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城市群的相关研究分析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023642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京津冀城市群的相关研究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京津冀城市群的相关研究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京津冀城市群的相关研究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京津冀城市群的相关研究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京津冀城市群的相关研究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京津冀城市群的相关研究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京津冀城市群的相关研究分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京津冀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一、城市群发展历程:国家发改委于 2004 年 11 月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起初的区域发展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订: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沧州、张家口、承德、石家庄 8 地市。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一直迟迟没有推出。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官员认为,历经五年时间调研、编制,京津冀都市圈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规划蓝图,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由于河北一共 11 地市,为了更好的衔接河北规划,新的京津冀规划将涵盖河北省全部。即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的保定、廊坊、唐山、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张家口

2、、承德、秦皇岛、石家庄 11 地市(通州新城、顺义新城、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工业新域)。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区域规划。2、区域基础:1.两个核心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大学、科研机构林立,人才高度密集的优势,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型企业相结合,积极发展高新产业,以发展高端服务业为主,逐步向外转移低端制造业。天津:城市功能定位是构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宜居生态城市。天津主要发展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现代商贸、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并适当发展大运

3、量的临港重化工业。河北省作为原材料重化工基地、现代化农业基地和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域,是京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2.能源和重工业唐山:我国北方重化工产业基地,京津冀城市群主要重工业产品和能源供应基地,石油、铁矿石运输枢纽城市。沧州:京津冀滨海临港重化工产业带南部节点城市,以石油化工、盐化工为主的重工、化工产业基地,连接冀中南、鲁西北、西北地区的能源输出港。邢台:冀南重要的中心城市,是以装备制造、煤盐化工、新能源、汽车工业、新型建材为主的新型工业基地。3.现代制造业石家庄:华北连接中原、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现代制造业基地,华北南部的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经济中心。廊坊:京津

4、高科技产业生产基地,服务业发达,疏解京津城市功能的卫星城市。保定:京津冀城市群现代制造业产业、华北腹地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疏解北京城市功能的次中心城市。4.生态基地秦皇岛:国家级能源输出港和北方地区重要的出海口岸,京津冀滨海临港产业带北端节点城市,京津冀城市群生态屏障的组成部分和未来高新技术和高档居住扩散地之一。邯郸:冀中南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和冀晋鲁豫四省接壤区域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衡水:京津冀区域交通物流枢纽,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打造京津生态屏障保护基。承德:旅游休闲城市,京津冀区域水源涵养地,京津冀绿色生态农业和清洁能源基地。张家口:京津冀城市群连续东北、西北区域的交通枢纽,重要生态屏障

5、和水源涵养地.5.四个新兴区滨海新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国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生态型城区。通州新城:面向区域的综合服务新城,北京市参与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基地,服务设施完美,文化产业发达,承接商务、会展、行政及城区人口功能的现代化新城区和综合服务中心。顺义新城:连接国际国内枢纽空港,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临空产业中心和现代化制造业基地。唐山港新城:北方的大型能源原材料进口港口,北方重化工业基地和临港新城整体: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核心,石家庄建成京津冀城市群南部副中心城市,唐山建成东北部副中心城市,加强与京津功能分工和配套协作,带动冀中南、冀

6、东两翼发展。充分发挥张家口、承德的生态优势和秦皇岛的滨海资源优势,打造服务首都的特色功能城市。极化邯郸在晋冀鲁豫接壤地区中心城市地位,提升沧州沿海港城作用,增强邢台、衡水规模实力,建设成为京津冀城市群中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节点城市。3、地理位置分析:自然地理位置:京津冀地区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北靠燕山山脉,南面华北平原,西倚太行山,东临渤海湾,西北和北面地形较高,南面和东面地形较为平坦,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特点。从地貌上看,该区域囊括有多种地貌特征,但仍然以平原地貌为主,沿渤海岸多滩涂、湿地。海河流域以扇状水系的形式铺展在京津冀地区。土地面积约为 9 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为 6000 万人。

7、交通位置:属于欧亚大陆桥东部起点之一,环抱我国的两大直辖市北京、天津,地处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方通向全世界最直接、最便捷的海上要冲,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京津唐地区为我国四大工业区之一,也是东北地区与中原地区进行交通联络的必经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政治位置: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全国政治中心,天津逐渐恢复为北方的经济中心,加之城市群处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的核心重要区域,越来越引起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瞩目,因而成为亚洲的核心位置之一。经济区位(重点):京津冀城市群位于太平洋西岸东北亚、亚太经济圈的核心地带,是我国北方经济结构调整集中地,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四大经济区的交汇处,具有我国经济由东向西

8、扩散、由南向北推移的重要枢纽地位,京津冀城市群的区位优势在我国经济的发展格局中地位显赫,而且在协调国际分工,参与国际经济秩序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北京、天津为龙头的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国北方的政治中心、金融中心、重工业基地与高精尖人才聚集地。四、发展现状及特征分析:1.模式:京津冀城市群总体结构采用“点 轴”发展模式,“点”即以核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以及新兴城市等为主要“节点”,统筹发展;“轴”的发展就是各城市之间的主要交通线以及沿交通线分布的产业带和城市密集带。以中关村科技园和滨海新区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以快速综合交通走廊为纽带,促进通州、廊坊、滨海新区城市群主轴的发展;以滨海临港重化工产业发

9、展带和渤海西岸五大港口为发展核心,促进秦皇岛市、唐山市、天津市、沧州市沿海地区城市发展带的快速发展。2.产业结构现状从总体构成角度来看,北京的产业结构呈现的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形成了“三二一”的结构,传统的制造业开始大规模退让, 正在形成高新产业为主的新兴工业结构;天津产业结构呈“二三一” 态势,但是二、三产业比重相差较小;河北省的第二产业占据着主导地位,其占GDP 的比重一直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 这说明河北省仍然处于重工业即资金密集型工业为主导的时期。3.生产总值现状 从 GDP 总量角度来看 ,近年,京津冀地区的 GDP 首次突破了 6 万亿元,占全国总 GDP的 10.9%。 从人均

10、GDP 角度来看, 近 5 年来, 北京、天津和河北区域的人均 GDP 增速都达到了两位数百分比以上。虽然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速度在加快,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相比,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从经济总量看,京津冀仅相当于长三角的 52.7%;人均 GDP 是长三角的 77.5%,珠三角的 63.6%;地均 GDP(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 GDP)是长三角的 51.4%,珠三角的 31.1%。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京津冀三地发展水平差别较大,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京津两市造成 的。4 发展特征:(该城市群目前的发展主要包括一个中心,两个增长极,三层次发展战略。)一个中心:以京津冀都市圈经

11、济一体化发展为中心 在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一体化发展为中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方向的同一性、产业结构互补性的特点,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加速产业的整合与重组,实行地区经济联合与协作,从而以整体优势参与对外竞争。 两个增长极:将北京市和天津市作为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双增长极 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他产业发展,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金字塔趋势较弱,顶部城市的“正拉动”效应不强;与珠三角城市群相比,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不够均衡;京津冀城市群的“双核”特征十分明显。三层次发展战略 :1 增强核心城市竞争力,充分发挥其扩散效应 首先由中

12、心城市产生集聚效应,然后由集聚效应发挥扩散效应,积聚带来扩散,而扩散则进一步增强集聚能力,一 方 面 加 强 政 策 、 资 源 、 信 息 、 人 才 的 支 持 力 度 , 促 进 优 势 产 业 的 发 展 ; 另 一方 面 要 避 免 大 都 市 问 题 的 出 现 , 提 倡 住 宅 郊 区 化 , 合 理 控 制 流 动 人 口 , 加 强 节 能 减 排 力度 。2 发挥城市群体能级效应 构建“金字塔”型城镇体系,由塔尖到基座依次为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城镇等级体系是实现都市圈内资源配置和城市间功能互补合作的重要条件。3 立足京津冀,发展环渤海,放眼东北亚 第三

13、层的发展应该是发挥都市圈的整体扩散效应。提出“泛京津冀都市圈”的概念,将京津冀都市圈的腹地延伸到整个“三北”地区,将京津冀都市圈的产业链延伸到整个东北亚,将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规划融入全球发展战略。5 当前现状及特征下的发展优势与劣势优势:(1)京津双核心的形成为城市群发展提供了基础作为区域核心城市,北京的经济实力雄厚,排在全国前列。产业结构经过多年调整不断优化,丰富的智力资源和独特的政治资源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证。天津作为另一核心,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人才、科技竞争力也较强。(2)地缘优势凸显京津冀城市群所在的环渤海地区地处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四大经济区的交汇处(国内区位优势),此外,这

14、一地区西与俄罗斯蒙古联系便利,东通日韩两国(国外区位优势),具有城市群发展的得天独厚的腹地基础和通往世界的海上通道。(3)外商投资将呈现“北上”格局国内相对发达地区如上海的商务成本已呈逐步上升之势,中国现有资金呈现逐步向北部推进的趋势。尤其是外商在中国投资变动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正呈现“北上西进”格局,而北上是主要的。京津冀城市群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广阔的腹地市场正吸引各类著名企业的目光。劣势:(1)京津冀城市群没能够很好的承接日韩的产业转移从城市群的发展规律来看,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中心的转移和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而京津冀城市群在与辽中南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竞争中,没能

15、够很好的承接日韩的产业转移。这有两方面主要的原因: 第一,没能够做好充分的承接准备,例如在引进大企业的同时没能够做好相应的配套建设; 第二,没能够充分发挥北京和天津的联合优势以及京津冀城市群巨大的腹地优势。(2)没能够最大限度地使用港口及滨海地区的优势 世界有些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的空间已从陆地向海洋扩展,解决本区存城市群发展研究在的矛盾,尤其是水资源、原材料的不足向海洋进军,已有成功经验。“京津冀”东部广大沿海的滨海地区,是实现本区经济再度腾飞的重要出路和关键所在,但目前缺乏合理的规划和利用。(3)没有形成结构优化与城镇体系合理的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由于京津冀至今没有一个合理的总体发展战

16、略规划,京津冀各自独立地搞自己的发展战略,使京、津、冀三方的离心力大于向心力,无序发展大于有序发展,各自为战大于协调合作,任何一方的发展都受到其他两方的强烈制约。五、动力机制分析:1.内生动力:城市化加速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推动其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工业化:现阶段推动环京津周边区域经济重心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第二产业的发展。京津冀城市群是以京津唐老工业基地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大型城市群,京津唐工业基地主要的有利条件有:.有丰富的铁、石油、海盐等资源;.有统一的华北电网;.有便利的铁路、高速公路、航空和近海运输;.临近山西能源基地;.有输油管道接连东北、华北和油田;.有科技和人才优势。这些有利因素为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化加速:在全国范围内,和其他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城市群具有众多唯一性优势,如京津冀城市群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京津冀城市群是唯一囊括了两大直辖市的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是全国智力最为密集的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是高度国际化的城市群、京津冀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