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人才流失问题的思考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34046488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贫困地区人才流失问题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贫困地区人才流失问题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贫困地区人才流失问题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贫困地区人才流失问题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贫困地区人才流失问题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贫困地区人才流失问题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贫困地区人才流失问题的思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贫困地区人才流失问题的思考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单位的建设和发展取决于人才的有无、人才的多少和人才的质量,这一点早已为古今中外具有战略眼光的决策者所认知。从“ 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 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从“ 科教 兴 国” 到“人才强国”无不揭示了人才在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人才是第一 资源” 是新形 势下对人才的科学定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人才,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更需要人才,但是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贫困地区的人才需求与现有人才的状况存在很大的矛盾,而大量优秀人才的外流又加剧了这一矛盾,有效遏

2、制人才流失问题是缓解贫困地区人才供需矛盾,加速人才资源开发的一个有效途径。一、贫困地区人才流失的现状关于贫困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我们以方山县人才流失最为严重的大学生外流(近三年情况)和因年龄限制提前离职的科级干部为例作一深入分析:据统计,方山县 2005 年共有各类专、本科毕业生 245 人(其中专科 155 人、本科 90 人),在县人才交流中心报名的有 82 人(其中专科 68 人、本科 14人);2006 年共有各类专、本科毕业生 334 人(其中专科 221人、本科 113 人),在县人才交流中心报名的有 133 人(其中2专科 102 人、本科 31);2007 年共有各类专、本科毕

3、业生 345名(其中专科 198 人、本科 147 人),在县人才交流中心报名的有 214 人(其中专科 148 人、本科 66 人)。另据统计,方山县现有提前离职人员 206 人。从上面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方山县 2005 至 2007 三年共培养出专、本科毕业生 924 人,其中外流的就达 495 人,占毕业总人数的 54%。按照专业结构分,流失的大都是专业性很强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按知识结构分,流失的大都是本科以上的高知识人才。留在本地的却是专业性不很强、专科文凭居多的一般性人才。另外。由于年龄限制提前离开科级领导职务的有 206 人,这些人大都离退体时间还有 8-10年,他们工作经验丰

4、富、事业心强、群众基础好、威望高且精力充沛,但由于提前离职大都闲散在家,造成变相的人才流失,即使在职人员,也有极少数高级技术人才和专业人才因工资待遇低、工作生活环境差等原因也有流失现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贫困地区人才流失十分严重,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二、贫困地区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导致人才流失的原因很多,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才观念淡薄,人才还没有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爱惜人才、尊重人才的氛围没有形成, “人才 资源是第一资源” 的观3念还处在认识层面,人才战略还没有真正摆上各级党政领导的议事日程。2、政策机制不完善,人才管理基本上处于探索阶段。

5、一是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流动、激励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有关人才的医疗、失业、养老保险等制度尚不健全,使得大批高校毕业生宁愿在外面闯荡,也不愿回乡工作,加剧了人才的外流;二是人才培养缺乏规划和计划,人才培养是人才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成为“ 永恒” 人才的重要保障,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困难,用于人才培养的资金十分有限,不能适应大规模培养人才的需要,终身受教育机制难以形成,容易使现在的人才变成将来的“庸才” ,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对人才的吸引力;三是市场配置人才的基础性作用得不到发挥,人才作为“第一 资源” 和“第一资本” ,本身具有明鲜的市场属性,哪里适应人才成长,哪里给予人才更多的回报

6、,人才势必流向那里,由于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指标分配手段,在职人员的流动仍然由各级领导层层把关签字,没有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运行机制,学非所用,用非所专的现象十分普遍,人不能尽其才、才不能尽其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使有一技之长的大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另择他路,栖息他处。3、工资待遇低、生活条件艰苦、工作环境差,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这是导致人才外流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因素, “人4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贫苦地区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较低的工资福利待遇,远远没有发达地区优厚待遇的诱惑力,导致人才资源向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础较好、政策优惠灵活、生存发展空间广阔的发达地区流动。4、城

7、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缓慢,不能为毕业生和优秀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代表了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文明程度的发展状况。发达的工业,是人才施展才华的理想场所。由于贫困地区城镇化水平低,第三产业形不成规模,工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就业环境还是就业岗位,都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的需求,就业难是贫困地区大学生和优秀人才外流的又一大因素。5、由于年龄限制,提前离职人员造成的人才流失。三、贫困地区防止人才流失的对策贫困地区的发展,面临诸多因素的制约,但主要是人才的制约,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人才市场化的发展,人才的竞争更趋激烈,这种制约因素更加凸显,在引进外地人才一时难以

8、实现,本地人才又大量流失的情况下,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千方百计培养人才,想方设法留住人才,最大限度地防止人才流失是当前贫困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营造良好的爱才、惜才、用才氛围。一要大力宣扬人才工作政策、优秀人才事迹,大彰旗鼓地表彰为地方经济发5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优秀人才,牢固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人人皆可成才、促进人人成才”、 “以人 为本” 的理念,形成全社会“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 的浓厚氛围。2、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对于刚刚走出校门,怀着美好憧憬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干一番事来是他们最大的追求,他们的优势是技术和能力,劣势是没有资金,要

9、充分的挥他们的优势,尽力帮助他们弥补劣势,对于愿意回乡创业、支持家乡建设的高校毕业生要从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扶持,生活上关心、工作上帮助,有关职能部门要在大学生创业上提供方便,广开绿灯,开通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的“ 快车道” ,激 发他们的创业热 情。3、建立贫困大学生资助制度。采取企业赞助,社会捐助等方式筹集资金,设立贫困大学生救助基金,对毕业后愿意回乡工作的特困大学生给予救助,帮助其完成学业,为家乡培育有用人才。另外,有条件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可与特困大学生签订合同,由单位提供其上学期间的费用,将来毕业后,回到提供资助单位工作,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优秀人才的流失。4、创新机制、管活人才。体制不顺,

10、人才难出,人才难活,一要完善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协调配合的人才工作机制,落实“一把手 ”抓“ 第一资源”工作责6任制,真正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二要针对长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条块分割、自成一体,互不往来,管理过死的弊端,以创新的精神、改革的勇气打破影响、束缚、限制人才作用发挥的体制性障碍,建立能上能上能进能出和公开招录人才的开放式管理体制,严把“进口” ,坚持“凡进必考”的考试录用制度,畅通“出口” ,推行机关中 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建立党政机关干部退出和淘汰机制,促进人才交流;三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

11、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难资历、不唯身份,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谁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有用之才,从而开创人才辈出的新局面;四要制定合理的薪酬政策,把人才的个人收入与业绩挂起勾来,彻底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同时要把按 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以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把用事业留住人才和用待遇留住人才有机结合起来;五要加快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六要确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的用人 观念,通过技术合作,科技承包等形式实现人才资源社会共享。

12、5、引进项目,为高校毕业生和优秀人才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引进项目,实施项目推动战略是实现工业化、7加快城镇化的必然之路,也是为大量优秀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平台的有效载体。当前,要抓住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借“两区” 开发、 “双百双千” 项 目大会 战的强劲东风 ,建成一批科技、技术、知识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辐射作用大的工业企业,逐步形成人才推动发展,发展孕育人才的良好局面。同时,项目引进可以带动城镇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宽松的工作生活环境。6、继续做好优秀大学生村干部任职工作。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是强化农村领导力量,改善班子结构,增强班子

13、活力的有效措施,也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支援新农村建设的最好形式。要关心和重视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和发展,加强管理、教育和培养,落实待遇,解决好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支持大学生在农村干事创业。“天高任鸟飞 ,海阔 任鱼游” ,通过选派 优秀大学生到农村任职,使更多的大学生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上施展才华。7、做好人才的二次开发。通过人才的二次开发,选拔离人员中那些有一技之长和原则性强的人员,担负某些工作和活动的督导任务;创 造条件,引导他们从事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组织他们对一些重要工作、重大事项进行调查研究,吸收他们参与一些项目的考察论证、活动筹备策划、产品宣传营销等项工作。8方山县委组织部 张辇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