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交际中语用原则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046194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言语交际中语用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言语交际中语用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言语交际中语用原则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言语交际中语用原则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言语交际中语用原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言语交际中语用原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言语交际中语用原则以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含糊为例摘 要:言语交际中,为达到理想的交流效果应遵循语用原则中的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关联原则。含糊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选择语言、作出顺应的元语用意识。这种现象产生于具体的交际活动之中,又顺应语境和语言结构的发展而继续进行,影响着交际的效果。顺应论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本文通过研究语用含糊的成因、具体表现形式,探讨其对于人们日常会话和语用学研究的意义。关键词:言语交际 , 语用含糊一、引言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无论说话者是否有意为之,语用含糊现象都是十分普

2、遍的。何自然认为, “语用含糊”应当从语言的使用和理解角度去分析才有意义,主要是指语言的不确定性 1;俞东明将这一概念定义为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使用不确定、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之力的这类现象。 2Verschueren 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这种顺应主要体现在说话人受自身元语用意识的支配,根据语境对语言结构作出选择的动态交际过程。语言的选择可以发生在语言结构的任何层面,包括语言形式和语用功效的选择,二者相互作用。“语用含糊”可以理解为说话者顺应会话环境所作出的一种策略选择,但也不排除由于说话人自身生理及

3、认知上的原因违反关联准则而造成的“语用失误” ;因为刻意和随意只是交际中元语用意识作用程度的区别,而不是明显的类别。本文对不同意识程度的“语用含糊”现象进行分析,探究动态言语交际活动中“语用含糊”的成因、具体的表现层面。二、语用含糊的成因不同意识作用程度的含糊使用现象,可以分为积极的语用含糊和消极的语用含糊。积极的语用含糊指在交际过程中人们为了顺应具体的语境因素,对语言进行有意识操控的一种策略;而消极的语用含糊则是指由于说话人自身的生理和认知局限以及语言表达的随意性,所造成的词不达意或言过其实等语用模糊现象。虽然在此二者中人们主观意识的作用程度不同,但都是基于语内或语外的原因对语言作出选择的过

4、程。现实世界中所遇到的大部分事物是模糊的有些只是稍微模糊,有些则是显著模糊。何自然认为,在日常交际中,除了很少一部分言谈可以要求按原意理解之外,日常会话里大部分的言谈是比较随意的。造成语用含糊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者认为可分为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两个方面;而造成这一现象也不是说话人单方面的原因,而是交际双方动态作用的结果。言语交际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顺应语境需要和交际意图对所要使用的语言进行不同方面的调整,进而作出选择。这种行为意识发生在做出语言选择之前,亦存在于语言使用这一层面,Verschueren 称之为元语用意识。语用含糊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用现象,既是语言的自然属性,又与交际者元语用意识

5、的作用程度密切相关。语用含糊的原因主要有:(一)语音方面是指说话人为了达到他所期望的特殊交际意图,故意放弃精确的语言表达手段,而选择了另外一种较间接和含糊的语言手段,这种语言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是在与交际双方自身相关的多种因素相互调和下产生的,比如性别、文化修养、双方的亲密程度等因素。(二)语义方面主要是指语义所表现出的一种意义不确定、界限不分明、亦此亦彼的性质。根据张乔的观点,可分为词汇概念层和句法层两个方面 3。(3)语用方面1.主观故意导致的模糊性在日常言语交际中,有时精确的语言往往达不到说话人所期望的交际目的,因此就故意把语言模糊化,以便达到原有的真正目的。2.客观存在的模糊性客观

6、世界中许多事物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本身就存在着模糊的边缘和交叉。有时,交际双方并没有主观模糊之义,但却经常出现对意义表达和理解上的偏差,使语言出现模糊性。(四)会话含义或间接言语行为引起的语用模糊话语的字面意义与说话人所想要表达的真实语用意义不吻合,说话人没有清楚直白地说出其真实意图,而只给听话人提供一些推理的线索,推理的过程则由听话人根据自身的认识状态去完成。(5)语境制约的缺失引起的语用模糊语用模糊必须与具体语境相适应,这是因为人们的语言交际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定的场合,面对特定的对象进行的,因此人们使用语用模糊时必然会受到语境的制约。三、语用含糊的具体表现层面语用含糊根据合作原则的方

7、式准则,话语要避免晦涩; 避免歧义。语义模糊会影响表达效果,所以,说话要力求准确,不能太含糊,以免造成误解。可是,语言的模糊性在整体上并不影响交际,日常交际中也不需要处处使用含义准确的词语。有时直截了当的话反而会带来消极作用,模糊的表达却能起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掌握恰当的含糊。社会心理语言学的动机理论提出动机在驱动和指导人类社会行为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引发特定语用含糊行为的自我意 识也必定 是由一 定动机驱 动的。王德春等( 1995) 把动机理论分为三种: 需要满足论理性决策论和社会交换论 4。需要满足理论认为个体是为着满足某些需要而发生行为的, 会话中语用含糊的有意使用是由特定语境下的特定

8、交际目的驱动的。理性决策理论认为人们是用理性的方式做出最佳选择,选择前首先计算出各种代价和收益。因此, 对语用含糊的有意运用也是由交际者的理性驱动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 追求更大的利益成为交际者使用语用含糊的动机, 例如照顾正面面子等。1.追求清楚在日常交际中,“ 清楚”的意义是说话人与听话人共同追求的目标。Slobin(1975) 提出的“清楚原则”指出交际中应该避免含糊。然而 , 精确性依靠含糊性, 一定的精确性中必然存在含糊性( 何自然, 2003: 169)5。在大多数时候, 会话参与者使用含糊正是在他们“追求清楚”动机的驱动下发生的, 使用含糊的目的是为了

9、达到“清楚”; 这种“清楚”不是指精确的语言 , 而是指准确无误的表达效果。因此, “追求清楚”正是一种“需要满足”动机。2.实施省力 所谓的“ 省力 ”是对交际双方而言的, 姜望琪( 2005)6 提到“省力原则”最早是由美国学者 George King sley Zipf 于 1949 年正式提出的。 “省力原则”被运用到语言学领域中, 包括“说话人经济原则” 和“听话人经济原则”, 语言行为要有效的进行, 必须在两股力量之间达到一种平衡。所谓的“ 经济”只是一个平均量。在日常交际中, 人们常常需要“实施省力” 。根据上面提到的动机理论,“实施省力”是一种“理性决策”动机, 语用含糊是会话

10、参与者达到“实施省力”的最佳途径。3.维护面子在日常交际中, 人们都尽力表现出礼貌。 “礼貌”的基本前提就是所有人都关注“维护面子” 。 “面子” 这一观点最早由 Goffman( 1959)提出, 指的是一个人所希望获得的公共形象。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维护面子”是驱动语用含糊元语用意识的又一重要因素。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 交际者在会话中会尽量扩大自己的“收益”, 而与此同时减少自己付出的“代价”, 语用含糊可以帮助参与者维护自己的面子。通过对语用含糊元语用意识的探讨, 我们进一步证明了元语用意识的普遍性。另外, 根据社会心理语言学, 言语交际中引导交际者发出语用含糊的元语用意识是由各种动

11、机驱动的, 而其中最主要的三种是“追求清楚” 、 “实施省力” 和“维护面子” 。简而言之, 语用含糊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人们的会话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用含糊是人们在一定交际意图下,顺应语境对语言做出的选择,含糊语言在不同语用层面的表现和特点使其具备了特殊的交际功能。言语缓和、礼貌得体,有助于营造融洽的交际氛围;用较少的代价传递足够接受者理解的信息,从而提高表达的效率;巧妙地使用语言模糊,还可以扭转话语权,摆脱困境,显示发话人的幽默和智慧。模糊语言不仅是自然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不仅能表达模糊概念,有时也能表达精确概念。语用含糊是语言运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不可

12、避免的现象,其存在说明交际活动中的语言有不确定性,而话语意义的协调又需要借助具体的语境来实现。准确地运用语用模糊也是一种交际策略,可以提高交际的灵活性和艺术性,同时也使听话人能确切地了解说话人的意图,从而成功地实现言语交际的目的。四、结语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时,不仅需要语言的精确性,而且需要语言的模糊性,有时只有模糊的语言才能满足交际的需要,达到交际的目的。含糊语言作为语言整体的一部分,也是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顺应语境、做出选择的一部分,并在言语交际中具有较强的语用意义。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语用含糊违背了会话过程中的一些交际原则,但以更有效的方式投射出了语言所“暗含”的意义,使语言灵活生动,会话

13、活动也因此更加耐人寻味;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对各个层面的语用含糊形式的掌握有助于发话人采取积极的语用含糊策略,操控言语行为,使会话过程顺利进行,避免交际失败。模糊语言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使用是否恰当得体。因此,在顺应论的指导下对语用含糊做各个维度的探析有助于为言语交际研究打开一个新的视角,对语用学的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是对该领域的研究作出一个框架性的考察,具体到不同语言层面的语用模糊现象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1 何自然. 再论语用含糊 J . 外国语, 2000, ( 1) 2 俞东明.语法歧义和语用模糊对比研究J.外国语,1997 , (6).3 张乔 模糊语义学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4 王德春, 孙汝建, 姚远. 社会心理语言学 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5 何自然. 语用学讲稿 M .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6 姜望琪. Zipf 与省力原则 J . 同济大学学报, 2005,( 1) : 23- 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