能成景;在春花,秋月

4、,夏荷,冬雪中,她各具美态;她的美,在晴中见潋滟,在雨中显空蒙;她婀娜多姿,妩媚迷人;她流光溢彩,亮丽照人;她朴素淡雅,清丽动人;她温文尔雅,俏丽醉人;她羞花闭月,倾国倾城这,正如苏轼所写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段话一下子把学生带入美丽的西湖畔,激起了学生对西湖,乃至今天要学的古诗无限的向往之情。4.资料补充美 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作为当代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障碍。教师采用多媒体手段提供有关时代背景的音像资料,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彼时彼地的历史状况、社会动态,既为教学传递信息、铺垫知识;又使学生更好地贴近作者、理解作者。 (二)利用多媒体,唤

5、醒古诗词审美的意会经典诗词语言凝练、韵律优美、情趣盎然、蕴涵丰富,是挖之不尽的美的宝藏。只有像喝茶一样细细品味,方能回味无穷,享尽其中的精神美食。1.品味语言美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一字一词都是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语言精美,富有韵律,可谓字字珠玑,行行精湛,首首情真。运用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引导学生仔细推敲,品析佳词,领悟古诗的语言美。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

6、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2.欣赏内容美 古诗题材广泛、内涵丰富。运用信息技术,可引导学生透过字里行间,欣赏古诗的内容美。我让学生每人建立古诗文档,坚持收集自己喜欢的古诗,并引导学生将古诗归类,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如借助多媒体,把收集的古诗根据所描绘的季节进行分类整理,分别制作成“春诗”、“夏韵”、“秋思”、“冬吟”版块,让学生在不同的季节学习相应的古诗。在学习中,学生既欣赏到了不同诗人眼里的不同的风景,又感受到诗人不同的写作风格。3.体会韵律美 古诗讲究平仄、押韵,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就像

7、一首美妙的音乐。因此,学习古诗要注重引导学生反复地抑扬顿挫地诵读,读出一种紧张与松弛交错的特殊美感,即节奏感,体现韵律美、音乐美。如杜牧的山行,教师指导学生朗诵时,让学生点击“范读”一栏,这时深沉凝重的古筝曲由远及近悠悠传来,同时屏幕上显示出以深秋山林图为背景的古诗全文,并随着范读的开始,诗中相应出现停顿符号,“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学生在范读的熏陶下,会饶有兴趣地跟着朗读起来,融入诗歌内在的真情实感,读出了韵味,读出了意趣。4.领悟情感美 诗贵言志。诗人们借助古诗抒发了许多美好的情感:有热爱、向往美好生活的;有蕴涵深刻哲理、

8、激励后人努力向上的;也有胸怀豪情、对祖国满腔热忱的让学生领悟这些情感,对他们来说既是一种美的享受,又能陶冶心灵、丰富情感,有利于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教学郑板桥的竹石时,我在大屏幕上展示了深深扎根于怪石丛中的劲竹、迎风挺立的纤纤细竹、寒冬腊月连成一片的翠竹。学生看到任凭狂风摧折、任凭天寒地冻,竹子始终坚强有力地挺立着,感悟到做人也要像竹子那样,不怕困难与挫折,树立信心,勇于进取。(三)利用多媒体,表达古诗词审美的性情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感受提供了天地。在教学中我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用朗读、想象等多种形式来表达美。1.想象表达

9、美 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炼,其中省略的成分也是相当多的,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提供了天地。老师要在学习古诗时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如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我在引导学生理解咏读诗句的基础上,结合插图,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特定镜头去想象“满园春色”的美。同学们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园子里各种花都开了,红的似火,黄的似金,白的似雪。”有的说:“我仿佛听到小草伸懒腰,打呵欠,拼命往上长的声音”学生用语言描述了园子里色彩之美、声音之美、动态美、静态美,这其间也自然能体会到春之美,生命力之美。2.吟诵抒发美 我

10、在古诗课堂中借助多媒体尝试做一个游戏“赏画吟诗”。让孩子们像诗人那样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吟诵古诗,这“风景”有些是写意的国画,有些是写实的照片。看到乌云密布,大雨滂沱,孩子们高声吟道“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看到夕阳照在江面上,学生迫不及待地背诵“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看到含苞欲放的荷花,学生会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有些画面含意深刻,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如当一幅明月图浮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时,单纯活泼的孩子笑着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情感丰富内敛的孩子却吟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多媒体把鲜艳的色彩,典雅的音乐,

11、把古诗描绘的意境直接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形成视觉、听觉上的强烈刺激,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吟诵出古诗来了。3.图画描绘美 好的古诗犹如一幅绝妙的图画。教学中,指导学生在弄懂诗句大意后,再充分发挥想象力描绘诗中所展示的图画。如在教完杜甫的绝句一诗时,让学生整首诗所描写的画面在“金山画王”里画了下来,并借助视频展示台和其他同学共享。有的学生就画得非常传神:鸣叫的黄鹂,飞翔的白鹭,高山的积雪,待发的船只,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黄、翠、青、白”学生通过自己稚嫩的小手画出了明丽的色彩,画出心中的意境,把自己也融入诗的意境之中。4.字体展现美 值得一提的是,对不同的古诗,选用不同字体,能够有助于表现不同的意境美

12、:如黑体的方正沉稳,隶书的凝重端庄,草书的狂放不羁,行楷的活泼灵动,魏碑的古朴淳厚营造出或悠远绵长的意境,或悲凉凄惨的情境,或愤懑激昂的氛围学习古诗之后,可让学生在“文档”中选择合适的字体表现诗词的意境。如学完登鹳雀楼一诗,有学生以此诗为内容做了一张幻灯片,以淡化的鹳雀楼为底图,诗句设置为黑色的隶书字体,配以雄浑的古琴乐曲,展示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豪放、旷达、磅礴的气势。四、传承创新,迸发古诗词教学的火花多媒体教学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但是,很多人走入了多媒体的教学误区,“为时髦而电教,为电教而电教”,好像既然进入了信息时代,上课就少不了多媒体。其实,多媒体教

13、学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而运用,要确实有用才行。文字是一种有着无比巨大的想象空间的独特的艺术,这种想象空间,是任何视觉手段都无法代替的。“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特别是古代诗歌,讲究体会意境,这种无法言传的意境要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去体会、去品味,而不能因为老师的课件而把学生的无限想象空间扼杀。如离骚(节选)这篇课文读来琅琅上口,比喻匠心独具,表现出了语言的形象性与生动性。学生在朗读时,其想象与思维在语言形象的感染下形成表象,建构了屈原高洁的形象。这个形象就是凭借了语言的形象性,调动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才描绘出来的,这比多媒体展现出来的画面更有价值。老师展示的水景再壮美,也不可能有“

1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纵横洒脱;老师展示的离别图再凄美,也没有“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意韵无穷。文学的功夫在于“悟”这种对文学的感悟应该是来自于文字本身的,来自文字所给予人的想象空间,来自文字那熔古铸今的无边意韵,来自上下五千年无数的诗魂、文魂、爱国魂所寄托于文字的那种人文精神。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切忌“喧宾夺主”。用多媒体课件束缚课堂,扼杀学生思维空间、想象力是绝对不可取的。运用多媒体,能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增加课堂容量,创设多层次立体的古代诗文情境;又可改变传统的静态教学模式和结构,使教学过程直观、动态、感性,使学生真正的自主起来,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能够帮助学生获取和保持知识,极大地提高语文古文教学的成效。古诗文是古老中华文明的体现,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文学艺术的高度结晶;而多媒体教学是科学现代化在教育上的集中体现。古老文明与先进技术的结合必将迸发出绚烂的火花。发表评论身份: 老师 学生 家长 游客 姓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