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演变、发展和复兴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044681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3.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服演变、发展和复兴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汉服演变、发展和复兴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汉服演变、发展和复兴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汉服演变、发展和复兴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汉服演变、发展和复兴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服演变、发展和复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服演变、发展和复兴(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服演变、发展与复兴班 级:一十二班学生姓名:郭欣 郭志成 吕国豪 聂菲 万慧慧 介雷杰指导教师:张灿强联系电话:单 位:新安县第二高级中学日 期:2014 年 4 月 19 日第 1 页前言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衣排在第一位,衣可以使人们免受风吹日晒,还可以装饰身体美化生活,衣同时具有显示人的身份地位民族信仰的作用。自上古时期嫘祖养蚕缫丝以来我国的衣服种类更是多种多样,因此我国古代服饰就成为了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汉服”作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主体汉族的服饰文化价值更不容忽视,但由于一些原因汉服在明清之际逐渐消亡。指导学生选题: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饮食、交通、服饰、建筑.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

2、文化的影响,我们的文化正在一点一点地被遗忘。在这个节骨眼上,我们搞了这次实践活动。旨在加深同学们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设计方案:1、编写目的:探求汉服从诞生到消亡的发展历程,挖掘汉服的文化价值并为汉服复兴作出努力。 2、背景:中国大陆出现恢复传统的新趋势,汉服又开始进入现实社会,各地的汉服活动层出不穷。3、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百度知道、汉服、大明衣冠图志、中国服装史相关网站、明史等。4、任务和目标:完成汉服论文,了解周边居民对汉服的了解情况,汉服为载体宣扬中华传统文化。5、概况:通过社会调查、资料收集,以图表、文字、图片,三种形式来探究汉服的演变和发展复兴。概括介绍汉服的分

3、类及相关历史。小组成员分别讨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各自感想最终归纳汇总。本次活动由张灿强老师作指导,由郭欣 郭志成 吕国豪 等同学进行操作实践。(本次活动部分材料非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开展研究步骤:一、为了了解古代汉服的发展历程我们查阅了中国服装史(沈从文)并总结如下:原始社会:以兽皮为基本材料以及一些自然材料缝制的基本衣物。第 2 页功能:保护生命、掩行御寒、装饰自身。商: 中国奴隶社会兴盛区分等级的上衣下裳形成,冠服制度逐步确立。周: 等级制度确立“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成为一种与之适应的冠服体制。上衣下裳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式。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五霸七雄等诸侯国各自为政

4、,一方面竞相发展生产,注重商品流通,一方面兼并弱小,掠夺土地和财富。与此同时纺织材料、服装裁剪工艺和装饰艺术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服饰局面。深衣: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级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深衣有四种不同名称:深衣、长衣、麻衣、中衣。(凤鸟文绣衣)特点:交领直襟、宽身大袖曲裾:曲裾裁剪技巧考究,凡关系到人体活动较大部位,多斜向开斜,既便于活动,又能显示体态的美,是深衣在春秋战国末期的一种变化形式,曾是妇女的实装,对男装也有相当的影响。第 3 页(曲裾)秦:秦代服饰,服色尚黑,囚徒穿褐色衣。汉: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

5、、朝服、常服等 20 余种。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迭、民族交流等原因,服饰在改易中得到发展。分为魏晋和南北朝两个阶段。前段等级服装有所变革,后段民族服饰大为融合。士大夫蔑视礼法,宽衫大袖,散发坦胸成为其穿着特征。对封建礼教有所突破。(魏晋士大夫)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形成大融合局面服装也因此改易发展,传统的深衣制长衣和袍服已不大适应需要,而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均可穿用。隋唐五代: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服装的发展呈现繁荣。男子冠服特点: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女子冠服:富有时装性。襦裙: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始于汉代魏晋时期发展

6、唐代繁盛。第 4 页(敦煌壁画上的襦裙女子)两宋:宋代服饰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宋与辽、西夏、金、元等国的长期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个民族服饰的融合。宋代服饰大致上有官服、便服、遗老服三式。宋代官服沿袭唐制宋代遗老的代表性服饰为合领大袖的宽身袍衫,东坡巾。宋代劳动人民的衣着变得更短,农夫和渔夫开始被称作“短衣汉子”(东坡巾苏轼像)元明:服饰在沿袭旧制上有所创新。明代由于棉纺织业的发展出现了“马甲”。结论:先总述一下汉服的发展趋势先秦是汉服的形成时期奠定了中国服装上衣下裳的基本形式。由汉到唐是汉服发展繁荣时期,使汉服真正成为一个成熟的服装体系,宋、元、明,汉服基本沿袭前制并有所创新。清初,汉服消

7、亡。通过对古代服装发展的探究我们发现汉服的发展与三个方面有关:社会生产力政治局势文化政策由此得出汉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那么接下来我们对汉服的形式进行具体分析。二、通过上网查阅我们得出汉服的几种主要形式汉服为一个成熟的服装体系其形式大致如下:第 5 页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襦裙:襦:短上衣,一般不过膝。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是古代

8、汉民族的日常衣着之一,亦是汉服女装最基本的形式。 曲裾:曲裾是深衣的一类,曲裾与其他的汉服相比很好分辨,衣裾绕襟 ,可以看到曲裾的边纹螺旋而下,螺旋到衣底的是曲裾,如果是螺旋未到衣低,则是短曲裾( 曲裾)褙子对襟(襟:衣服的胸前部分)两侧从掖下起不缝合,多罩在其他衣服外面穿着第 6 页(褙子)半臂:半臂特征也很明显,看其袖子是长袖还是短袖即可。半臂又称半袖,很多时候一件衣服名称并不单一。比如:半臂 齐胸襦裙。即这件衣服既是半臂又是齐胸襦裙。(半臂)交领襦裙:襦裙从有实物考证的战国时期开始,终于明末清初的“剃发易服”,是汉族传统服装最基本的形式。区别重点:由短上衣加长裙组成,即上襦下裙式,套装。

9、第 7 页(交领襦裙)短曲裾:短曲裾与曲裾的区别,就是看边纹螺旋是否到衣底。短曲裾关键在“短”和“曲裾”深衣: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圆领袍:隋唐时代也产生了汉服的一种重要变体 圆领衫。圆领式样在中国服饰历史上很早便有出现,但一直到隋唐才开始盛行,成为官式常服。第 8 页裋褐:裋褐,即相较于长袍大袖而言,顾名思义即衣身较短用料简朴的装束,一般为士庶居家时著用或贩夫走卒、平民百姓劳作时穿著。(古代平民穿的粗布短衣)在了解了汉服的基本形式后小组成员在为汉服的美丽典雅所陶醉时,也产生了新的疑问:汉服为何而灭亡? 第 9 页三、探究

10、汉服灭亡的原因。首先我们查阅资料得知当年大致历史背景。明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魏忠贤专揽朝政,迫害异己、镇压人民。统治者不断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加上连年的灾荒,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1628 年,战争在陕北爆发,涌现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几十支起义军。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口号,深得农民拥护。1644 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占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同年三月,占北京,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身亡,主宰中国的明朝至此灭亡。之后清兵入关,并打败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进入北京。在北方,原明朝残余势力大多投降清朝或与清朝合作共同对抗起义军;而在南方,忠于明朝的各种势力建立了数个流亡政权,史称“南明”,在随后的

11、十多年间被清朝逐一消灭。1626 年,努尔哈赤在宁远战役中被明军的大炮打伤,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极继位。1636 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大清,改元崇德,清朝正式建立。1643年皇太极病死,九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1644 年,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统治,明崇祯帝自杀。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打败农民军。同年(顺治元年),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在北京再次即位,并定都北京。清廷先后镇压了各地的农民军残余势力和南明抗清武装,逐步统一全国。那么汉服灭亡与当前时代有什么关系?清军入关以后为了加强统治颁布了剃发易服令,原因有:以最快的速度建立对汉族人民的统治。打击广大汉族人民民族精神由此不难看出汉服灭亡是清朝

12、巩固统治的结果,可以说汉服灭亡是明清之际民族融合的牺牲品,那么新的疑问产生了,明清之前的民族融合使汉服发展,明清之际的民族融合使汉服灭亡,同是民族融合为何有不同的结果?我们对此进行了如下猜想:1、宋朝理学诞生后促使了汉族民族意识的诞生,元明之际外族入侵使汉族民族意识得到发展,清初统治者自知其身为外族,人少势薄,以及金元灭亡的前车之鉴对汉民族实行满化政策,虽然失败但汉服作为文化碰撞的牺牲品从此消亡。2、从汉服自身来看,宋明理学限制了人的思想,汉服在宋之后已很少取得大的发展,缺乏创新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在明白了汉服灭亡的原因后我们决定探求汉服的文化内涵。四、汉服的文化内涵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四千多年

13、的传统民族服装,是四书五经中的冠服系统,以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易经、春秋,大唐开元礼、二十四史舆服志和其他经史子集为基础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第 10 页轻庶、重长轻幼的观念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汉服是华夏礼仪的必要组成部分。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同时更是华夏礼仪的一部分。 总之,在传统社会中汉服文化无处不在。五、汉

14、服复兴我们知道有许多人不了解、不清楚汉服,“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好品德不可淡化。为此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汉服了解程度(群众基础)的社会问卷调查。一共调查了 74 人,其中学校 20 人,社会各界成员 54 人。调查结果如下:能够代表汉族的服装中山装 旗袍 汉服 人数小计 答汉服者所占比例少年 1 7 6 14 43%青年 4 19 14 37 38%中年 2 6 3 11 27%老年 3 0 9 12 75%总计 10 32 32 74 43%05101520253035汉 服年 龄调 查报 告 少 年 青 年 中 年 老 年 总 计中 山 装旗 袍汉 服第 11 页成员感想:调查员 郭志成

15、 感想:这次社会调查的结果充分反映出了我国人民对于汉服文化真正了解的人屈指可数。调查过程中发现大多数被调查者对我国的历史文化的了解不多,这样下去我都有点怀疑我们所进行的中华文化复兴要到何时才能实现。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国家的未来,让我们一起宣传包括汉服在内的汉文化,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注入一份生意盎然的动力。调查员 聂飞 感想:我针对各个年龄段进行了调查,问卷时大部分被调查者对汉服都不是很熟悉,有一个年轻的姐姐说“是不是唐装之类的”。我说“唐装是一种现代时装”。大家对中山装和旗袍都比较熟悉,因此对于“能代表汉族的服装”一项选的都是

16、中山装和旗袍。但大多数人对汉服的有兴趣,并且认为汉服复兴对中华文化的复兴有帮助。编辑员 郭欣调查数据显示,在问到能够代表汉族的服装是什么时,老年人中认为是汉服的居多,占 75,中年人中认为是汉服的最少,占 27。而在少年和青年中,对汉服了解程度 对汉服有兴趣 对汉服无兴趣知道汉服 27 10 17不知道汉服 63 55 8总计 70 65 25第 12 页此比例分别为 43和 38。总体上认为汉服为汉族服装的为 43,说明汉服在人群中的熟知度偏低。还有近六成的人不知道汉服。汉服在老年人中普及率较高出乎我们的意料,网络调查显示汉服运动低龄化,而社会调查与网络调查结论截然相反,说明调查活动需要全面进行,网络和现实双管齐下,才有可能得到较为真实的数据。通过小组实践我们对未来汉服发展有几点提议和希望。用途:作为国家服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